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二十世纪农业科技史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业科技史是农业史学科的分支学科之一,也是农业史领域研究最深入、最成熟的部分。20世纪的农业科技史研究可划分为三个发展阶段:世纪初至40年代初步发展;50年代至70年代在古为今用的方针指导下进行了农业遗产整理和古代农业科技的发掘利用,但因受政治运动的冲击,农史研究中途衰落;70年代末期,农业科技史逐渐转入学术研究轨道,人们从社会、经济、文化等大的背景下对古代农业科技进行了全面深入的研究。一、农业科技史研究的初步发展20世纪初期农业科技史的研究较为零散,但从已有的研究成果看,研究内容却相当广泛,农业生产工具、农田水利、…  相似文献   

2.
西班牙和拉丁美洲大多数国家的官方语言都是西班牙语。拉丁美洲的西班牙语是由15世纪西班牙殖民者带去的,到目前为止已经历了几百年的发展,在其长期的发展变化中与拉丁美洲当地的历史、地域、文化习俗等协调发展,同时也受到外来文化影响以及当今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等诸多因素,两地西班牙语在语音、语法和词汇等方面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在语音差异方面,列举了几个辅音的发音变化,并认为这可能与拉美人的性格更加热情奔放有关;在语法方面,列举了常见常用的"你;你们;您"等的发展变化,接着列举了动词的发展变化,再是列举了有关时态、语气等的使用情况的发展变化;在词汇方面,认为两地在词汇使用上的差别却是我们实现融入西班牙和拉丁美洲地区的一大障碍。文章最后得出结论:拉丁美洲西班牙语与西班牙西班牙语在发音、人称代词的使用、语法和词汇的某些方面有着或显著或细微的不同,自有其多元的原因。  相似文献   

3.
自中世纪以来,西班牙和西方学界对中世纪西班牙史的认识存在两种互为对立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中世纪西班牙史就是作为西哥特人后裔的基督教徒赶走穆斯林、犹太人等宗教异端,实现"西班牙复兴"的历史,后人把这种观点概括为"哥特神话",另一种观点从穆斯林、犹太人和基督教徒彼此依傍、互相交流、共栖伊比利亚半岛的角度来理解这段历史进程,阿梅里科·卡斯特罗将其概括提升为"互动共生"。二者相比,后一种观点更为客观。在全球联系日益紧密,不同文化群体,尤其是不同宗教群体的共存问题愈加受到重视的今天,"互动共生"已成为中世纪西班牙史研究的主流。发生在20世纪中叶的"西班牙史论战"对这种演变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相似文献   

4.
于文杰 《世界历史》2005,(5):138-138
由南京大学陈晓律教授主持撰写的《15世纪以来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发展历程》,以深邃的历史意识、敏锐的洞察力向人们展示出15世纪以来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法国、俄国、德国、美国和日本等国家先后凭借各自独特的优势,在相互争夺与斗争中成为了发达国家主要成员的内在奥秘:地理因素是葡萄牙和西班牙首先出现在全球背景舞台上的原因。荷兰是靠海上贸易强大起来的国家。如果说,地理位置、人口数量、政治制度和经济实力是一个民族得以强大的基本因素的话,那么英国就是凭借这些因素获得充分发展的国家。法兰西人口和地域均约占整个欧洲大…  相似文献   

5.
试论英国崛起中的尼德兰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英国的崛起存在外来因素特别是尼德兰因素的参与和推动。从11世纪到18世纪,尼德兰人移居英国经历了四次高潮,这种移民既有尼德兰人逃离内乱或寻求生存和发展新环境的动机,也有英国方面的主观因素,即政府和民众的欢迎态度。对英国崛起有决定意义的重大经济现象,如呢绒工业的发展,乡村毛纺业的兴起,棉纺业的起步,农业革命的进行,工业革命的资金准备,都与尼德兰移民和资本的到来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6.
中国古代城市史的研究,在学术研究领域里是一个难度较大的课题。因为涉及的学科较为宽泛,诸如对历史、文化、地理、经济、人口、文物考古等资料都须有系统透彻的了解和掌握,还须有理论方法上的建树和突破,所以有勇气和实力从事这方面研究的,都是值得敬佩的学者。最近读到毛曦教授新著《先秦巴蜀城市史研究》,  相似文献   

