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年来长沙走马楼简牍研究综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长沙走马楼简牍自发掘以来 ,迄今已有五年。目前 ,公布的简牍资料主要集中于《长沙走马楼三国吴简·嘉禾吏民田家》(文物出版社 1 999年。以下简称《田家》)一书和《长沙走马楼简牍整理的新收获》(《文物》1 999年第 5期。以下简称《新收获》)一文以及《长沙走马楼J2 2发掘简报》(《文物》1 999年第 5期。以下简称《简报》)中。截止 2 0 0 1年 8月“长沙三国吴简暨百年来简帛发现与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以下所引论文未注明出处者 ,均系会议论文提要或发言稿 ) ,有关走马楼简牍研究的各类文章已达 50余篇。另有日本长沙吴简研究会主编…  相似文献   

2.
西丰县西岔沟古墓群是1956年发现,由前东北博物馆文物工作队清理发掘的。1960年《文物》第八、九期合刊上发表了该墓群的发掘简报,提出了初步的研究成果,认为该遗存为匈奴文化,并称之为“匈奴西岔沟文化”(以下简称《匈奴论》)。简报发表后,引起了学术界的重视和讨论。曾庸同志发表文章对《匈奴论》提出了质疑,认为西岔沟墓群是乌桓人的遗存(《考古》1961年六期,以下简称《乌桓论》)。但由于以后一直没有新的发现,  相似文献   

3.
1994年10月至1995年12月,为了配合西(安)潼(关)高速公路建设,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对临潼县零口遗址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发现了被认为“能够填补老官台文化和半坡文化之间空白的最丰富和最具代表性的一种新遗存”,引起了考古学界的关注。之后,有关学者连续发表了《零口文化的发现及其意义》(以下简称《意义》)  相似文献   

4.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于1979年春开始发掘著名的北魏洛阳永宁寺塔遗址,1981年发表了《北魏永宁寺塔基发掘简报》(以下简称《简报》)。1979年夏,笔者在发掘现场测绘塔基期间,应工地同志们的要求曾绘制永宁寺塔的复原设想草图。此后,草图经拍照外传,遂有人询问复原情况。现在根据《简报》及历史文献,简略地对复原设想作一说明,待发掘报告发表后,将提出正式研究报告。  相似文献   

5.
1975——1980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及有关单位组成的联合考古队,对东下冯遗址进行了较大规模的正式发掘,工作的主要收获巳在《山西夏县东下冯龙山文化遗址》(以下简称《遗址》)一文上做了报导。该资料的发表不仅扩大了我们对晋南地区龙山文化的认识,也为探索夏文化及其有关问题提供了十分宝贵的实物资料。《遗址》将东下冯龙山文化遗存分为早、晚两期,早期相当于庙底沟二期文化或更早  相似文献   

6.
《文物》2008,(12)
1990~1992年,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连续3年对敦煌悬泉置遗址进行发掘,获得大批汉代简牍。考古工作者已陆续发表了发掘简报和部分简牍释文,还出版了《敦煌悬泉汉简释粹》,为研究汉代历史文化提供了珍贵资料。本文要讨论的悬泉汉简建除占"失"残文,其释文最先见于何双全《汉简〈日书〉丛释》一文(以下简称"何文"),经胡平生、张德芳校核后又收入《敦煌悬泉汉简释粹》(以下简称"《释  相似文献   

7.
大葆台西汉墓是北京地区发现的一座重要的西汉诸侯王墓葬。1977年第6期《文物》杂志发表了《大葆台西汉木椁墓发掘简报》(以下简称《简报》),首次披露了大葆台西汉墓发掘的情况,引起了考古界和史学界的重视。《简报》对墓葬年代和墓主人作了如下  相似文献   

8.
近日,读了《方志研究》1993年第3期发表的齐放同志《“马克思主义方志学”的提法不妥》的文章(以下简称“齐文”)和第6期发表的金紫衡同志《也对“马克思主义方志学”提法不妥之我见》的文章(以下简称“金文”),他们指名道姓地批评了原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副组长梁寒冰同志“关于创立‘马克思主义方志学’”的提法,“齐文”指出:“我在全国省级地方志刊物(北戴河)主  相似文献   

9.
抗日战争中,“皖中”解放区何时和为什么改称“皖江”解放区,由于缺乏历史资料,一直未弄清楚,以致在党史、军史界编纂的涉及这块根据地的书籍、资料中,出现了“皖中”、“皖江”、“皖中(江)”等名称杂用现象。《安徽史学》1985年第3期发表了《皖中根据地何时改称皖江根据地?》(以下简称《改称》)一文;《安徽党史通讯》1986年第11期发表了《关于皖江根据地改称时间的考证》(以下简称《考证》)文章,对这个问题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但有些问题未能论述清楚。为此,笔者加以补充论证。  相似文献   

10.
《文物》2010年第5期发表了《山西怀仁北魏丹扬王墓及花纹砖》(以下简称《简报》),对这座发现于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1993年由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和怀仁县文物管理所联合发掘的墓葬进行了报道[1],此前也有对此墓的介绍,但很简略[2]。《简报》中虽然没有发表对于研究墓葬十分重要的平、剖面图和壁画的图  相似文献   

11.
言明同志在《华夏考古》1988年第4期发表了《关于濮阳西水坡遗址发掘简报及其有关两篇文章中的若干问题的商榷》(以下简称《商榷》,再引此文,不加注)一文,对于《商榷》中所涉及的问题,我们觉得有必要给予答复,同时对西水坡三组蚌图的寓意和仰韶文化的社会性质发表一点看法。  相似文献   

