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燕萍 《收藏家》2015,(4):70-74
良渚文化玉器的纹饰就玉器纹饰所表现出的内涵来说,良渚文化明显要比红山文化更为复杂,大概这与当时人群聚居的密度以及气候环境对生存的普遍适应有一定的关系。同时,玉器质地的硬度对纹饰设计也存在着决定性的影响,良渚文化玉器的用玉除了筒状箍形器的质地硬度较高以外,多是质地偏软的地方杂玉,易于雕刻,  相似文献   

2.
中国古代玉器中的佩蝉、琀蝉与冠蝉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中国古代玉器中的佩蝉、琀蝉与冠蝉宋彦丽蝉、俗名知了。虽说其貌不扬,又无什么惊人之举,但它的形象在古代玉器中却是屡见不鲜。据考古资料显示,红山文化、良渚文化出土的遗物中己发现有玉蝉,此后历经战国两汉及至明清一直连续不断。可以说,它是玉器中出现较早,延续...  相似文献   

3.
王潇慧 《沧桑》2009,(4):5-5,25
考古发掘获得的遗迹、遗物是探索文明起源信息的第一手材料。史前玉器的发现与研究,是探求中华文明起源的重要线索。史前玉器在红山文化、良渚文化等文化中极为发达,传达出了重要的社会信息。本文拟以史前玉器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史前玉器的制作技术、文化与社会背景等方面的研究,探讨史前玉器所表现出的文明因素,分析史前玉器所传达出的史前社会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信息。  相似文献   

4.
<正>良渚文化玉器的出土可以追溯到20世纪30年代,但良渚文化玉器的辨识则是自20世纪70年代才开始的。1973年在江苏草鞋山遗址良渚文化M198中发现了琮、璧、钺等玉器与陶器伴出的事实,首次从层位关系上确认了琮、璧、钺等玉器的良渚文化属性,使人们终于摆脱了传统史学观的束缚,开始对良渚文化玉器的年代与文化面貌有了一个比较明确的认识。1986年浙江余杭反山和瑶山良渚文化墓地的发掘,数以千计大量玉器的集中出土,不仅解决了一些玉器的名称、用  相似文献   

5.
翟杨 《东南文化》2012,(3):92-96
通过对反山、瑶山墓地出土玉器纹样的分析,可以认为良渚社会细线刻神兽纹存在不同的纹饰风格,其雕刻是在不同族群进行的。一些墓地出土细线刻纹样的相似性表明良渚文化贵族集团在很大空间范围内存在着玉器交流的现象,这对认识良渚社会各贵族集团之间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论良渚文化琮璧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玉琮和玉璧虽多见于中国古代典籍,但长期以来对其却缺乏科学的研究.对传世琮、璧的时代、作用和意义也多认识不清.在一些论著中,一般都笼统地把它们看作是三代之物.囿于这种传统的看法,1936年施昕更先生第一次发掘良渚文化遗址时,也谨慎地把“大批排列整齐而又有规则”的琮、璧为主的玉器推定为“周汉之间”的遗物.同年在嘉兴双桥一带又发现了大量的玉璧,同样也未能断定其具体的年代.1973年江苏省吴县草鞋山良渚文化遗址的发掘,才证实了玉琮和玉璧原是新石器时代的良渚文化的遗物.1976年妇好墓的发掘,出土了商代的玉琮,其器形与良渚文化遗址出土的玉琮有很大的相似之处,这才使人们认识到,良渚文化的琮璧可能是中原三代文化琮、璧的源头.良渚文化时期的琮、璧与商代琮、璧当然不能等同地看待.但两者相似之处所反映的文  相似文献   

7.
瑶山祭坛及良渚文化神徽含义的初步解释王立新良渚文化反山墓地与瑶山祭坛是近年中国考古学上的重大发现之一[1],颇令国内外学者为之侧目,尤其是出土的大量精美绝伦的玉器及其神秘纹饰一直是众多学者探讨的热点。与此同时,有关祭坛的功能和目的、神徽的含义等问题则...  相似文献   

