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张卓娅:维护英烈名誉尊重民族记忆我是李兆麟的小女儿,1945年1月出生在苏联八十八旅的军营里。父亲牺牲时,我才一岁。对于父亲和抗联的了解,很多都是听母亲和幸存的抗联前辈讲述的。父亲李兆麟是中共北满省委领导人之一、东北抗日联军的创建人  相似文献   

2.
照片上这对夫妻是我的父亲母亲。1956年,订婚达8年之久的父亲母亲在上海结婚。母亲逝世19年后的2004年,76岁的父亲在弥留之际将珍藏了近50年的结婚照郑重地交给我大哥保存。大哥请人将照片翻拍,让我们五姊妹每人拥有一张。  相似文献   

3.
照片上这对夫妻是我的父亲母亲。1956年,订婚达8年之久的父亲母亲在上海结婚。母亲逝世19年后的2004年,76岁的父亲在弥留之际将珍藏了近50年的结婚照郑重地交给我大哥保存。大哥请人将照片翻拍,让我们五姊妹每人拥有一张。  相似文献   

4.
曾自 《百年潮》2012,(5):10-16
正毛岸英,毛泽东的长子。1950年11月牺牲在朝鲜战场,年仅28岁。历史的尘封,使毛岸英的故事鲜为人知。我母亲晚年追忆父亲田家英时,多次提到"岸英"的名字。毛岸英1946年从苏联回国至牺牲近5年间,和我父亲既是师生又是挚友。  相似文献   

5.
张太雷是中国共产党建党初期的党员,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他1921年就受党的委派赴莫斯科参加共产国际第三次代表大会,回国后历任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中央书记、党的第四、五届中央委员,八七会议后中央临时政治局候补委员和湖北省委书记、广东省委书记、广州苏维埃政府代理主席等职。1927年他在领导广州起义时,不幸在战斗中壮烈牺牲,时年才28岁。张太雷江苏常州人。1918年与夫人陆静华结婚,育有二女二子,家庭非常幸福。张太雷牺牲后,陆静华历尽艰辛,含辛茹苦,顶住国民党反动派对她一家的迫害,一面奉养婆母,一面抚育幼孤,在抗日…  相似文献   

6.
张展 《钟山风雨》2008,(4):30-31
1968年6月24日夜,风雨交加,就在这一天晚上,张太雷的夫人陆静华及其大女儿张西屏两人同时死于常州南大街自己的住宅内。张太雷、瞿秋白、恽代英是常州当代三杰,都是中国共产党早期创始人和领导人。张太雷为了革命事业身先士卒,在1927年12月广  相似文献   

7.
正张太雷,1898年6月出生于江苏常州。1915年考入天津北洋大学法科学习。1919年五四爱国运动爆发,张太雷积极投身其中,成为天津地区爱国运动的骨干之一。在斗争中,张太雷与李大钊建立了联系,同时与天津爱国运动的领导者周恩来、于方舟等结下了革命友谊。在李大钊影响下,张太雷开始接触和信仰马克思主义,并参加了李大钊组织的北京大学马克思学说研究会,协助李大钊开展创建中国共产党的工作。1920年10月,张太雷和邓中  相似文献   

8.
正喜饶嘉措大师于1884年阴历四月初八诞生在今青海省循化撒拉族自治县道帏藏族乡贺庄村,一个普通农民家庭中,乳名多杰。多杰的父亲名叫拉浪杰,母亲名叫拉浪吉,多杰还有一个年长他五岁的姐姐,叫李毛先。多杰两岁时父亲病故,3岁时母亲带着姐姐和他返回母亲的娘家,5岁时母亲把年幼的他送到古雷寺一位叫洛赛的老僧人处。洛赛老僧人是多杰母亲的伯父,他见这小外孙多杰眉清目  相似文献   

9.
魏健骅 《文史月刊》2009,(11):32-33
民国时期,陆征祥相继做了9任外交总长、2任国务总理。 陆征祥8岁时母亲病逝,父亲陆云峰为了生活,在上海给西方传教士散发圣经等传教品,陆征祥童年的大部分时间便随父亲在教堂里度过。  相似文献   

10.
我的父亲和母亲是我心目中的偶像,他们的人格魅力和言传身教,影响着我的一生。 我的父亲孙寒冰,曾经以创办中国第一本《文摘》、宣传抗日、在国民党统治区推出《毛泽东自传》而受人称道。不幸的是他于1940年5月27日,在日本帝国主义对重庆的大轰炸中牺牲,死时才37岁。此后,我的母亲挑起了家庭生活的重担,含辛茹  相似文献   

11.
陈庆华传略     
陈庆华先生,历史学家,涉江鄞县人,汉族,1921年4月26日生于上海,1984年7月12日在北京去世。从先生的祖父一代起,陈家就迁居上海。父亲陈廉锷曾作布店学徒、洋行职员。1930年至1937年在青岛万国体育会任职员、华总干事。母亲范汶,是个受过中等师范教育的家庭妇女。先生是长子,下有3个弟弟,4个妹妹。先生儿时受母系亲族的影响最大。从1岁起即受外祖母抚养。稍长,又从她识字读书,直到9岁。外祖母的父亲张美翊是清朝优廪生,曾作为中国出使英、法、比、意四国公使薛福成的随员,于1890年至1893年到过欧洲。外祖母的弟弟,即先生的舅公张絅伯,是明华银行上海总行经理兼青岛分行经理,著名的爱国民主人士。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张絅伯历  相似文献   

