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旅游纵览》2015,(10):4-6
<正>小国不一定地处偏僻,有的小国就位于几个大国之间,部分小国由取得独立的殖民地演化而来,部门小国则拥有世袭的君主,他们智慧卓然,在数个大国之间长袖善舞,保持自身独立与和平,小国家里藏着大风景,一起趁着五一假期来看看全球最富魅力的十个"袖珍国"吧!  相似文献   

2.
《文史天地》2013,(7):93-93
《春秋·公羊传》说:“天子嫁女平诸侯,必使诸侯同姓者主之。”意思是,周天子把女儿嫁给诸侯,自己是不主婚的,而是请和自己同姓的诸侯作为长辈主婚。诸侯的最高爵位是“公”,故而天子女儿就有了个称号——公主。在先秦时代,可被称为公主的并不限于天子的女儿。《史记·孙子吴起列传》说:“公叔为相,尚(迎娶公主叫‘尚’)魏公主。”可见,诸侯之女也称公主。先秦诸侯女儿也称“君主”,如《史记·六国年表》说:秦“初以君主妻河”。《索隐》解释说:“君主,犹公主也。”  相似文献   

3.
两次鸦片战争期间,清朝政府将欧美小国与欧美列强“一视同仁”,宁愿让欧美小国享受欧美列强从清朝攫取的除割地赔款之外的种种特权,也不轻易满足欧美小国提出的符合近代国际惯例的一些要求.这样,清朝对欧美小国的外交也不断丧权辱国.究其原因,在于清朝以传统的“天朝上国”思想来指导近代对欧美小国的外交;清朝对欧美小国外交的最主要目的,是为了维护“天朝上国”的体制,而不是保护近代意义上的国家主权.  相似文献   

4.
李粹之 《中华遗产》2021,(4):154-157
两通在国外不甚起眼的中国碑刻,记录着几段特殊的交流史,令人追记。如果说去国外访碑,你或许会感到诧异:国外怎么会有汉字碑刻呢?有的。比如东汉《封燕然山铭》,是大将军窦宪北伐匈奴之后铭功勒石的纪念物,位于今蒙古国境内。  相似文献   

5.
褚少孙补《史记·滑稽列传》,书魏文侯时河伯娶妇事甚详,流传也甚广。殊不知其俗不独魏有,秦亦有之。《史记·六国年表》秦灵公八年“初以君主妻河”下小司马注曰:“君主,犹公主也;妻河,谓嫁之河伯”。检考旧籍,此风起源盖早。河为四渎之  相似文献   

6.
<正>若说起江苏历史上的故事,春秋时期的吴国绝对榜上有名,留下了一系列脍炙人口的成语和掌故,比如伍子胥复仇、孙子练兵等。而其中最跌宕起伏的就是吴国的兴亡历程,从东南一隅不起眼的小国一跃成为霸主,攻入楚国首都,却在达到巅峰之后迅速衰亡,正是“眼看他起朱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为此,吴国的末代君主夫差成了骄傲自大、刚愎自用、不听劝谏以至亡国的代表。虽然这不能说完全没有道理,但是将夫差完全描绘为昏君,其实是值得讨论的。  相似文献   

7.
约旦现任国王阿卜杜拉二世属于半专制的君主,介于象征性君主和专制君主之间。他有很大的权力。不久前,在接受《大西洋月刊》记者的采访时,他透露了国王的生活和当国王的感受。对于他来说,特别是在“阿拉伯之春”汹涌而至之际,当国王真的没那么美妙。即便是一个有权力的国王,阿卜杜拉都想不干了。他还说,希望自己的儿子将来仅仅做一个象征性的君主。这或许更好  相似文献   

8.
卢兆瑜 《史学集刊》2017,(3):119-128
13-14世纪,西欧政治舞台上活跃着"不承认有上级的君主"。"不承认有上级的君主"主要指两类君主,第一类是世俗君主或教皇的封建附庸,他们的政治实力强大到足以拒绝领主超越于封建契约的干预或胁迫,第二类是跟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没有封建关系且能拒绝皇帝干预本国事务的君主。"不承认有上级的君主"是自己土地上的最高权威,他们能够排除外部势力的干预,以更独立自由的姿态进行政治活动。"不承认有上级的君主"的出现,既表明了强权政治的原则开始主导西欧的政治格局,也预示着未来西欧主权国家的诞生。  相似文献   

9.
13-14世纪,西欧政治舞台上活跃着"不承认有上级的君主"。"不承认有上级的君主"主要指两类君主,第一类是世俗君主或教皇的封建附庸,他们的政治实力强大到足以拒绝领主超越于封建契约的干预或胁迫,第二类是跟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没有封建关系且能拒绝皇帝干预本国事务的君主。"不承认有上级的君主"是自己土地上的最高权威,他们能够排除外部势力的干预,以更独立自由的姿态进行政治活动。"不承认有上级的君主"的出现,既表明了强权政治的原则开始主导西欧的政治格局,也预示着未来西欧主权国家的诞生。  相似文献   

10.
田澍《嘉靖革新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的突破,首先是选题视角的创意。作者在“绪论”开头便说:“在明史研究中,许多论著将明代政治视为漆黑一团,认为君主高度集权,且主昏臣弱,吏治腐败。此说乍听似有道理,但思之再三,却无法解释明朝为何能延续270余年的历史原因。清代史学家赵翼在考察明代中叶‘天子不见群臣’时曾陷入困惑,提出了明朝‘何以尚能延此百六七十年之久而不遽失,诚不可解也’的疑问。遗憾的是,时至今日,赵翼的这一困惑仍未得到令人信服的诠释。”这里,作者提出问题的视角是高屋建瓴的。明代诸帝,洪、永、宣之后,几…  相似文献   

