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1 毫秒
1.
畅游壶瓶山     
张新民 《文史博览》2006,(10):47-47
壶瓶山位于湘西北的石门县境内,主峰海拔2098.9米,堪称湖南的屋脊。其山体中空,外形如壶,顶围高凸,形似瓶颈,故名壶瓶山。我第一次来这里,在神景寨吊脚楼住宿。清晨起床,独立凉台,但见天空碧兰如洗,一弯秋月。远处,层峦迭嶂,云雾飘渺。楼下,渫水河雪白的浪花跳跃追逐,一路欢歌,奔向深谷,使人感到一股强烈的青春气息在全身涌动。  相似文献   

2.
石门地处湘北边陲,地形狭长,幅员辽阔,境内 旅游资源丰富,东有文化名山国家森林公园夹山,西 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壶瓶山。 皂市水利枢纽工程位于澧水支流渫水下游的石门 县境内,是长江防洪的重要工程,是渫水梯级开发的 最下一级,坝址距石门县城仅19公里。随着皂市水 库的全面开工,这个以防洪为主,兼顾发电、灌溉、 航运和旅游的大型水利工程即将成为吞纳百川、风光 秀美、可与洞庭湖媲美的湖南第二大水域,它将以其  相似文献   

3.
常德十分适合走文化旅游与生态型旅游的发展路子,未来可进一步向乡村休闲度假引导,以提高常德旅游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旅游产品由观光旅游为主向观光、休闲、度假型的乡村旅游过渡,实现旅游产品升级换代。一、常德旅游发展现状(一)旅游发展背景常德市地处湖南省西北部,位于武陵山脉与雪峰山脉之间,毗邻洞庭湖西岸,地势南北高、中间低,西高东低、形成"两山夹一凹"的地貌格局,最高峰壶瓶山海拔2098.7米,被誉为湖南"屋脊"。目前常德管辖武陵、鼎城两区和汉寿、桃  相似文献   

4.
大部分学者认为,鸡首壶在发展形成中,鸡首经历了由不通到通,由装饰性到实用性的过程。本文以鸡首壶的鸡首与壶身是否相通为出发点,分阶段考察鸡首壶鸡首与壶身相通与否的情况,再结合鸡首壶器型大小、出土墓葬规模、出土位置、出土数量以及窑址出土鸡首壶的情况等,探求鸡首壶的功能。  相似文献   

5.
岳飏  王凯 《中华遗产》2009,(5):60-69
壶不养不出神 “养壶”,这在很多人看来多少有些匪夷所思。“藏壶”罢了,“用壶”也无妨,怎么还有“养壶”?确实,不是道中人,不明就里,就像玉不琢不成器一样,壶不养不出神,当一件紫砂壶出窑后,并不意味着它的艺术生命也告终结。从泥变成壶,最终能否成为一件价值连城的雅器,关键在于养壶者对它的造化。  相似文献   

6.
鸡头壶和龙柄壶是我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至唐代瓷器造型中引人注目的器类。鸡头壶最早大约出现于三国末年至两晋时期的南方地区,公元六世纪以后流行于大江南北,人唐以后渐趋消亡;龙柄壶流行于初、盛唐时期,一般认为,龙柄壶是以鸡头壶为祖形发展而来的。  相似文献   

7.
②“曼生壶”与“杨彭年制”款的紫砂壶曼生壶与杨彭年制款紫砂壶,是清代嘉庆道光年间的紫砂名品。一般人都熟知曼生是清代著名画家、篆刻家陈鸿寿的别名(清乾隆三十三年——道光二年)。他亲自设计,亲自动手在壶身镌刻诗句和曼生铭,因此得名“曼生壶”。又一说陈鸿寿喜爱紫砂壶,在宜兴作官时其居处名为“阿曼陀室”,所以曼生壶的底款为“阿曼陀室”四篆字印章式款。还有陈鸿寿将设计好的壶往往交给制壶名匠杨彭年制作。将工匠的名字印在壶盖里或壶柄的下端。陈鸿寿本人在壶身镌刻的铭文也很讲究,或切壶或切茶,或取自商周青铜器或历史典故、座右铭等。以上是对曼生壶的一般说  相似文献   

8.
杜文 《收藏家》2005,(11):40-44
倒装壶又称内管壶,第一次看到的人会惊诧怎么还有这种壶底开孔的奇怪造型,其实该类壶应用了“连通容器液面等高”的物理原理,在壶内设置暗管与壶底相通,酒液并不会自底孔漏洒。倒装壶结构巧妙,与公道杯、转心瓶等属于古瓷中造型最奇特的品种,但在年代上,倒装壶的创烧年代应该是最早的。本文通过对五代至清代倒装壶资料的整理,就其造型起源与演变试加探讨。一、耀州窑青瓷倒装壶面世提到倒装壶,人们最耳熟能详的名品应属陕西历史博物馆收藏的五代至北宋初耀州窑青釉剔刻花狮流倒装壶(图1、2)。该壶高18.3、腹径14.3、底径7.5厘米。通体施青绿…  相似文献   

9.
刘慧中  潘娅 《南方文物》2014,(3):187-188
<正>鸡首壶是指带有鸡首状流的盘口壶,又名鸡头壶、天鸡壶。它创烧于三国末年,经魏晋南北朝的发展、演变,至隋朝盛行一时,隋以后逐渐消失。鸡首壶的发展和演变,具有鲜明的时代性。作为魏晋南北朝时期青瓷器的一个重要类别,鸡首壶在当时非常流行。以往对鸡首壶的研究主要着眼于不同时代造型的演  相似文献   

