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现藏于国家博物馆的"后母戊鼎"是世界上迄今发现的最大青铜器,该器体制雄伟,纹饰庄严,为国之重宝。鼎腹内壁铸有三字铭文"■",这三字又见于甲骨文。其中"■"可作"■""■"两种字形。罗振玉将"■"释为"司",并怀疑该字为"祠祀"之"祠"字(1),商承祚将"■"释作"祠",认为只是省了"示",与"祖"作"且"意同(2),郭沫若将"■"释作"司",认为乃假为"春祭曰祠"的"祠"(3)。以上三者将"■"释读为"司"或"祠"。  相似文献   

2.
西汉秦中祠祠主是秦二世胡亥,但何以名作"秦中",历来没有疏解。汉人以"秦中"称二世皇帝,另有因缘。笔者以为"秦中"又称"秦仲",乃是因为"仲"是表示次位的序数。所谓"秦中祠",也就是秦二世祠。  相似文献   

3.
<正>祠堂,又称宗祠、总祠、家庙,其中因其受众大小不同,又有分祠或支祠、房祠之分。还有一种常见的"居祀合一"建筑,因它也有祭祀祖先的功能,所以也常被人称为祠堂,内行的赣南人称之为"厅厦",这类建筑严格地说不能算是祠堂,而是民居。因此,这里  相似文献   

4.
刘全志 《民俗研究》2022,(2):120-128
《史记》《汉书》有关汉武帝时期"解祠"黄帝的记载重点在于呈现祭祀黄帝的方式和过程,即以破裂枭体的方式祭祀黄帝;"解祠"黄帝之"破镜"应是分解、破裂牲体的委婉表达.西汉方士的这一主张,拥有深厚的民间信仰和经典文献根据,他们主张使用"恶逆之物"祭祀黄帝,并非出于"虚诞",其背后存在着自古相传祭祀习俗的支撑.西汉社会对枭性的言说以及桓谭、许慎、高诱、应劭的书写可以证明:与解裂枭体相关的"枭羹"习俗盛行于东汉时期,这一习俗无论在方式和意义上均是西汉时期"解祠"黄帝仪式的延伸和遗留.从祭祀习俗至"解祠"黄帝,再到"枭羹"习俗的盛行,展现出民间习俗、祭祀仪式与文本书写之间的复杂衍生过程.  相似文献   

5.
<正>《恽寿平经管祠田札》的基本情况《恽寿平经管祠田札》是常州博物馆藏的一件手卷,该卷无落款与时间,卷尾有"恽寿平真迹"题跋,而字迹确为典型恽寿平小行书风格,故为恽寿平所书无疑。其主要内容是恽寿平经营恽氏祠田不善(祠田又称义田,为旧时中国宗族所共有的土地,专供宗族祭祀、鳏寡孤独资助等费用),而受到族人误解,欲将祠田交与族弟管理之事。该手卷共九页纸接裱而成,接缝痕迹清晰可见,  相似文献   

6.
曹操所进行的"甲午眷祠"是一次在具体时间进行的具体的宗庙祭祀,其规格是朝廷祭祀,性质是国家大礼,规格和规模是任何其他阶层所不能具有的。这样的规格和规模决定了主祭者是曹操而非汉献帝。从《三国志·武帝纪》建安二十年至二十一年的记载看,曹操的行程是,建安二十年十二月从南郑回师,次年一月到达许昌,二月离开许昌回到邺城,说明"甲午春祠"在许昌举行。分析曹操的《眷祠令》,曹操可能打算举行完饮至大典后不久接着主持眷祠大典,之所以向后拖延了时间,是因为朝臣对此次的春祠仪节有不同意见。群臣反对,久议不决,说明对曹操所谓"改革祭礼"之举的不满和疑惑。群臣讨论礼仪仪节,说明"甲午春祠"是国家礼典;久议而不能决,说明曹操打算举行春祠的时间要早于实际举行的时间。国家祭祀在国都举行,曹操短时间内也不可能从许昌回到邺城,都是"甲午春祠"在许昌举行的最好说明。"甲午春祠"的性质为国家大礼,地点在汉都许昌,曹操对春祠对象的不敬和亵渎,说明甲午春祠祭祀是在许昌东汉皇家宗庙,而非邺城曹氏家庙;祭祀对象是刘氏祖先,而非曹氏祖先。  相似文献   