7.
刘东平 《旅游》2007,(4):40-43
20世纪初叶的塞切斯,聚集了一批年轻的自由艺术家。其中就有当时还年轻的毕加索。那时的塞切斯,在西班牙国内是颇有一些声望的,领文化艺术风气之先,也成为西班牙现代艺术家的家园。如今的塞切斯,还是世界上小有名气的国际同性恋之都。[编者按]  相似文献   

8.
邱树森 《史学月刊》2003,(5):112-120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半个多世纪中,通过我国三代蒙元史专家的努力,取得了许多成绩。其中最主要的是唯物史占了主导地位,元朝不再被看成“漆黑一团”,现在普遍认为元朝是一个比较开放的朝代,在经济、文化、民族关系等方面对中国历史的发展有过独特的贡献;同时,研究者发掘了许多新史料,使元史研究向纵深发展。今后的元史研究任重而道远,在史料整理、区域和专题研究、民族研究等方面还有许多工作要做。  相似文献   

9.
2013年年底,冯天瑜先生推出80万言新著《中国文化生成史》。新著将中国文化生成的基因奥秘一一解码,佳惠学林。在文化生成史基础理论的建构方面,新著明确了文化史学科定位,进一步完善了文化生态理论,将文化生态三层次说(即自然环境、社会经济环境、社会制度环境)修订为文化生态四因素说(即地理环境、经济基础、社会结构、政治制度)。在中国文化生成史重要问题的探析方面,新著对中国文化的结构性特征、科举制度的评价以及"李约瑟悖论"问题,均有所辨正,有所发明。秉承中国史学"述往事,思来者"的优良传统,新著前瞻了中国文化的未来走向,认为中国文化的复兴,是一个否定之否定的辩证过程,是对中国文化原创动力的复归与超越。新著认为,21世纪是"中国世纪"的说法,应该缓议。当下中国尤须关注的是,如何避免落入"中等收入陷阱"。新著相信,中华民族将与人类文明更加深入地全面对话,"驾驭巨舟,升起云帆,在无垠的文明沧海破浪远航"。  相似文献   

10.
《中华遗产》2009,(7):12-12
日前在西班牙塞维利亚举行的第33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上,山西五台山顺利入选《世界遗产名录》,五台山位于山西省忻州市,此次申报的内容包括从公元4世纪到19世纪的佛教建筑及独特的圣山环境景观,由于在文化和自然资源上都有优势,五台山申请了世界自然和文化双遗产。  相似文献   

11.
二十世纪四十年代,菲律宾史前考古学及人类学学院院长拜尔教授,在重建菲律宾史前年代学时,称其中最后的一个年代为“瓷器时代”。这一阶段是西班牙人到来之前的公元九世纪至十六世纪。该命名根据中国、暹罗(泰国)及越南的瓷器分布遍及菲律宾群岛之事实。它们反映出当时货物交换的状况和各国文化的互相影响。近年来,亚洲许多地区考古学研究发展清楚地表明,中国瓷器作为最重要资料,不仅有助于弄清东西方海上贸易发展,而且有利于研究各地区的社会、经济、文化状况。  相似文献   

12.
《世界》2011,(3):I0028-I0033
圣安东尼奥是一座多元城市:这里18世纪曾是西班牙的殖民地,19世纪时又有大量墨西哥移民来此定居——西班牙式的殖民影响,墨西哥民族色彩加上本土的印第安人传统文化,圣安东尼奥的异彩纷呈令所有来客难忘。  相似文献   

13.
<正>从20世纪70年代环境史研究兴起以来,灾害史就一直受到美国环境史学界的重视。灾害史,尤其是农业灾害史成为美国环境史研究的重要内容。迄今为止,在对农业灾害史的研究中,最为瞩目的就是有关美国大平原的农业开发,尤其是其变成尘暴重灾区这一经历的探讨。这方面的专题成果不仅为数众多,而且出自多位知名环境史学者之手,因而颇具代表性。本文拟结合有关成果,来探讨环境史视野下的灾害史研究及其动向。难分难解:环境史与灾害史环境史是在战后生态危机和环保运动推动下出现的一门新史学,它以历史上人与自然之间的互  相似文献   

