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年来 ,国内外学者对晚唐五代的“地子”进行了讨论。论者多认为 ,归义军时期敦煌文书中的“地子”就是“地税” ,按田亩征收 ;而敦煌文书中的“地税” ,当为依据田地面积划定户等之产物 ;因此 ,归义军时期的地税为户税之代称。笔者认为 ,“地税”的范围广 ,“地子”的范围小 ,“地税”中除了“地子”外还有官布、税草和税柴。作为“地税”中交纳粮食的部分———“地子”是据地交纳的。农民常常租种土地 ,“地子”原则上是由土地拥有者交纳 ,并非由租佃人 ,即土地耕种者交纳。“地子”的税率约为亩税 8升。  相似文献   

2.
释"于"     
典籍有“于”为风声之证,甲骨文“于”字象意“地气”穿地而达天听,故“于”字本义为风声。最初的歌声是祈雨时模仿风声而呼嗟。甲骨文“吁嗟”字形中有“于”,又有描画于字轮廓的带尾“弓”形。带尾“弓”形即哥字初文,从于、从带尾“弓”形的字就是“呼嗟”之“吁”之本字。后来从于、从带尾“弓”的字改从口,就是吁字。小篆于字显示“地气”冲断宣碍之象,乃是缘金文阳字中示意天、地,以及碍于地的“地气”的中断“于”字形而致讹。  相似文献   

3.
拜读《中国钱币》2008年第4期发表的《“宝苏”机制制钱铸地探寻》(下简称“探寻”)一文,该文结论是“江南制造局才真正是‘宝苏’机制制钱的唯一铸造地”。笔者据现有史料和钱币实物研究,对“探寻”的结论不敢苟同,“宝苏”机铸制钱应该是多地铸造,“探寻”指为唯一铸地的江南制造局并非是“宝苏”机铸制钱的主要铸地。  相似文献   

4.
也谈敦煌文书中的唐五代“地子”、“地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吐蕃统治敦煌时期,赋税制度受唐两税法的影响,征收户税即“突税”与田亩税即“地子”。此外,“地子”可能也被称为“突税”。归义军政权承袭吐蕃统治,赋税制度是唐制与蕃制的混合,向民户征收“地子”即田亩税,征收的“地税”则从吐蕃时期的“突税”演变而来,其性质还是户税。归义军政权赋税制度中的“地子”和“地税”是两种不同的税目。  相似文献   

5.
告地策是西汉时期出现的一种丧葬文书,对这类出土文书,学术界曾先后称为“告地下文书”、“告墓牍”、“衣物券”、“文告牍”、“告地书”等。自黄盛璋提出“告地策”这一名称(《江陵凤凰山汉墓出土称钱衡、告地策与历史地理问题》,《考古》1977年第1期),后来学者大多沿用。  相似文献   

6.
本文主要讨论殷墟花园庄东地甲骨卜辞中的地名关系,根据地名间共版的情形, 初步将地名区分为四类,分别是“■雍组地名”“■组地名”、“■爵组地名”和“其它组地名”,并依卜辞所载内容探讨地名间的远近距离及地区的性质。其次讨论了“■”“■”两字和带有“至御”“御往”的一类卜辞,提出“■”即“即”,“■”要读成“祸”;“至御”一词除用于祖妣外,还有用于指牺牲者,“御往”一词在卜辞中时有省略地名的现象。  相似文献   

7.
为阐明保留一定厚度壁画原“地仗层”的必要性,通过对“干涉层”和“地仗层”在壁画揭取保护中昕起作用的分析,认为保留一定厚度的“地仗层”不仅可最大程度上保持壁画的原貌,且壁画原“地仗层”经加固处理后可起到“干涉层”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出土简帛文献注释商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吕亚虎 《文博》2009,(4):26-30
本文对行前除道仪式中的“五画地”、制作药剂之“卒”法、 秦汉腊祭之期以及“土五光”等注文进行了新的考察,认为“五画地”即“午画地”,是指在地上画纵横交叉的十字形符号;“卒”应读为“焠”,是古代制作药剂的一种方法;秦汉“腊”祭之期不同,以“冬至后三戊”日为腊期是汉代特有;“土五光”即“士伍光”,是除道仪式的施行者,而非画地的行为。  相似文献   

9.
西周有格伯,格国故地在河南荥阳市北的张楼村一带。金文“倗” 和“冯”二字相通,“冯” 地与格国相邻。  相似文献   

10.
本文详尽地考证了《中作父乙方鼎》铭文所载之西周昭王伐虎方时,赐中之埰邑“(?)土”之“(?)”字。铭文宋时出土,“(?)”字未识。今考证其字亦即“(?)”字,亦是甲骨文之“(?)”地,古书所载之“潛(鬵、灊)地”,地望在今湖北省孝感市附近,地近古灊水。“(?)((?)、灊)”(水)在今湖北省潜江县境,非今嘉陵江上游之古潜水、安徽省安庆市潜山县境之古潜邑。  相似文献   

