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一、对鸟梳1996年赴欧展出的“古代中国文物展”中,有一件展品是安阳殷墟妇好墓出土的对鸟纹玉梳。玉梳的梳背上雕着一对鸟,下端有梳齿15个(3个已残),中腰有个圆孔,高10.4厘米,重63克①。(图一,2)比照山西曲沃北赵村63号西周晚期墓出土的一件玉人像②(图一,1),可以知道玉梳是插在头顶上的。玉人头上的这一件,梳背未作装饰。这样的梳子,陕西宝鸡国墓地出土有实物,有骨制,也有铜制,梳子上边都有一个孔③。(图一,3、4)而梳子的形制和插戴方式,则可以追溯到更远:山西襄汾陶寺遗址新石器时代墓葬出土…  相似文献   

2.
浅谈玉梳篦     
崔云 《收藏家》2009,(8):21-24
梳篦古代简称“栉”,是古代发饰之一。梳篦下面有齿,上面有背或脊,但梳篦两者的主要区别在于齿部,梳子的齿粗而且疏,这样可以梳理发丝,梳的上部为握手,握手顶部称梳背(或称梳脊),梳有木、牙、角、骨、玉之分,也有玉与其他材质复合的梳子,复合的梳子以类似榫卯的方式上下衔接起来;篦也分为篦脊和篦齿,篦子的齿细而且密,这样便于篦除发垢。  相似文献   

3.
梳子是中国古代妇女重要装饰品之一,在敦煌壁画中主要以不同的插梳方式来表现,包括在前额上方正中插一把梳或插一对梳;在前额上方与头两侧各插一把梳;在前额上方与两鬓上共插三对梳;在后脑插一把梳或多把梳等.敦煌壁画中的妇女插梳画像提供了重要的古代社会习俗研究资料.  相似文献   

4.
董洁 《文博》2013,(1):42-48
本文通过对出土唐代玉首饰种类的介绍分析,得出玉梳背是唐代流行的时尚妆,簪钗、手镯在唐代使用并不普遍,耳环、戒指、颈饰在唐代并不流行。玉首饰是身份与等级的标志,是贵族专用品,规格高于金银饰品。初、盛唐首饰具简约之风,美观利落,晚唐繁缛,呈病态之美。玉首饰是唐代玉器中最精彩的一类,艺术成就颇高,为唐以后装饰用玉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5.
扬之水 《收藏家》2007,(4):29-36
四、簪之二:满池娇荷叶簪前曾举出武汉黄陂周家田元墓出土韩娘子的一对金螭虎钗,除此之外,又有金瓜头簪一支,金二龙戏珠梳背一,又一支玉荷叶簪①(图1:1)。簪首的荷叶绿玉制,一对以金片两相扣合的鸳鸯用细金丝穿系  相似文献   

6.
唾壶本是一种用于盛放唾液、食物残渣、茶渣等的卫生用具,有玉、漆木、金属和陶瓷之分,造型独特,最早的记载见于汉代,现今考古出土的最早的陶瓷制唾壶为东汉晚期。本文主要运用考古类型学的方法对其进行分析研究,试图厘清陶瓷制唾壶型式的发展演变,并在此基础上探讨其发展演变背后的原因。  相似文献   

7.
李娜 《江汉考古》2020,(3):49-56
漆器是良渚文化的重要器类之一,本文从胎质、漆色、髹饰技法和纹饰等方面梳理了良渚文化漆器的工艺特征,并根据出土单位认为墓葬出土的漆器应为仪式用具,填嵌玉石的漆器可能是财富和身份的一种标志,非墓葬单位出土的漆器应为生活用具。良渚文化漆器制作技术继承了长江下游更早的史前文化漆工艺,并有较大的创新与进步。  相似文献   

8.
花厅墓地出土玉器主要有大汶口文化自身因素和良渚文化因素两部分。长方形钺、环璧类玉器和各种耳饰,应是大汶口文化的自身因素。刻有神徽的玉琮、琮形管、玉璜、玉梳背、刻有神徽纹样的玉锥形器和有段玉锛以及多数串饰,则来自南方的良渚文化。花厅墓地之前的大汶口文化早期阶段,海岱地区玉器数量和种类均较少,尚未形成独立的玉器文化体系。到花厅墓地时期的大汶口文化中晚期阶段,在良渚文化的强烈影响下,逐渐形成以玉钺、大型玉刀、各种环璧、牙璧及梯形绿松石耳饰等为基本内容的海岱系玉器文化。这一玉器文化体系的形成对中原地区龙山文化和二里头文化玉器的产生和发展产生了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陈杰  石荣传 《四川文物》2008,35(3):74-78
作为两晋时期典型而精美的青瓷器之一,带背筒狮形器的用途和名称众说纷纭.参考狮形器的出土状况,从实用性、经济性、美观性等因素考虑,带背筒狮形器应该是文房用具而非烛台、酒器.并确定它的名称应该叫水注而非水盂.并在此基础上确定带背筒象生器的定名也应为水注.  相似文献   

