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 关于“太平百钱”的确切年代及其所属问题,是历代人们争论颇多的问题,各家的说法除东吴孙权说、孙亮说、晋初平蜀说、晋赵厥说、齐神武说、梁钱说、西晋王濬说、黄巾起义军说、刘焉父子等诸说之外,最近几年,张鲁、蜀汉这两种说法最受重视:一是罗伯昭和戴保庭的蜀汉说,二人以“太平百钱”多出土于四川境内,又常与“直百五铢”同时同地出土为根据,认为此钱为刘备父子所铸。此种说法,近些年来颇有权威性,也常被人们所采用。例如,前几年管维良同志在《文物》(1982年第11期)发表的《张鲁不是“太平百钱”的铸主》和曾维华同志在《中国钱币》(1986年第3期)发表的《蜀汉是“太平百钱”的铸主》这两篇短文,皆主此说。另一种就是向陵亭的张鲁说,向氏认为此钱为张鲁据汉中时所铸,理由是太平道盛行,尚符水治病,或铸此钱为压胜,故钱背有水波纹。此种说法也颇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太平百钱”铸地及年代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太平百钱”的铸造地点和年代,历来是古钱学者长期争论,众说纷纭而无定论的问题之一。①然综观诸说,关于“太平百钱”的铸地存在着吴地和蜀地两种不同看法,铸造年代主要有以下四种意见:一、三国时期的孙吴所铸;二、西晋益州剌史赵廞割据益州时铸造;三、东汉末年张鲁行天师道时所造;四、刘备的蜀汉钱。②随着科学考古工作的开展,大量“太平百钱”的出土,从而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较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3.
“定平一百”,体小而薄,文字古朴(见拓片),笔者存有大小二品,字形相同。对于“定平一百”的身世,迄今所知不多,泉书所载,亦复纷纭。清代名士戴熙《古泉丛话》云:梁武帝时,百姓所用古泉中有“太平百钱”和“定平一百”二种。但“此泉本绝少”,“世不易得”。彭信威《中国货币史》,把“定平一百”和“太平百钱”,列入三国时蜀汉货币。但又说:“太平百钱和定平一百铸于什么时候,不见记载,多在四川出土,大概也是刘蜀的钱。”千家驹等近著中国货币简史,只在“南北朝币制”中提及萧梁时“民间沿用古钱,如直百五铢、太平百钱、定平一百……等等,形制混乱。”按  相似文献   

4.
道教的派别 早期道教两大派别为东汉时的太平道和五斗米道。五斗米道又称天师道,是张陵于东汉顺帝时在西蜀鹤鸣山所创,其孙张鲁在汉中统治近30年。太平道是事奉黄老道的张角于东汉灵帝时所创,于中平元年曾发动黄巾起义。  相似文献   

5.
谈蜀汉钱币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蜀汉是三国鼎立时期刘备建立的政权,存在了43年,铸行钱币较多,颇具独到特点和与众不同的风格。蜀汉立国后连年用兵,战费浩繁,仰赖铸币补充财源。所铸钱币名目繁多,难以辨识。 今据科学考古工作中众多出土钱币实物,参阅历代钱书、钱谱和有关研究文章,发现蜀汉直百系列钱币有直百五铢、世平百钱、太平百钱、太平百金、定平一百、直百等7种之多。蜀汉7种钱币,都是当百钱,构成了蜀汉直百钱体系,蜀汉将临灭亡之际,又出现了一种直一小钱,类同直百鹅眼钱。已不属直百钱体系。 1.直百五铢 蜀汉立国六年前(建安十九年)开铸直百…  相似文献   

6.
北宋“至道元宝”背星钱刘洪旭"至道元宝"宋太宗赵灵至道年间(995~997年)铸。该钱面文为太宗所书,有真、行、草三体。太宗在位凡廿三年,五易其年号。从淳化起开御书及行、草入钱文之先河。笔者于1987年秋,从一批出土钱中拣选出一枚"至道元宝"背星小平钱(图一)。该钱为铜质,行书,旋读,直径2.53,穿宽0.56,郭厚0.11厘米,重3.69克,背穿上正中处铸一巨星。马定祥先生在《补说日本三大钱谱北宋钱》中指出:"'至道'钱背星者亦希,惜皆其名不彰耳"①。日人今井贞吉在《古泉大全·丙集》中收有"至道元宝"背星钱五枚,其中行书两枚②。孙仲汇、胡薇在《古钱币图解·绪论》中指出:"宋元背星月及竖划者通常能见,太平已为数不多,淳化、至道背星月则极难遇"③。注释:①《中国钱币》1986年第3期11页。②《古线大全·丙集》天津古籍出版社1989年7月第1版19页。③《古钱币图解》上海书店1989年8月第1版49页。北宋“至道元宝”背星钱@刘洪旭  相似文献   

