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作为海外华人研究领域的重要奠基人和开拓者,王赓武教授的治学方法对其研究以及该学科的发展有着不可忽略的影响。本文以此为出发点,结合王教授的成长经历与学术训练,探讨他由治中国古代史入手,转而侧重研究中国—南洋关系史以及东南亚华人史的时代背景及其学术含义。本文认为,坚实的中、西学术训练为他的学术生涯的成长奠定了基础,并成为他转入海外华人这一新兴领域的桥梁;而战后东南亚激剧的时代变迁则促进王教授的双重学术视野的形成与发展。这一双重性表现在两个方面:中国与东南亚的交互相映作为研究的切入点;自我与社会的双重关怀以及参与者和观察者的双重身份作为学术研究的参照系。  相似文献   

2.
论文参考有关跨国主义的理论文献和实证研究,分析了移民个人、移民社会以及民族国家在国际移民进程和跨国活动中所扮演的不同角色,考察了在美国和新加坡的华人新移民及其社团组织与祖籍国之间互动模式的变化。结果显示,由于国际移民的迁移历史以及移居国(地)结构的多重差异,导致了海外华人社会在人口构成和族裔社区建设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个人、社团、祖籍国和移居国实际上并不是单方面地影响着海外华人的跨国活动及其与祖籍国的互动关系,他们的互动关系还受到国家关系和地缘政治等宏观因素的制约。因此,国际移民参与跨国活动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寻求更好的、更广阔的创业和就业机会,以便提高个人和族群在移居国的社会地位,但其结果因移居国社会的结构因素影响而产生差异。  相似文献   

3.
跨国主义是近年来西方学术界兴起的新理论,它注重移民的机动性和跨界性,强调移民的生活取决于跨国社会场景.在跨国主义理论的影响下,<梦金山、梦家乡>一书突破传统海外华人研究的民族国家模式,展现了一个具有内聚性的跨国台山人社会,它既显示了跨国主义理论对海外华人研究的潜在贡献,又表明了所存在的问题.本文指出,跨国主义理论要更好地运用于海外华人研究,就要进行再场景化和历史化.  相似文献   

4.
跨国主义是近年来西方学术界兴起的新理论,它注重移民的机动性和跨界性,强调移民的生活取决于跨国社会场景。在跨国主义理论的影响下,《梦金山、梦家乡》一书突破传统海外华人研究的民族国家模式,展现了一个具有内聚性的跨国台山人社会,它既显示了跨国主义理论对海外华人研究的潜在贡献,又表明了所存在的问题。本文指出,跨国主义理论要更好地运用于海外华人研究,就要进行再场景化和历史化。  相似文献   

5.
正由广西壮族自治区侨务办公室、广西民族大学主办,广西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和广西侨乡文化研究中心承办的"海外华人与中国侨乡文化"国际研讨会于2013年12月8日在广西南宁市举行,来自澳大利亚、日本、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以及中国大陆和台湾地区的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的近80名专家学者参加了此次会议。厦门大学庄国土教授、暨南大学高伟浓教授、马来西亚田英成博士、泰中学会会长洪林、马来西亚王琛发教授以及广西民族大学郑一省教授作主题发言。  相似文献   

6.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综合国力快速提升,全球性交流日益频繁,海外华人移民数量也以较快的速度增长。因此,对华人移民历史和华人新移民的研究在国内外学术界受到重视。  相似文献   

7.
由加拿大卑诗大学图书馆和美国俄亥俄大学图书馆共同主办的第五届海外华人研究与文献收藏机构国际会议“华人的美洲移民路”于2012年5月16~19日假温哥华卑诗大学顺利举行。18世纪以来,风景旖旎的温哥华即成为华人移美的常经之路;本届会议东道主卑诗大学亚洲图书馆遐迩闻名,馆藏丰富;自2000年美国举办第一届海外华人研究与文献收藏机构国际会议以来,海外华人研究,特别是对北美华人的研究发展迅速。诸多因素使位于温哥华的卑诗大学成为本届会议的理想之地。  相似文献   

8.
2005年9月10—12日,中国世界民族学会第八届会员代表大会暨全国学术讨论会在武汉市华中师范大学召开。来自中国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国内高校和科研院所等单位的90多名学者出席了会议。与会学者围绕三大议题分为三组进行了讨论。其中,第三组代表围绕“国际移民与海外华人研究”这一议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本文谨对这一议题的研究和讨论情况作一综述。一是以侨乡为例进行实证分析。厦门大学庄国土教授的论文《论中国海外新移民:以近30年福州移民为例》,在实地调查的基础上,以福州的合法移民和偷渡客为例,讨论了近30年来中国国际移民的动机、…  相似文献   

9.
由新加坡海外华人资料库委员会和美国俄亥俄大学图书馆联合主办、新加坡国际郑和学会协办的第三届海外华人研究与文献收藏机构国际会议“海洋亚洲与海外华人(1405-2005)”,于2005年8月18-20日在新加坡举行。来自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菲律宾、缅甸、泰国、日本、韩国、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比利时、荷兰、德国以及中国大陆、台湾地区和香港特别行政区的170多名专家学者出席了会议。新加坡外交部长杨荣文先生应邀担任贵宾,并在开幕式上发表重要演讲。作为第三届海外华人研究与文献收藏机构国际会议,此次会议也是为纪念郑和下西…  相似文献   

10.
第四届海外华人研究与文献收藏机构国际会议于2009年5月9—11日在暨南大学隆重举行,来自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200多名国内外嘉宾和代表出席了会议,提交的论文多达200余篇,这是自世界海外华人研究与收藏机构联合会(以下简称联合会)成立以来所举办的规模最大的一次会议。  相似文献   

