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近年来,对敦煌美术的比较研究日益为国内外学者们所注重。敦煌地区,在汉代是“华戎所交一都会也”,在隋唐时期,“发自敦煌至于西域,凡为三道,各有襟带,……总凑敦煌,是其咽喉之地”。这种政治、经济、地理上的特点,决定了敦煌美术必定是在本土美术的基础上受东方中原美术和西方地中海沿岸、波斯、印度以及中亚的美术影响下发展起来的。就西方的影响而论,它大致上是循横贯中西的丝绸之路,随着频繁的中西政治、经济、文化交往,先及至西域地区与当地艺术混合后继而影响到敦煌的。呈混合风格的西域美术,在天山南麓的北道上以龟兹美术最称著名,在南道上最  相似文献   

2.
"一带一路"视域下的敦煌画派研究,首先要明确敦煌艺术与中国绘画在表现语言发展方面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相辅相成的关系。在早期,敦煌艺术与中国绘画的表现语言以佛教题材为主,在相互影响、相互改造下,逐步淡化、脱离印度、西域风格而强化中原风格。隋代,中国社会由分裂走向统一,在艺术发展上也呈现出过渡性质。唐代,中国政治、经济、文化高度发达,敦煌艺术朝世俗化发展,表现语言在融合和演变的过程中更加本土化、中原化,宗教绘画的表现形式更加现实化、生活化。中国绘画理论的发展,唐代著名画家对敦煌艺术及中国绘画表现语言发展的推动和影响,使得敦煌艺术与中国绘画的相互影响进一步深化,艺术发展达到鼎盛时期。五代、宋、元后,海上丝绸之路兴盛,敦煌艺术趋于落寞,中国绘画在"院体画"及"文人画"方面继续传承发展,工笔绘画传承敦煌绘画表现语言,进一步发展成熟。新时期,在"一带一路"发展战略框架下,"敦煌画派"的发展应立足于对敦煌艺术和中国绘画表现语言的传承研究,以崭新的、多样化、时代化的要求,思考和致力于"敦煌画派"研究。  相似文献   

3.
中国近代美术在经历了长期彷徨与困惑之后,文化先驱放眼世界,留学欧洲、日本学习西方绘画精神和教育体系,拉开了中国近代美术发展的帷幕。为寻求民族文化自信,现当代中国艺术开始中国绘画的民族化探索,在题材、表现语言及精神内涵等方面的探索如火如荼,取得了丰硕成果。敦煌莫高窟被发现以后,早期的敦煌艺术研究以临摹和保护为主,为现代中国绘画的敦煌风格化打下了坚实基础。在当代中国艺术家和甘肃省本土艺术家中,涌现出许多优秀的艺术家,他们致力于艺术创作的敦煌风格化研究,在理论和实践方面取得重大成果,为"敦煌画派"的发展起到重要的启示和引领作用。中国"岩彩画"的发展使这一古老的艺术形式重新被国人认识和喜爱,为现代中国绘画对敦煌艺术的研究开创了新形式和新领域。在敦煌风格化探索和研究中,也存在许多误区和问题,当代艺术家对于敦煌艺术的研究不足,机械的学习和借鉴敦煌风格,不能很好地体现当前中国的时代精神和民族精神。艺术创作的敦煌风格化要紧密围绕着文化本体和其生存发展的地域特色进行,在众多艺术同仁的共同努力下,敦煌艺术及"敦煌画派"的发展必将走向辉煌。  相似文献   

4.
敦煌壁画艺术是多方面艺术流派和多种艺术手法交流融合的结晶。敦煌艺术家有着魏晋以来河西走廊及敦煌一带本土艺术的深厚根基,又受到我国中原地区广博的民族文化艺术的滋养,同时大胆吸收了印度等外国和西域各地东传过来的绘画艺术手法。在这样一种融汇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特殊的绘画风貌和独立的艺术体系。它既不同于外来的艺术,又不是中原艺术的翻版,也不是本土艺术的重复,但它的的确确是中华民族的艺术。这种独特艺术体系的形成是古代敦煌艺术家既勇于大胆吸收外来艺术手法,同时又敢于大刀阔斧地改造外来艺术的结果。  相似文献   

5.
郭明阳 《神州》2013,(15):213-213
意大利文艺复兴早期的艺术以人文思想为主,绘画艺术作品在题材上是以宗教故事为主;在技法上以写实为主,科学理论和实际观察相结合的表现技法,如明暗关系和透视法则等;在风格方面更注重色彩的协调和自然等。  相似文献   