7.
友张柯系沪上画家.尤擅篆刻,嗜古泉非极精不收。一日同好数人在多伦路新雨楼品茗.张兄出一生坑小平钱,以钱背先试,众口一致断为一开门见山的北宋小平钱,翻转过来一看,钱文为“天下和平”(图1),乃稀见之品。余记得《戴葆庭集拓中外钱币珍品》有一品(图2),今见张兄所藏为第二品。一般钱文中称“太平”者如北宋的“太平通宝”、清咸丰年上海小刀会铸“太平通宝”等:  相似文献   

8.
从十六国时期成(汉)李寿铸“汉兴”钱(338—343年)开始,我国货币发展史上出现了以年号命名的钱币,古钱学家称它为“年号钱”。唐朝曾铸过“乾封”,“乾元”等年号钱,但就总体来看,通唐之世,主要的流通货币是“开元通宝”钱,但“开元通宝”不是年号钱,所以年号钱的真正盛行是在宋朝。北宋的第一种钱——“宋元通宝”钱(《宋史·食货志》读作“宋通元宝”。图1),始铸于太祖建隆元年(960年),是沿袭唐朝“开元通宝”的制作,还不是年号钱。到太宗太平兴国年间(976—983年)铸“太平通宝”钱以后,年号钱才风行起来。太宗以下,两宋计有十七帝,五十四个年号,每个皇帝往往更改几次年号,如北宋仁宗改元九次,南宋理宗改元八次,而且,几乎每改一次年号,就新铸一种钱,或称“通宝”,  相似文献   

9.
“宋元通宝”是赵宋开国后铸行的第一种钱(图左)。它制作精美,品类较多,彭信威据《文献通考》说“为四川雅州百丈县所铸,小样、广穿,数量不多”。而其他各钱监是否也铸此钱,未见记载。现将两枚不尽相同的广穿“宋元通宝”介绍于后,恭请同好与前辈赐教。Ⅰ型广穿“宋元通宝”(图中),钱径2.4,面穿0.9,背穿0.8,厚0.22厘米,重5.5克。其明显特征为广穿、厚肉,钱文笔划纤细,字口与郭好深峻,铜质细腻、光泽,制作精美,穿孔规整有明显的拔模斜度。根据以上特征,应为“铁母钱”,简称“铁母”。  相似文献   

10.
“太平百钱”在考古中时有发现,由于缺乏文献记载,其铸主始终是个疑案,虽然历来有不少人进行研究、考证,但除了比较一致地认为此钱是魏晋时期所铸之外,对其具体铸主则先后有过十余种视点。例如:吴孙权钱说、吴孙亮钱说、蜀汉钱说、晋初平蜀钱说、晋赵廒钱说、梁钱说、齐神武钱说、张鲁钱说、西晋王濬钱说、黄巾农民军钱说、刘焉父子钱说等。众  相似文献   

11.
2003年,四川省彭山县发现一座北宋钱币窖藏,出土钱币重约400公斤。钱币种类包括西汉半两、两汉五铢、大泉五十,直百五铢、太平百钱,东晋五金、陈五铢,北魏永安五铢、北齐常平五铢、北周五行大布,唐开元通宝、乾封泉宝、会昌开元22种,后晋天福元宝、后周周元通宝、前蜀永平、通正、天汉、光天、乾德、咸康元宝、南唐唐国通宝、大唐通宝,北宋宋元通宝。其中,该窖藏清理出会昌开元背穿上"永"字钱与前蜀永平元宝各一枚,均属珍稀钱币。前一种钱的发现,证实唐永州的确铸行过此钱。后一种钱的出土,说明前蜀王建铸行过这类年号钱。上述珍稀钱币的出土,对钱币界长期以来有关这两种货币是否铸行的争论提供了新的佐证。  相似文献   

12.
古钱     
直百五铢、直百、蜀五铢直(值)百五铢,蜀钱。《三国志·蜀书·刘巴传》注引《零陵先贤传》:"(刘备)及拔成都,……军用不足,备甚忧之。巴曰:‘易耳,但当铸直百钱,平诸物贾(价),令吏为官市。’备从之,数月之间,府库充实。"直百五铢钱径2.6—2.8厘米,重8—9.5克。有的背面模铸阳文"为"字,旧说益州犍为郡铸;或释"(贝为)"字,(贝为)即资财,从贝为声。直(值)百,后期蜀钱。直百即直百五铢省文,钱文"直百"二字横读,有传形。  相似文献   

13.
《中国钱币》杂志一九八三年第三期刊有潘连贵同志《“得壹元宝”应为年号钱》一文,理由似不充足。“得壹”自有其义,不必定为年号。今略述如次。钱文铸年号,始自北魏,但其后亦多有不用年号者。史思明于公元七五九年正月建元应天,三个月后即改元顺天,共得一年十个月,史书记载,非不明白。《新唐书·食货志》四云:“史思明据东都,亦铸得一元宝钱,……既而恶‘得一’非长祚之兆,改其文曰‘顺天元宝。”则“得壹”之铸,当在应天时或顺天之初。故沈括《梦溪笔谈》说:“余按《唐书》史思明僭号,铸顺天、得一钱。顺天乃其伪年  相似文献   