10.
韩城出土“梁半■”布及背残陶范成增耀1993年10月中旬,陕西省韩城市城古村南约200米处的路旁土上,出土了一枚"梁半"布(图一);还出土了一块红色残陶范,厚约30毫米,上有布币背纹(图二)。一、梁半布二,布币背文此枚布币:方足,桥拱形裆,肩稍耸,平...  相似文献   

11.
<正>先秦文献中梳理头发的用具统称为"栉",两汉文献才开始区分出"梳"和"篦"~([1])。齿"稀疏"者为"梳",齿"比密"者为"篦"。目前学术界对梳篦历史进行研究的专著和文章已有不少,但是对唐代金银梳篦的专门整理和研究还未曾看到。本文通过对唐代金银梳篦及其特征、使用情况及使用人群进行整理和研究,希望借此增进我们对唐代妇女社会生活的理解与思考。一、唐代金银梳篦发现概况目前笔者搜集到的唐代金梳篦有:1.金筐宝钿双梅鹦鹉戏莲纹金栉背~([2])(图  相似文献   

12.
在传统文献中,玉琮是先秦时期重要的礼仪用玉,但文献和出土玉琮的年代上存在较大差异,导致研究者对玉琮形制及功能的认知有较大分歧。本文从出土实物出发,梳理了西周-汉代有明确出土位置的玉琮材料,再与东周时期礼书记载的玉琮功能一一对比分析,探索其功能的演变。通过本文研究可知:西汉时期出土的玉琮,符合文献中"礼玉"、"瑞玉"的功能。两周时期出土的玉琮,更多地体现出敛葬的用途,其宗教、礼仪的性质并不明显,不宜称之为"礼器"。  相似文献   

13.
尤宝铭 《丝绸之路》2012,(14):40-41
灯具是人类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照明用具,灯具的出现与社会的发展及人们的生产生活需要有着密切的联系.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不同时代的设计理念和人类的审美观念。甘肃出土的战国、秦、汉、魏晋时期的灯具.以其独特的造型艺术,再现了当时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  相似文献   

14.
陈杰 《四川文物》2015,(2):54-57
九眼陶灶是三峡地区汉墓出土的一种特殊的随葬明器,从其形制、伴出器物、分布地区等方面观察,可知它不是常见的炊煮用具,而应是一种专门的煮盐用具。  相似文献   

15.
在我国东北地区新石器时代,乃至许多青铜时代的遗址或墓葬中,常见出土一种中间带穿但又多为不同形制的石制工具——环状物(本文暂从环状石器),但人们对它的用途感到茫然不解。过去有不少中外学者曾对它进行过专题研究,提出了许多颇有启发性的见解:有人认为它是古代人们使用的“一种砍砸用具,或是一种原始武器”;有人主张“实是最早的  相似文献   

16.
2008年年底笔者在山东青岛的古玩市场从一位经营古钱币的好友手中购得一枚奇特的行书折二版的元祐通宝(插三下),此钱是从山东诸城附近2008年大量出土的宋代钱币中挑选出来的,同坑还出土了一枚乾道背“正”篆书版。  相似文献   

17.
关于河南出土东周玉器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原地区有着源远流长的物质文化。具有独特艺术风格的中原玉器,在中国文化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远在新石器时代,这里的先民已能够琢制玉器。1958年冬在南阳黄山仰韶文化遗址发现的一件墨绿色玉斧,就是用南阳独山玉制成的。河南龙山文化遗址也偶有玉璜出土。属于早商时期的偃师二里头遗址的宫殿区内,出土玉铲、玉钺、玉戈、兽面纹玉柄形饰,其中的玉戈(K3:11)也  相似文献   

18.
李跃 《南方文物》2002,(2):55-59
中国治玉八千年,从原始社会到清代历经不衰,形成了独特的玉化。本拟从历年考古出土的组玉佩为出发点,结合献,浅谈西周的用玉风格。  相似文献   

19.
作为体现权力和信仰的良渚文化玉器,其种类和组合、品质和数量、形制和刻纹反映了拥有者的身份、等级和地位,琮、璧、钺(玉钺杖)和复杂玉头饰,以及标识独特身份的独特玉器成为良渚文化成组玉礼器的核心内容。神像是良渚文化成组玉礼器的灵魂,具有复杂几何结构、且形制和神像自始至终贯穿的琮,成为良渚文化成组玉礼器最重要的代表。反山王陵是良渚古城遗址迄今为止发现的最高等级墓地,M12:98大玉琮也是迄今为止出土的雕琢最为精美的良渚文化玉琮。反山大玉琮作为良渚文化玉琮的集大成之作,对其及良渚文化琮的出土情景、形制与结构及其反映的观念与信仰、制作工艺等进行详细而系统的解读,有助于进一步理解良渚玉文明的内涵和本质。  相似文献   

20.
长期以来,人们对秦半两钱的认识一直比较模糊,随着近来各地战国秦墓中不断有半两钱出土,为认识战国秦半两的特点,它和秦代半两的差别,提供了依据。战国半两钱,据出土实物观察,有三方面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