6.
佛教传入中国之后,中国与南亚在佛教文化和艺术领域的交流全面展开,南亚的佛教雕刻与绘画技艺随之传入中土。2015年大同新出土的彩绘石椁板即用"天竺遗法"绘制而成。这种绘画技法应用广泛,印度阿旃陀石窟、斯里兰卡狮子岩壁画和中国新疆克孜尔石窟与敦煌莫高窟等早期壁画都留有遗迹。据文献记载,"天竺遗法"在六世纪前半叶已传入南朝。新出土的彩绘佛像石椁板为北魏中后期遗存,由此成为中原北方地区现存最早采用"天竺遗法"绘画的标本,比建康一乘寺"凹凸花"的绘制时间提早了约半个世纪。  相似文献   

7.
当面临世纪交替之际,近期我们看到不少学者在论作中引述王国维先生的名文《最近二三十年中中国新发现之学问》。这篇文章,是王国维1925年到清华研究院任教,暑假应学生会邀请作的讲演,原发表于《清华周刊》上。他指出,中国“古来新学问大都由于新发现”,而在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有四项“最大发现”,就是“殷虚甲骨文字、敦煌塞上及西域各处之汉晋木简、敦煌千佛洞之六朝及唐人写本书卷、内阁大库之元明以来书籍档册”。这四项发现,后来果然都形成了专门学问,为海内外学术界共同研究,各有其重大影响。无怪乎现在回顾20世纪的学术史,大家都要谈到王国维的远见卓识了。王文说到的“敦煌塞上及西域各处之汉  相似文献   

8.
从新疆发现的有翼人像看希腊罗马文化的东传钱伯泉一个多世纪以来,在古称“西域”的新疆,在“丝绸之路”的南道和北道,曾经多次发现过有翼人像,其绘画的风格和人像的脸型及眼饰,与我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羽人”(常见于两汉的画像石一)完全不同。它显然是一种外来的...  相似文献   

9.
封钰 《东南文化》2012,(3):123-126
敦煌的雕塑是敦煌石窟艺术的主体部分,而其早期彩塑被认为从我国源远流长的雕塑艺术传统中获得了坚实的造型基础,形成了概括、含蓄、富有装饰性的鲜明风格。敦煌早期艺术家在本土文化语境中,以积极的姿态吸收并融合了外来佛教艺术的技法,开启了灿烂辉煌的敦煌莫高窟雕塑艺术的序幕,开创了新异而又民族化的风格。敦煌莫高窟早期的雕塑像莫高窟其他艺术一样,是一部中西艺术交流史,是中国民族艺术早期向西传播的图像见证。  相似文献   

10.
陈继春 《文博》2008,(4):66-72
本文以西安"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为切入点,考察景教绘画在中原的遗传与流播,并探讨西域考古文物中景教绘画的特色.文章认为高昌故城外与T遗址相对的寺院遗址上景教壁画中的"执事补"形象地再现了1000多年前在高昌流行景教的历史一页.而敦煌基督绘画的出现反映石室封闭前东方和西方均曾存在基督画像的崇拜,而且敦煌的景教绘画蒙受唐代佛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论“敦煌学”一词的词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自从20世纪40年代以来,中国学术界普遍认为“敦煌学”一词是陈寅恪于1930年在为陈垣《敦煌劫余录》写的序言中首创的,该序中5次出现“敦煌学”一词。本文则认为,“敦煌学”一词应该是日本人首创的。日本敦煌学家石滨纯太郎于1925年在大阪出版发行的《敦煌石室的遗书(怀德堂夏期讲演)》中,15次使用了“敦煌学”一词,并且对国际敦煌学的起源、发展、研究范围、问题、广义敦煌学和狭义敦煌学的区分等做了全面而系统的阐述。本文认为,“敦煌学”一词是明治末年、大正年间日本敦煌学蓬勃发展的产物,是在日本出现“敦煌派”、“敦煌家”、“敦煌党”等一系列词汇的基础上产生的。本文强调,陈寅恪虽然不是世界上第一个使用“敦煌学”一词的人,但应该是在中国第一个使用“敦煌学”一词的人,或者说是第一个将“敦煌学”一词引入中国的人。  相似文献   

12.
韩小赫 《收藏家》2015,(2):89-90
徐燕孙是20世纪中国画坛里程碑式的人物。他的人物画博古今各家之长,兼中外技法之巧,并将自身的性格特征与艺术理念完美的融入其中,形成了自己独树一帜的绘画风格。徐燕孙在上世纪中叶的中国画坛盛名一时,他交友广泛,从学者甚众,其绘画艺术对整个中国画坛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范兴儒临摹敦煌壁画展”于8月25日在甘肃美术馆隆重开幕。此次展出敦煌壁画飞天、菩萨临品共计一百二十余件 ,规模之大 ,数量之多 ,均属国内少见。范兴儒先生 ,1941年8月出生于丝绸之路重镇张掖 ,自幼受佛教绘画艺术的熏陶而走上学习中国传统绘画艺术的道路。1958年9月 ,他考入常书鸿先生任院长的兰州艺术学院美术系(后并入西北师范大学)。在校学习期间 ,先后受业于常书鸿、韩天春、汪岳云诸先生 ,学习中国传统绘画技法———工笔重彩 ,传统绘画功力深厚。二十多年来 ,他专心研究、整理、临摹敦煌飞天、菩萨 ,形成了自己独…  相似文献   

