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中国封建社会史苑中,宋代史学尤其是南宋史学无疑是最为夺目的一支奇葩。史学大师陈寅恪曾对宋代史学评论说:“中国史学莫盛于宋。”(见《金明馆丛稿》二编《陈垣明季滇黔佛教考序》,三联书店2001年版,第272页)邓广铭赞扬宋代史学说:“宋代史学的发展所达到的水平,在封建社会历史时期内也是最高的。”(邓广铭、漆侠:《宋史专题课》,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  相似文献   

2.
本文对我国实行改革开放以来的二十年(1978—1998)的西方史学史研究,进行了较为系统的回顾与总结,文章从重评、译介、开拓与深化等几个方面揭示了这二十年来中国的西方史学史研究所取得的成就,并进而指出这是近百年来中国的西方史学史研究最为令人注目的历史时期。其间在西方史学的引进中,虽然也有失误,但从总体上看,西方史学的输入对促进中国历史学的现代化仍具有不可低估的意义;事实还表明,为了发展我国的史学,我们必须继续引进西方史学,对此,也不能离开中国历史学家的主体意识。  相似文献   

3.
洪煜 《史学月刊》2002,(8):116-119
为了促成并加快史学范式的转变,培育并确立科学的学术规范,倡导并树立健康的学术风气,2002年4月14-18日,《史学月刊》编辑部在古都开封召开“史学期刊发展研讨会”。来自全国各地的历史学专业期刊及部分有史学专栏的综合性学术期刊《历史研究》、《近代史研究》、《世界历史》、《中共党史研究》、《抗日战争研究》、《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史哲》、《史学集刊》、《史学史研究》、《安徽史学》、《光明日报》、《江汉论坛》、《求是学刊》、《人大复印资料中心》等近20家杂志社的代表应邀出席会议,就史学研究的学术规范、当前的学术评价体系、史学期刊在史学发展中的作用、学术期刊间的合作等问题,进行了热烈讨论,并在很大程度上达成了共识。  相似文献   

4.
为纪念《史学史研究》创刊五十周年,缅怀白寿彝先生创办《史学史研究》的业绩,学习白寿彝先生的办刊思想,总结过去,开辟未来,本期特辟专栏,发表下面三篇文章。这三篇文章在总结白先生办刊思想的基础上,所论各有侧重。易宁教授重点对历史理论、外国史学等栏目的编辑提出了看法,指出要在国际学术的视野下,研究学术前沿的动态和热点问题,通过对传统学术的扬弃,实现学术创新,表现出中国学者的研究特色。汪高鑫教授从重视理论探讨、加强综合研究、倡导优良学风三个方面,谈到白先生对《史学史研究》工作的指导,认为这几点对开创中国史学史研究的新局面仍然具有重要意义。周文玖教授从史学史学科发展历程的视角,论述《史学史研究》对史学史学科建设做出的贡献,并对《史学史研究》的特色进行总结。《史学史研究》是广大史学工作者,特别是史学理论、史学史研究者的共同的家园。把《史学史研究》办得更好,是对前辈学者开辟这个家园的最好纪念。  相似文献   

5.
周祥森 《史学月刊》2002,(6):128-128
4月14-18日,河南大学《史学月刊》编辑部主办了“史学期刊发展研讨会”。应邀前来参加会议的有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世界历史》、《近代史研究》、《抗日战争研究》,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共党史研究》,《光明日报》社理论部,中国人民大学历史系《世界史》(报刊复印资料),北京师范大学史学所《史学史研究》,黑龙江大学《求是学刊》,吉林大学《史学集刊》,山东大学《史哲》,湖北省社会科学院《江汉论坛》,安徽省社会科学院《安徽史学》,厦门大学《中国经济史研究》等期刊,以及东北师范大学历史系、河南大学历史化学院等单位的20多位代表,《中国史研究》、《史学理论研究》、《史林》等刊物的代表因故未能出席会议,但对举办这样一次会议都表示支持和赞同。这是建国以来史学期刊界第一次举行这样的联谊会。  相似文献   

6.
在1961年《史学史研究》①创刊以前,由于史学史尚未形成为一门普遍的学科②,中国史学史的研究并没有受到学术界的广泛重视。白寿彝先生创办《史学史研究》的最初目的,便是"主要用于辅助史学史的教学和史学史教材的编写"(《这三十年》,《史学史研究》1991年第4期)。在《史学  相似文献   

