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郑和下西洋的贸易动机 郑和下西洋是一次政治远航,其主要动机是播扬国威,怀柔海外诸邦,以巩固政权,提高明王朝的政治声望。但是,这并不妨碍郑和下西洋同时也是一次经济贸易活动,附带有以下经济贸易动机。  相似文献   

2.
郑和是中国历史上一位名的航海家。他从1405年(明永乐三年)到1433年(明宣德八年)的28年间,7次率领船队远航,到达东南亚、印度洋、红海、东非等区域的30多个国家和地区。规模最大的一次是由27000余人、200多艘船只组成的庞大船队。在当时,其航海船舶数量技术之先进,  相似文献   

3.
郑和下西洋是人类航海史上的伟大壮举,是我国古代外交史册中光彩夺目的一个篇章。拙文拟以明清时期漳州典籍为主要依据,介绍漳州地区若干与郑和下西洋相关的人与事,并进行必要的考证、梳理和分析。  相似文献   

4.
郑和在他主张“欲国家富强,不可置海洋于不顾。财富取之海洋,危险亦来自海上……一旦他国之君夺得南洋,夏华危矣。我国船队战无不胜,可用之扩大经商,制服异域,使其不敢觊觎南海也”的海权思想指导下,执行明永乐皇帝的开海政策,率领船队七下西洋(1405—1433),其规模之大,人数之多,时间之长,航程之远,均是当时世界上绝无仅有。  相似文献   

5.
明太祖立国之初,在东南沿海一带为防止元末农民起义的残部流窜到海外。与倭寇相互勾结。不时对沿海进行骚扰。危及新生政权的稳定。在海洋方面实行了一系列对外羁縻对内封闭的政策。为了扩大在海外的影响。明初几位皇帝都在即位伊始。就派遣使者遍谕海外诸国。如明太祖在洪武二年(1369年)诏谕日本、占城、爪哇、西洋诸国后不久,二月又遣吴用、颜宗鲁、杨载等使占城、爪哇、日本等国。洪武三年(1370年)八月。在遣昌宗俊等招谕暹罗国的同时。亦遣使持诏往谕三佛齐、勃泥、真腊等国。赵述等使三佛齐、张敬之等使勃泥、郭征等使真腊。明成祖继位之后。同样广泛地向海外诸国派出使者。永乐元年(1403年)八月。派遣行人吕让、丘智使安南:按察副使闻良辅、行人宁善使爪哇、西洋、苏门答刺;给事中王哲、行人成务使暹罗;行人蒋宾兴、王枢使占城、真腊;行人边信、刘元使琉球;翰林待诏王延龄、行人崔彬使朝鲜。九月。遣中官马彬等使爪哇、西洋、苏门答刺诸国:十月。遣中官尹庆等使满刺加、柯枝诸国等。  相似文献   

6.
自古以来在我国沿海渔民有供奉巡海大臣(神)之习惯。往往又以供奉天妃妈祖相组合,这种不属于佛教,又不属于道教的信仰,是民间信仰的一种,将真实的历史人物加以神化。明初,七次下西洋的郑和逐渐被民间供奉为巡海主神冲击明宣宗以后的明清封建统治者实行“禁海”镇国的政策。  相似文献   

7.
张波 《郑和研究》2009,(3):42-44
明初,在战乱结束,经济萧条,民心动荡的背景下,明太祖朱元璋对内提出“天下始定,整顿秩序,民财力俱困,要在休养安息”的立国方针;对外采用“远迩相安无事”,才能君臣百姓“共享太平之福”。由此制订了安边保境与各国建立友好宗藩关系稳定边防的对外方针。  相似文献   

8.
古代中国具有影响的出使有两次:一是西汉时期的张骞出西域,二是明朝时期的郑和下西洋。前者开辟了闻名世界的“丝绸之路”,使西汉中央集权的政治势力扩展到西域地区。后者规模宏大,历时近三十年,并有强大的武装作后盾,由于明朝处于中国封建社会的末世,郑和下西洋最终未能实现明朝向海外发展势力的政治目的.这给后人留下了深刻的启迪。  相似文献   

9.
新航路开辟的根源在于商品经济的发展,是经济性质的;而郑和下西洋的根本原因是政治性质的。导致两者之间差异的是海洋文明与农耕文明的区别。在对二者的简要分析中可以得出如下结论:国家政策的制定必须以实际的国家利益为根本着眼点;大国地位的确立需要强有力的经济基础和军事实力;要进一步走向世界,充分利用国际资源实现社会进步;应该重视海洋,走向海洋,培养中华民族的开拓进取精神及创新精神。  相似文献   

10.
新航路开辟的根源在于商品经济的发展,是经济性质的;而郑和下西洋的根本原因是政治性质的。导致两者之间差异的是海洋文明与农耕文明的区别。在对二者的简要分析中可以得出如下结论:国家政策的制定必须以实际的国家利益为根本着眼点;大国地位的确立需要强有力的经济基础和军事实力;要进一步走向世界,充分利用国际资源实现社会进步;应该重视海洋,走向海洋,培养中华民族的开拓进取精神及创新精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