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于1937年8月出狱的陈独秀万念俱灰,不久即偕同他的妻子潘兰珍去了重庆,然后再到江津。为何陈独秀要选择江津度过晚年呢?这是因为陈独秀的挚友江津人邓仲纯相邀的缘故。邓仲纯乃清代著名书法家邓石如的重孙,曾同陈一道留学日本,回国后又在一起搞革命。邓仲纯在江津城黄荆街开设了延年医院,陈独秀多病,为方便看病,也许是他愿意到江津的原因之一。不久,他又在邓的帮助下移居江津重镇白沙。陈独秀在白沙居住两个多月,曾应白沙聚奎中学校长邀请,给全校师生讲演。据当时在场的人回忆:陈独秀中等偏高个子,面目清癯,但目光炯炯有神。  相似文献   

2.
吴芳吉(1896-1932年),字碧柳, 号白屋,四川江津县人。他是近代一位具有卓越才华,被赞誉为“四川才子”,在诗坛很有影响的诗人。其代表作品《婉容词》、《巴人歌》等,蜚声诗坛,流传甚广。《婉容词》一度编入中学语文教材,在本世纪三四十年代的蜀中青年学子中广为传诵。 吴芳吉幼年家境贫困,长成后生活道路艰辛曲折。1906年,他在10岁时随母迁至江津白沙镇,在黑石山聚奎小学读书,除在家庭里接受知书达理的母亲教育熏陶,在小学又获名师萧湘的器重和精心培育,奠定了日后进行诗歌创作的基础。 1910年吴芳吉因…  相似文献   

3.
帅文洁 《江淮文史》2007,(1):158-162
陈独秀一生跌宕起伏,连他身后的墓葬也是坎坎坷坷,颇有周折。1942年5月,陈独秀在四川江津病逝后,蒋介石的特务机关就做过许多文章,干扰丧事。后来在江津名士邓蟾秋、邓燮康和亲朋好友大力帮助下,才得以安葬于江津大西门外鼎山山麓的康庄。  相似文献   

4.
正父亲黄炎培对四川有很深的感情。他在晚年曾说"我在四川留居八年以上,占八十年岁月的十分之一,四川可算我的第二故乡了"(参见黄炎培著《八十年来》第95页,文史资料出版社1982年出版)。父亲一生走南闯北,可谓走遍天下又名满天下,为何偏对四川独有情钟呢?首先,父亲在川岁月经历的是国家民族的最危亡时刻,不能不在他心理路程上留下极重痕迹。其次,在川八年中已过六旬的  相似文献   

5.
抗日战争时期,重庆、成都曾先后出版发行过一份以宣传抗日为宗旨的《四川日报》,该报的创始人就是我父亲毛畅熙。  相似文献   

6.
在我很小的时候,就已经认识毛泽东了,不仅因为我们都是湖南人,而且因为他与我父亲相熟。我父亲当年是长沙地区的革命人士,与邓中夏、谢觉哉、董必武、蔡和森、蔡畅等这些革命人士熟识,后来毛泽东自然也认识了我父亲。父亲为当地的教育事业做了很多事情,创办了多所学校(现在的长沙周南女校就是他创办的),所以一些进步青年都喜欢与他交往。  相似文献   

7.
正抗战时期四川江津有一位袍哥传奇人物,人称"李大爷",他就是江津义字袍哥总舵爷李贡秋。李贡秋1896年出生于江津南部山区嘉平场乡下,祖上以农耕为业。但他从小就不想干这种既苦又累的农活,十五六岁就混迹于嘉平场的各大茶馆。24岁那年,他正式"嗨"了袍哥(加入袍哥组织),成了袍哥里的小老幺。1930年,已过而立之年  相似文献   

