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文惠 《文史精华》2007,(10):22-25
号称海河水系五大河流之一的永定河,在清代以前却有个意思相左的名字,叫"无定河"。究其缘由,盖因其上游桑干河源出山西北部的管涔山,流经黄土高原后,夹带了大量泥沙,其含沙量仅次于黄河,因此又有"浑河"或"小黄河"之称;由于上游所经各地为太行山支脉,两岸重峦叠嶂,河行其间,依山为堤,水  相似文献   

2.
正兰州至重庆铁路的基本概况兰渝铁路始见于1919年2月孙中山先生所著的《建国方略》之《实业计划》中的中央铁路系统。孙中山称其为"中国铁路中最重要者",指出兰渝铁路"经过物产极多,矿山极富之地区"。兰渝铁路北起黄河上游重镇、甘肃省省会兰州  相似文献   

3.
临夏古称"河州",位于黄河上游,甘肃省中部西南面,东邻洮河与定西相望,西依积石山与青海毗邻,南靠太子山与甘南搭界,北濒湟水与兰州接壤,是青藏高原与黄土高原的过渡地带,是丝绸之路南路之要冲,唐蕃古道之重镇,是一块神奇的土地。素有"彩陶之乡"、"大禹治水的源头"、"古动物的伊甸园"之美誉。河州"花儿"被誉为"西北之魂",扬名海内外。河州乡傩以古朴生动的表演形式跨进世界傩文化研究领域,在河州乡傩艺苑中鳌头乡傩更是独树一帜。  相似文献   

4.
裴李岗文化强盛时对外扩张影响,将渭河流域、汉水上游和黄河中游以北地区与之紧密联系在一起;衰败时又东向迁徙,其文化因素深深渗透到黄河下游和淮北地区文化当中.正是由于地处中原核心的裴李岗文化的强大作用,才使黄河流域文化紧密连结在一起,从而于公元前第九千纪形成新石器时代的"黄河流域文化区":才使黄河下游、汉水上游、淮北甚至长江中游地区文化也与中原文化区发生较多联系,从而形成"早期中国文化圈"的雏形.  相似文献   

5.
今《合集》36567拼接有误,当依照董作宾、曾毅公之旧说重新调整。其中的"京"字旧隶定为"亳",似误。而卜辞所记商王行进地的先后顺序为商、京、鸿、彻。其中京地殆即山东平阴、肥城一带的京兹;鸿当读作"红",即《春秋经》昭公八年"蒐于红"之"红",在今山东泰安市东北;彻或在汶水与淄水的上游,也即山东原山附近。故商王行进的具体路线即是从今山东宁阳附近的鄣地出发,北上至京,进而东向到达泰安红地,又东北向至于彻,抵达淄水流域上游一带。此路线的钩稽,对商周齐鲁交通的研究或有裨益。  相似文献   

6.
<正>毛家坪遗址位于渭河南岸的甘肃省甘谷县西部,是经过科学发掘的为数不多的秦文化遗址之一,对于早期秦的历史文化研究,具有重要的"标本"作用。近年,毛家坪又有新的考古发现,本文拟从文化、族群、历史地理三个角度,对毛家坪遗址的学术意义略加探讨。一、文化意义。近十多年在渭水上游、西汉水上游的考古新发现,使我们对早期秦文化以及与之比邻的"西戎"寺洼文化的分布、面貌等有了新的认识。秦史中的  相似文献   

7.
河西地区主要水系之一石羊河及其支流,在历史上曾使用"谷水"、"马城河"、"五涧谷(水)"、"三岔河"等名称,沿用至今的"石羊河"一名迟至清代前中期方才出现。"石羊河"之名,首先出现在流域下游镇番县的地方志中,命名的初衷则是为处于上游武威县境内的河流定名,其指代对象存在逐步明确的过程。上游武威县对"石羊河"名及其指向,经历了从不在意到接受、并有所延展的演变历程。"石羊河"名的出现,与下游镇番县河源水权观念的兴起存在密切关联。塑造河名是上、下游水资源权利关系生成中,下游构建自身水权的策略之一。  相似文献   

