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朱玉周 《黑龙江史志》2008,(5):15-16,26
道教阴阳太极思想源于<周易>,阴阳太极图的出现是上古流传下来的先天八卦图、河图和洛书、太极图等各自发展并不断融合的结果.南宋学者开始把阴阳图和太极图结合起来,明代学者最终定名为"太极图"一直延用至今.缘于对阴阳太极图思想上和心理上的认同感,道教接受了它并把它作为本教的重要标志.  相似文献   

2.
太易图与太极图——周敦颐太极图渊源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敦颐解说的“太极图”向来是中国理学史、道教史乃至文化史上的一大“千古之谜”。从宋代以来经过众多学者的考证与研究,认为这张“太极图”起源于道教,是从五代末宋初的道士陈抟那里传授来的。最近有人提出新说,写成专著推翻了这一说法,认为“太极图”是周敦颐自己创造发明的,倒是后来的道徒剽窃了周敦颐的“太极图”。这一重要问题涉及到“太极图”的起源及如何认识理学文化与道教文化关系的问题,我以为说“太极图”为周敦颐所创造与道徒剽窃周敦颐“太极图”的说法,依据是不足的。下面拟从四个方面对“太极图”的渊源传授作出新的考辨。  相似文献   

3.
太极图,别名“先天图”、“天地自然图”、“太极真图”,宋代俗称“阴阳”。作为易学之源,它与河图、洛书、八卦一样,蕴含着无穷无尽的奥秘,以至于百年来,无论何朝何代,它总能受到众多学者们的瞩目。笔者以为,太极图之所以神秘,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即神秘的来历、神秘的内涵、神秘的构图原理,只要真正解决了这些问题,它的本质之谜就将能大白于天下。  相似文献   

4.
冯超 《旅游纵览》2012,(2):66-69
<正>镇远古镇位于舞阳河畔,四周皆山。源远流长的舞阳河一路流淌过来,透明的河水,把苍穹的湛蓝和两岸的苍翠融合在一起,泛着翡翠般的绿光。到了镇远后,在中和山脚,青龙洞前来了一个神龙摆尾,将古城一劈两半,构成一个天然的太极图,南北两端的府城和卫城成了太极图上的阴阳两点。  相似文献   

5.
徐兆仁 《史学月刊》2001,(2):151-152
道教内丹思想的第一个来源是易学。成书于商周时期的《易经》和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的《易传》,对道教内丹思想体系的形成乃至完善,都曾起过长期、广泛和深入的影响。其中阴阳、五行、八卦、太极等思想,在万卷道教丹经中,俯拾即是。 大易八卦,相传创自伏羲。伏羲是中国历史上的传说人物,大约生活在旧石器时代。当时,人类在经济上还是处于采集、狩猎阶段,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十分低下,人们靠着母系氏族公社的集体力量,与自然界进行着顽强的拼搏、斗争。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使原始人类观察到大量的自然、人事现象,产生了阴阳思想,…  相似文献   

6.
段战江 《中华遗产》2007,(10):64-73
武当武术是道教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它深深根植于数千年华夏文化的沃土中,蕴含着深刻的中国传统哲理奥妙,把中国古代太极、阴阳、五行、八卦等哲学理论,用于拳理、拳技、练功原则和技击战略中,本质上是探讨生命活动的规律。武当功夫以其松沉自然、外柔内刚、行动走架如浮云流水连绵不绝的独特风格,在武林中独树一帜,成为中国功夫的主要流派。  相似文献   

7.
东林学派站在纠正阳明后学流弊的立场上,反对性无善无恶说.东林学派的重要学者高攀龙与孙慎行都主张性善说,而援引道教中的善恶果报与忠孝成仙思想为他们性善说作补充.两人思想中的道教因素,与吴会地域的道教文化影响,以及当时的政局和残酷的政治纷争有关.  相似文献   

8.
正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开始于2世纪,至今有1800多年的历史。道教承袭了中国古代的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因而是一种多神教。武夷山是中国著名的道教三山(武夷山、庐山、崂山)之一,这里"奇秀甲于东南",主要景点九曲溪、三十六峰、七十二洞、九十九岩,构成了一幅天然的太极图,整座山就是一座神仙洞府(图一)。道教在武夷山有深厚的传  相似文献   

9.
论太极图的原始意象国光红太极图自南宋重新发现而传世以来①,学者们对它的原始形容及涵意颇多猜度之辞,可谓见仁见智,然皆未获的证,可无论。笔者认为,对太极图原始形容的研究不应当孤立地进行,而应当密切地结合原始《易》理,否则,只据仿佛象之而立说,则无异乎说...  相似文献   

10.
东汉时期道教创立,追求长生不老和修仙之术,引起了上至皇帝下至百姓的推崇。随着道教的兴盛,道教的神仙思想、阴阳学说、道教四神及仙鹤等有道教色彩的元素都出现在人们的墓葬中。本文重点从三方面论述:一,道教对墓葬中汉画像石艺术的影响,汉画像石中西王母及东王公形象的多次出现;二,丧葬活动中道教的参与,道教文书或道符文字在陪葬品中的出现;三,富有道教色彩的用于镇墓或代表祥瑞的神兽仙禽的出现。通过这三方面的论述,阐明道教对人们墓葬活动的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11.
从太极图来看道家文化对现代设计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强 《神州》2012,(35):28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设计的需要,对于中国文化的需求愈加紧迫。其中,道教文化的理解和运用,就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那么我们从太极图对设计中的表现就可见一斑。  相似文献   

