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关于新疆龟兹石窟的吐蕃窟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疆库车、拜城一带的龟兹石窟中,有没有吐蕃占领期间开凿的洞窟?弄清这一问题,对了解古代青藏高原与天山南部两个地区之间的交往,揭示西域多元文化汇聚、融合的丰富内涵,阐明龟兹石窟形成、发展的面貌,应有重要意义,值得探讨和研究。若干年前曾有人认定克孜尔尕哈石窟第31、32窟为吐蕃窟,并从窟的形制、壁画内容、风格以及人物服饰等方面作了论述。笔者对这一问题也留意多时,本文即试图通过在龟兹石窟壁画上所见虎头皮帽一端,提出自己的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2.
信息六则     
《丝绸之路》2004,(1):60-60
龟兹石窟精美摹本再现新疆龟兹石窟内存壁画万余平方米,反映了古人农耕、商贸和讲授佛经教义的生活情景。新疆阿克苏地区博物馆专业画师曹永军十年如一日,潜心从事龟兹壁画的临摹工作,成绩不匪。2003年11月30日,他的“新疆龟兹石窟壁画临摹作品展”在中国美术馆举办。在临摹中,  相似文献   

3.
龟兹乐     
《新疆地方志》2005,(3):46-46
龟兹乐对我国和亚洲一些国家的音乐文化曾经产生过不同的影响,对西北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影响则更为深远。当代维吾尔族乐舞闻名遐迩,据史家研究亦源于龟兹乐,并在继承中予以发展。龟兹乐的乐器和舞蹈形象,在库车、拜城等古龟兹国石窟寺壁画中有栩栩如生的反映,这些壁画应是龟兹乐的真实写照,是龟兹乐研究者不可或缺的宝贵资料。  相似文献   

4.
1999年初冬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库车县农民阿不来提·买买提在库车县城北60公里处的峡谷崖壁上采药时 ,意外地发现了一座开凿于盛唐时代的佛教石窟。这是一座由众多人士集资修建的、有大量汉文题记、可与同时代敦煌壁画相媲美的石窟。这一佛教石窟的发现 ,对研究唐代库车地区的文化、佛教具有特殊意义 ,它是唐代中央政权与龟兹政治、经济、文化关系紧密相连的有力的历史见证 ,也为研究各民族共同开发建设新疆的历史和各民族文化的融合提供了极为重要的资料。库车在汉朝时为龟兹地 ,是丝绸之路中道上的重镇。据《新唐书·西域传·龟兹》…  相似文献   

5.
书讯     
正龟兹寻幽——考古重建与视觉再现何恩之、魏正中(Giuseppe Vignato)著,王倩译,上海古籍出版社2017年12月出版,定价:188元。本书将石窟及壁画视作当地僧团独特修行方式的再现,目标是复原龟兹境内数处石窟寺院中僧团的生活。经过中国考古学熏陶的魏正中和经过佛教、艺术史学术传统训练的何恩之合作,对公元之初至650年左右的龟兹地区石窟寺院进行了研究,从而对龟兹地区佛教僧团生活和修行礼拜方式产生了新的认识。作者认为石窟整体,包括建筑、壁画及现已不存的塑像,是僧侣们精神生活的创造,是他们特定修行实践的有形展示。本书对龟兹佛教的研究几乎  相似文献   

6.
吐峪沟石窟寺第38窟形制大体上与龟兹中心柱窟相同,但细节上已经发生了变化。吐峪沟第38窟的壁画内容与流行小乘佛教的龟兹不同,整体上表现的是大乘佛教思想,不过正壁上的化佛形象、侧壁的说法图、纹饰图案和服饰等方面都类似于龟兹石窟。总的来说,吐峪沟第38窟具有浓厚的龟兹风,但又有所变化。吐峪沟石窟介于龟兹与河西走廊之间,这对考察佛教美术的传播与变迁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新和县位于新疆西南部,古为龟兹之地,历史悠久。各族人民在这块宝地上繁衍生息,留下了许多宝贵遗产。如托乎拉克艾肯石窟、托帕协海尔故城等均蕴含了龟兹的壁画艺术和乐舞艺术。只有继承和发扬龟兹文化,才能使之发出灿烂的光芒。  相似文献   

8.
在新疆库车、拜城一带,有几处闻名中外的艺术宝库——克孜尔石窟、库木吐喇石窟、森木塞姆石窟和克孜尔尕哈石窟等,它们因建造历史悠久、石窟壁画的瑰丽精美,以及西融东传、多元文化并存的独特价值,成为丝绸之路上一颗璀璨的明珠。其中克孜尔石窟的建造历史要比敦煌莫高窟早约200年。古丝绸之路上的龟兹王国龟兹古王国曾是塔里木河流域佛教文化的中心,也是古代西域36国中的一个大国,它坐落在丝绸之路北道的中枢地带。龟兹国立国很早,据班固《汉书》记载,龟兹在汉以前就是个有户七千、人口八万多、胜兵两万的西  相似文献   

9.
正一龟兹是以今新疆库车为中心的西域古国,史称屈支、丘兹、屈茨等,也是古代西域佛教文化和艺术中心之一。龟兹地区自古以来就是西域丝绸之路北道必经之地,中西文化在这里交流荟萃,留下了悠久的历史文化和丰富的人文遗存,今天龟兹境内保存的佛教石窟遗址就达10余处之多,主要集中在库车、新和及拜城三县境内。其中,位于拜城东部的克孜尔石窟壁画最为丰富。龟兹壁画艺术始于东汉末年的公元3世纪左右,延续至约11世纪的宋代,经历了七八个  相似文献   

