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佛教于南北朝梁普通三年(522)传入梅州客家地区以后,逐渐影响客家民俗行为。受佛教化的影响,客家人的思想观念,民俗习惯也带有很多的宗教性。“香花佛事”,就是佛教化与客家民俗化结合的一种宗教科仪。[第一段]  相似文献   

2.
正佛教香花仪轨也被称为香花佛事、做斋等,是现存于广东梅州客家地区的佛教仪式,集经、偈、赞、颂与文学表演艺术为一体,不仅有静态的音乐表演,而且有动态的行为科范。由于音乐是这套仪轨中最具本体特征的艺术构成,而仪式化的舞蹈是与音乐相配而行的艺术表现,关于音乐与舞蹈在香花研究中一直是相对空缺的内容,笔者在整理研究香花的过程中,承担了该书音乐与舞蹈内容的撰写,故结合在著作中的相关内容,对香花仪轨中的乐舞内容进行介绍和分析。  相似文献   

3.
梅州地区位于粤东北,人口490多万,其中97%是中原先民第三次南迁至此繁衍下来的客家人,故有“世界客都”之称。由世代梅州客家人传承下来的客家化丰富多彩,博大精深,郭沫若先生亦曾用“物由来第一流”的诗句称誉梅州。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旅游和化的需求也越来越大。近年来,到梅州旅游的人数越来越多,他们多半是冲着“客家”而来的,因此也促使梅州客家人对此作出思考和回应。[第一段]  相似文献   

4.
有句俗话说:“有海水的地方就有华侨,有华侨的地方就有客家人。”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和人多地少生存资源短缺,至清代中叶,大量客家人背井离乡、漂洋过海,遍及五大洲80多个国家和地区谋生。客家华人华侨以梅州最多,据统计,在海外的梅州籍客家人约300万,赣南、闽西约50万。  相似文献   

5.
梅州大侠廖安样1907年出生于梅县丙村的三乡黄坳村。廖安祥回忆说:“我的家乡是在梅县丙村的三乡黄坳村,黄坳村有百户家人,是个山村。这山村离丙村相当远,是山区中偏僻的乡下。”黄坳村离丙村墟大概有45华里,“是在山区,层峦叠嶂,山高林密,它和大埔县的银溪乡,隔岭相望,实在是个穷乡僻壤。”  相似文献   

6.
郭琳 《福建史志》2001,(3):63-64
19世纪中叶,生活在福州“三坊七巷”之一黄巷的梁章钜,是一个“无书不读”.一生勤奋读书.勤奋著述的“八阁硕懦”。林则徐说,在当代,“仕宦中著撰之富,无出其右”(《梁公墓志铭》)。  相似文献   

7.
许多华侨在海外发财致富后,回原乡建造了靓丽的大型豪华住宅或投资兴建街道、店铺,可统称为华侨民居建筑。这些建筑在当地都具有相当大的影响,成为华侨史和当地地方历史化的重要内容。客家是“世界性”的民系,梅州是“客都”,又是名的华侨之乡,因此,本特以梅州为例加以说明和总结。  相似文献   

8.
湘湖位于浙江萧山县城以西,是一个以蓄水灌溉为主要目的的人工湖。自湘湖成,沿湖9乡居民逐渐形成了一个得失相关的利益共同体。至明中叶,围绕湘湖利益分配的各类社会矛盾发展到尖锐程度。震动朝野的“何御史父子事件”即发生在此时。湘湖水利的维护者为维护“共同体”既有的利益格局,利用各种手段,把本与湘湖水利无直接关系的何舜宾父子“建构”成道德楷模、历史传统的继承人和为维护公意而献身的“烈士”,从而构筑起了湘湖地方意识形态的基础。资料证明,这个逐步累积而成的“烈士”形象,竟然是一批“民间菁英”特意虚构和有意夸张的结果。  相似文献   

9.
黄雪菲 《神州》2012,(9):18-18,20
梅州市是广东省著名的文化之乡,素有“世界客都”的美誉,客家人爱国爱民、勘劳勇敢、开拓进取、团结奉献的文化传统和志愿精神是一脉相承的,青年志愿者活动是我国社会志愿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当前大中专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研究客家精神和青年志愿者活动,探索其可持续发展途径。对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拓展校园文化、构建和谐社会、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等具有重要的意义。笔者以全面地分析“客都”梅州青年志愿者的主要做法为基础,对当前梅州青年志愿者活动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较为深入的剖析,提出完善“客都”梅州青年志愿者活动的建议和措施,为促进“客都”梅州青年志愿者活动的可持续发展理清了思路。  相似文献   

10.
<正>提起德化瓷塑艺术,人们自然而然地就会联想到“明代瓷圣”何朝宗。这位开创“何派艺术”的瓷塑艺术大师,大约生活于明嘉靖万历年间,为德化县后所村人。其独树一帜的高超技艺,垂范后世。我国当代著名的历史学家、思想家、哲学家蔡尚思先生曾在《瓷圣何朝宗》这首诗中这样评价:“明代瓷圣何朝宗,瓷艺史上实无双。我今称他为‘瓷圣’,他最无愧足以当。”再如先后任教于中央美术学院、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等高校的梁任生教授高度肯定的评价:“何朝宗的出现,是中华民族的光荣、德化的骄傲!”著名收藏家马未都先生更是对何朝宗的瓷塑艺术赞不绝口:“见过明何朝宗雕塑观音的人无不为之惊呼,  相似文献   

