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黄怀信 《文献》2001,(4):33-46
<鹖冠子>是一部先秦道家的著作,最早见著于<汉书·艺文志>.因书中有不少文句与西汉贾谊<鹏鸟赋>相同或相似,长期以来被视为伪书,遭受冷遇.1973年长沙马王堆帛书<黄帝书>出土以后,因其与帛书亦有不少相同或相类似的语句,从而又获得新生,并成为海内外学人研讨的"热门".笔者治<鹖冠子>,首先对其源流诸问题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自己的看法.现公于众,以与读者诸君共商.  相似文献   

2.
《鹖冠子·博选》篇写于秦代,其主要思想是五至论。本文由该篇入手,探讨五至论的理论渊源,五至论所涉及的先秦诸子帝道、王道、霸道说,以及各学派对帝道、王道、霸道的不同看法,并对产生此三道说的时代背景做简要论述。  相似文献   

3.
集安和朝鲜半岛的高句丽墓葬壁画中武士首服以鸟羽为饰。创作于唐代的撒马尔罕市阿弗拉西阿勃台地城址西墙壁画中有两位高句丽使者,身着武士服装,首服亦以鸟羽为饰,但与高句丽墓葬壁画中冠插鸟羽的其他武官职能有所不同,其身份值得深入探究。高句丽位于古代中国东北边疆,历史文献和考古资料均可确证中原鹖冠传入高句丽,阿弗拉西阿勃台地城址西墙壁画中高句丽使者首服应为鹖冠。高句丽正五品官职大兄正对应中原王朝头戴鹖冠的左右郎将等武官,阿弗拉西阿勃台地城址壁画的高句丽武官使者身份应为大兄,表明高句丽晚期武官可兼使者职能,使者官职发展进入新的历史阶段。  相似文献   

4.
本文考察《冠子·世兵》篇的文义不连贯处 ,尝试用“错简”去解释。所得结论是 :现有文本的《世兵》篇可被拆开重排而成两篇相互独立的文章。其中一篇与《冠子》其他篇协调 ;另一篇则非 ,可能因错简而与《冠子》相混。  相似文献   

5.
刘重来 《文献》1998,(4):138-147
先秦诸子的著作,经西汉末刘向、刘歆整理,载入《汉书·艺文志》"诸子略"中的有140家,,而流传至今的,不过20余种,其中主要有《管子》(管仲)、《邓析子》(邓析)、《墨子》(墨翟)、《老子》(老聃)、《文子》(老子弟子)、《关尹子》(关尹喜)、《列子》(列御寇)、《杨子》(杨朱)、《商君书》(商鞅)、《申子》(申不害)、《尸子》(尸佼)、《公孙龙子》(公孙龙)、《庄子》(庄周)、《慎子》(慎到)、《尹文子》(尹文)、《荀子》(荀卿)、《鹖冠子》(楚人)、《鬼谷子》(纵横家)、《亢仓子》(庚桑楚)、《韩非子》(韩非)、《吕氏春秋》(吕不韦)等等.  相似文献   

6.
帛书易传《要》篇所谓“六府”,当为“藏六物之税”之“六府”,所谓“五正”,当为“五官之长”。将“六府”解释为《淮南子·天文训》中所言“子午、丑未、寅申、卯酉、辰戌、巳亥六府”,“五正”解释成《鹖冠子》中的“神化”、“官治”、“教治”,“因治”,“事治”“五正”,皆与《要》篇之义不合,因而由这种解释推出的卦气说早在先秦已有的结论是难以成立的。  相似文献   

7.
杨洁 《四川文物》2009,(5):37-42
唐代镇墓天王俑是佛教因素影响丧葬习俗的体现之一.夜叉出现在镇墓俑的足下,其造型根源是对佛教天王图像的整体模仿.镇墓俑冠饰中鸟的原型应为佛教造像中的"金翅鸟",而非本土文化中的"鹖冠".而洛阳、长安两地的"金翅鸟"又有所区别.  相似文献   