14.
1980年4月,成都市营门公社红色十一队社员,在小通巷房管所的建筑工地上,掘得大批锈烂的"太平百钱"铜钱和一件"太平百钱"铜铸母范。范存四川省博物馆。范平面略呈椭圆形,三边微弧,一边平直,周有边框。范高2.4、周长47.2厘米。范面正中有一凸起的树干状轴将范面分为两部分,左右各双行列钱六枚,左为钱背,背纹为水波纹;右为钱面,钱文有隶书(右起  相似文献   

15.
《文物》1979,(5)
1977年3月,铜川市黄堡公社梁家塬大队社员在耀州窑遗址范围内平整土地时,于距离地面1.5米深处发现一只陶罐,罐口用陶盆盖着,罐内装满一串串排列整齐的铜钱。这批铜钱重量约87公斤,计19639枚。年代最早的为西汉"半两"钱,年代最晚的为金代"大定通宝"钱,其中大多数为北宋时期的钱币。铜钱分小平钱、折二钱、当十钱等;钱文有楷、草、行、隶、篆书体和瘦金体。现按铸造时间顺序分类整理如下: 西汉"半两",17枚。有大小两种,大者为汉高后二年七月(前186年)"行八铢钱"(《汉书·高后纪》)时所铸。小者为西汉文帝五年(前175年)所铸之四铢"半两"(图一:1、2)。新莽"贷泉",14枚。大小厚薄稍有差异,形制基本相同。这种钱币始铸于天凤元  相似文献   

16.
乾隆通宝库车当十钱(图1),乾隆通宝库车小平钱(图2),按钱年号应是乾隆年所制,但新疆乾隆年倘未设置库车局,显然,这两枚钱是后代补铸,究竟是哪个朝代补铸,历来有不同的见解。如颇具影响的《新疆红钱》一书把前列为咸丰年补铸,后列为光绪四年补铸,事实并非如此。  相似文献   

17.
<正>民国初年,湖南造币厂的双旗嘉禾20文铜元,存世量巨大,版式众多。民国7年3月,张敬尧任湖南督军兼省长,将造币厂当摇钱树,于6月恢复生产,大肆扩建,购买设备,产量骤增,所铸即双旗嘉禾20文铜元。民国8年5月6日造币总厂呈财政部《请限制各省所铸铜元》其中即言"湘省所造减重二钱八分当廿铜元"。湖南《大公报》民国8年11月25日《造币厂现状》报道:"湘造币厂近月以来,逐渐扩充,本月只铸双铜元,不铸单铜元,计每日铸出双铜元八百五十万枚(即  相似文献   

18.
从咸丰三年(1853年)以迄清末,清政府曾铸行大钱以供应市场、财政、军旅之需。所谓大钱是比重不足而面值较大的钱。清代前期制钱每文重一钱到一钱四分,一般维持一钱二分。咸丰三年政府“铸当十钱一种,文日咸丰重宝,重六钱,以制钱相辅而行(《光绪顺天府志》卷59)以后又增铸当五十钱,重一两八钱,当百钱重一两四钱,当五百钱,重一两六钱,当千钱,重二两。减重50%~98.5%”。铸行大钱,实际上是推行通货贬值的政策,它造成了清代后期的货币混乱,使社会经济遭到严重损害。  相似文献   

19.
1988年春,我在嘉祥县疃里乡得到热河宝德局当五十铸母大钱一枚。此钱呈金黄色,钱肉细腻平坦文字精整深峻,无锈蚀现象,系传世品,文字与穿孔均有十分明显的刀刻修饰痕迹。此钱直径4.51,穿径0.68,缘厚为0.44厘米,重43.4克,缘呈圆弧形。据《大清会典》载,“咸丰四年,奏准热河宝德局设大铜炉二座,小铜炉一座……照部颁式样配铸当百当五十大钱。热河宝德局于咸丰五年即废,故铸钱时间很短。细观此钱之铜质与《大清会典》所载不相符合,翻阅各泉币史料书籍,热河宝德局当五十母大钱均未见载,我认为此钱可能出自于宝泉宝源二局为热河宝德局所铸之铸母样钱。此钱的发现,对研究清咸丰年间铸母样钱提供了可贵的实物资料。  相似文献   

20.
三铢钱在《史记·平准书》、《汉书·食货志)中已不十分清楚,三铢为孝武所铸,则无疑意。但三铢铸罢于建元,还是铸废于元狩,自来两种分歧,或说始铸建元元年(前140)罢于建元五年(前136)或说元狩四年(前119)铸至元狩五年(前118)废,可喜山东莱芜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