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蒋经国留学苏联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泽宇 《史学月刊》2006,45(4):67-71
蒋经国在留学苏联期间,受到苏共和斯大林的重视,被吸收为苏共党员并送入高级军事院校深造,其命运随中国革命形势和中苏关系的变化而动荡起伏,他留苏12载,深入苏联政治和社会生活,历经肃托、农业集体化、肃反等各种运动,目睹苏联的种种弊端,对苏联从向往到怀疑,最终彻底背离。苏联通过蒋经国影响蒋介石,使中苏关系形成有利于苏联态势的期冀最终没有实现。  相似文献   

2.
抗战初期中苏在苏联参战问题上的分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抗日战争初期,蒋介石及国民政府曾屡次要求苏联出兵,参加对日作战,却一再遭到苏联方面的拒绝。本文拟就这一分歧的产生和发展以及对两国关系的影响略作论述,以深化对抗战时期中苏关系的研究。  相似文献   

3.
外蒙古一直是中华民族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历史将铭记1945年8月14日,中国人民在欢庆抗战胜利的时刻,却又因国民党政府的腐败无能而失去了比东北面积大得多的一片国土——外蒙古。在民族利益与个人权欲面前,蒋介石明显倾向于后者。国民党政府是如何与苏联谈判交涉的,外蒙古是如何“独立”的,详情请看《南京政府与外蒙古主权》一文。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中国发展核武器的问题在中苏关系的演进中,特别是在中苏关系破裂中的作用引起学术界的重视.作者根据陆续出版和解密的中国和苏联方面的相关文献档案,对中国发展核武器的基本战略考虑、中国核武器的发展与中苏关系演进的互动关系、苏联政策的变化的动因以及此种变化对中苏关系破裂的影响进行深入分析:认为中国核武器的发展与中苏关系的破裂是一个互动的过程.中国发展核武器在当时背景下,只能争取苏联的援助,苏联向中国提供发展核武器的技术,有其特殊历史背景.1958年下半年后,随着两国在意识形态、对时代和国际形势以及核武器的态度等问题产生重大分歧,这些事件直接或间接促使苏联停止援助中国发展核武器.这成为中苏关系破裂的重要标志,也成为日后中苏论战的一个重要论题.  相似文献   

5.
1936年12月发生的西安事变(又称"双十二事变"),使当时蒋介石正在着手进行的一件历史大事中断了,其历史真相也被尘封了。那就是,这一年,蒋介石确实在没有办法消灭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的情况之下,积极想办法试探通过苏联渠道,寻找一条与中共合作的新路子。而这一历史事件中的重要人物中,有一个人物非常重要,这就是国民党  相似文献   

6.
杨耀健 《文史精华》2005,(12):12-17
初期关系由于政治和意识形态分歧,抗战前的中苏关系微妙。1937年七七事变发生后,苏联旗帜鲜明地声援中国抗战。7月13日《真理报》发表文章,14日,苏联外长李维诺夫接见中国大使蒋廷黻,表示愿意援华,国民政府开始加强对苏关系。8月21日,中苏两国代表在南京签订《互不侵犯条约》,这无疑是苏联对中国的重大道义支持。签约后,蒋介石派军委会参谋次长杨杰、中央执行委员张冲,以“实业考察团”名义赴莫斯科谈判苏联对华军事援助问题;1938年2月,又派孙科为特使赴苏,请求苏联援华。斯大林明确表态,“苏联愿始终相助”。2月7日,中苏签订《军事航空协定…  相似文献   

7.
1936年发生的西安事变,使当时蒋介石正在着手进行的一件历史大事中断了,其积极意义也被尘封了。那就是,这一年,蒋介石在没有办法消灭共产党和红军的情况之下,正积极想办法试图通过苏联渠道寻找一条与中共合作的新路子。在这一历史事件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人物,他就是当时的驻苏联大使蒋廷黻。  相似文献   

8.
日本发动华北事变后,蒋介石摒弃前嫌,主动争取与苏联结盟,其目的是联苏抗日。本文通过分析蒋介石日记,来进一步探讨蒋介石争取与苏联结盟的真实意图,其目的并不是简单的联苏抗日,另一方面也想联苏制共。  相似文献   

9.
本文旨在讨论日本对1960年代中苏分裂带来的冷战政治转型的反应,揭示日本两派政治家们对中苏关系的看法:"保守主流派"的政治家认为,中苏关系将会分裂,并预感到中国将加入西方阵营对抗苏联。而"反吉田派"政治家则认为,中苏关系是稳固的,并重视日本同苏联的关系。虽然两派都影响了1960—1972年间的日本对华和对苏外交,但是由于这一时期所有首相都来自"保守主流派",因此,"亲华反苏"的路线在此时期的日本外交中相对更为重要。虽然从总体上看,日本对这一时期的美、苏、中三个大国之间的国际政治影响甚微,但是田中角荣的亲华政策在某种程度上对国际秩序乃至推动中国融入西方都产生了影响。  相似文献   

