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上博八《子道饿》"嘼攻"应读为"兽工",指禽兽和工匠;《颜渊问于孔子》"■又过"应读为"柔有过",意为怀柔有过者;《成王既邦》简12应读为"道大哉!沌乎!吾欲举之不果,以进则伤/逿焉";《成王既邦》简14应与简11连读,简11"先■■"应读为"先二事",指夏、鄫二国的执政;《王居》篇"韦谗"应读为"惎回谗媢";《兰赋》简1"决去选物,宅才幽中","选"疑读为"群","才"读为"兹",此句是说兰离开群物,居于幽隐之地。  相似文献   

2.
正我国教育家叶圣陶说过:"作文要说真话,说实在的话,说自己的话……"强调的就是作文要讲究真实,"真实"是作文的生命。从教十多年来,我批阅作文无数,其中不乏真人真事的文章,但总感觉读了索然无味,这种学生作文中普遍缺失的味就是——"情味",但见洋洋洒洒的"空文",不见真真切切的"人情"。这样的作文,有的是好词好句好段,唯一缺失的却是作者自己,没有了主体"人情"的存在,作文何来灵魂,何来活力?  相似文献   

3.
正近日闲读,发现中国古代的诗歌诸多体裁中,有一种"瘸腿诗"颇为有趣,读来让人既增识扩目,又捧腹大笑。瘸腿诗俗称"十七字诗",又称"三句半",其句式是"五五五二"。这种诗前三句一般看似都很"正经",最后一句则突然转折,像相声里的抖包袱一样出人意料地抖出两个字来——诙谐、幽默、讽刺,读来让人忍俊不禁,且耐  相似文献   

4.
汉镜铭文中有"令名之纪七言止",以往学者均将"止"读如字,本文则主张将"止"读为"始",并纠正了《浙江出土铜镜》中对一面含有类似铭文汉镜的释读。在此基础上,本文对《诗经·大雅·公刘》篇中两句有疑义的诗句进行了试读,提出了新的见解。  相似文献   

5.
善读的眼光     
<正>西汉著名学者刘向说,"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何谓善读?清代诗人叶矫然有一说法甚合我意:"读者自当寻作者所指,然不必拘于某句指某事,某句指某物。当于断续离处,而得其精神要妙,是为善读。"文字无欺。它从不一味聒噪,而是安居一隅,似在静静守候着那善读的眼光,并在开卷与掩卷间,带去一缕清淡的会意馨香。  相似文献   

6.
哀成叔鼎铭中,"君既安,叀亦弗其■錅获嘉"句应以"叀"字属下读、"嘉"字属上读为断。"嘉"为作器者之名;"叀"释为"主",是嘉对哀成叔的敬称;"君"指康公之后嗣位之君。嘉为哀成叔之家臣而升为公臣者,其作器随葬哀成叔,是希望哀成叔在冥界亦能保持贵族生活的礼仪,以继续侍奉康公。  相似文献   

7.
本文主要对以下问题进行了补说:1.篇题"马禖"应依整理者注理解为"祈祷马匹繁殖的祭祀";2."马禖"由"四厩行大夫"充当神人沟通之中介,管理四厩的大夫本为放牧官,随马而行,民间称为"行大夫"是可以理解的;3."詷马"读为"童马",与"屏"、"马禖"释读相照应;4."弗遏自行,弗驱(驱)自出"二句为顺承递进关系,古有"放老马而随之",正乃"弗遏"、"弗驱"之例;5.祝辞中由符号""引入的一段文字应理解为插入语,交待神位设置等相关礼仪。  相似文献   

8.
为筹集备荒仓储谷本,晚清江苏普遍推行积谷捐这类田赋加派。由于积谷捐加重民众负担,亦有违清廷定制,曾引发争议和抵制。鉴于此,官府主动调整策略,根据清廷"民捐民办"的政策,将强制带征的积谷捐称作"民捐",并要求地方绅士参与仓储管理,其目的是以"民捐绅办"或"民捐民办"为名,绕过清廷不准加赋勒派的制度障碍,减少积谷捐的推行阻力。但所谓"绅办"实属"官督绅办",备荒仓储仍由官府掌控。"官督绅办"管理模式的兴起,反映出晚清基层社会管理格局的变动趋势。由于"官督绅办"的管理模式往往以强制"民捐"为基础,加重了民众负担,因此亦可视作官府转嫁责任的表现。这是清末反地方自治及绅民冲突事件层出不穷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9.
师■鼎铭"困伯太师武"一句的"困(韋東)"二字,原文写法非常奇怪。裘锡圭先生释为"東(韋東)",读为"范围",认为是遵循、效法之意。本文同意把后一字释为"(韋東)",但把前一字改释为"困"。"困(韋東)"也是遵循、效法的意思。  相似文献   

10.
要掌握英语,除了需学习一定的语音、词汇、语法知识外,还得练就扎实的听、说、读、写基本功。换言之英语学习必须通过大量的听、说、读、写训练。小学生良好的英语学习习惯主要是指良好的听、说、读、写的习惯。一.良好的听的习惯认真听示范发音,听清后再模仿。用心听他人说英语。学习英语是从"听"起步的。"听"是"说"的前提,没有"听",就无  相似文献   