11.
叶剑英是地地道道的客家人。他的故乡梅州是闻名中外的“客都”,是“客家大本营”。他日常生活中一直讲客家话,经常还即兴唱山歌。其祖辈虽然是经商却都通晓诗书,是典型的客家诗书之家。自1897年出生到1916年冬去南洋,叶剑英在故乡梅州生活了20年时间,期间上过私塾,进过新式学堂;既接受民主革命思想的启蒙,也深受客家传统化的教育和客家人环境的熏陶。  相似文献   

12.
闫立群 《收藏家》2010,(12):61-64
陈少梅英年早发,弱冠闻名,他在20世纪中国画坛留下了耀眼的足迹,享有“当代唐伯虎”、“北宗山水传人”、“马、夏再世”等美誉。他的画作北骨南风,达到了中国传统绘画的最高境界,是中华民族十分珍贵的文化财富。  相似文献   

13.
本文旨在探讨美国华语文学的历史变迁、社会意义及其文化特性。美国的华语文学初始于19世纪中叶华人首次大批移民来美之际。时至今日,美国华人社会已成为亚洲之外最大的华语文学中心。近年来经济全球化及跨国文化交流之影响,更使得美国华语文学风行于世界各地华人社会。那么,美国华语文学有何特性?其作品对华人生活有何影响?与美国华裔英语文学相比,华语文学有何异同?其作品的文化内涵与社会功能之间有何关联?本文拟对上述问题作一探讨。  相似文献   

14.
本文认为何休“仁义说”理论集中表现在他的伦理观上,强调伦理原则要优先于政治原则;政治措施要体现仁义的法则,从历史与逻辑相一致的角度,确立政治生活中贯彻“仁义”原则的普遍意义。何休的“仁义观”也是对“民本”价值观的肯定和张扬。他的“仁义说”的提出和阐发是为其“大一统”理论服务的。  相似文献   

15.
据冯秀珍教授的“客家人六次迁徙说”,客家先民早在秦朝时就来到了岭南地区,秦朝将领赵佗驻军广东龙川县。秦朝时,有没有客家先民定居梅州境内?程欧是不是梅州最早的客家先民之一?本文以罗香林的“客家人五次迁徙说”为基础,以程欧举族南迁为引线,浅述梅州客家先民的迁徙历史及梅州何时成为客家聚居地。  相似文献   

16.
《论语》孔子所云“献”是具有证据功能的字资料。历代学训“献”为“贤”一误再误,各种诠释皆不圆孔子之说。据“献”字本义和古代注重收集民情传统考查,“献”是下情上达的字资料,与“”的区别仅在于强调其最初来自庙堂之下进献。当下情上达的字资料,“藏于秘室’’而与庙堂原有之“”久居共处,或两糅合一起时,“”与“献”的区别也就日益消失而没有意义,故笼而统之称为“献”。  相似文献   

17.
李向振 《民俗研究》2013,(4):124-131
作为村落社会中"非常"态的生活事件,庙会及献戏活动更多表现为参与者对生活体悟和理解的表达。对村民来说,庙会献戏也许并非"非常"态生活的唯一表达,但对于庙会献戏来说,生活现场却是其存在的根本依据。可以说,没有合适的生活现场,就不会有庙会及献戏活动,所以我们要理解庙会献戏就必须回归到参与者的生活现场,解读村民基于生活体悟赋予献戏的多重意义,也许这样才能更好地理解庙会献戏与村民生活之间的内在关系。  相似文献   

18.
2007年12月20日上午,“文化梅州”建设再添硕果:梅州市客家研究院成立暨广东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省市共建重点研究基地嘉应学院客家研究院、广东省客家文化研究基地(下称“一院两基地”)挂牌仪式在嘉应学院国际会议中心学术报告厅隆重举行。省政协副主席周天鸿,梅州市委书记刘日知,梅州市市长李嘉,省教育厅副厅长魏中林,我校党委书记李俊夫,省社科联副主席李蒲弥,分别为“一院两基地”挂牌揭幕。李嘉市长、李蒲弥副主席、程飚校长和嘉宾代表中国社科院民族所何星亮教授、中山大学人文学院陈春声院长等在仪式上作了讲话。  相似文献   

19.
“梅州”名之来历,众说纷纭:有的说:“州本地有梅峰、梅水,即谓以山水得名’’;有的说:“因其地多梅花,并有梅口镇及梅溪,故以梅为名”;有的说:“梅州得名实由于当时本地有‘梅溪’(即今梅江)、‘梅口镇’(即今松口)”有的说:“‘恶溪’改称‘梅溪’、‘敬州’改称‘梅州’,都是取义于‘梅王封地’而来”。还有的说;“当地盛产煤,煤、梅谐音”……  相似文献   

20.
在野鸭乡养马村境内,有一座建于三百多年前的寺院,名为东林寺。20世纪中叶,一位著名的历史学教授对这座寺庙进行研究后认为:“要考证贵州佛教史,东林寺是重要的一环;要理清禅宗在西南地区传播的脉络,东林寺是枢纽……更重要的是,禅院与避世的文人武将、士大夫阶层的联系,对诗文绘画、世俗哲理的影响以及明末清初政局的变化,东林寺都是值得研究的一座寺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