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河南为全国文物重点省之一。现存于地面上的古代建筑、古代碑刻、石窟造像等历史文物异常丰富。全省现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6处,其中古建筑10处;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267处(包括范县、台前划归河南后,县境内14处山东省公布的文物保护单位),其中石窟造像8处,石刻及其它46处,古建筑及纪念建筑物62处;县、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700余处(少数地方未公布县、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其中古建筑、石窟、石刻和其它地上  相似文献   

2.
讯 第四批江西省文物保护单位已于2000年7月25日由省人民政府正式公布。此次公布的48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包括古文化遗址4处,古墓葬2处,古建筑24处,近现代史迹和纪念建筑18处。其中有名闻中外的新建县邓小平旧居及劳动车间,有瑞金市大柏地战斗遗址、九江市  相似文献   

3.
贵州古建筑发展脉络及地方与民族特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石器时代至清代末年,生活在贵州高原的历代先人,披荆斩棘,创造文化,留下许多古建筑和建筑遗址,有的已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省、市、县等文物保护单位。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古建筑21处,省文物保护单位的古建筑140  相似文献   

4.
林源 《文物》2013,(9):89-97
会仙观位于山西省长治市武乡县监漳乡监漳村,是一组保存较为完整的道教建筑群,2001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山西省东南部地区,今长治、晋城市辖区,古为上党郡。山西省现存的古建筑以上党地区最多,尤其是宋、辽、金及之前的木构建筑,总数达60余处,将近全国同时期木构建筑现存数量的一半。  相似文献   

5.
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公布刘靖1996年底,国务院核定公布了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50处,其中古遗址56处,古墓葬22处,古建筑110处,石窟寺及石刻10处,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50处,其他2处。另有12处归入已公布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  相似文献   

6.
<正>汾城古建筑群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襄汾县汾城镇。现存建筑以鼓楼为中心,由北向南有40余座古建筑,时代从金大定二十三年(1184年)至清代末期。陵川龙岩寺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陵川县礼义镇梁泉村。创建年代不详,原名龙泉寺,为当地百姓祈雨求福之所。  相似文献   

7.
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经国务院批准正式公布了。这次公布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不仅数量超过了前两批的总和,而且类型更加丰富多采。其中仅古建筑一项,就包括了近20种类型,有古塔23座,佛寺和庙观31处(少数只列入单体建筑),清真寺3处,园林7处,祠堂、府第、民宅9处,衙署3处,商贾会馆3处,大型水利工程3处,各式桥梁3处,古长城1处,城池4处,楼阁6处,古书院2处以及新增种类的古药店、古官寨、古纤道11处等。这不仪标志着我国文物事业的兴旺和发展,同时也有力地证明我国物质文化遗产的丰富和灿烂,文物工作大有可为。本文拟对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的古建筑、石窟寺及石刻作一综合分析介绍,以所占数量最大的古建筑为主。  相似文献   

8.
四川地湿多雨,解放前内战不绝,兵燹频仍,古建筑能得幸存者很少。《中国营造学社汇刊》七卷一期(1944年)载卢绳《旋螺殿》说:中国营造学社于1940年夏曾对全川建筑进行调查,“观察所及,有明一代遗建才三十余处,上溯元、宋、殊未之见也。”当然,当时由于交通梗塞等原因,营造学社的这次调查未能窥及全貌,是可以理解的;但遗留下来明代以前的古建筑不多,也是可以肯定的。以今宜宾地区来说,卢绳文章仅谈了李庄镇旋螺殿和真武山元(玄)祖殿两处(现均属宜宾市)。1981年宜宾地区进行文物普查,发现屏山县明代古建筑尚多,规模较完整者,即有万寿寺、万寿观、楞严寺、清凉寺、大王庙五处。在一个比较边远的山区,有这样多的古建筑遗存,引起了有关部门的注意。现将万寿寺和万寿观的情况简要介绍如次:  相似文献   

9.
山西是全国现存古代建筑最多的省份,有“中国古代建筑博物馆”之称。在三晋大地上,上起大唐盛世,下至民国时期,各类寺庙、观、堂、亭台、楼阁、衙门、宝塔等,琳琅满目,比比皆是,总数达18000余处,占全国现有同期同类建筑的72%。这些建筑布局完整,规模宏大,庄严凝重,雄伟气派,是古建筑宝库中熠熠生辉的明珠。  相似文献   

10.
卷首语     
近日,国务院核定公布了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样我国的国保单位总量就达到了4295处。我们一直都在提从文物大国向文物强国迈进,作为文物强国,首要的任务就是要保护好文物。在我国不可移动文物中,古建筑的数量居其他类别之首,加之其自身的文物特性,保护任务显得尤为繁重。不仅仅是建筑本身需要保护,还有依附于建筑的营造技艺和建筑文化。为此,本期聚焦的主题是“中国古建筑营造技艺”。  相似文献   