8.
嘉陵江上游诸水在历史时期发生过重大的水系变迁。汉初以前,今嘉陵江上游诸水本是古汉水的上游,由于河道壅塞,在今陕西略阳以上形成河道型的山间湖泊"天池大泽"。公元前186年的武都道大地震,震中约在今陕西略阳、宁强一带,造成今陕西宁强汉王山一带山体发生巨大滑坡。山体滑坡阻断古汉水,并在古汉水上游形成规模极为巨大的堰塞湖。至前161年,堰塞湖水南向溢流而夺古潜水河道下泄,又在龙门山以北的阳平关谷地形成新的"大泽"。随着堰塞湖、"天池大泽"和龙门山以北"大泽"的相继消失,到约8世纪,嘉陵江"袭夺"古汉水上游的历史过程完成。古汉水上游的水系变迁不是由于河流的溯源侵蚀,而是大地震导致河道堵塞后堰塞湖水发生溢流侵蚀的结果。  相似文献   

9.
<正>秦淮河地处江南宁镇山脉地区,全长110公里,流域面积约2600平方公里,对该地区人类文化的起源、发展和交流产生了重要影响。本文将要介绍的古镇湖熟(今属南京市江宁区,称"湖熟街道")即坐落于秦淮河上游之畔,面积约62平方公里,秦淮河从东向西贯穿全境镇。镇内沟渠纵横,水域广阔,土地肥沃,素有"鱼米之乡"之称。"湖熟文化"的考古发现揭示了这一地区  相似文献   

10.
下司古镇     
正下司古镇是国家4A级旅游景区,位于清水江上游,贵州省凯里市西南部。古建筑群中有川滇会馆、江西会馆、两湖会馆、福建会馆、广东会馆及禹王宫、观音阁等。素有"人文下司,天造山水"、"小上海"、"清水江上的明珠"之美称,是国家皮划艇示范基地、中国红蒜之乡,锌硒米之乡,世界名犬下司犬之乡。  相似文献   

11.
松阳建县于东汉末年汉献帝时期,是浙南瓯江流域除瓯江口之外最早建县的地方。松阳建县的具体时间,史志上说法不一,根据现有文献资料,应认定为汉献帝兴平二年(195),而非时下普遍认为的汉献帝建安四年(199)。松阳县的得名,缘于瓯江上游松阴溪旁的一棵秦时古木"松阳树",而非"位于长松山之阳"。  相似文献   

12.
卢坡 《江淮文史》2016,(5):121-123
正吴汝纶,字挚甫,为晚清桐城派的末代宗师,生前有"海内大师"和"古文宗匠"之誉。吴汝纶自幼接受传统教育,科考连捷,同治四年(1865年)会试,取进士第八名,"遂以内阁中书用"。吴汝纶以文章名世,"是时中外大疑大计,一决于国藩、鸿章二人,其奏疏多出汝纶手"。从其留下的文集、诗集与说经著作《易说》《尚书故》《夏小正私笺》等看,吴汝纶于中国传统之学术颇有研究,又兼举桐城派之大旗,上游于曾国藩、李鸿章等晚清名臣,下携范当世、李刚己、  相似文献   

13.
<正>甘肃地处黄河上游,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会宁地处甘肃中部,自古"地控三边,县居四塞",为丝绸古道之重镇,有"秦陇锁钥"之称,历史文化源远流长,史前文化遗存丰富。境内现已登记的新石器时代遗址50余处。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牛门洞遗址,该遗址是一处延续时间较长、文化遗存分布较为密集的新石器时代的特大型遗址,总面积约40平方公里。遗址包含有距今约5000~3000年间的仰韶文化晚期石岭下  相似文献   

