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北魏时期,异姓贵族主要指拓跋同宗九姓和勋臣八姓。在通婚关系上,拓跋和同宗九姓因有血缘关系,"百世不通婚";同宗九姓的通婚对象主要是少数族权贵和汉族大族。勋臣八姓成为宗室的主要通婚对象,但勋臣诸姓与宗室通婚也有亲疏之别。总的来看,与宗室通婚较频繁的勋姓,如穆氏、陆氏、于氏、尉氏等。而贺氏和刘氏等,由于其所出的贺兰部和独孤部曾有过与拓跋部争权的历史,故北魏建国后宗室与他们的联姻并不多见。除宗室外,异姓贵族通婚的对象以少数族居多,但汉族也不少。这说明,随着北魏政权汉化程度的加深,民族间的通婚范围更加广泛。  相似文献   

2.
从258年拓跋力微迁居盛乐到581年北周为隋所代,拓跋鲜卑及北朝经历了一个复杂的汉化过程。从北魏皇室始祖到北魏前期,虽有汉化因素,但其主流思想是坚守本民族习俗和文化。北魏中期,积极推行全面汉化政策。北魏后期,部分鲜卑人对孝文帝的全面汉化改革进行反思、清算甚至猛烈反扑,曾一度出现了新的鲜卑化倾向。东魏、北齐对汉化政策反扑最为激烈,胡风、胡俗越来越重。西魏、北周虽有胡风、胡俗回潮现象,但幅度较低,范围较窄,主要是对孝文帝以来汉化之路的逐步回归和对民族关系的不断调适,为消灭北齐、统一北方并为隋唐盛世的出现奠定了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3.
一、石棺和棺床北魏自孝文迁洛,“乃自表?西以为山园之所”(《北史·后妃·魏文成文明皇后冯氏传》),并下诏:“迁洛各姓,死后均葬洛中,不得归葬恒代”。这样就在邙山之巅,瀍河两岸形成了一个包括皇室,“九姓帝族”、“勋旧八姓”和其他内入的余部诸姓,以及一些重要降臣的墓葬区。可惜这些高坟大冢在解放前,帝国主义文化特务勾结奸商大肆盗掘,致使“邙山墓多无卧牛之地”,却被盗得“十墓九空”。北魏皇陵区也是盗掘的重点,据不完全统计,北魏墓被盗不下五百座,出土墓志二百余方。此外,随着古墓的被盗掘,也出土了大量的文物,其中石棺、石棺床、石室、石门等石刻艺术品出土也不少,如著名的宁懋石室(孝昌三  相似文献   

4.
秦博 《安徽史学》2015,(5):27-34
明代公、侯、伯勋爵承袭遵照一套完整的勘验制度,以诰券、宗图为准,由五府、吏部执行。在这种制度的整肃下,勋贵家族组织在形式上向上古封建宗法礼制靠拢,部分族众的宗族意识不断提高,明皇朝的统治秩序与政权合理性亦借此彰显。但随着明代中后期勋臣家族生齿日繁,兼之勋爵袭封制度出现纰漏与畸变,勋贵子弟争袭爵位的现象频繁发生,宗族的秩序性受到冲击,勋臣宗族组织僵化复古,依附于国家强权而缺乏自我调节功能的特性暴露无遗。  相似文献   

5.
<正>拓跋宏(467—499年),汉名元宏,平城(今山西省大同市)人,北魏第七位皇帝,史称孝文帝,杰出的政治家、改革家和文学家。拓跋宏在与冯太后合力推行一系列改革的基础上,亲政后进一步推行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的全面汉化改革,有力地推动了北魏经济、文化、社会、政治、军事等诸领域的全面发展,大大促进了社会的文明进步和民族融合,以锐意改革的皇帝名垂青史。  相似文献   