11.
论《明夷待访录》的政治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儒家自孔子起就抱有社会的一切进步与退化都直接系干君主的好坏这样的政治信念,黄宗羲也不例外。因此,黄宗羲最关心的也就是确立起关于君主的观念,它构成了《明夷待访录》政治思想的核心。黄宗羲 认为人类最初并无所谓君主,人各自私,人各自利,社会生活中缺乏谋求公利去除公害的人。为了补救这种弊病,于是产生了君主。因此,君主本质上是为了替大众谋福利而产生的,而不是为了追求个人的利益。君主“不以一己之利为利,而使天下受其利,不以一己之害为害,而使天下释其害”(《原君》);“知天下之不可无养也,为之授田以耕之…  相似文献   

12.
循吏清名远迩传,蜀民何幸见青天。诚心到处能和众,本性生来不爱钱。有守有为绩昭著,无偏无欲志贞坚。空群羡尔超流俗,明慎成中治理宣。此诗乃清人人主中原后第五位皇帝嘉庆的御笔,朴实涩滞,循规蹈矩,无甚文采,却用事实赞扬了一位贵州籍官员刘清。至高无上的君主诗赞臣下,实是封建社会的殊荣。  相似文献   

13.
说韩非之死     
《史记·老庄申韩列传》:“韩非者,韩之诸公子也,喜刑名法术之学”,道出他的身份及学术倾向。他的学说,主要是君主极权的理论,也就是君权绝对论。他的这一理论,在当时,是适合政治形势发展的,得到秦王政的赏识。秦王读了他的著作之后,说“寡人得见此人与之游,死不恨矣”。便急攻韩国以求索韩非。急贤之情已甚。可是韩非入秦后,秦王却未为信用,而不久即迫使自杀。事有蹊跷,说者以为是由  相似文献   

14.
孙迪 《文博》2007,(3):24-28
一、引言   永嘉乱后,晋室南迁,北方最终陷入了匈奴、鲜卑、羯、氐、羌“五胡乱华“的混战割据局面,出身少数民族的十六国君主大都信奉佛教,其中尤以北凉的沮渠蒙逊、后秦的姚兴以及后赵的石勒、石虎佞佛最甚.……  相似文献   

15.
中国数千年的封建皇权始终弥漫着残酷的血腥,历代帝王信奉的是“作恶比行善更为有利”(马克思语)的统治圭臬。但西晋的晋惠帝司马衷却极为例外,其当政的17年间既不作恶,也未行善,一忍夫人当权,再忍“八王之乱”,完全背弃了马基雅弗利的“君主理论”,即“君主一定要有这样一种思想准备,一旦局势需要,就毫不迟疑地抛弃一切美德。”  相似文献   

16.
李存 《文史月刊》2009,(12):22-28
一、意外地加入了红卫兵 16岁那年(1966年),我想加入红卫兵,那年我读初三。我的一位堂叔当时是村团支部书记,劝我争取加入共青团组织,我说:“共青团那算个甚,快涣散了。如今要紧的是‘入红’,‘入红’能见到毛主席。”  相似文献   

17.
杜宏礼等著《东京梦华·开封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 993年版 ,第 82页 )有云 :“宋太祖开宝年间 ,亲登朱雀门 ,手指‘朱雀之门’的门额问大臣赵普 :为何不直书朱雀门 ,加上‘之’字有何用处 ?赵普回答这是语法上的助词罢了。太祖听后大笑 :‘之乎者也 ,助得甚事’。从此 ,将城门四字之额作为三字 ,简单明了”。今按 ,此处所述宋太祖改“朱雀门”门额之事似不确。《宋会要辑稿·方域一·东京大内》云 :东京旧城“南三门 :中曰朱雀 ,梁曰高明 ,晋曰薰风。太平兴国四年九月改。”可知 ,北宋都城东京旧城即里城南面正中之“朱雀门”迟至宋太…  相似文献   

18.
先秦法家与马基雅维利基于人性恶的基础上,提出君主在紧握权力的前提下,必须具备高明的统治术和驭臣术,否则君主将不成其为君主.先秦法家诸子在向君主积极奉献治术的同时,也为君主设计出许多令人谈之色变的诡诈手段.马基雅维利为实现国家统一,向洛伦佐二世献上了他多年来苦心思索的研究成果.他极力倡导君王为达目的,可以采取一切必要之手段.从此,政治无道德论这顶"桂冠"扣在了马基雅维利头上.其实只要我们看看先秦法家诸子,尤其是韩非所设计的阴谋诡计,似乎也无多少道德可言.  相似文献   

19.
楚、随关系,如从文献溯源,当始于春秋时期,《左传·桓公六年》:“楚武王侵随,使遂章求成焉,军于瑕以待之.”可见,楚随之关系,最早由军事始.楚、随的军事关系,也是彼此政治关系的体现.《左传·桓公六年》:“……随人使小师董成、斗伯比言于楚子曰:‘吾不得志于汉东也,我则使然.我张吾三军而被吾甲兵,以武临之,彼则惧而协以谋我,故难间也.汉东之国随为大,随张必弃小国,小国离,楚之利也.”其时,楚国正以  相似文献   

20.
刘媛 《文史月刊》2022,(7):35-39
<正>明长城山西镇岢岚道河保路所辖的保德州城遗址,在今山西省忻州市保德县。“保德”出自典故“城保于德”,来源于《左传》所载春秋时期鲁国的一件事:季康子想要征伐邾国,设宴和大家商量,大夫子服景伯说:“小所以事大,信也;大所以保小,仁也。背大国,不信;伐小国,不仁。民保于城,城保于德。失二德者危,将焉保?”意思是小国遵奉大国为信,大国保护小国为仁;如果小国背弃大国就是不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