14.
本根据当事人的记录及其他材料,研究了张大千临摹敦煌壁画的具体时间,摹本幅数及其作权归属问题。指出张氏临摹壁画的目的并不是要给敦煌壁画留一个副本,而是借此探讨中国古代绘画的源流,研究古代绘画艺术鼎盛期的技法,制度和格局。纸氏的临摹活动改变了他自己一生艺术的取向,为他最后所取得的艺术成就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5.
李国  沙武田 《丝绸之路》2012,(20):73-81
敦煌壁画中涉及粟特艺术因素的成就是多方面的。敦煌壁画在继承汉晋壁画传统、吸取西域民族和外国佛教艺术有益营养的同时,创造出各时代不同的艺术风格,其中粟特美术及其表现构成了敦煌艺术中独特的内容,实属中国美术史研究中的“新问题”。作为敦煌艺术重要营养来源的粟特美术,是敦煌这样一个粟特人流寓中国后的聚居中心地艺术作品不可不谈的问题与现象。只有如此,才能客观真实地把握敦煌艺术的精神。  相似文献   

16.
李伯萍 《神州》2012,(9):100
敦煌莫高窟在不同时期的线描手法、色彩把握、布局构思都在不停的进步,这益于中国几千年传承下来的绘画精髓。同时也借鉴了西域、印度等国家优秀的绘图手法,在此基础上发展有自身特色的佛教艺术。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我国传统绘画的多样性,为中国传统的人物、山水画提供了更多的创作题材。  相似文献   

17.
榆林窟第25窟壁画藏文题记释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榆林窟第25窟为吐蕃统治敦煌时期的重要石窟,研究者曾根据画面风格断定其年代为8世纪,并将北壁《弥勒变》古藏文题记解读为与画面内容相关的“老人入墓”。作者通过对藏文题记的解读,确认此题记为供养人题记,施画者为生活在9世纪上半叶的僧统曹僧政,为吐蕃僧人“尚希”同向功德而作。题记的解读可为敦煌中晚唐壁画的风格确定一个年代标尺。  相似文献   

18.
19世纪末20世纪初,伴随着帝国主义对中国的军事侵略.各国“考察团”纷纷涌入中国西北,将大批的文化宝藏劫掠而去。在众多的“考察团”中,俄国的鄂登堡考察团在沙俄政府的支持了于1914~1915年到莫高窟,盗去了大量的敦煌宝藏鄂登堡盗去的敦煌宝藏中文物部分收藏于爱尔米塔什博物馆;超过1.8万号的文献部分现藏于俄罗斯科学院东方学研究所圣彼得堡分所由于俄方封锁消息,以前对俄藏敦煌文献及其价值都没有充分认识。实际上,俄藏敦煌文献与其他国家所藏文献一样,都是举世无双的珍品。为了给学术界提供第一手资料,用藏敦煌文献经中俄双方学者共同整理编辑,被定名为《俄藏敦煌西域文献》.正由上海古籍出版社陆续出版。  相似文献   

19.
敦煌绘画艺术与跨世纪的中国画形态王宏,李映洲被誉为“艺术明珠”的敦煌,保存着从北凉至元千余年的艺术壁画。它反映了中古时代各民族、各阶层的社会生活,是一部世界罕见的自成体系的美术史。当本世纪即将过去,我们即将迎来21世纪时,对敦煌绘画艺术进行一番巡礼式...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40年代,在重庆举办的张大千敦煌壁画临摹展,点燃了他胸中追求敦煌艺术的圣火。初到敦煌的数十年里,他被敦煌壁画的精美绝伦而折服,他秉烛面壁,寒暑孤灯,临摹敦煌壁画达到380幅,被称作“敦煌痴人”。80年代,在他的领跑下,中国敦煌学研究进入一个全方位、多学科、多领域的研究保护新时代,在许多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敦煌在中国,敦煌学研究在外国!”外国学者主宰敦煌学讲坛的局面被彻底打破,世界上所有敦煌学者承认了:敦煌学回到了中国!他便是著名敦煌学者、敦煌研究院前院长、被中外敦煌学者尊称为“莫高圣僧”的段文杰先生。追随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