11.
子弹库帛书《四时》中的四时神名应释为“青[阳]■”“未〈朱〉明■”“翏黄难”“■(湛)墨■”,与《尔雅·释天》的“青阳”“朱明”“白藏”“玄英”当属同一系统。它们源于天象,在神祇系统中当属“天神”,且已具有明显的阴阳五行色彩。以《吕氏春秋》等为代表的“句芒”“祝融”“蓐收”“玄冥”“后土”本是五行的职司之神(五官),也是“五祀”的祭祀对象,应属“地祇”。随着阴阳五行学说的发展,作为“地祇”的“五官”通过五行与四时相配的方式,实现了向四时神性质的转化,并藉由《吕氏春秋》等文献的广为流传,逐渐被认为是四时的正神。因此,目前文献中所见的四时神,究其来源当有“天神”和“地祇”两系之分。  相似文献   

12.
“三纲五常”中的“父为子纲”,让中国父母自然习惯地享有对子女“干涉”“命令”的权利。特别是“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这些带有世俗的总结,更是让今天的家长们处心积虑地去“逼”孩子们“成龙”“成凤”。虽然来自父母们言语、行动上大多的“逼”,也并不是父母们的刻意,许多都是他们不经意间做出的。  相似文献   

13.
文明探索 “唐地”考辨 张 锟“陶唐”或“唐”是传说中五帝之一的称号,“帝尧陶唐氏”在中国古代文明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而关于“陶唐氏”和“唐”地所在问题的研究,首先应该明确:一、陶唐或唐与尧本不相涉;二、陶唐与唐的所指,应为一古代部族或古国名,唐又可指陶唐氏所居之地。历来关于“陶唐氏”所居之“唐”地地望的考证,多与帝尧联系在一起,其中有一些牵强附会。根据晋侯墓地的发现,我们只能推定晚商时期晋南有一个“唐”国,即“河汾之东,方百里”之地,处于“大夏”范围内,则与陶…  相似文献   

14.
"唐地"考辨     
张锟 《中原文物》2003,(1):18-22
相关的考古发现和研究以及文献记载表明 ,陶唐氏所居之“唐”地不在晋南地区 ,而是位于豫北地区。晋南的唐国始于晚商时期 ,此前本地无“唐”的地名。豫北地区作为后岗二期文化的中心区 ,正是最初的“唐”地所在 ,后岗二期文化为陶唐氏创造的文化。晚商时期晋南之唐也是由豫北迁去。因此 ,“唐”地所在应有一个历史变化过程 ,历来关于“唐”地所在的认识存在误区。  相似文献   

15.
自然之美     
《中华遗产》2011,(11):12-21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自然之美,美在“顺应天常”的规律。美在“天人合一”的和谐,美在“惜生爱物”的伦理,美在“寡欲节用”的矜持。而这种价值观,我们曾经有过。  相似文献   

16.
有人认为,志书客观真实地记载一地地情,具有资料性,应该坚持“述而不作”;也有人认为,志书全面系统地记载一地地情,具有著述性,必须“述而有作”。志书编纂究竟坚持“述而不作”,还是采取“述而有作”,对这些问题的认识,方志界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尚未形成一致的意见。目前,全国二轮新志编修正在紧张有序进行,故有必要议之。笔者不揣浅陋,就此问题谈点看法。  相似文献   

17.
19世纪60年代,煤气灯的出现改变了中国传统的照明方式。由于煤气灯是以管道埋于地下,引出为火,人们称其为“自来火”、“地火”。有人望文生义,认为“地火”即地之火,担心“地火盛行,马路被灼”;赤足者不敢从煤气厂附近走过,害怕地火攻入心脾。有人甚至认为煤气灯是“鬼火”,惊恐万分。而且,由于使用煤气灯需建大烟囱,  相似文献   

18.
王聪 《南京史志》2010,(12):25-25
“太好了,要下课了!”某君激动地说。“这个题目……”老师依旧乐此不疲地说着。  相似文献   

19.
本文详尽地考证了《中作父乙方鼎》铭文所载之西周昭王伐虎方时,赐中之埰邑“ 土”之“ ”字。铭文宋时出土,“ ”字未识。今考证其字亦即“[鬲求衣]”字,亦是甲骨文之“[鬲求衣]”地,古书所载之“潛( 、灊)地”,地望在今湖北省孝感市附近,地近古清水。“ ([鬲求衣]、灊)”(水)在今湖北省潜江县境,非今嘉陵江上游之古酒水、安徽省安庆市潜山县境之古潜邑。  相似文献   

20.
《湖南文史》2008,(8):35-35
“弄璋之喜”与“弄瓦之喜”是一对经常出现的词语,稍不留神,就可能会被“弄璋”和“弄瓦”给“弄”糊涂。简单地说,生男孩子一般被称为“弄璋之喜”,生女孩子就是“弄瓦之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