10.
张珊珍 《百年潮》2006,(7):40-43
1935年冬,为进一步密切中苏关系,蒋介石暗地里派陈立夫秘密前往苏联.然而,到达欧洲的陈立夫迟迟接不到进入苏联的密令,滞留欧洲达4个月之久,以致引起外界种种猜测.迫于曝光的压力,陈立夫无功而返,赴苏之行半途而废.由于是一次绝密行动,迄今公开的史料中记录甚少,即便提及,也是语焉不详.近年出版的陈立夫个人回忆以及保存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图书馆的"口述历史"档案,非常详细地记述了这次秘密之行的许多鲜为人知的细节,再现了那些已经沉寂在历史长河中的前尘往事.  相似文献   

11.
12.
刘丽华 《丝绸之路》2009,(18):56-59
《后西游记》是《西游记》续书中影响较大的一部,虽然沿袭了神魔小说的题材,但是它却和现实贴得很近。作者利用西游故事传达了对现实生活的真切感受,代表着晚明文人的价值观。小说抨击虚伪道德.否定救世的可能性,价值观的最终走向是消极的,而经济发展、社会风气以及思想界的活跃是促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3.
14.
史宁中 《历史研究》2012,(6):4-15,191
"中国"称谓的形成,当与"地中"(即所谓"天下的中心")这个表述地理方位的概念有关。周代"天下"的范围大致南起广东番禺、北至内蒙阴山、东起山东半岛、西至甘肃渭源,而登封告成恰为其中。这就是周公通过"夏至正午,表长八尺,景尺有五寸"得到的结果,以此判定"地中"的思路是科学的,得到的结果也是可信的。对于"中"的重视来自文王及夏商时期"建中于民"的理念。上古时代形成的"建中于民"的思想深刻影响后世的诸子百家,它甚至在很大程度上成为中国传统文化及其价值观的核心。  相似文献   

15.
2013年1月18日,“吉祥如意——浙江翰越堂藏古代艺术品精粹”展览在西子湖畔的浙江省博物馆孤山馆区开幕。这是浙江省博物馆近年举办的浙江私人收藏精品系列展览之一,主办方选取了王永良翰越堂3万余件文物艺术品中含有较明确吉祥寓意的精减143件,以为贺岁特展。  相似文献   

16.
《Political Theology》2013,14(4):483-492
Abstract

Instead of focusing on what characteristics the next president of the United States should have, we need to focus on the institutional realities of the presidency. Those realities consistently reflect a system dedicated to maintaining the dominance of the United States through economic and military power, and maintaining the ruling elite's control of economic and political power in this country. Persons committed to the practice of the Gospel, especially in solidarity with the poor, must name, confront and resist those institutional and cultural realities. This truth-telling can take many forms, such as life in community with the poor, public speaking, preaching, writing, demonstrations, civil disobedience, and some involvement in electoral politics. All of these will be informed by a realism that struggles faithfully without placing undue hope on presidential politics.  相似文献   

17.
杨红林 《史学月刊》2005,(12):61-65
关于北京政府时期的外交,尽管学术界近来已开始有了较为客观的评价,不过对于其背后因素的考察还有待深入。实际上,在北京政府时期,由于特殊的时代背景,各种社会舆论被全面动员起来,以汹涌澎湃之势冲击着外交这一特殊的政治领域,从而形成了近代史上国民外交的黄金时期。于是,由于中央政府统治的虚弱,在其决策者进行外交运作时,就处处受到来自舆论界的影响,这是一个极为明显的历史特色,通过对当时舆论的考察,就会更深层次地探究北京政府外交的两难境地。笔者在考察时,主要以关税特别会议为个案,以上海舆论为核心,以《申报》、《东方杂志》等报刊为第一手资料。  相似文献   

18.
文章对明清时期东北边疆城镇兴衰过程进行了探讨。认为由于战略地位的重要和军事斗争的需要 ,明在辽东兴建了大批城镇 ,但至明清之际 ,因后金 (清 )采取了“毁城迁民”的政策 ,明代以来在辽东地区兴起的城镇遭到了毁灭性打击。至康熙中期 ,辽东城镇仍未恢复元气 ,其原因主要在于大量人口的外迁和清在东北实行封禁政策。  相似文献   

19.
朱军 《文物世界》2002,(4):38-42
觚,新石器时代马家浜化遗址即有陶制品出土,其用途为酒器。夏商较流行,西周后逐渐减少。部分器型仿青铜礼器,多用作陪葬冥器。  相似文献   

20.
2010年,意大利庞贝古城发生了三次坍塌事故。本文阐述了庞贝古城发生事故原因以及存在的问题,并联系龙门石窟实际,对其存在问题进行了分析,探讨了解决思路,强调了日常保养维护在文物保护工作中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