14.
正作为苗侗民族主要聚居区的清水江流域,从司马迁时代到明代,一直处在朝廷及其士子文人的视野之外,顾祖禹在论及贵州形势利害时,仍然说:"贵州之地,自唐宋以来通于中国者,不过什之一二。元人始起而疆理之,然大抵同于羁縻异域,未能革其草昧之习也。"①即使更晚近的魏源,也仅知道清水江为"沅江上游,下通湖广,上达黔粤,生苗居其上,沿岸数百里皆其巢穴。"②由此不难理解明清时代士大夫关于清水江流域苗侗民族的社会生活描述,多少有些失真的色彩,所谓"人以剽悍为上,苗以劫夺为生"③,"蠢苗蜂聚,性剽悍,甚攻斗,劫杀无日无之"④,"虽通汉语,不遵文教,刻木为券,剁木  相似文献   

15.
穿行在黄河南岸的古河州(今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和甘南藏族自治州)大地上,其地域之辽阔、山川之秀美、人文之荟萃,令人惊叹.河州文化与青海的河湟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是河湟文化的摇篮和发祥地之一,对河湟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花儿"成为共同的最具影响力的代表性文化. 河州地区山高林密、溪流密布、河流众多,是黄河上游重要的...  相似文献   

16.
左攀 《沧桑》2013,(4):104-107
史学大师陈寅恪指出:《桃花源记》既为寓意之文,那里寄托着陶渊明的政治理想和生活情趣;亦为纪实之文,是当时坞壁生活的真实写照。当时"武陵"有二:一为武陵郡,今湖南常德;一为武陵县,今湖北竹山。千年以来,学者多以常德为武陵正宗,笔者结合陶氏家世信仰和政治态度综合考察,桃花源的真正原型,应该在今湖北竹山境内的堵河流域上游一带。  相似文献   

17.
甲骨刻辞中的鸡麓、鸡与奚所指实为同地,乃晚商著名田猎地之一,其地望大致在今山东汶水上游一带。入周以后,该地逐渐发展成为鲁国的边邑,即桓公十七年《春秋》经传所载的"及齐师战于奚"之奚。鸡麓地望的确定,可以为商末"泰山田猎区"提供一个新佐证,也是卜辞与金文东土地理研究中的重要新坐标。  相似文献   

18.
<正>地处我国大西北的宁夏回族自治区,总面积6.64万平方公里,是黄河上游地区充满生机的热土,素有"天下黄河富宁夏"之称,是600万回汉各族人民和谐美好的家园。从秦开始在宁夏设"北地郡"以来,秦大将蒙恬带兵戌边屯垦、修筑长城,宁夏即成为西北重要要塞,素有"关中屏障、河陇咽喉"之称。戎、羌、匈奴、鲜卑、突厥、柔然、党项等北方游牧民族和汉族人民一起,先后在这里和睦相处、生息繁衍、开发耕耘。这里又是陆地丝绸之路经宁夏南部地区,将古代希腊文化和欧亚草原文明、中原文化和古波斯文明贯穿于此。1038年  相似文献   

19.
古代沅水五溪地区,近世以为广大到整个沅水中、上游,并将今上游之巫术、渠水视为古五溪之中的雄溪、■溪。据《后汉书》、《水经注》及方志等资料考证,古五溪地域思只限于泥水中游西部一带;雄溪、横滨应是令说陵境内的大晏溪和明溪。  相似文献   

20.
宾组卜辞《合集》10198中的田猎地"■",当读作"龟",其地与《诗经》、《左传》等先秦文献所记载之"龟蒙"、"龟阴之田"有关,位于泰山东南方的汶水上游西岸地带(今山东泰安市境)。商王武丁曾在龟地大行围猎,收获颇丰。宾组、历组等早期卜辞所记录的武丁时期的田猎地点近六十个,其中44个为确凿无疑的东土地名,均位于今泰山周边,几占总量的八成。武丁时期的王室田猎区显然与商末乙辛时期基本一致,"泰山田猎区"应该就是殷商时期比较固定的王室围猎场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