7.
史学批评的产生虽然要晚于史学的产生,但是,几乎在古典史学产生的同时,也就出现了史学批评的萌芽。古典时期中国与古希腊罗马史学批评的产生与史学批评的内容,在史家标准、治史态度、史籍优劣以及史学审美等诸多方面大体一致,难分伯仲。总的说来,西方古典史学批评理论不如中国,然而在史学审美方面却比中国古典史学批评理论更系统化、理论化。这种差异的出现,是由古典时期中西史学的地位所决定的  相似文献   

8.
在明代史学批评史上,传统的史学理论、批评理念、批评方法是一笔无形的宝贵财富,为明代学者进行史学批评提供理论指导和方法借鉴,尤其刘知幾所撰《史通》对明代的史学批评影响深远。同时,明代大量的史学批评实践,一定程度上又推动史学批评理论向更高水平发展,形成一种良性互动关系。恰如瞿林东先生所言,“从史学自身的意义上说,甚至可以认为,中国古代史学批评史造就了中国古代史学理论”,瞿林东:《史学批评怎样促进史学发展》,《人文杂志》2016年第10期。“史学批评中总是会闪烁出史学理论的火花,而史学理论中则往往包含着史学批评的内容,它们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金毓黻先生精熟于东北史、辽宋金史、中国史学史,乃20世纪卓有成就的史家之一,所著《中国史学史》一书颇为学界所推重,后世学人对此书的撰述过程、史学价值、学术思想等问题,已多有论述。①然而,关于此书的初版时间、署名变化及最终定名之由来等问题,则仍有进一步探讨的必要。笔者认为,《中国史学史》一书的初版时间应为1941年,而非1944年;《中国史学史》在最终定名之前,有《史学考》、《史学考略》、《史学史稿》等名,而最终定名为《中国史学史》,则是"循西人之通称"的缘故使然。下文将略陈刍荛之见。  相似文献   

10.
朱希祖与中国史学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朱希祖在任北京大学史学系主任期间,为史学成为近代意义的学科作出重要的贡献,注意将西方的社会学理论引入史学研究领域,史学史及史学原理被定为必修课,聘请李大钊、陈翰笙、王桐龄等著名学者执教,培育了一批史学人才。《中国史学通论》是朱希祖研究中国史学的代表作,对中国史学史学科的建立有开拓之功  相似文献   

11.
李振宏 《史学月刊》2002,(11):101-111
20世纪中国史学方法论研究,是一笔丰厚的史学遗产。从梁启超的《新史学》,到三四十年代一系列史学理论方法论读本的出版,再到当代台湾的史学方法论研究,是新史学派史学方法发展的大体脉络。从李大钊对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的介绍和宣传,到郭沫若所代表的开始用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国历史的尝试和实践,再到翦伯赞的《历史哲学教程》的出版,标志着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发展的第一阶段;从50到70年代是马克思主义史学方法广泛普及和曲折发展的时期;改革开放以后的20年,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史上方法论研究空前繁荣和活跃的时期。总结百年来的史学方法论研究,给新世纪史学发展留下了诸多启示。  相似文献   

12.
《史学史研究》自1961年创刊至今,整整五十年了。她的历史,一定意义上说,也是新中国建立后史学史学科的成长发展史。一份刊物,与一个学科的建设息息相关,与整个历史学的兴衰紧密相联,这个刊物的分量有多么沉重!她的使命又是多么崇高!《史学史研究》就是这样的一份刊物。她的五十岁生日,值得隆重纪念和庆贺。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初,随着朝鲜汉籍陆续进入中国学术视野,中韩史学比较研究陆续展开,孟森、吴晗等史家作出了重要贡献。从1949年到1992年中韩建交前,中国大陆学界对韩国史学的关注较少,中国台湾出版了一批韩国史学史研究成果,延续和拓展了相关领域。1992年中韩建交对于中国韩国学的发展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在韩国史学史、中韩史学交流与比较等领域都有一批学术成果问世。回顾百余年来韩国史学史研究的历程,中国学术界的研究成果呈现如下特点:论文较多,专著较少;专题性、叙述性的评介较多,全面系统的论述较少;对韩国汉文史籍的关注较多,非汉文韩国史籍甚少;自说自话的论著较多,与韩国学术界的对话较少。针对这些问题,还需做更全面的努力,以推动韩国史学史研究。  相似文献   