8.
考古发现的良渚文化玉器1994.3.18.在高雄市古董研究会主办的学术演讲会上的报告汪遵国一我们中华民族是世界上崇尚玉器具有悠久历史和优良传统的民族。中国史前时代玉器的最高成就──具有艺术魅力的良渚文化玉器,自然会使我们引以自豪,受到大家的珍爱。良渚...  相似文献   

9.
分析新石器时代大汶口文化遗址出土的陶尊上刻划符号“”,结合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彩陶鸟纹的演变、良渚文化玉器上刻划的鸟纹图像,大汶口文化陶尊上刻划的符号“”应是鸟的简化和变形,是巫师借用来沟通天地的巫术符号。  相似文献   

10.
分析新石器时代大汶口文化遗址出土的陶尊上刻划符号“ ”,结合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彩陶鸟纹的演变、良渚文化玉器上刻划的鸟纹图像,大汶口文化陶尊上刻划的符号“ ”应是鸟的简化和变形,是巫师借用来沟通天地的巫术符号。  相似文献   

11.
良渚文化的玉器历来为考古界所关注,近几年来,有关杂志相继发表了一些良渚文化的玉器材料和研究文章,其中以反山墓地和瑶山祭坛遗址出土的玉器最为引人注目。这些玉器形制多样,不仅集历来发表的玉器之大成,而且还有一些新的器形;同时,玉器上的纹饰也很丰富,有些尚属首次发现,意义重大。关于玉器上的纹饰含义,前辈学者已有论述,精到之处自不待言。我们在仔细研究了这些纹饰以后,有些自己的看法,现提出来,求教于从事这方面研究的前辈和同志。一、始终以突出鸟纹、兽面及人脸的形象作为主题良渚文化玉器上的纹饰十分丰富,有的以写实的手法表现具体形象,有的以象征的  相似文献   

12.
东台开庄遗址2018-2019年度的发掘共发现各类遗迹51个(组),出土陶器、石器、玉器和骨角牙器等各类遗物200余件,另发现大量有加工痕迹的动物骨角料.开庄遗址发现的龙山文化时期遗存直接叠压良渚文化晚期的层位,这一叠压关系在江淮东部地区是首次发现,提供了江淮东部龙山时期遗存与良渚文化早晚关系的直接证据,并为讨论二者的...  相似文献   

13.
1973年8月,原海安县沙岗青墩大队建居民点,在墩西开挖一条青墩新河,开挖过程中意外发现大量陶、石、骨器和鹿角、兽骨以及古井等遗物。南通博物馆派员调查并在当地作了试探性挖掘,先后采集、征集到部分出土遗物,其中包括在江南一带良渚文化遗存中常见的璧、琮、坠、环等玉器。紧接着,南京博物院组织南通、无锡、连云港博物馆的考古人员连续两次对遗址进行大面积发掘,先后出土1000余件新石器时代良渚文化与青莲岗文化时期的石器、玉器、骨器、陶器及大量动、植物化石。如今青墩陶斧正陈列于南京博物馆,享受着“国家一级保护文物”的尊荣。从此南通地区的历史被改写了,江海文化的两千多年文明史一下子被推进到5000多年之前。这是南通及其相邻地区上世纪70年代最重大的考古发现。时间过去了30年,重新回顾探究这一发现,仍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与现实意义。一、低海拔的福地。俗话说,“凤凰不落无福地”。海安县城西北有镇名南莫,距县城28公里;南莫西北有村名青墩,东距黄海60公里、南离长江80公里,相传远古时就曾有一对凤凰降落在这里,所以青墩又被誉为“凤凰地”。这是一块福地,低海拔的福地。低海拔,往往和年轻、贫瘠甚至浅薄联系在一起。海安属苏北断拗,是中新生...  相似文献   

14.
<正>玉器作为良渚文化的重要内涵,是同时期东亚古玉文化的最高水平者和中华玉文化的重要基石。良渚文化的用玉制度,包括玉器的种类和组合、形和纹样、数量和品质,都是墓主人身份、等级和地位的反映。玉器集当时顶尖工艺之大成,玉料的获取和控制、耗时费工的雕琢都需要大量的社会劳动力和有序的社会组织机构来保障,因此可以说玉器是良渚文化复杂化聚落等级和规模的体现。玉器还是当时主要精神信息的载体,玉质  相似文献   

