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抗日战争爆发后,分布全国各地、从事各行各业的回族人民,通过成立抗日武装、创建抗日团体和报刊杂志、开展外交活动及抗日宣传,与全中国人民一道积极投身全民族抗日,涌现了许多英雄人物,为赢得中华民族抗战的最后胜利作出了自己的巨大贡献。  相似文献   

2.
赵士国 《世界历史》2007,2(1):91-97
中国抗日战争期间,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苏联对华政策几经嬗变:初期对华军事援助是为了避免两线作战;中期对华关系由热而冷,是因为苏联遭德军突然袭击,必须全力自保;后期苏军出兵我国东北,另有图谋。然而苏军对日作战,避免了中国人民为取得最后胜利可能出现的更大牺牲。  相似文献   

3.
抗战时期,随着国民政府政治、经济重心的西移,湖南的工矿业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工业布局趋向合理,工业门类较为齐全,形成了衡阳工业区和以沅陵、辰溪为中心的湘西工业区;民营工矿业发展快,比重大;与战时急需的钨锑锡等特矿产品、机器、化工、电力和部分轻工业等成为发展的重点;受战争影响,湖南工矿业发展迅速,衰落也快,豫湘桂战役后,湖南工矿业遭到日军毁灭性破坏.但战时湖南工矿业的发展为抗战提供了重要的物质基础;公司制企业、工程师管理制、科技融入生产领域等现代化理念逐渐深入人心;同时加速了湖南社会的演进.  相似文献   

4.
在中国开展调查研究、刺探搜集中国各种情报信息,是日本实施侵华国策的重要手段之一,在侵华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日本利用庚款成立上海自然科学研究所,开启了“对支文化事业”。其以“开展自然科学研究、普及科学知识”为名,在中国开展各种调查研究、刺探搜集资源情报,尤其在全面抗战时期,包括上海自然科学研究所在内的整个日本“对支文化事业”体系均纳入战时体制,所有调查研究均围绕侵华战争展开,沦为执行日本侵华政策的附庸和帮凶。抗战胜利后,中国政府接收日本在华文化机构,其侵略和情报搜集活动才告终止。  相似文献   

5.
赵书 《满族研究》2005,(3):10-12
在日本帝国主义侵华之际.中国掀起了全民英勇抗战的怒潮。在八年抗战过程中,北平满族人民积极参加抗战活动.涌现出许多抗日志士和英雄。文中介绍的只是他们当中的一小部分,不过在这些人物身上可以看到满族高昂的爱国主义精神。  相似文献   

6.
胡乔木是中国共产党名的马克恩主义理论家、宣传家,他在抗日救亡高潮时期投身革命,一生与党的新闻、宣传工作密不可分,是新中国新闻事业的开拓和奠基人。但人们知晓的,多是他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党史教育等方面的卓越贡献,对他在反对日本帝国主义、抗战宣传、批判日本右翼势力等方面的所作所为、贡献,却是知之不多。本对此作了扼要介绍。从中,我们还可感受到:胡乔木是一位热血沸腾的爱国。  相似文献   

7.
钱庄业是传统中国金融机构的代表之一。本文依据日本满铁调查机构1942年对杭州钱庄业的调查资料,重点分析和考查抗战时期杭州钱庄业的基本状况、组织特点和业务领域,指出能够根据外在社会环境变化调整、改革自身是钱庄业得以长期生存发展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8.
抗战时期国立中学的创办及其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余子侠 《近代史研究》2003,29(3):80-123
抗战时期,为了救济青年失学并发挥教育功能以增进抗战实力,国民政府先后创办了30余所国立中学,改写了“中央向不直接办理国立中学”的历史。这种中等学校教育,在学校管理、教学内容和师生成分等方面均异于平时。它的创办,既抢救了战区大批中等教育人才,使东部地区中等教育现代化不致中断,又促进了西部地区中等教育的开发和发展;既推动了战时各级各类教育的整体进步,又充实了民族有生力量,从而支持了抗战大业。  相似文献   

9.
抗战时期大后方与沦陷区间的法币流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抗战时期,在大后方与沦陷区之间存在着大规模的非正常的法币流动现象,这主要是由日本的策动引起的,另外也与大后方的经济处于弱势有关。在太平洋战争前,日本先以向中国大后方走私倾销货物等方式来获得法币,然后再到上海法币外汇市场套购法币外汇基金;在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先是将从沦陷区收兑的大量法币,以高价诱购物责的方式驱逐到大后方,待此项法币用尽后,又设法换取法币,并随时用以抢购大后方物资。日本策动法币流动的根本目的在于促使大后方的金融崩溃。但日本虽在抗战前期套购了大量法币外汇,在抗战后期诱购了大批大后方物资,它促使大后方金融崩溃的目标并未达到。这是因为,抗战时期国民政府得到了世界反法西斯盟国的金融援助和中国人民的支持,国民政府的对日物资战也配合了对日货币战。从根本上讲,摧毁中国的金融体系也超出了日本的国力。  相似文献   

10.
民间小戏,作为草根文化的代表,其产生、发展、兴盛与乡村社会有着直接而紧密的联系,较真实地反映了社会生活的多元图景。抗战爆发后,政治的强大力量渗透到乡村社会,对乡村戏剧的改造就是其中之一。处于战争话语下的民间小戏在结构和内容方面都随之发生了深刻变化,娱乐功能的主导地位被政治教化功能所取代。政治开始以一种前所未有的方式介入到民间文艺中,融入到乡村生活中。本文以抗战时期山西革命根据地的民间小戏为考察对象,分析了战争话语下草根文化在内容、形式和功能方面的转变及其与政治在乡村社会的结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