7.
孝堂山石祠的研究,在1961年罗哲文发表《孝堂山郭氏石祠》之后,基本奠定了研究的构架,主要即建筑、图像、文字三者。罗氏对于建筑最为精熟,不久又发表一文,对于石祠的位置、"胡王"标题和屋脊的问题做了补正~([1])。之后的学者对石祠本体研究最多的是图像,并不着眼于解决石祠的归属问题,而是从美学和汉代民俗等方向,比较其他汉画像遗存,释读画像内容,阐述其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其原因是石祠在赵明诚之后的千年间,大量学者虽然进行了实地的勘察和记录,但未能提供新的有创见性的研究。笔者重新对石祠内壁上的题记进行研究,在梳理各家著述并多次实地查勘后,发现了新的未经著录的题记"东有小山上孙奉叩冢"。这是一类表示对应方位的、全新的石祠题记,确认为最早期。此类题记为研究石祠在大区域中的归属问题确立了新的方向。  相似文献   

8.
可汗祠探源     
山西介休、灵石、石楼、中阳和汾阳等市县,存在多座可汗祠或遗迹。魏晋时期,鲜卑诸族始见"可汗"之称。唐代起,绛州(运城新绛县)出现纪念斛律光的影堂,后扩建成祠庙。考察可汗祠,初建于唐,因此可汗祠供奉的对象当是唐代或北朝人。在此区域和时段中,流芳千年并被各族诚心供奉者,细观活动于该区域的游牧民族首领,达到"以死勤事"、"以劳定国"、"能捍大患"诸祭祀标准的,唯有附属鲜卑的敕勒人斛律光,他应是这一带可汗祠供奉的可汗。可汗祠是游牧民族英雄崇拜和汉族建庙祭祀礼俗的自然结合,历经千载而不废,成为见证古代民族大融合的鲜活实例。  相似文献   

9.
从事件的局限出发,考察士大夫阶层的"淫祠"观念及其禁毁淫祠的动机和目的,认为广东士大夫观念上既排斥异端,又主张"以神道设教",导致毁淫祠实施不彻底甚至变质;实践上却张扬儒家教化,贬抑民间信仰,忽略民众意志和需求,则使毁淫祠得不到民众的响应和支持,最终成效有限。  相似文献   

10.
正明清时期,学宫之内一般都设有乡贤祠,所祀人物为生于其地而德业、学行著于世的地方先贤,每年春秋二祭由地方官主持,祭祀行礼。所谓父祖享祀乡贤祠,乃光宗耀祖,门楣有幸。但由于地方政府和民间家族的力量运作其中,清代一些地方乡贤祠出现"祀非其人",遭致乡绅抗议的情况。如清嘉庆年间,广州行商卢观恒入祀乡贤祠后  相似文献   

11.
南京国民政府国家忠烈祭祀制度的建立经历了三个阶段。1927年至1932年间,提出了初步的忠烈祭祀制度规划,祠祀烈士以辛亥、北伐烈士为主。1933年至1937年间,制度建设继续推进,规划扩大,提出"各县设立忠烈祠",祠祀烈士新增抗日、"剿共"等"烈士"类型,然制度的实践有限,未形成所设想的全国性建设热潮。1938年至1945年间,建立起一整套从营造、入祀、公祭、日常管理到调查统计的规制,"普设忠烈祠"的目标也在国统区内较大程度上实现,形成一种涵盖了国民政府所认可的辛亥以来所有烈士,但以抗日烈士为主的祠祀情形,国民政府国家忠烈祭祀制度得以真正建立并强化。由此,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民国前期忠烈祭祀的混乱局面,并借鉴了清代忠烈祭祀的统一形式。由于祠祀烈士"层层累积"的特征,涵盖所有烈士的忠烈祠具有集成性质,虽最终以抗日烈士为主,但并非一般意义上的抗日烈士祠。  相似文献   

12.
<正>泉州府文庙旧有乡贤祠,在明伦堂之东(址今华侨大厦内),宋泉州知州真德秀创建。初名"忠孝祠",仅祀唐义阙林攒、宋皇城使苏缄二人,以后泉州地方忠臣孝子相继入祀。明嘉靖三年(1524)改称"乡贤祠",至乾隆二十八年(1763),计祀乡贤197位。  相似文献   

13.
湖北襄阳东汉—三国蔡越墓出土的相轮陶楼,在建筑形制上为汉式陶楼和印度式相轮塔刹的结合,在装饰母题上同时兼有汉地神仙瑞兽与印度—犍陀罗式有翼天人的图像,明显带有佛教初传时期汉、印文化杂糅的特点。本文在讨论陶楼形制的过程中,分别联系同期北方墓葬中出土的陶楼明器和汉晋之际江南地区的佛饰堆塑重楼魂瓶进行类比分析,证明这两类墓葬明器都与文献记载的"浮图祠"相关联。在佛教初传汉地时,由"仙人好楼居"的汉式重楼过渡到高层佛塔,浮图祠是初期的标志,襄阳蔡越墓陶楼或可看作是浮图祠的标准器。浮图祠用作明器进入墓葬,反映了汉地民间埋葬方式因佛教传入而起的新变化,并在随后长江中游六朝砖墓的建造中留下了印记。  相似文献   