11.
通过当前韩国对于海外华人四个方面的"似是而非"认识的分析,对华商网络的倾向与特征、建设韩民族网络等问题的探讨,得出结论:韩国华侨与韩国所理解的海外华人之间存在很大的差异;当代韩国政府希望能像中国充分发挥海外华人的优势那样,使海外韩人发展成为韩国在21世纪的新的成长动力并加以利用的认识是一种错误的"乐观判断";海外华人对祖国的向心力,不只是来自爱国情,更重要的是其生存保障与利益的实现;中韩两国的侨务政策存在区别,中国致力于"护侨",而韩国的目光集中于"用侨"。  相似文献   

12.
选择华商与韩商大会作为个案,运用比较研究的方法,对华商网络与韩商网络的运营机制及其特征进行了阐述和分析。韩商大会与华商大会是两个最具规模的离线网络协力系统,在强化网络成员之间的联系与沟通乃至在构筑民族共同体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两个大会在会议周期、运营体系和世界性影响力方面又具有很大差异。  相似文献   

13.
世纪之交中国大陆学术界关于华侨华人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世纪之交中国大陆学术界关于华侨华人的研究进入一个新的阶段。研究队伍的发展和许多有代表性的著作的出版 ,说明中国华侨华人研究不但在学术成果的数量和质量上已有显著的提高 ,而且研究领域扩大 ,视角拓宽 ,华侨华人研究作为一门新兴学科正在崛起。但中国大陆学者须看到与国际学术界的差距 ,加强对华侨华人的研究 ,在新的世纪把中国大陆的海外华人研究推向国际学术领域的前沿。  相似文献   

14.
依据侨资企业数据库及其计量分析,对侨资企业的侨缘禀赋、资源禀赋和市场禀赋三个发展阶段进行了回顾总结;分析了在目前中国投资环境变化下侨资企业的转型、投资趋向、桥梁作用以及从制造业到服务业的发展趋势。认为目前国内投资环境出现深刻的变化,外资优惠政策取消,劳动力与环境治理等经营成本提高,经济开放加深,内需增强。侨资企业面临地理转移与产业转型,侨资从制造业主导到服务业兴起,从出口导向转到依托国内市场发展,其竞争力从利用中国生产要素比较优势转向全球产业链中形成集群优势,海外华商在中国面临剧变中的新机遇。  相似文献   

15.
从不同的宗教信仰对马华两族的融合与通婚的阻碍、自成体系的语言与媒体对彼此沟通的影响、族群政治动员在强化族群意识方面所起的作用等文化特征和族群政治的角度,探讨了影响马华两族关系的原因。结论是:马华两族宗教信仰和语言教育的区分、马来西亚特殊的族群政治态势,是影响马华两族关系发展的几个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6.
根据散落于相关研究文献和数据中有关越南华裔的资料,对1975年以后华裔逃离越南并定居美国的历史过程、生活适应、地位获得和族群认同等方面的大致状况作一个梳理,旨在加强越南华裔问题研究。结果表明,两次移民潮中,抵达美国的越南华裔难民约30-50万人,寻找亲人、取得族裔社区的支持和族裔聚居区的形成成为应对政府分散安置政策的方案;文化适应与经济成就落后于越南裔,但近20多年来取得了一些值得称道的成就;其族群认同建构于以共同的原居住地、居住国为背景和多元文化的基础之上。结论是,越南华裔还没有完全融入其他美国华裔之中,而是形成了一个既认同于美国华裔、又与越南裔有一定联系的相对独立的华人“次族群”。  相似文献   

17.
以中国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为操作平台,以核心作者群的被引论著为样本,对样本篇数、篇次、作者、机构、地域分布、主题分布、年代分布等因素进行了引文分析和量化的描述,并从文献的角度对大陆华侨华人研究现状进行评估。结果表明:大陆华侨华人研究1993—2002年是高峰期,形成了以福建、北京、广东为主的核心作者群,高等院校仍是华侨华人研究的主要机构,研究主题以经济、社会、历史为主,学术论文的利用率不高,高水平的研究成果不多。华侨华人研究在学术界的整体影响力不大,某些不够科学和规范的引证态度和方法亟需改进。  相似文献   

18.
1979年以来,以港澳台资本为先导和主力的华商率先在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珠江三角洲侨乡落户,在带动侨乡工业化进程的同时,也使过去侨乡传统的劳动力结构发生巨大的变化.本文通过若干个案研究,分析侨乡劳动力市场与海外华人资本的结合模式及其对沿海侨乡、内陆地区及海外华商三方所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介绍著名日籍华人学者游仲勋教授对华侨华人研究的主要贡献 ,着重评述他在华侨华人经济研究领域所提出的重要理论、观点和研究方法 ,以增进国内学术界对国外研究状态的了解。  相似文献   

20.
为了客观反映马来西亚华人在语言和认同等领域的现状,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通过基本数据材料的分析,探讨了当今马来西亚吉隆坡、古晋、吧巴和诗巫等地的华人认同情况.在语言方面,华人子弟在小学阶段大致打好华语基础,同时保持华人认同.在日常生活中,华语和华人方言的使用占优势,但在商业和职业范围,马来语和英语的使用率有所增加.经济生活方面,华人发扬了传统的奋斗精神,贡献于国民经济的发展.政治认同方面,华人对马来西亚的认同,远远高于对中国等其它对象的认同.结果显示:华人既保持华人性而又能动地适应国民规范;华人以民族语言维持传统文化的族群社会功能,扮演着国家社会发展的重要角色,在这一过程中,华人形成了本身的"华人文化圈"并进一步孕育着华人文化的发展与创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