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挡箭碑”及其民俗学意义王建纬四川渠县历史博物馆收藏有一方题为“当箭碑”的青砂石碑刻,乃是1990年3月22日该馆田野调查队在农村征集到的。此碑原立于土溪乡赵家村一三岔路口,保存完好。碑长73、宽46、厚11.2厘米。弧形碑首。碑眉为字径8.5X5....  相似文献   

2.
<正>一、综述1.晋祠寺观壁画保护修复的研究背景晋祠是纪念西周时期晋国首位诸侯姬虞的祠堂。祠内不但保存有各类建筑130余处,还有大量的碑刻、题记、彩塑、壁画,古树名木,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这些都是晋祠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晋祠遗产保护的核心内  相似文献   

3.
成都武侯祠的“三绝碑”,本名“蜀丞相诸葛武侯祠堂碑”,屹立于祠庙大门内右侧,有碑亭覆盖。碑身连同云纹碑帽通高367厘米,宽95厘米,厚25厘米。碑底嵌入碑座的尺寸不详。此碑刻建于唐宪宗元和四年(809)二月二十九日,因而又名  相似文献   

4.
晋祠是一处自然山水与人文景观相结合的著名的旅游胜地,由于其固有的人文地理优势,创建了具有丰富内涵的地域文化。这些文化除散见于各种历史典故中之外,主要体现于晋祠现存的文物和祠区内外的碑碣,其规模蔚为可观。晋祠保存有历代碑碣初略统计大约425通,除少数为唐宋时期的以外,大多是金元明清时期题刻的。随着历史的变迁,有的文存石亡或者字迹漫漶,有的成了断碑残碣。经千百年的沧桑变化,这些碑碣依然有其重要的价值,其中尤以唐太宗李世民自撰并书的《晋祠之铭并序》碑最为珍贵。《晋祠之铭并序》碑又称唐碑,陈列在晋祠唐叔虞祠东南隅的贞…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少林寺在整修中,陆续发现了不少碑记、塔铭、石佛及线刻绘画等石刻,其中,尤为引人注意的要算是唐代的几块残碑和明代的几通大碑,现将这几通碑刻简介如下:唐少林寺《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残碑:碑刻于唐喊亨三年(672年),王知敬正书,字径1.5厘米。清景日(?)《说嵩》载:“知敬有奉(来力)书金刚经在寺壁字多剥落。”《中州金石目》亦有录,但《少林寺志》无载。据查,此碑原嵌于钟楼墙壁,一九二八年,  相似文献   

6.
一芥 《东南文化》2006,(2):43-43
三国孙吴碑刻传世的仅4块,数量虽少,其书法价值和地位却很高。人们将这4块碑谓之“吴碑四种”,即《国山碑》、《天发神谶碑》、《谷朗碑》、《葛祚碑》。其中《葛祚碑》在我国碑刻、书法史上具有特殊的地位,它是现存第一块楷书碑。碑高177、宽74厘米,圭首,有穿,穿下刻“吴故衡阳郡太守葛府君之碑”,3行12字。碑在葛祚故里江苏句容访得,1965年入藏南京博物院。晋人干宝《搜神记·葛祚碑条》卷十一记载了葛祚为衡阳太守时,为民除妖,深得当地百姓的爱戴。《葛祚碑》书体为标准楷书,楷书是由隶书演变而来,隶书碑盛行于汉代,可传世的西汉碑却极为…  相似文献   

7.
南阳市博物馆现存碑刻中 ,有一通清代“马站牛站”碑。该碑原存南阳县石桥镇 ,196 4年移至市博物馆保存。碑呈长方形 ,碑身已断裂为上下两截 ,下部字迹剥落 ,漫漶不识。碑通高 14 4厘米 ,宽 55厘米 ,厚 12厘米。碑文楷书 ,文 4行 ,存字最多的行 14字 ,共存 4 7字。文为 :“马站牛站 ,累死穷汉 ,极为   , 行……更换。我今去后 ,再若报尔 ,执 告……院。期于尔等 ,永久为愿。顺治十二年十月吉旦 ,东昌  溥……。”该碑刻立于清顺治十二年 (公元 16 55年 ) ,立碑者籍贯东昌 (今山东聊城市 ) ,“溥”为顺治进士 ,时任南阳府推官任克溥。…  相似文献   