14.
南开大学乔治忠教授撰著的《中国史学史》,2011年10月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这是作者20余年来从事中国史学史教学与研究的汇集与总结,是一部既具研究新见,又适于本科历史学教学的专著兼教材。全书包括绪论在内共九章,对中国自上古至1949年之前的史学发展做了系统的反思和评论。  相似文献   

15.
近年重新构建亚洲地域框架的研究极为盛行。就五代、宋、元时代而言,从辽金史、海域交流史的研究热可以看出,研究者也在探索新的地域框架过程中。2011年,早就提出“澶渊体制”的古松崇志,在《10-13世纪多国并存时代欧亚东方的国际关系》(《中国史学》21,2011年)一文中整理了既往研究史,指明了今后的课题方向。  相似文献   

16.
当前中国史研究的各个领域都受到海外学者的强力诱导,但马克思主义史学领域是一个例外。其实,从事此方面研究的西方学者并不乏人,费文恺、史华兹、哈里森、刘广京等皆其代表。海外关于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研究也曾一度兴盛。然而,这些成果译介引进到国内的却寥若星辰。美国学者阿里夫·德里克的《革命与历史:马克思主义历史学的起源1919—1937》①一书在中国大陆的面世是一件值得注意的事。德里克是一位在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史领域研究有素的学者。他的研究集中于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思想与中国史学。1980年伊格尔斯领衔主编的《历史研究国…  相似文献   

17.
正如果将20世纪20年代李大钊编写的《史学思想史》视作中国人编写的第一部近代西方史学史著作,并将其与30年代朱谦之在暨南大学开设"西方史学史"课程这两件事情看作中国西方史学史研究的起步时期,那么,自1949年以来,中国的西方史学史研究经历了两个大的发展阶段:首先是由耿淡如、郭圣铭等老一辈学者筚路蓝缕的开拓阶段,这一时期主要以介绍西方史家的著作、引进西方的史学理  相似文献   

18.
史学精粹     
《史学史研究》2012,(2):127-128
戴晋新:《班固的史学史论述与史学史意识》(《史学史研究》2012年第1期)史学史的研究近年来已从文本与思想的讨论深掘到意识层面的探索,历史意识、史学意识乃至史学史意识都成为探讨的课题。对完成重要著作的史家而言,作品即思想的表现,常蕴含了他的史学史意识在其中,研究者经由史学史意识的分析,往往更能了解  相似文献   

19.
耿淡如先生是现代中国历史学家 ,新中国成立后 ,以治世界中世纪史名闻史坛 ,晚年又致力于西方史学史的教学与研究工作。他培养本专业的研究生、主编《外国史学史》、译介诸多的外国史学名著 ,撰写学术论文 ,是中国的西方史学史学科建设的先行者与奠基者。他关于历史研究的求真精神、史学史的基本概念、西方史学的新陈代谢、学术批判的工作原则、标本与模型兼备的研究方法等许多真知灼见 ,都是可供后人借鉴的思想遗产 ,也是他对西方史学史研究的具体贡献  相似文献   

20.
秦汉军制主要涉及军事组织结构、兵员征集、军队构成、军事征发、军务运作。相对而言,以往对整个中国军事史研究的学术回顾,要更多一些。如刘苏《1988—1989年中国古代军事史研究概述》(《中国史研究动态》1990年第9期),童超(80年代以来的中国古代军事历史研究》(《中国史研究动态》1995年第6期),江英《近两年中国近代军事史研究新进展(一)》、《近两年中国近代军事史研究新进展(二)》(《军事历史研究》1995年第4期、1996年第1期),以及黄朴民、谢宝耿《中国军事史研究:史学研究新的生长点——黄朴民教授访谈》(《学术月刊》2003年第12期),黄朴民《中国军事史研究的困境与转机》(《史学月刊》2005年第11期)、《建国以来的中国古代军事史研究》(《史学理论研究》2009年第3期)等。而具体到秦汉时期军事制度的学术史回顾,则较为不足,这里尝试对80年来秦汉军制研究进行初步回顾及评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