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梵净山具有"天下众名岳之宗"的美誉,其佛教音乐清雅与平和,在当代社会具有心理安抚、艺术审美、民俗、旅游经济等价值。  相似文献   

2.
乐音清和     
探索乐清名字的来历,有个美丽 的传说。相传“乐成八景”之首的“箫 台明月”,是乐清之名的发源处。当 年周灵王太子骑鹤云游至此,叠石为 台,引箫吹奏,“乐音清和”,故谓“乐 清”。乐清于东晋宁康二年(公元374 年)建县,始称乐成,五代梁开平二 年(公元908年)改名乐清,一直沿 用至今。  相似文献   

3.
《文献》2014,(6)
<正>朱希祖(1879-1944),字逖先,又作逿先、迪先,浙江海盐人,我国现代著名的历史学家、藏书家。1905年留学日本早稻田大学。期间师从著名国学大师章太炎先生,为"章门五王"之一。朱镜宙(1889-1985),字铎民,乐清瑶岙人。光绪末年就读乐清师范讲习所,后考取浙江公立法政专科学校,毕业后即参加国民革命。1919年赴新加坡,任《国民日报》总编,因遭英政府嫉视,被迫辞职。自此结束新闻生涯,改行金  相似文献   

4.
乐清炮楼是特定历史时期为防范海匪而出现的融居住与军事防御为一体的近代建筑,本文以乐清现存的22座炮楼为基础,详细阐述了其分布及建筑特色。  相似文献   

5.
乐清市人民政府和风景名胜杂志邀请我为这期乐清专辑写点东西,我感到十分高兴。 乐清是我的故乡,八十年代在乐清主持工作的经历,更使我走过了乐清的山山水水,至今依然难以忘怀。 乐清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构成,面朝浩瀚无边的东海,背倚名满天下的雁荡山,南接瓯江下游至入海口,绝佳 的地势衍生出人文的不凡。乐清自古称为“东南小邹鲁”,历代名人俊杰辈出。首批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雁荡  相似文献   

6.
<正>所谓孙中山的"革命破立观",是基于他明确表述和阐释的"革命之破坏"与"革命之建设"概念,将此两者合并概括的特指性称谓。回想1999年笔者赴台湾参加首届"海峡两岸孙中山思想之研究与实践学术研讨会",提交并发表拙文《〈建国方略〉著述时期孙中山的"革命之建设"观述论》(随后以《孙中山的"革命之建设"观》为题,辑入个人论集《晚清政事探研》,北京:东方出版社2001年版),一晃十几年过去,重新检视该文,在此基础上进而作扩展性思考,综合审视其"革命破立观",就此略陈刍荛之  相似文献   

7.
曾宪新 《纵横》2014,(7):47-49
张冲,字淮南,浙江乐清人。1904年2月生,比周恩来小六岁。  相似文献   

8.
享誉中外的浙东乐清雁荡山对我们来说,并不陌生。她是我国1982年首批批准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2002年通过国家和省"AAAA旅游区"验收;去年又被批准为国家级地质公园。公园的管理者把科学引用到旅游上来,建立"地质博物馆",各景点竖牌,除说明自然和人文景观外还增添了地质新内容,令游客们赞叹不已。  相似文献   

9.
谭锐 《黑龙江史志》2012,(15):55-56,59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一直视民族资产阶级为革命的一个重要动力之一。但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却带有与生俱来的两面性,时而支持革命,时而脱离革命。因此,1927年蒋介石发动反革命政变时,民族资产阶级是背叛了革命还是保留了其革命性是需要我们去认识的一个问题。应该说,在蒋介石发动"4·12"反革命政变时,中国民族资产阶级仍然留在了革命阵营之中,依然是无产阶级革命的同盟军。  相似文献   

10.
以浙江省景宁、乐清、安吉3个县为研究对象,首先归纳并分析了其在快速"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风貌特征,并据此指出了相关建设问题;然后探讨了村庄整体风貌控制的4点要素;最后针对不同的风貌特征提出了相应的改善措施,以期为当前的村庄风貌建设提供借鉴与指导。  相似文献   

11.
正一中国国民党领袖孙中山曾经将中国革命划为三步,1906年他撰写的《革命方略》中提出了"军法之治"、"约法之治"、"宪法之治"三个阶段;1914年孙中山创立中华革命党,在党章中又将革命过程分为军政、训政、宪政三个阶段,在训政阶段不再提"约法",而是"一切军国庶政,悉归本党负其完全责任",即以党治国。孙中山接  相似文献   

12.
形形色色的节日层出不穷是法国革命十年的一个重要现象。1793年8月10日举行的"法兰西共和国统一不可分割节"即是其中一个规模宏大的节日。它发生在革命走向恐怖阶段的重要时刻,是革命危机的直接产物。但该节日的蕴意远不止简单地回顾历史、弥合纷争,其间潜藏着特定革命政权为建构意识形态合法性而铺陈的革命叙事,同时也包含超越特定阶段的革命意识形态,即民族"再生"理想。以这个具体节日作为研究对象,通过描述它举办的背景与过程,分析其潜在的意识形态內涵,进而将其置于整个法国革命宏观的政治文化环境中考察,可以借此管窺大革命十年间的事件、历史进程与政治文化之间复杂微妙的关联。  相似文献   