11.
本文主要对以下问题进行了补充:1.臂臑对于人而言,指肩与胳膊。2.從以上读为"纵以上"。3."头■"以释为"短喙"为近是。4."多〈名〉鼠鼷孔午郢",原简抄录者抄脱"郢"字,补于"午"下。5."鞞鞞"犹?倪、睥睨。6."票行"依《孔家坡》释"细胻"为义长。7.?然乃直视貌(对眼);扁然读为"偏然",乃斜视貌。8."女子为巫,男子为祝名",论者句读或以"名"下属,未妥。9.爯读为"称"。"称,说也。"10."爯在屏圂,方及矢"的意思是,有人说盗者在厕所,正在解手。11.折鞮可读为"栔题",乃"雕题"也。12.对"言亂"试作解释。13."閒者"是指为盗者提供"中情"者。  相似文献   

12.
正在现代生活中,人们在形容悠闲的生活或者自在的生活时,常会用到这句成语"悠哉悠哉"。然而殊不知,这句"悠哉悠哉"却是"优哉游哉"的误用。"优哉游哉"此句成语出自于《诗经·小雅·采菽》,原句是"优哉游哉,亦是戾矣",其意思是说处事从容不迫和生活悠闲自得。而"悠哉悠哉"此句成语也是出于《诗经》。在《诗经·周南·关雎》中有这么一句:"悠哉悠哉,辗转反侧"。其意思是说小伙子十分想念自己的心上人,想得连晚上睡觉时都迟迟不能入睡。由此可见,"悠哉悠哉"的  相似文献   

13.
陈斯鹏 《江汉考古》2008,(2):122-128
上博简《周易》30号对应今本"说"之字由"又"、"兑"二部件构成,因二者发生合笔而难识,字实为"敚"之异体。《曹沫之阵》16号简原释"繲"之字应分析为从"纟"、"■",读"属",训为"连属",与"纪"为近义连文。《君子为礼》6号简原释"正"之字应释作"■"。读为"俛"。《弟子问》简5原释"连"之字应释"■",读为"略",义为要约:"■"由"■"之省体"■"变形声化而成。  相似文献   

14.
《丑妇赋》中"足律"当读为"崒嵂",山高貌;"馋苑"当读为"馋",意谓贪吃;"耽眠嗜睡"之"耽"为"躭",当属上读,"眠嗜睡"依原卷本当校读为"眼暙嗜",意谓眼睛大喜眨眼;"爱父增薪"当校读为"忧釜憎薪",意谓不愿从事炊薪之事;"犊速"当读为"速独","速独"即"",指缺前雍的胡履;"屈焠"读为"臎",指屁股。  相似文献   

15.
一九五四年六月间,江苏丹徙烟墩山西周墓中出土了一批铜器,此中以矢(?)最为著名,同坑出土的尚有"铜角状器"两件,铜鐏一件,附坑也出土"铜鐏"一件。"角状器"曾经有人研究过,但尚无结果,至于"铜鐏"则还未引起注意,我想在此提出一些不成熟的意见。数年以前我即注意到与弓有关的出土文物,除了各种箭头以外,还没有发现过其他可以指出是弓上的附件或与弓有关的东西。但是西周时代因赐弓  相似文献   

16.
正两千多年来,虽说"皇天眷命,奄有四海,为天下君",但庞大臃肿的官僚体制,并不能完全控制得到广土众民的社会基层。朝廷权力只到达县一级,下面存在大片的断层,是官府鞭长莫及的,必须运用父权、夫权、绅权、神权等,以及依靠大批豪强、吏役,来填补空白。农村的实际情况是,绅权往往比治权强大得多,祠堂的作用比衙门大得多。农村的祠堂起着维系宗族的作用,补政  相似文献   

17.
李恩 《文史精华》2013,(9):65-67
关于历史,中国有句富含哲理的老话:"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还有一句"鉴往知来",更是至理名言。去年我将对1959年到1961年"三年困难时期"的回忆,写了一篇亲历性的文章,记载我在那饥荒年代吃的几样东西(不能说是"食物",只能说是"东西")。我的两个孩子看后根本不相信,瞪着眼睛说"哪有这事",好像是我编的天方夜谭。  相似文献   

18.
《论语·卫灵公》中"小人穷斯滥矣"一句,其中"滥"旧注释为"窃"或"溢",《说文·女部》引作"小人穷斯■矣","滥"作""■,作"■"是,《说文》"■,过差也",意思是"失当","小人穷斯■矣"意思是"小人遇到穷困之境则言行失当"。(《论语·子张》)有"致远恐泥",历来亦不得确解,"泥"当通"迩","致远恐泥"就是"致力于远方,担心、怀疑近的"。  相似文献   

19.
马王堆帛书《春秋事语》燕大夫章"起民之暨也"之"暨",当读为"塈",训为息;晋献公欲伐虢章"且少长于君前"之"前",当读为"贱";鲁桓公少章"卒必■之""果以其言■之"之"■",皆当读为"谮",诬陷之义;宋荆战泓水之上章"非德伐回"之"非",当读为"配";吴伐越章"使守布舟"之"布",当读为"甫",训为大;鲁庄公有疾章"■德■怨"之"■",当读为"措",训为弃置。  相似文献   

20.
秦晓华 《江汉考古》2008,(1):117-120
有学者认为甲骨文中的"矢"、"寅"、"黄"三字同源,皆源于"矢"。笔者对《甲骨文合集》中的"矢"、"寅"、"黄"三字作了穷尽式的调查,从分期的角度辨析了三字的关系。最后,得出结论:"黄"字从"大"而非从"矢",与其它二者不存在同源的关系。另外,有学者所言的"寅尹"应该都是"黄尹"的误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