8.
康永萍  李俊义 《满族研究》2023,(1):37-44+66
辽宁北镇庙内现存元明清三代碑刻共56通,其中元代碑刻12通、明代碑刻15通、清代碑刻29通。庙内碑刻多数记祭祀之经过,此外还涉及封山、修庙、游山等诗文、纪事,为还原与解读元明清三代历史文化提供了丰富且宝贵的原始资料,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通过实地调查北镇庙现存元明清碑刻,现场拍摄原碑及拓片,集中说明庙内现存碑刻信息,遵照原碑,比对众方志所著录的北镇庙碑文,集中汇校,查缺补漏,尊是黜非,继而探析碑文之意,发掘其历史价值。  相似文献   

9.
晋祠唐叔虞祠碑廊东壁嵌有一块81×52厘米的残碣,上面用楷书镌刻着在晋祠碑碣与文献中唯一的一首回文诗,题目为《游晋祠》,并在诗后附有跋文。其字秀雅可爱,其诗有一定的艺术魅力,耐人寻味。现将其诗、文录于下,以便共赏。 游 晋 祠 (回文) 诗    停骖喜径度香风, 叠叠云山四望同。  亭列殿严分小大, 路开桥驾各西东。  灵祠古柏苍岩耸, 异境清泉碧海通。  形胜览碑高拂袖, 冥冥润物显奇功。                文晋阳之西南四十里许有晋祠焉。其祠据岩立殿,殿之下有泉混混而出,故殿之左右设二圆亭以接其两…  相似文献   

10.
姚远 《文物世界》2007,(4):67-68
晋祠翰香馆碑廊西壁嵌着一块大碑,高1.82米,宽1.04米,厚0.1米,是一首七言诗,行书,无题,落款为“太原傅山题”,有傅山与陈思贤的跋文,保存完好。碑题为作者据《霜红龛集》所加。碑文如下:[第一段]  相似文献   

11.
包拯,字希仁,谥号孝肃,世称包公,是我国北宋中期著名的政治改革家和清官。他曾任开封府尹、御史中丞、三司使和枢密副使等显要职务,为人刚直不阿、清正廉明、爱国爱民,对世人影响很大,被誉为“包青天”。然而,文博考古界对其有关文物却很少系统地整理与研究,需要进一步挖掘和探讨。本文仅就有关包拯的各类碑刻,粗略地加以考述,疏漏及不当之处,尚望学界同仁教正。历代关于包拯的碑刻为数不少,但大多为金石著作所缺载,这些碑刻有的流传至今,十分珍贵;有的已经失落或废毁,近年又经有关部门复刻重立。其大致情况如下:一、诗文碑刻包拯的诗文碑刻,有《诗》碑和《家训》碑,共两通。1、《诗》碑。包拯流传下来的诗歌只有一首题壁诗,即《书端州郡斋壁》。其诗  相似文献   

12.
元氏汉碑刍议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河北省石家庄市南部的元氏县,战国时期为赵公子元的封邑,故名元氏。西汉至三国魏常山郡(国)皆治此。元氏县境内封龙山上,有东汉时期几通碑刻,最著名的有《封龙山颂碑》,刻立于东汉延熹七年(164年);《祀三公山碑》,刻立于东汉元初四年(117年);《白石神君碑》,刻立于东汉光和六年(183年)。这三通汉碑,不仅有重要的历史价值,更以书法艺术价值而闻名于世。清代学者杨宋敬评《封龙山颂碑》的书法价值称:“雄伟劲健,《鲁峻碑》尚不及也,汉隶气魄之大、无逾于  相似文献   