10.
《丝绸之路》2008,(6):79-79
从5月16日起,阿克苏将展出部分被盗的精美壁画,供旅游者观赏。据了解,阿克苏的克孜尔石窟壁画群19世纪末、20世纪初曾被大量盗窃,总面积达500平方米,出自60个洞窟,其中绝大部分为德国探险队所为,此次失窃壁画照片回归故里,为阿克苏地区古龟兹文化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1.
克孜尔石窟第118窟在龟兹石窟中是非常特殊的一例.通过图像分析,本文重新考证了其中一幅重要壁画的主题——“须弥山上的欲天宫”,并就该石窟其余相关壁画的图像构成提出了新的观点.  相似文献   

12.
《文物》2015,(6)
20世纪初,德国考察队从克孜尔石窟揭取了大量壁画,其中的大部分现藏于德国柏林亚洲艺术博物馆。然而,考察队对这些壁画所出洞窟的记录存在一定错漏。近年,新疆龟兹研究院与德国柏林亚洲艺术博物馆合作,对该馆所藏克孜尔石窟壁画进行了深入调查,并通过实地考察与逐一核对,确认了大部分德藏克孜尔壁画所属的洞窟及原来所在的位置,为相关研究提供了便利。  相似文献   

13.
德国柏林亚洲艺术博物馆收藏了大量壁画、纺织品等文物,藏品大部分来自中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库车。龟兹古国以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库车为中心,随着丝绸之路的开辟和发展,是公元3~9世纪重要的经济和文化中心之一。龟兹石窟洞窟形制类型多样,壁画题材丰富,是联系中亚和东方佛教文化艺术的纽带。  相似文献   

14.
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西方掀起的西域探险热潮,俄国、日本、法国、英国和德国等西方探险队接踵而至,对龟兹石窟进行了考察。在考察和发掘的同时,他们或多或少地都从这里劫掠过壁画、塑像和文书等珍贵文物。其中,克孜尔石窟遭受的损失最为惨重。本文就克孜尔石窟壁画的流失作一历史回顾,并据近年来我们的研究成果对流失国外的壁画原位进行考证。  相似文献   

15.
库车位于新疆塔里木盆地北缘,古称龟兹,西汉时为西域三十六国之一。汉迄唐代,此地一直流行佛教,,故而今天在库车地区留下了大量的石窟寺遗址,有库木吐拉千佛洞、森木撒姆千佛洞、克孜尕啥千佛洞、玛扎伯哈千佛洞、苏巴什千佛洞等多处,壁画琳瑯满目,内容丰富繁复。由于其受到希腊文化、印度文化和中原汉文化的影响,风格变化多姿,在国内石窟寺遗址中独树一帜,为极其珍贵的历史文物。库车石窟壁画中的天象图更是巨壮诡怪,鲜明生动,在艺术上价值连城,亦为考古学上进行石窟分期的重要资料。本文就此谈几个有关问题望有关同志指正。  相似文献   

16.
克孜尔石窟     
《新疆地方志》2005,(2):42-42
克孜尔石窟俗称克孜尔千佛洞,是我国四大石窟之一,国家一类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新疆拜城县克孜尔乡的明屋达格山。石窟始凿于公元3世纪末至4世纪初叶,早于敦煌莫高窟300年,于8世纪后逐渐被废弃,共有石窟251个,已编号的洞窟有246个,内存壁画约1万平方米。克孜尔石窟艺术是洞窟、雕塑、和壁画三位一体的综合艺术,形成独有的龟兹风格,从中可以窥见古代佛教艺术在我国的发展、流传和演变的脉络,  相似文献   

17.
龟兹地区流行的佛教,与说一切有部经律有密切关系。中心柱主室正壁壁画内容主要是根据小乘经典《长阿含经·帝释桓因问经》绘制,后室佛涅榘壁画出自《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杂事》。说一切有部经律在克孜尔石窟壁画内容中被具体地表现出来,说明说一切有部在古代龟兹佛教中占居主流地位。  相似文献   

18.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得到了提升,精神文化需求增加,相关人员也进行了文化内容的制作试图满足人们的精神需要,有一些人将目光聚焦在现存的历史文化遗产上,在对现存历史文化遗产进行研究的基础上了解那个年代的文化及人们的习惯。天梯山石窟素有石窟鼻祖之称,历史悠久,其壁画研究价值极高。它是石窟艺术的发源地,也是我国开凿最早的石窟之一,它的存在价值和历史价值都有待开发。文章就以天梯山石窟的北魏壁画的发展历史作为切入点,从天梯山石窟的现存壁画中了解以天梯山石窟的壁画为代表的北魏壁画的艺术特征和文化内涵,结合大量的文献参考以及相关的实践经验给从事艺术方面的、想了解北魏壁画的人员一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9.
吐鲁番地区4世纪的石窟或已被破坏殆尽,或被后期石窟完全重新改造利用,现存的早期石窟年代为5世纪至8世纪,根据石窟形制和壁画题材、风格可分为三期:第一期为北凉至高昌国前期,第二期为麴氏高昌王国时期,第三期为唐西州时期。这些早期石窟受到龟兹石窟的影响,而另一方面,其自身的一些特点也对敦煌石窟有影响。  相似文献   

20.
叶梅 《敦煌学辑刊》2017,(3):168-177
克孜尔石窟壁画中的龙形象可分为:蛇形龙、人物形象的龙王、作为瑞兽而出现的龙三大类。蛇形龙及人物形象的龙王应来自印度,瑞兽形龙的来源较复杂,吸收了犍陀罗雕刻、中原文化以及游牧文化的因素。通过分析佛经文献与图像,可知"蛇""龙"在龟兹语境中处于一种"混杂"的状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