6.
十六国北朝时期,北海王氏家族原本出自寒门小族,门第低微。王猛以其英豪之才,辅佐前秦苻坚,推进胡汉融合,彪炳史册,奠定了其家族发迹的基础。王猛孙辈入仕北魏,至北魏孝文帝力行汉化,实施族姓制度,王猛曾孙辈挤入北朝新兴士族的行列,北朝后期,已成为世所公认的好门户。随着其家族门第的不断上升,北海王氏的家学门风也日趋雅化。王猛思想驳杂,从政明刑峻法,兼综儒术与道术,崇尚实务,表现出非儒学世族的色彩。北魏中期以后,北海王氏人物多儒缓不断,其经国济世的心态与能力比之祖辈明显下降。北朝后期的王氏名士深受南朝玄化风尚的影响,崇尚清谈和文学,行为疏诞,成为当时玄化名士群体的代表。在家族内部,王氏人物重视儒家伦理教育,尤重孝友,擅长朝仪,以此维持其家族门望。  相似文献   

7.
陈鹏 《史学集刊》2023,(6):38-46
北魏分定姓族,包括汉人郡姓和代人姓族的评定,确立了以“郡姓体制”为核心的新门阀制度。汉人郡姓评定、确认郡姓分布格局和评定郡姓等级,构成了“郡姓体制”的内核;构建“四海大姓—州姓—郡姓—县姓”的姓族秩序,构成了“郡姓体制”的外延。代人姓族评定、改迁洛代人为河南人和促成代人姓族“郡姓化”,是对“郡姓体制”的补充和完善。“郡姓体制”将胡汉大族纳入新门阀制度中,具有整合汉人士族和代人勋贵的功能。此后,“郡姓体制”长期成为北朝隋唐门阀制度的核心。  相似文献   

8.
《文博》2019,(5)
北魏初至北齐末,河北士族渤海封懿家族政治社会地位起伏跌宕。具体来说,北魏初,封懿家族家声不显。至中后期,封魔奴、封回父子值逢机遇,其家族渐趋上层。北齐初中期,封隆之与其子忠心奉事高欢,使家族挤身于勋贵阶层。然至北齐后主时,封懿家族因统治阶层复杂的内部政治斗争,加之家族自身原因,最终衰败。北魏初至北齐末,封懿家族的兴替也反映出北魏、东魏、北齐三朝的政治社会状况。  相似文献   

9.
凭军功封袭公、侯、伯爵位的勋臣是明代特殊的政治群体。朱元璋立国不久就构建了一套功臣封爵制度,使开国功臣享有非常的地位和待遇;他还尝试授予功劳最大、最可信赖的勋臣高级行政官职以确保控制国家要害部门。但在政治实践过程中,勋臣的职官逐步虚化,他们主要通过受领钦差职事广泛参与军国庶务,形成明初特有的贵族政治倾向。至洪武中后期,朱元璋的勋臣方略逐步呈现出矛盾和摇摆,大部分勋臣遭到致命打击,但与勋臣相关的制度却逐步完善,极个别勋臣的职权还有了加强。洪武朝矛盾的勋臣制度影响了整个明代勋臣群体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0.
陆离 《敦煌学辑刊》2000,(1):121-127
本对十六国南北朝时期原西凉、南凉政权王族旧臣唐和、李宝、源贺诸人及其家族入仕北魏后对北魏勘定河西、西域以及对北魏政治方面的贡献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1.
顿丘李氏是北魏形成的李姓郡望。其家族本为梁国蒙县人,由南朝刘宋进入北魏,凭借外戚身份兴起。因李方叔、李峻封顿丘王,兼之顿丘郡卫国县原有李姓家族,梁国李氏渐以顿丘卫国为新乡里。历经李峻兄弟及其子侄两代人的努力,李氏家族的政治地位和社会门第逐渐得到朝野认可。至孝文帝朝,李氏家族完成了"士族化"转型,并通过定姓族进入"郡姓"之列。至此,顿丘卫国李氏作为李姓的一个新郡望最终确立。这一郡望历经北魏、东魏、北齐,一直延续到隋唐。  相似文献   

12.
《拓跋昇墓志》为北魏皇族在北周恢复"拓跋"旧姓史事又添了一实物证据。志文为鲜卑贵族墓志普遍的书写格式,已看不出半点胡族的信息。北魏末年以来的胡汉矛盾及鲜卑人对汉化政策的反动,主要是久居边疆的鲜卑军事贵族因汉化令他们丧失了作为鲜卑统治者最初享有的特权;西魏、北周恢复鲜卑胡姓,又为形式上顺应胡化逆流,将鲜卑姓氏包装为一种政治荣誉和政治待遇,以此吸引和笼络胡汉人才。周静帝大定元年北周再下令复旧姓,已非北周宇文氏之意,而是杨坚的意旨。  相似文献   