10.
涂师平 《收藏家》2013,(1):61-62
中国古代瓷器有一种很典型的器物——鸡首壶,又名鸡头壶、天鸡壶、罂,这种壶是一种将壶的流(嘴)捏塑成鸡头状的盘口壶,它创烧于三国末年,经魏晋南北朝以至隋代的发展、演变,盛极一时,隋以后逐渐消失。  相似文献   

11.
浅谈鸡首壶的演变与越窑鸡首壶孙秀莲(辽宁省文物总店)鸡首壶习称鸡头壶,因器身置鸡头,故名。1972年,在南京市东晋墓中出土一件青瓷鸡头壶,底部刻“罂主姓黄名齐之”七字,可知这类器物晋时称作“罂”,即小口方腹的酒器。鸡首壶出现于三国时期,是越窑、瓯窑的...  相似文献   

12.
<正>鸡首壶,又称天鸡壶,因壶嘴作鸡首状而得名,造型与盘口壶极为相似,鸡首壶如同是在盘口壶的肩部附一鸡首和把手。衢州地区所产的鸡首壶大多为婺州窑青瓷,少数酱褐釉瓷。鸡首壶最早出现于西晋,流行于东晋、南朝,到隋唐逐渐减少。纵观鸡首壶从出现到消亡的过程,鸡首壶在每个时代都有其鲜明的发展特征。西晋时鸡首壶器形较小。一般为浅盘口内敛,短颈,圆肩,扁鼓腹下内收,平底微凹。肩腹部施凹弦纹和  相似文献   

13.
<正>四、花货大师朱可心1.云龙壶(图6),近现代紫砂花货大师朱可心的作品,盖印"可心",底印"朱可心",色泽紫红。云龙壶以传统的鱼化龙壶为基型,将鱼化龙壶原有的旋转云水纹变为云彩纹,嵌盖变压盖,龙尾改为飞把。云龙壶壶面浮雕起伏的彩云,两条巨龙在云间翻腾,神态矫健,恰似东方巨龙苏醒,搏击九天。龙  相似文献   

14.
王健丽 《收藏家》2011,(7):54-58
鸡首壶俗称鸡头壶,也称天鸡壶,是指壶身一侧贴有鸡首状流的盘口壶,创烧于三国末年南方窑口,流行于魏晋南北朝、隋时期,隋以后逐渐消失,起而代之的是执壶。鸡首壶的样式应该说是从盘口壶演变而来,在盘口壶的基础上,肩部两侧加有鸡头和把手。  相似文献   

15.
张昌平  汪涛 《文物》2015,(3):45-47,2,97,98
<正>陈侯壶是东周时期的一件青铜重器(封二∶1、2),早年著录于古董商卢芹斋1924年出版的图录~([1]),并为《商周彝器通考》等著作所引用~([2]),其后再无新的信息出现。2012年9月,陈侯壶重现于纽约苏富比秋季拍卖会[3]。拍卖展览中可以近距离检视此壶,因此观察到此壶的一些重要的形制特征,现介绍如下。根据卢芹斋图录,陈侯壶高46.5、口径22、腹围110厘米。此壶器盖已失,但器体在视觉上仍然高大、厚重,这缘于壶的体量较大、器壁较厚,同时壶的圆体较粗,使长颈及扁垂的腹部具有较强的横向张力。壶颈侧设一对兽首衔环耳,颈部到圈足饰五周龙纹构成的蟠螭纹。  相似文献   

16.
现藏于陕西省历史博物馆的宋代青釉刻花倒灌壶(下简称倒灌壶),造型精美,结构奇特,堪称耀瓷中的稀世珍品.该倒灌壶七十年代出土于彬县,通高19厘米,底径7.5厘米,腹径14.3厘米.通体挂釉,釉色淡青且略泛灰白,有光泽.壶体分壶身、流、提梁三部分,壶身呈圆形,虚设的壶盖与壶浑然为一体,从上至下依次由联珠纹、双层浮雕柿蒂纹、线刻  相似文献   

17.
一个模仿野鸭造型的陶制酒具——鸭形壶,近日在齐齐哈尔出土。 该鸭形壶高10厘米,宽10厘米,壶底三足分别象征野鸭的双足和尾羽,壶身上两耳代表翅膀,是西汉时期我国古代少数民族东胡族的遗物。 专家认为这个距今2000多年的鸭形壶,  相似文献   

18.
上海金山县征集到一件曼生款竹节壶,此壶与道光时期的竹节形砂壶更相似,应为同时期传器,其题铭羊豆意在隐喻壶佳;从其他万泉款传器的比较推断,此壶应为万泉早期作品。  相似文献   

19.
在辽代陶瓷中,最富有契丹民族特色又最具代表性的应首推鸡冠壶,它经常被视为辽墓断代的重要依据之一。因此,对鸡冠壶的研究尤为重要。从类型看,鸡冠壶可分为两个系列。辽代鸡冠壶的这两个体系,在长期发展过程中,提梁式系列最终取代带孔式系列,成为流行辽代始终的一种壶形。  相似文献   

20.
封面的青釉凤头龙柄壶是一件唐代北方青釉的代表作品。壶连盖通高41.2厘米,口径9.4厘米,底径10厘米。壶灰白色胎,通体釉色淡青略带浅黄,釉厚处呈玻璃状,多带小纹片。壶的装饰为堆贴与刻花两种手法。腹部花纹两粗,上面一组环绕壶腹堆贴六力士,力士身披轻纱,扬手举足作舞蹈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