13.
西夏碑,全称凉州重修护国寺感通塔碑,是迄今所见保存最完整、内容最丰富、最有研究价值的西夏碑刻.被世人誉为“稀世珍宝”。1961年3月。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该碑原被封闭在武威清应寺一座砖砌的碑亭内,清嘉庆九年(1810年),由甘肃著名学者张澍发现,世人得以重睹。1927年。武威大地震,清应寺受损严重。后来,碑被搬迁并竖立在文庙文昌宫西廊房石刻展厅保存展出。竖碑时,为了确保碑身稳固,碑座被埋于地表下。1981年。因碑身有所倾斜。又对碑座地基进行了加固处理。仍将碑座置于地表以下。只有一少部分露出地面。  相似文献   

14.
四大宋碑特指至今保存在苏州碑刻博物馆内的“天文图”、“地理图”、“帝王绍运图”和“平江图”碑,简称为“天、地、人、城”四大宋碑。均为南宋刻石,1961年国务院将其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四大宋碑中的“天文图”、“帝王绍运图”、“地理图”,其作者是南宋黄裳。“平江图”,是在南宋苏州知府李寿明主持下完成的。前三石南宋绍熙元年(1190)由黄  相似文献   

15.
南京博物院历代雕塑馆馆厅中间陈列着2块砂岩质地佛教碑刻,其中一块说明牌标注:“姜兴绍造佛石像碑,北齐河清年间(562-565年),高158厘米,宽70厘米,厚16.5厘米,南京博物院藏。”此碑发现的时间、地点、经手者与流传过程皆不明。馆内未见拓本,细勘原石刻铭,除少许残泐外,字迹大致能看清,铭文书法朴茂,文字内容相对完整,加之碑刻图案构思巧妙,雕作精湛,是一件值得细细品读的北朝佳作。  相似文献   

16.
新都桂湖碑林,广陈宋代苏东坡和黄庭坚,元代王庭筠,明代文征明和杨升庵,清代刘石庵和何绍基等历代书法名家墨迹的碑刻,碑文书体千姿百态,蔚然壮观。在进桂湖碑林大门右边碑廓第五个玻璃框内,珍藏着两通并排竖立的诗碑,各宽78厘米,高1.6米。左边一通下侧的小木牌上写着:“清刘沅桂湖诗四章。刘沅字止唐,双流人,著名学者,善诗文书法。此碑初刻于1850年。”右边一通下侧的小木牌上写着:“现代刘咸荣等桂湖步  相似文献   

17.
现保存于山西省稷山县青龙寺的姚天福神道碑,是一通集文物价值、文学价值和艺术价值于一身的三晋名碑。碑体通高5.16米,宽1.54米,厚56厘米,由碑额、碑座、碑身三部分组成.  相似文献   

18.
丹棱县的唐代道教隶书石刻碑—松柏铭碑,近年来经有关专家和书法家的多次考察研究,已确认为具有重要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的文物。 这碑在丹棱县龙鹄山唐代道教摩崖造象石窟群中的摩璧龛窟内,建于唐代天宝九年(750年),保存完整。碑高220厘米,宽154厘米。“松柏之铭”的碑额,为小篆;碑文589字,  相似文献   

19.
南宋《平江图》碑保存在苏州碑刻博物馆即宋代苏州文庙旧址内,它与《天文图》碑、《地理图》碑、《帝王绍运图》碑合称“苏州文庙四大宋碑”,在国务院1961年公布的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中称为“苏州文庙内宋代石刻”。《平江图》碑刻于南宋理宗绍定二年(1229年),是苏州城(当时为平江府治所)的一幅石刻平面图,由郡守李寿朋主持  相似文献   

20.
1984年,我们在吴县通安乡青峰村,发现石刻一方.青石质,高143.5、宽68厘米,额趺已失,碑体完整,个别字迹已漫漶,碑文阴刻竖行楷书17行,满行55字,碑右首行镌“龙柏亭记”,碑左下侧落款:“王稚登撰长洲杜大绶书郡人陆士仁篆额镌刻于明万历乙巳年(1605)”.该碑虽是一方始建阳山龙柏亭的记事碑刻,但碑文却涉及到王稚登的籍贯、出身等历史问题,具有史料价值.同时,该碑是当时声著吴中的王、杜、陆三人合壁而成,又是一方书法艺术珍品.原石现已镶嵌在吴县文管会无梁殿碑廊,供人观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