13.
耶律楚材出生在一个汉化程度较高的契丹家族,深受儒家传统思想和中原传统文化熏陶,思想成分比较复杂,同时又是少数民族政权的重要参与者,所以他的经济思想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相似文献   

14.
北魏尔朱氏出身契胡,亦即羯胡。羯胡成分十分复杂,尔朱氏是否源出粟特,一直存在不同观点。本文根据新出隋修北魏尔朱彦伯墓志,证明尔朱氏原本姓"安",来自西域,确实源出粟特,到达河东尔朱川后,才改姓尔朱。这说明,粟特民族迁居中国,并不一定都以昭武九姓为姓,也有改姓他姓者。虞弘家族情况相同。虞弘出身稽胡,中古音"稽"可读qǐ,与"契"仅一音之转,故稽胡即契胡、羯胡。虞弘为鱼国人,曾以"鱼"为姓。"鱼"为"渔"之古字,中古时期二者原可通用。"鱼国"实为"渔阳国"之省称,中古墓志有将"渔阳"写作"鱼阳"之例。虞氏由粟特来中国,初居渔阳所在的渔水,故以"渔"亦即"鱼"为姓。此后改"鱼"为"虞",则与北魏孝文帝厉行"汉化",少数族纷纷改胡姓为汉姓,并且攀附汉族大姓有关。  相似文献   

15.
任城王元澄作为北魏重臣,与孝文帝及其主导的改革关系密切。他精于儒学,通诗文,与孝文帝意气相投;在孝文帝领导的改革中,他深受信任,于迁都洛阳、安定人心、推行汉化等方面颇有贡献;作为鲜卑宗室,他与孝文帝有着相近的文化认同,对孝文帝的改革有一种精神支撑力。两人既是君臣,又是知音、宗亲,这几重关系表现在家国、胡汉的纠葛之中,深深影响了北魏的改革。  相似文献   

16.
河南濮阳西夏遗民传世的家族诗文集内保留了杨氏家族历史上珍贵的额题资料,这些资料表明杨氏家族文化十分崇尚宋明理学,从一个侧面为我们揭示了一支西夏遗民内迁后与汉民"相参住坐",逐渐汉化的精神历程。  相似文献   

17.
朝阳三燕、北魏遗存中反映出的汉文化因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朝阳是三燕故都、北魏营州辖境,留下大量三燕、北魏遗存。只要稍加注意就会发现,这些遗存中含有大量汉文化因素,反映出鲜卑族在南迁的同时逐渐汉化的事实。本文就朝阳三燕、北魏遗存中典型的汉文化因素略为阐述,供关心此问题的同志参考。  相似文献   

18.
民族融合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主流。北魏统一以前十六国时期的汉化是魏晋南北朝民族大融合的重要组成部分。五胡入驻中原的同时,其自身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也开始了封建化。十六国时期民族的汉化不仅巩固了自己的统治,甚至为后来各民族的交流融合做出了重大的历史贡献。以往人们只注重了这一时期的战争动乱,却对少数民族自身的汉化进程论述甚少。  相似文献   

19.
魏振国 《沧桑》2014,(1):42-44
民族融合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主流。北魏统一以前十六国时期的汉化是魏晋南北朝民族大融合的重要组成部分。五胡入驻中原的同时,其自身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也开始了封建化。十六国时期民族的汉化不仅巩固了自己的统治,甚至为后来各民族的交流融合做出了重大的历史贡献。以往人们只注重了这一时期的战争动乱,却对少数民族自身的汉化进程论述甚少。  相似文献   

20.
清朝汉化是一个重要的历史理论问题,北岳祭祀的儒家政治文化属性为该问题的研究提供了视角。通过解读《三晋石刻大全》等与恒山北岳祭祀相关资料,可以发现,这一少数民族建立的王朝在政治、民族及文化等层面,均体现出对儒家文化的认同、继承和发展,北岳祭祀的历史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清朝国家认同构建过程中的汉化意识和汉化实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