13.
阿巴索夫是新疆三区革命的主要领导人之一。阿巴索夫于1942年开始参与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革命活动,参与组建了一系列进步组织,在扩大三区革命的影响方面发挥了很大作用。1946年以参加"伪国大"为契机,阿巴索夫积极寻求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为中国共产党直接领导三区革命创造了有利条件。在其短暂的一生中,阿巴索夫始终坚持正确的革命方向,以卓越的才能与新疆民族分裂势力进行了坚决的斗争,为三区革命最终汇入中国人民民主革命的洪流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4.
正就中国历史学进展而言,"革命叙事"在1949年后很长一段时间并不构成问题,但是到了改革开放时期,由于重评近代中国历史上的洋务运动及资产阶级,"革命叙事"渐有式微之势。至"告别革命"说出,~①"革命叙事"绝地反击,夺回了部分话语权。不过,这场争论至今并没有结束。一、革命叙事之发生"革命"有广狭之分。广义上的革命,指事物发生根本性变革,是质的飞跃;狭义的革命,主要  相似文献   

15.
正孙中山(1866~1925年)及其追随者何时以"革命党"自命,并以"革命"号召国人?关于这个问题,孙先生本人并无确切说法。他撰于1923年的《中国革命史》自述"革命源起":"余自乙酉中法战后,始有志于革命。"这番话是孙先生晚年对生平的追述,所称早在1884~1885年中法战争以后便"有志于革命",只可作泛义理解,尚不能说19世纪80年代中期的孙氏已决定"革"清朝的"命"。吴相湘在《孙逸仙先生  相似文献   

16.
2011年11月28-29日,由美国圣若望大学亚洲研究所和台湾科技艺术教育协会主办的"民国肇建与在美华人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举行.此次研讨会主要涉及历史人物、华侨群体、留学生群体以及辛亥革命对侨社及东亚(日本)影响等内容. 一、关于历史人物 与会者首先对孙中山的思想观点及革命史实予以高度重视,并进行了激烈争辩,取得了不少共识.台湾政治大学历史系蒋永敬教授在《孙中山的世界观记注》一文中,对于孙中山历年提出的重要言论,分类予以记述并加以注释.他认为,孙中山的世界观,在其从事革命前为"改革"的性质,革命时为"革命"的性质,革命后为"建设"的性质,"改革、革命、建设三者,虽时期不同,性质有别,但在观念上前后相承,脉络一贯,皆为宏观世界,审视国情,以谋中国问题的解决."  相似文献   

17.
正作者在《一份由"革债会"提供的"革命债券种类表"》~([1])一文中,提到《嘉德2004年春钱币拍卖目录》第3616号拍品,即"金山中华会馆代理广东国民军政府驻美洲筹借公债总局收条";并称其是"革债会"所提供的"革命债券种类表"之"光复时期第41号",  相似文献   

18.
1930年红军在长江中游与列强驻华海军的冲突,并非如当时列强政府和后世西方学者所言,是中共盲目"排外"、无端攻击外舰的结果。其根源在于英、美、日等国仇视中国的共产主义运动,推行维护其所谓内河航行权和长江利益的政策,干涉中国革命,并不顾中国平民百姓伤亡,从而引起红军和苏区群众针锋相对的武力对抗。尽管红军还缺乏足够的实力与列强争胜,但其不甘屈服的反帝精神,连同舆论界要求维护国家主权的呼声,造成了列强"长江共同警备"设想的流产,使其难以对中国革命实行大规模的联合武力干涉。此次冲突为中共初步确立兼顾党的民族解放理想与现实步骤、结合革命与外交、区分帝国主义者与外国人民的反帝政策,以及探索"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相似文献   

19.
欧阳军喜 《安徽史学》2010,(4):49-54,59
战后中国的"新革命运动"是由司徒雷登发起的,其目的是通过国民党政府内部的改革,把CC系的势力排除出去,让自由主义势力进入政府并掌握政权,以维持国民党政权的统治,对抗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运动.由于"新革命运动"是建立在错误的基础之上,司徒雷登试图通过"新革命运动"挽救国民党统治的努力最终失败.  相似文献   

20.
"革命军起,革命党消"是章太炎为适应武昌起义之后中国政制转型之需要而提出的政治口号."革命党"是秘密结社,与依托议会开展合法政治活动的"政党"有着本质区别.消除"革命党"是为了组织"政党",推进中国的民主政制建设.然而,一度因应形势改建"政党"的国民党,其革命情结始终难以消去,其党人的思想行为在很大程度上还停留在革命阶段."宋案"发生后,国民党回归"革命党"立场,重新走上"革命"之路.在国民党"继续革命"的过程中,不仅袁世凯和北洋军阀成为打击目标,孙中山等人在革命之初选择的西方议会民主政制也在事实上遭到否定.这种一箭双雕的政治打击,对近代中国的政制建设产生了"破旧"却没能真正"立新"的复杂的历史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