14.
佛教传入中国的时间,学术界多数认为是在汉明帝时,但是这种说法是不对的.<史记·秦始皇本纪>有"禁不得祠"的记载, "不得"当为佛陀之音译,佛祠者即佛寺.始皇下令禁止,足见佛教在当时社会的普及.因此,我们应把佛教传入的时间修正为秦始皇时代.考古资料也证明,秦成阳、汉长安地区与印、欧存在"先丝路"的交往,使佛教在秦始皇时代传入中国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15.
明清时期乡贤祠祀的演化主要从乡贤祠祀规制、管理体制与地方人物祠祀系统内部结构性变动三个方面展开,在明清王朝政府主导下通过两种模式达致的。一是直接的制度供给,从附学令渐次实行到雍乾管理体制形成,呈现纵向的、递进式的特点。一是通过调整地方人物祠祀系统的内部结构,经由改变或添加其他祠祀而发生功能转移,从而改变了乡贤祠祀对象与激励目标冗杂多样的情况,呈现横向的、交互性的特点。  相似文献   

16.
郑敏 《沧桑》2014,(3):101-105
荀息祠又称柏山祠,以春秋时晋大夫荀息为主神,配以老君、药王、碧霞娘娘、圣母娘娘、送子娘娘和龙王诸神。众神各有献殿,又建厢房,形成一古建筑群,是民众举行各种祭祀、祈祷活动的主要场所。当地的祭祀活动以每年农历四月十五日庙会最为盛大。荀息作为人物神能受当地民众世代供养,不仅与他的"大德"有关,还与荀息作为祠神的"灵验"和宋代特殊的时代背景有十分密切的联系。  相似文献   

17.
马爱民 《文博》2010,(6):39-44
根据传世文献记载并结合曹操墓出土石碑兵器铭文,对曹操尚武重武和曹操墓的可信性进行了研究论述,同时,对近年田野考察新发现的安阳县西部北禅寺经幢石刻铭文记载的邺县西陵乡问题作了探究,佐证了曹操墓"西陵"在安阳境内的客观史实。曹操两道令文中提及的西门豹祠是研究确定曹操墓的重要坐标,根据原在西门豹祠出土和发现的汉代碑石证明,今安阳市北丰乐镇村东与107国道西侧的西门豹祠遗址,就是曹操生前安排其寿陵所说的西门豹祠的遗址,对研究完善和确定曹操墓增添了新的重要历史材料,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8.
明清广西方志以《祀典》《祠祀》等篇目专门记录国家祀典和地方祠祀的相关信息,具体呈现了这一时期儒家礼仪传统主导的祠祀体系在广西地区的基本格局。基于明清时期广西各府志中有关境内儒家祠祀的记载,可以窥见当地官方祠祀及社会礼俗的丰富图景,诠释地方祠祀体系所蕴含的礼乐教化与宗法制度框架,有利于理解儒家礼仪统摄下的地方知识精英文化与民众文化之间互动、共融的内在逻辑。  相似文献   

19.
山东地区汉代祠堂后壁楼阁拜谒图的意义是内含在汉代墓葬的升仙仪式意义之中的。在这种终极性的信仰意义参照下,祠主受祭的传统观点具有很大的局限性。通过检视楼阁拜谒图中包括双层楼阙、仙界符号、高大的正坐老者以及正在施行跪拜礼仪者的各种元素,可以肯定楼阁拜谒图的真正意义并非祠主受祭,而为"祠主拜谒王母仙界使者",是祠主由人界进入仙界的重要仪式过程。  相似文献   

20.
正目次一"荧惑"榜题考释二"荧惑"图像分类三"荧惑"图像组合及其意义四荧惑化童儿造谣言之说五荧惑之精为"风伯"释疑六结论秦以降,日月与五星一直被视为神而受祠祭。《汉书·郊祀志》曰:"及秦并天下,令祠官所常奉天地名山大川鬼神可得而序也。……而雍有日、月、参、辰、南北斗、荧惑、太白、岁星、填星、辰星、二十八宿、风伯、雨师,……百有馀庙。"可知秦统一后,在关中建祠立庙祭祀日月星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