12.
1924年,我出生在上海,父亲在我很小的时候就去世了。上海淞沪会战之后,母亲带着我开始逃难,因为一路上的颠沛流离,母亲终究没能完成这段特殊的旅程。于是,我默默地告别母亲,只身一人来到了贵阳,那时候,我还是个14岁的毛头小子。 当年逃难时,我还有个姐姐因为成了家而留在上海,直到抗战胜利,我们才恢复了联系。姐姐告诉我,我们的老家在宁波,那是一个我只去过两次的地方。  相似文献   

13.
寻找杨明斋     
《百年潮》2021,(2)
正杨明斋是中国共产党创建时期著名的革命活动家。1920年4月,他作为共产国际远东书记处派往中国的特使维经斯基的翻译和助手来到中国,来往于北京、上海、济南等地,会见李大钊、陈独秀,推动并帮助各地建立中国共产党的早期组织。他参与建立并加入上海马克思主义研究会和中国共产党发起组,参与创建上海社会主义青年团,担任俄华通讯社负责人、外国语学社社长,与张太雷一起赴共产国际远东书记处汇报工作,参加共产国际三大,是中共二大代表之一。1925年10月他率第二批学生赴莫斯科中山大学后留校负责总务工作。  相似文献   

14.
母亲揭发女儿,沙拉成为“政治犯”1950年,在上海的一家医院里,一个长着犹太人特有的大眼睛的漂亮女婴呱呱坠地。孩子的父亲是犹太人,孩子的母亲是一位苏北农村的女子。父亲乐得合不扰嘴,给女孩起名叫沙拉。  相似文献   

15.
父亲张海澄于1888年出生于一个衰落的书香世家。祖父因科举未中,郁郁早亡,伯父只得去当店员,菲薄的收入难以维持7口之家的温饱生活。祖母不得已,有时只好叫年幼的父亲拿着米袋去向亲友赊借。父亲9岁才免费进入祖父一位朋友的私塾读书,条件是为老师泡水、扫地。第二年,父亲的一位舅公在上海南洋公学(即交通大学前身)教书,出于关怀,带父亲到上海读小学,借住在一个庙里,晚上没有灯,只能用鸡蛋壳放点豆油用灯草点燃照明。父亲经常通宵达旦地读书,每日清早洗脸时,两个鼻孔都是黑的。贫苦的童年激发和培育了父亲立志读书、上进的决心。他刻苦勤学,…  相似文献   

16.
父亲     
Koa 《南方人物周刊》2014,(17):112-112
母亲出嫁那年,只有20岁,而父亲已经62岁。这段婚姻并非为了爱情,仅是我外婆想要一个大城市的女婿,在乡亲中有面子。据说那天,外婆把母亲领到索未谋面的父亲家就头也不回走了,一分钱和一句话也没留下。一年后,有了我。到05年父亲去世,他共陪伴我13个年头。  相似文献   

17.
1990年12月,我意外地收到台湾二姑丈的来信,并得知他近期来武汉会亲的消息,我顿时有了说不出的喜悦.我父亲是台湾台南县人,1943年他22岁时离家赴日本谋生.1953年他和我母亲带着我们4个儿女,从日本回到了祖国大陆,定居武汉.听父亲讲,我祖父36岁时就因病去世,祖母身体很好.父亲有一个哥哥,一个姐姐,三个妹妹,一个弟弟.父亲离开台湾时,他的哥哥、姐姐和两个妹妹都已结婚.1974年父亲在武汉病逝.  相似文献   

18.
张太雷是中国共产党的创建者之一,是中国共产党早期的重要的领导人之一,是中国共产党第一个派往共产国际的使者,是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的先驱和青年运动卓越领导人,是国共第一次合作的早期重要推动者,是首任广东省委书记,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三大起义之一的广州起义总指挥,是首位牺牲在战斗第一线的中央委员。中共三大是迄今为止唯一一次在广州召开、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会议,对中国革命产生了巨大影响。会议确定了国共合作,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的决议。张太雷作为中共三大代表和共产国际代表马林的翻译兼助手,在促成最后被中共三大确立的国共合作和革命统一战线的方针政策的过程有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1876年,何叔衡出生在湖南省宁乡县沙田乡杓子冲这个偏僻闭塞的小山时。何叔衡有两兄、两姐、一弟,5岁时母亲就病故,父亲没有再娶。这是一个耕读之家,一家人全靠父亲种的那几亩祖上传下来的薄田和在农闲打短工养活,生活非常清苦。  相似文献   

20.
早岁遍尝世事艰 孔子少孤,母亲颜氏是父亲叔梁纥的第二任妻子。孔子3岁时,父亲就去世了,留下孤儿寡母以及第一任妻子所生的哥哥孟皮,这个异母哥哥身有残疾,加之家道中落,颜氏苦撑苦熬,拉扯着两个孩子长大。孔子从十二三岁起,就开始做事贴补家用,他曾做过各种各样的工作:牧牛羊、记账以及图书管理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