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在我国民间,有在每年农历腊月二十三"祭灶"的习俗。所谓"祭灶",实际上就是历史上遗留下来的一种"送灶"、"辞灶活动",在民和三川地区,称之为"打发灶爷妮妮(奶奶)"。"祭灶"活动在我国民间来说是一项影响较大、历史悠久、涉及范围较广的风俗习惯。从古到今几乎每家每户的灶间都供奉有"灶王爷"的神像、灶马或者写有"东厨司命灶君之神位"的牌位,两边配有"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的对联。至于这个"灶王爷"和腊月二十三的"祭灶"活动的来历众说纷纭。  相似文献   

2.
王宁 《民俗研究》2000,(3):81-85
中国的戏神崇拜可溯至明代,汤显祖《宜黄县戏神清源师庙记》即为显证,究其种类,则颇为繁夥,有的地方供唐明皇或后唐庄宗,有的则供雷海青、黄幡绰,还有的供奉喜神、二郎、音神、翼宿星君、窦元帅、三  相似文献   

3.
4.
5.
6.
America's God     
Book reviewed in this article:
Mark Noll, America's God: From Jonathan Edwards to Abraham Lincoln  相似文献   

7.
余欣 《敦煌学辑刊》2005,32(3):155-160
灶神是民生宗教的神灵体系中非常重要的一员,与民众日常生活的关系至为密切。本文综合运用敦煌占卜文献和具注历,结合传统典籍、农书、类书和睡虎地秦简《日书》中的资料,对这一信仰进行了考辨。  相似文献   

8.
山曼 《民俗研究》2000,(4):194-195
王卫东先生的《昙花一现的黄河祭祀》(载《民俗研究》2000年第2期)文章虽然不长,但是言之有物,为黄河河神的研究,提供了很重要的资料.或许是因为文章太短的原因,有好些研究者十分感兴趣的问题都没交代得特别清楚.另外也有的地方说得不太准确.  相似文献   

9.
在高句丽原始宗教中,隧神占有重要地位,本文着手文献和音韵的考证,揭示了隧神便是秽神,亦即高句丽后来奉祀的夫余神。传说该神名曰柳花,系河伯之女,其实,柳花本身便是河泊。高句丽史中出现的隧神、夫余神、柳花、河伯,名虽繁杂,不过一神而已,追其根本,乃是高句丽的母系祖先。通过诸多迹象分析,这位高句丽的母系祖先,实际上就是华夏古史传说中的人类共祖女娲。  相似文献   

10.
11.
燕故神     
一、流行的地区“燕(宴)故神”是流行于民间的一种口头传唱文学。每当村里老人去世后,为了庄重丧事气氛,丰富祭奠内容,缅怀老人,凝聚人心,教育后人,资助事主家,了却老人生前的夙愿,在出丧的前一天晚上,为亡人举行的一种祭奠和还愿活动。它主要流行于青海省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的古鄯、马营、满坪  相似文献   

12.
Labrang is located on the east-ern edge of the Qinghai-Tibet Plateau. It is a multi-ethnic residence in whichpeople of the Tibetan ethnicgroup form the majority. Over thousandsof years, people there have worshippedthe temple mountain god atop the moun-tain on a regular basis. It is a religious rit-ual on the largest scale and longest influ-ence among various such natural worshiprites in Labrang. The major contents ofthe custom are arrow planting, burn aro-matic plants and flying "Lungda".Br…  相似文献   

13.
14.
碛口之名,最早见于《隋书》,是山西面对匈奴的防御要塞。乾隆年间,碛口则是有名的"晋商西大门,黄河大码头"。时至今日,山西碛口镇长在被黄河造就的黄土高坡上,受着繁荣的晋商经济辐射,这里的人们也有了新的生活。摄影师李双喜在山西碛口李家山拍摄到一组图片,借着窑洞、黄土和城墙,记录下历史的脚步,和这里万年未变的黄河交响乐。  相似文献   

15.
在民和三川地区,土族群众供奉着一个叫“河州地地”的地方神。“河州”是地名,即现在的临夏;“地地”是土语,爷爷的意思。河州地地就是河州爷爷。据说这个神本是三川附近河州汉族的神,可渡了黄河就成为土族的地方保护神了。关于这个神如何安家在三川,还有一些美妙的传说呢。  相似文献   

16.
17.
封面故事     
  相似文献   

18.
19.
H. P. Obi 《Folklore》2013,124(4):420-424
  相似文献   

20.
韩凭故事考     
姜生 《安徽史学》2015,(6):49-55
文章通过对韩凭故事原本形态的考证表明,故事的核心应是颂扬韩凭夫妇以生命复贞信,此世不可处,乃相踵讬死赴太阴,终成尸解仙。贞信守节、重义轻死,是汉代死后尸解成仙的标准。汉代画像石和铜镜等出土金石资料,说明韩凭夫妇的夫信妇贞、至死不渝品格所造就的爱情故事在汉代广为流传,并引起强烈共鸣。韩凭夫妇殉情而死及死后化作梓树、鸳鸯之说,实际上是汉晋时期盛行的以墓室为"炼形之宫"、经历"太阴炼形"、最终变形而仙的尸解信仰的一种仙话表达。图其形于古圣贤、忠孝、节义、贞烈、英雄之伦,意在示其同臻仙域,藉以讴歌春秋大义。应在汉墓画像的系统配置和更为宽广的汉代思想和信仰背景中去寻求对汉画中韩凭夫妇故事的合理认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