11.
甘肃文物古建筑巡礼杨益民,唐晓军甘肃省境内现存古代文物建筑可分为5大类,约500余处,现按其分布地域、建筑特色分述如下。一、佛教石窟与塔寺甘肃省境内的石窟寺,西起敦煌县南湖店石窟,东至子午岭密林深处,南到陇南山区嘉陵江流域,星罗棋布,几近百处。开凿最...  相似文献   

12.
宋文强  秦书源 《沧桑》2011,(2):36-38
浊漳谷地人类居住历史悠久,历史文化遗产丰富,早期木构古建筑分布密集,已公布的8处国保单位中木构古建筑从唐一直延续到清不断代,形成了中国古代建筑的一个完整序列,具有较强的代表性。本文试图结合世界文化遗产申报标准,探析浊漳谷地古建筑群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可行性与必要性。  相似文献   

13.
李芩 《文物世界》2014,(1):73-75
山西省平遥县堪称文物宝库,名胜古迹星罗棋布,举目皆是。已发现的地上地下遗址、遗迹、古建筑达300余处。国家、省、市、县四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共有120处,其中国家级19处,省级1处,市级4处、县级96处。组成了一个以古城池为主体的古文物群,吸引着国内外众多宾客。  相似文献   

14.
绵阳历史悠久,是巴蜀文化发祥地之一。悠久的历史,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在全市229处各类各级文保护单位中,木结构古建筑39处,其中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9处,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7处,绵阳木构古建筑规模之大,质量之精萃,无不冠于全川,在全国也很少见。  相似文献   

15.
李平新  贺林  许艳 《文博》2005,(4):22-23
韩城位于陕西省的东北部,这里历史悠久,文物荟萃,文化积淀深厚,是陕西境内著名的文物大县。韩城是陕西省保存下来古建筑数量最多的县级市,全市共有国家级、省级、市级重点古建筑152处,单体建筑总数达到261座,其中能够确定年代的元代建筑就有17处,是陕西保存数量最多、最集中的地方。  相似文献   

16.
2000年11月14日至16日,由中国古都学会、河南省社会科学院、鹤壁市人民政府联合主办,河南省社会科学院考古所、黄河文化研究会、鹤壁市文化局、鹤壁市文物局承办的“中国·鹤壁赵都与赵文化学术研讨会”在鹤壁市召开。来自北京、河北、陕西、河南等地的50余位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 鹤壁市地处河南省的北部,太行山东麓,因世传“双鹤栖于南山峭壁”而得名。其历史悠久,名胜古迹荟萃。全市有古建筑110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7处。省级风景名胜区──浚县大■山、浮丘山道观密布,建筑规模宏大,“八丈佛爷七丈楼”成为…  相似文献   

17.
中国古建筑是华夏文明的瑰宝,同时又因其多为木结构,很难留存。在这个问题上,山西是一个特例,有“中国古代建筑遗留最密集的地区”之美誉。据统计:“唐代建筑全国仅存4处,都在山西;宋以前建筑,仅存百余,70%在山西;这里还有明清古建万余座。”然而,至20世纪二三十年代,绚丽夺目的山西古建大多还只是一段尘封的历史,锁在深闺人未识。梁思成和林徽因,这对中国现代建筑史上的佳偶,是他们在与营造学社的同仁对中国古建筑的大规模考察中,四到山西,发现了五台山的唐代木结构建筑———佛光寺,以及大同上、下华严寺,大同云冈石窟,应县佛宫寺释伽塔(…  相似文献   

18.
百年守望太原市文物考古事业发展历程 太原,古称晋阳,简称并州,坐落在太行山、吕梁山之间的晋中盆地北端,为山西省省会。自春秋战国建晋阳城,至今已有2500余年的建城史。太原市现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3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40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46处。从旧石器遗址到明清古墓葬,从宋元古建筑到近现代历史建筑,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积淀了丰厚的历史文化遗产,反映出太原璀璨的文明之光。  相似文献   

19.
一言  陈昀 《东南文化》2021,(4):6-15,封2
我国共有766722处不可移动文物,其中价值突出、真实完整而被核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国保)单位的有5058处.我国国保单位体系完整、内涵深厚、分布广泛,其中古建筑最多,共计2162处,占总数的42.7%,其后依次是古遗址、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古墓葬、石窟寺及石刻等.各类型文物在时空分布上的特点总体反映了各区域独特的文化面貌.分析国保单位的统计特征,研究文物的空间分布特点,有利于把握文物保护利用规律,推进文物领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相似文献   

20.
徐子明 《丝绸之路》2012,(10):70-72
古建筑壁画即泥水画是由宫廷壁画发展演变而来的,是宫廷画师自两宋时期壁画衰退以后的“营生活计”。罗定有过千处的古建筑将泥水画作为建筑的附饰部分.其艺术水平在晚清至中华民国中期达到相当高的水平。本文以罗定古建筑泥水画为例,对古建筑泥水画的表现手法、题材内容及其艺术价值等进行探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