12.
拙作《中国货币文化宝库中的两颗明珠》(以下简弥《明珠》)发表以后,见到《中国钱币》1984年第3期上有《宋代钞币“官交子”、“会子”质疑》(以下简称《质疑》)一文,这篇文章提出了与“明珠”说截然不同的观点,认为这两块钞版来历不明,特别是“行在会子库”,更属古董商人伪作。《质疑》发表后,台湾也有人认为这两块钞版可疑,并谈  相似文献   

13.
发表在一九八○年第二期《中国社会科学》上冯建辉同志的文章《我党开创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历史考察》(以下简称《冯文》)和五月六日《光明日报》史学栏上金再及、刘志强同志的文章《关于南昌起义和实行土地革命》(以下简称《金文》),对南昌起义进行了研究,提出了一些新的看法。这对于扫除林彪、“四人邦”涂抹在南昌起义史页上的污秽,恢复南昌起义的历史面貌  相似文献   

14.
顷读《文博》1994年第3期.本期内容非常丰富,有不少精采的文章,使我开阔眼界,增益新知,很有收获.本期还刊载了黄盛璋先生的《染杯、染炉初考》一文(以下简称“黄文”).此文第一段就对拙著《汉代物质文化资料图说》(以下简称“拙著”)中关于染器的考释提出批评,自然格外引起我的注意.但读后觉得黄文提出的新看法不能成立,难以苟同,故在此略作分析.目的是给关心这个问题的同志们提供材料,以便作出判断;同时也使问题明朗化,以便黄先生继续指教.汉代的饮食器中有一类染器,久已为金石学书籍所著录,建国以来,在考古发掘中  相似文献   

15.
“至正年制”款彩瓷碗与嘉靖红绿彩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994年第2期《文物》刊登的张英先生《从“至正年制”彩瓷碗的发现谈“大明年造(制)”款瓷器的年代》一文(以下简称《张文》),介绍了吉林省扶余市最近发现的一件有“至正年制”款的缠枝花彩瓷碗(以下简称“至正碗”),据其分析有“元代晚期的特征”,作者以此为断代标尺,认为“大明年造(制)”款彩瓷和青花瓷应是明初或明早期的产品。对于古瓷的断代研究,前人做了大量工作,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进行科学的考古发掘,收集整理各方面的资料,根据有  相似文献   

16.
1977年雍城考古队在陕西省凤翔县高庄发掘战国时代到秦的墓葬46座。报告于1981年发表(以下简称《简报》),出土钱币的专题报告在1988年发表(以下简称《考辨》)。这个发现是研究秦半两最重要的资料。高庄位于凤翔县以北5公里,战国时期秦都雍城以南。西面有东社、八旗屯,分布着春秋、战国时期的小型墓葬。八旗屯以南有著名的秦公陵园,为秦国历朝君王之陵寝  相似文献   

17.
程中原 《百年潮》2006,(6):62-65
《百年潮》2006年第4期发表冯蕙同志《对<1941-1981:毛泽东与胡乔木>一文的一个补正》(以下简称《补正》),指出拙作认为《将革命进行到底》和“六评白皮书”“可说是毛泽东和胡乔木共同完成的杰作”的论断,“在相当程度上不符合实际情况”,并对七篇文章逐篇作了介绍。《补正》同时也提出了疑问(胡乔木起草的《无可奈何的供状》  相似文献   

18.
1982年,辽宁省考古工作者在绥中县沿海发现古代建筑群址,并在《文物》发表了《辽宁省绥中县“姜女坟”秦汉建筑遗址发掘简报》一文(以下称《简报》)。《简报》详细介绍了发现时间、经过、遗址的分布及发掘情况,并对遗址的年代、性质做了认真的研究和考证。笔者自1985年下半年参加该遗址的发掘工作以来,对建筑群体的兴废年代、性质及相关的问题,产生一点看法。现拟成此文,盼与有关同志共商。  相似文献   

19.
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合撰《云梦龙岗六号秦墓及出土简牍》(以下简称“龙岗”)一文,公布了1989年在湖北云梦龙岗6号墓出土的秦代简牍资料。这批简牍的主要内容是《梦苑律》、《田律》等秦代律令,这是继发现云梦睡虎地竹简和青川郝家坪木牍后,秦律的又一次重大发现。拜读了新发表的全部材料后,感到发掘者对该墓墓主的认识还有  相似文献   

20.
关于传世“宋哥窑”烧造地点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历史文献记载,哥窑是宋代五大名窑之一。但是,关于它的烧造地点和真实面目,一直是一个争议颇多而迄今没有解决的问题。据《天工开物》记载,哥窑的烧造地点系在龙泉华硫山下,华硫山显系硫华山之误。关于哥窑的胎骨、釉色和纹片等特征的记载,古书上都辗转抄袭,且内容贫乏,语多含糊,有的甚至前后矛盾。因此,哥窑的真面目究竟是什么样子,这个问题到今天为止,也没有能够作出肯定的结论。为了揭开这些问题的谜底,浙江省文物管理委员会于1956年以来,在龙泉地区进行了大量的发掘工作,结果在大窑和溪口的瓦窑垟等处掘到大量黑胎青瓷,其胎、釉外观特征与文献上所描述的哥窑的特征颇为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