8.
许可 《文献》2023,(1):19-29
近年来,楚简文献研究成果日益丰硕,可借之以校读经秦汉人转写整理过的传世楚国古书。根据楚简校读战国时楚人所著《鹖冠子》,发现有些字形为楚文字中特有,秦汉时期的人整理时误认,例如误“斩”为“轸”、误“■”为“顺”等;有些字根据楚简文献所反映出的楚人用字习惯可作出更为妥帖的破读,如将篇名“著希”读为“书希”、将“随君”读为“惰君”等。这可以体现出土战国楚简对校读传世文献特别是楚国古书的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9.
李若晖 《文献》2006,(2):10
《汉志》"《礼》类"小序:"《礼古经》者,出于鲁淹中,及孔氏学(七十)[十七]篇,文相似,多三十九篇."刘敞以"及孔氏"连上读,改"学"为"与"①.黄以周以淹中即孔氏里,改"孔"为"后","及后氏"连下读,释"学"为学说②.段玉裁引述《汉志》曰:"《礼古经》五十六卷出于鲁淹中及孔氏,与后氏、戴氏经十七篇相似,多三十九篇."③折中刘、黄,但增字解经.叶德辉以"鲁淹中及孔氏学"一读,谓"高堂生所传十七篇淹中及孔氏学所传皆有其书"④.张舜徽读作"出于鲁淹中及孔氏",谓《礼古经》一出淹中一出孔壁⑤.王葆玹以孔壁在淹中,删"及"字⑥.上引诸说皆不确.  相似文献   

10.
正1.《氏叔琮传》:"及昭宗东迁,征为右龙虎统军,以卫洛阳。"(北京,中华书局,2015年,第294页)按:"右龙虎统军"误,当为"右龙武统军"。《旧唐书》卷二〇下《哀帝纪》(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787页)、《新五代史》卷四三《氏叔琮传》(北京,中华书局,2016年,第534页)、《新唐书》卷一〇《哀帝纪》(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302页)、《新唐书》卷二二三下《氏叔琮传》(第  相似文献   

11.
后汉杨修的文章散佚严重,笔者辑得其佚文《五湖赋》;根据当时的唱酬习惯和创作环节,他的佚文还当有《柳赋》一篇。另外,杨修本应写作《鹖赋》,但是终于未作,这反映出他夹在曹植和曹丕中间尴尬的文学创作环境。  相似文献   

12.
江南 《钟山风雨》2015,(3):56-58
旗,在我国起源很早,《列子》 中记载黄帝与炎帝大战(即我国历史上已知的最早的一场大战"阪泉之战")时,就"以雕鹖鹰鸢为旗帜", 也就是以各种猛禽为装饰的旗帜了. 原始的旗帜并不是在旗竿之上系一件纺织品,而是在树枝上捆一大把茅草,或在树枝上悬系一件动物尾巴之类的醒目的东西来作为标识和指挥的.  相似文献   

13.
《鶡冠子》敦煌本注是现存最早的注,把它与全本(以《子汇》本为代表)比较,可见其在校勘、训诂上颇具价值。其注解简要切实,多合原义,对原文有补阙阐发,胜于陆佃注。注者寓哲学思考于注中,可见其治国理想。  相似文献   

14.
文章将秦始皇陵发掘报告中,所见冠式加以汇总,重新分为A、B、C三大类,A型冠分为a、b、c、d四种,B型冠分为a、b、c、d、e五种。其中,A、B型冠并非鹊冠或者长冠,C型冠并非鹖冠或是惠文冠。Ab、Ba、Bb冠型名称,作者猜测可能为“高山冠”或者“法冠”。此外,基于秦代徭役制度下,对于戴冠兵俑的身份范围初步界定,“冠”为决定其地位的主要因素,且其爵位至少在二级以上,最低职位为“卒”的成年男性。  相似文献   

15.
清光绪十年春,薛福成被任为宁绍台道。次年初,守军先后因以重创法国的两艘铁甲舰,从而赢得镇海海战的胜利。战后,薛又多方募集资金,增建炮台,更加固了浙东海防。 近年得浏览《薛氏藏札集册》,其中有他的同年袁昶所赠《七律》一首,盛赞此举。笺称:“叔赖同年观察:浙东感事书怀,奉呈一首,伏匄教正。‘十年范蠡祠前见,世事推迁不可穷。老我萧条空戴鹖,看君淡笑得凭熊,何年洒落昌符会,几度销沈(?)简中。便欲东游依幕府,饱看涛势撼山雄。’部民袁昶” 这首诗大意是:十年来有如范蠡仕越,忠君报国,肝胆相照,可是世事的发展推移,不可逆料。慨叹我徒然戴着鹖冠,却欣慕你新到浙东,就谈笑风生地运筹策划,凭藉武勇,稳住海防。盼到那年能下达“昌言”并会合征信之符。这让我更抱残守缺地沈吟在(?)书简册之中,看来便要东游,厕身于总理衙门,当看够入侵者敢于来犯雄峙海口的防务。  相似文献   