12.
太极拳是以“太极”哲理为依据,以太极图形组编动作,具有健身祛病功效的拳术。太极一词,出自《易经·系辞》:“易有太极,是生两仪。”北宋哲学家周敦颐最先开始使用太极图来揭示大至宇宙、小至万物的阴阳关系。简言之,“太”就是大的意思,“极”就是开始或顶点的意思。“太极”寓有无限大和无限小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一个整体为圆形、圆内黑白回互头尾颠倒似鱼形并长有两只眼睛的图像。在六、七千年前的彩陶壶上有它,在长沙马王堆出土的文物中有它,在线装四书五经中有它,在斯里兰卡发行的邮票上有它,在国际物理学界闻名的哥本哈根学派的会徽上有它,在日本、越南、蒙古、泰国、南朝鲜、新加坡等亚洲国家有许多地方都有它。太极图是它的正宗大名,阴阳图是它的民间俗称。“太极”一词。众说纷绘。太者,大也;极者,无限也。《易·系辞》说:“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唐孔颖达解释说:“太极谓之天地未分之前,无气混  相似文献   

14.
刘安荣 《沧桑》2011,(1):226-227
2010年报纸、电视等媒体曾把"李一道长事件"炒作得沸沸扬扬,论起真、假者各执一词。本文就李一道长的真与假以及媒体对之的评论提出自己看法。文章认为用宗教市场经济学论述李一以教敛财不甚恰当;李一利用其道教知识与才能宣扬自己、敛财不仅不仅不会促进道教的发展,反而会使渐趋式微的道教发展雪上加霜,研究道教的学者没有必要为其行为辩解;道教人士应该对道教的发展与人员管理进行深刻反思,媒体应该实事求是地宣传道教,而学者应该剖析"李一事件"的社会、经济原因。  相似文献   

15.
王卡《敦煌道教文献研究》一书是集大成的敦煌道教文献目录,但仍有部分敦煌道经写卷该书失收。后来虽有一些学者做了补充,但仍未补全,且有些定名和缀合也有问题。此文收集了前人未发现或未正确定名、缀合的三十余件敦煌吐鲁番道经残卷,并分别做了定名、缀合和简要描述,并着重对中国国家博物馆所藏的一件吐鲁番佚道经残片的宗教思想做了考证。  相似文献   

16.
道教作为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 ,被海外学者誉为“汉学中的汉学”。近二十年来 ,海外的道教研究非常兴盛 ,基本上形成了日本、法国、美国三个中心 ,尤以日本和法国最为突出。同时 ,德国、英国、荷兰、加拿大、俄国、澳大利亚等其他国家的道教研究也硕果累累。一、日本的道教研究日本的道教研究已经有近百年的历史 ,近二十年 ,日本的道教研究出现了持续性的热潮 ,仅从研究人数的增加和热潮波及的范围看 ,就可见一斑。这一时期 ,研究道教的日本学者在数量上有了很大增加。一方面 ,成立了几个专门研究道教的新团体 ,如 1 984年成立的“道教文化研…  相似文献   

17.
孙勐 《文物春秋》2010,(1):6-9,29
北京地区考古发现的道教石刻文字材料从唐代一直延续至元明,是了解、研究道教在北京传播、发展的重要史料,也是判定相关遗迹的重要依据。但是在某种程度上,这些石刻资料尚未能引起学者们的足够重视,在研究的深度、广度上,远不及流传下来的碑刻材料。本文对北京地区考古中发现的道教石刻材料进行了梳理,并略作考述。  相似文献   

18.
战国时期的实用谋略教育家──鬼谷子刘海文,刘海诗鬼谷子其人是不是子虚乌有?《鬼谷子》一书是不是后人向壁虚造?这是一段自秦汉以来悬而未解的历史公案。然而,就是相信确有其人其书的古今学者,大多也只是将鬼谷子当作是纵横家、兵家,甚至是道教阴阳大师。战国以后...  相似文献   

19.
美丽的黄河三峡太极岛位于甘肃中部永靖县。出县城,沿滨河路西行,一路东流的黄河在这里奇迹般地拐了一个“S”形的弯。从山顶望去,这个峡谷盆地恰似一个巨大的太极图形.黄河蜿蜒向西而去。勾勒出了太极图中间的“S”形阴阳分界线,因此,盐锅峡水库的这一部分被称为太极湖,[第一段]  相似文献   

20.
张建强 《南方文物》2003,(2):112-113
道教的思想源自古代的巫史和道家哲学,并广泛地吸收了先秦时期的各家思想。它以老子的《道德经》为教义经典,又将秘巫典加以改造而成为“符书、经”。在长期发展的历程中,道教积累了大量的经籍书、这是我国古代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中国封建社会的哲学、学、艺术、医学、药物学、化学、天、地理等都发生过不同程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