14.
明后期长城沿线的民族贸易市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长城为界,中国的北边草原游牧民族与南边耕地农业民族,由于游牧的移动性与农业的固定性的不同,铸成了古代相互对立而又相互依存的两个社会模式。定居社会与草原社会,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一方面长期并行发展,一方面又相互冲突与融合,交织构成了迄于17世纪清代统一中国南北的全部历史。秦、汉以来长城两边经济、文化分合发展的历史表明,在这两个区域及两个社会之间,必然有某种贸易的存在,以体现其根本的经济共生关系。特别是明代,“经济上的需要将游牧的蒙古人和农业的汉  相似文献   

15.
冯春萍 《人文地理》2002,17(5):60-64
俄罗斯是一个地广人稀的国家。在20世纪90年代世界性人口增长的大背景下,人口持续减少,已成为影响国家发展和民族生存的重大问题,特别是其人口的发展显示出有悖于世界人口增长普遍规律的一些特征,非常值得探讨和研究。本文在对俄罗斯人口的增长、结构、分布和城市化发展特点等四个方面进行全面分析的基础上,探讨了俄罗斯人口危机产生的经济、社会和文化原因。指出解决俄罗斯人口问题的当务之急是加快发展经济,全面提高人口的生存环境质量。  相似文献   

16.
以十八世纪八十年代的经济起飞为开端的英国产业革命,是“比任何一种革命都更广泛、更深刻的‘社会革命’”,是“市民社会中的全面变革”。然而,迄今为止,英国产业革命起源的研究一直侧重于它的政治前提和经济前提。实践表明,这些方面的研究越是深入,越证明仅仅用政治和经济因素来解释英国首先实现经济起飞是不充分的。 近二十年来,英国社会史、经济史、地方史和城市史研究的迅速发展,以及历史学对社会学、人口学、统计学、经济学等现代研究方法的应用,使我们有可能,也有必要从社会结构的整  相似文献   

17.
自20世纪70年代晚期西方学术界开启消费史研究第一波热潮以来,西方消费史研究经历了一个爆炸式的增长过程,但消费史的繁荣和研究的深入,却无法掩饰一个尴尬的事实,那就是虽然多个学科都关注消费史,跨学科方法也得到广泛运用,但西方消费史在研究方法上却存在着相当大的分歧、混乱和夹缠不清,因此,有必要对西方消费史的研究方法问题进行总结和反思,找出问题和原因,以求在未来的消费史研究中通过方法的突破带动研究向纵深拓展。  相似文献   

18.
把英国19世纪的租地农场视为资本主义农场,认为租地农场主和工厂主一样是资本家,进而认为19世纪英国的农业是典型的资本主义农业,这一观点是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提出的。它成为迄今我国史学界对英国农业史的一个基本认识。这种认识有违学界对经济制度的分析。从农业史来看,租佃农场不仅在英国近代存在过,在英国封建社会也长期存在。租佃制是各国封建社会常见的农业经济组织形式。英国19世纪的大土地经营不是直接雇佣劳动者耕作,而是分级出租。相当一部分租地农场面积不大,属于家庭农场,不使用或只是部分使用雇佣劳动力生产。一些地区庄园制仍然残存,通过租佃制持有土地的公簿持有农还受到封建领有制残余的束缚。因此,19世纪英国的租佃农场制夹杂着封建残余。19世纪英国农业的性质是资本主义与后封建主义的混合。  相似文献   

19.
2007年史学界关于魏晋南北朝史研究成果十分显著,不论是关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还是经济、文化、社会等各个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尤其是政治制度和文化社会方面,研究的论著数量十分丰富。本文欲就2007年全国魏晋南北朝史的研究成果进行一番简单总结。  相似文献   

20.
前工业化时期英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城市化的制约因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谷延方 《史学月刊》2007,2(5):111-114
英国从11世纪“城市兴起”至18世纪工业革命的7个世纪间,劳动力转移进程缓慢,城市化和工业化成果不及工业革命后一个世纪的成就,主要原因在于三个方面:政治上封建农奴制阻碍农村人口流动;经济上农业生产力落后,难以将大量农业人口从土地上解放出来;观念上封建传统思想在相当程度上限制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和人口流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