16.
考古发掘中所见砭石的初步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砭石是我国古代最早使用的一种医疗工具,是石器时代的产物。古籍中有关砭石的传说和记载很多。医书方面如《黄帝内经》中提到:"东方之域,……其病为痈肿,其治宜砭石。"又:"故其已成脓血者,岂唯砭石铍(pī音披)锋之所取也。"《难经》也说:"畜则肿热,砭射之也。"其他如《山海经》记"高氏之山"和"亮丽之山","其下多针石",据郭璞注,针石就是砭针或砭石的别称。《管子》也有"痤  相似文献   

17.
1978年"文物"第8期《阜阳双古堆西汉汝阴侯墓发掘简报》图六注"鸠形仪仗(M2出土)",是不确切的。自古銮驾仪仗,率多取瑞于龙凤呈祥,或绘饰珍禽异兽以昭威仪,为什么此仪仗独绘以鸠?固然《左传》昭十七年郯子曰:少皥氏以鸟名官,"祝鸠氏司徒也,鴡鸠氏司马也,鳲鸠氏司空也,鷞鸠氏司寇也,鹘鸠氏司事也"。又按《尔雅释诂》"……鸠,聚也,五鸠,鸠民者也"。命公职官出巡,尚且肃静迴避,天子出行,未嘗有鸠民公开参驾之记载。  相似文献   

18.
錢鍾書斥道光時金谿李元復所撰《常談叢録》爲"村學究猥陋之書",出語不稍假借,然獨賞其"以鏡照鏡"之說,並取以談藝。錢氏推究此語出於釋典,後道家襲之,其引《化書·道化》第一云:"以一鏡照形,以餘鏡照影,鏡鏡相照,影影相傳;是形也、與影無殊,是影也、與形無異。"《談藝録》頁371並與西方神秘家言排比論列。陳寅恪賞俗語"夢中說夢",並踵香山之後以之入詩。其語源頭在《莊子》,其云:"方其夢也,不知其夢也,夢之中又占其夢焉,覺而後知其夢也,且  相似文献   

19.
有易氏的历史经王国维先生考订后渐为世人所知,在上古史诗《天问》中还保存有有易氏的资料——商汤借助有易氏势力灭夏,即"汤谋易旅,何以厚之?覆舟斟,何道取之?"其真实意思是:商汤依靠与有易氏的婚姻联盟,厚赂有易军队参加伐夏战争,取道(征伐)"韦、顾、昆吾"而诛灭夏桀。由于种种原因,这一珍贵史料已湮没于北方儒书,而完整地保存在《天问》中,弥足珍贵。  相似文献   

20.
燧人氏、伏羲氏、神農氏(烈山氏)本爲中國文明起源與國家形成的第一階段和第二階段中先後興起的三個氏族或聚落之稱,也用以指這三個氏族或聚落的傑出首領和所代表的三個歷史發展階段,在《周書》、《國語》、《左傳》、《六韜》、《管子》、《易·繫辭》、《尸子》、《商君書》、《慎子》、《世本》等十多種先秦典籍中俱有反映,非如有些學者所説爲秦漢間人所編造;"三皇"見於《周禮》、《六韜》、《莊子》、《文子》、《列子》等書,亦非如有些學者所説最早見於《吕氏春秋》。"皇"字見於甲骨文,本義是指一種上面插着羽毛的冠,舜時祭祀所用,原應爲五帝之前氏族、聚落首領所戴,故春秋戰國間人用來指稱遠古三個時期中傑出的首領。餘杭反山玉器上戴羽冠的人像應是"三皇"時代某一氏族或聚落首領的圖像。商周銅鼎上作爲主題圖案的人像同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