15.
良渚治玉的社会性问题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良渚文化的发现和研究,已历半个世纪之久。自七十年代草鞋山、张陵山、寺墩等以琮璧钺等玉礼器为主要随葬品的大型墓葬发现以来,玉器已成为良渚文化内涵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近年福泉山、石山、瑶山等地大量玉器的出土,更大大丰富了良渚文化玉器的内容,成为国内外学者所注目的课题。 关于良渚玉器的研究,在功能、工艺、美学等方面,已有诸多探讨。但对于这些玉器所包含的社会性内容——如治玉阶层、占有方式等问题,则尚无专门论著,只是在一些文章中略见有倾向性意见。面对这大量的连现代玉工也无技仿效的精美玉器,研究者们无不为之震撼,于是许多学者毫不犹豫地断言:良渚文化时代,已有一批掌握熟练技术的专门玉工。并把他们看作是玉器占有者的对立集团,认为大量玉器的集中占有情况,表明死者生前可以大量  相似文献   

16.
良渚文化的玉器风格独特,从玉质到纹饰的变化都体现着良渚社会不同阶段的发展状况,从不同阶段玉器特点的分析可以看出良渚文化的衰落与以玉器为载体的宗教因素关系紧密。早期和中期,以玉器制造为代表的宗教活动,在社会各方面起到积极作用,但到了晚期,玉器数量大增,质量下降,大量宗教活动影响人们生活,社会平衡遭到破坏,在遇到外力因素时,必然造成良渚文化的衰落。  相似文献   

17.
玉器时代献疑与美感探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北方红山文化和南方良渚文化墓葬或遗址中,出土了大量玉器.其数量之多,器物之精,层位之明,价值之高,引起学术界高度重视.此后,有学者正式提出了玉兵阶段(文献上有“以玉为兵”之说)的问题,并认为红山文化应是玉兵阶段早期,夏家店下层文化应是晚期,商代则属末期;从晚期到末期,更是玉兵被礼制化了的时代.接着,又有学者根据玉兵说,联系良渚文化玉琮问题,而宣称:中国先秦之时在石器时代与青铜时代之间,还存在过一个玉琮时代或玉器时代,认为“西方考古学讲石器时代、铜器时代、铁器时代,比起中国来中间缺一个玉器时代,这是因  相似文献   

18.
良渚文化玉器系统以琮、璧、钺、冠状器和三叉器等为标志性器种,是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内涵最丰富、影响最深远的玉器系统之一.良渚文化玉器研究也是一个长期受到广泛关注的考古学课题,先前的玉器研究主要集中于玉器的加工制作、形制纹饰、功能用途以及单个器种系谱等专题,而关于良渚玉器系统整体的形成、发展和变迁的研究则相对缺乏.  相似文献   

19.
公元前3500~3000年是崧泽文化向良渚文化的过渡阶段,也是太湖流域礼制发展演变的转型时期。转型时期出现的礼制遗迹有祭祀性质的土台,礼制遗物出现陶、玉并重的礼器组合现象,鼎、豆、壶成为陶礼器的固定组合,小玉璧、小玉镯可能为良渚文化玉璧、玉琮的雏形。崧泽—良渚转型期不仅孕育了良渚文化的礼仪制度,并且对良渚文化礼仪制度发展的趋势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20.
良渚文化是中国新石器时代最发达的文化之一,主要分布在浙江、江苏的环太湖流域及杭州湾地区,浙江省杭州市良渚、瓶窑两镇是其中心区域。在这个中心区域周边还发现了约一百多处良渚文化的遗址,出土的精美玉器、石器、陶器等数以万计。良渚文化有相当发达的稻作农业,懂得养蚕和纺织,并以磨制精细的石器、制作精美的黑陶器、雕琢精巧的玉器以及大规模的人工土台和玉器随葬墓而备受关注。其玉器中的琮、璧,礼器中的钺,陶器,丝绸以及神秘的神徽像等,均为夏商周文化所继承和发扬,成为中国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