8.
<正>重庆没有忘记武昌艺专2021年,在“全国美术馆馆藏精品展优秀项目”名单中,重庆美术馆以“烽火传薪艺立百年——武昌艺专六人美术作品与文献展”获此殊荣,引起湖北及武汉美术界的关注。参展的六位美术家,都是武昌艺专江津时期的学生。刘国枢、付若芸、刘一层在江津入学、毕业,刁焕文、邓云烟、李健英则是在江津入学,随校复员回武汉后毕业。出席开幕式的刘国枢先生102岁,刁焕文先生100岁,邓云烟先生96岁。展后出的画册,还收录馆藏武昌艺专另外10位留川师生的作品。  相似文献   

9.
父亲黄炎培(1878年生),长邓小平(1904年生)26岁。黄、邓虽不属同龄,而且也不像黄炎培与毛泽东那样有私交往来和师长之谊(黄是毛的老师徐特立之师),更不像黄炎培与周恩来那样有长年共事的经历和较多的接触,然而,黄、邓交往过、共事过,在延安、在北京,尤其是三中全会后邓小平提出的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与之前30年的1950年春黄炎培向毛泽东建议实行的国家大政方针相近,可谓“不谋而合”。黄1965年逝世,邓1997年作古,今年系邓公百年生辰,斯人已去,山河依旧,回首先辈,不胜感慨,乃作此文以示纪念。“半个老乡”大约是1953年的一个晚上,父亲开完会回…  相似文献   

10.
曾自 《炎黄春秋》2002,(9):19-21
很多人都知道我父亲田家英是毛主席的秘书,很有才华,“文化大革命”中死于非命,但不一定了解他早年既艰辛苦涩又充满着求知少年的理想和浪漫的生活。父亲是四川成都人,原名曾正昌,他有两个哥哥,一个姐姐,全家靠祖父经营一家小药店生活。由于四川军阀连年混战,社会动荡,生意一直不景气。父亲3岁那年,我的祖父去世。天资聪颖的父亲,更  相似文献   

11.
1942年5月27日,中国近现代史上风云一时陈独秀先生之墓的人物陈独秀,穷愁潦倒,凄凉地病逝于位于重庆上游的江津县(今江津市)鹤山坪。6月1日,安葬于江津县城大西门外鼎山脚下的一个私人别墅康庄前的一块园地里,直到1947年,陈独秀三子陈松年才将其灵柩迁回故里安庆市,与元配高氏合葬于安庆市北郊叶家冲。那么,这块园地的主人是谁呢?他就是当地的开明巨商邓燮康先生。邓为何冒着风险将私人的园地捐赠为陈独秀墓地呢?最近,笔者走访了邓燮康先生长女邓敬苏女士。邓敬苏今年72岁,毕业于南京金陵女子大学,1949年4月入伍,是一位话剧表演艺术家,曾先…  相似文献   

12.
正2017年10月15日,邓小平大弟邓垦逝世。在众多弟妹中,两人年龄接近,邓小平对这位大弟最为关心,是他引导大弟走上革命道路的。那么,他们兄弟之间有着怎样的手足之情呢?给弟弟寄红色杂志邓小平的父亲名叫邓绍昌,生母淡氏育有5个子女。邓小平是家中长子,排行老二,父亲按字辈的排序为他取名邓先贤。1911年邓小平的弟弟邓垦出生,出生时取名邓先修,排行老三。1920年9月11日,邓小平离开家人,与100多位中国青年乘坐法国邮轮"盎  相似文献   

13.
聂荣臻元帅是四川省江津县(现江津市)吴滩镇人,青少年时代他在江津生活了20个春秋。聂荣臻诞生的时候,正是甲午中日战争之后,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之时。天府之国的四川,更是外国列强掠夺的对象,聂荣臻的家乡也被帝国主义侵略势力清朝政府的封建统治躁路得满目荒凉,人民痛苦地挣扎在水深火热之中。在社会动荡的冲击下,聂荣臻家庭从祖父起就开始衰落下来,到他父亲聂仕先时,只剩下20石租的田土,后来也因家产纠纷,全部出卖。荣臻的母亲唐氏,出身殷富,是个典型的旧式妇女。她心地善良,温柔贤惠,为了使一家人生活好一点,她竭尽…  相似文献   

14.
人物档案:李柱,老红军,陕北人。11岁就跟着刘志丹闹革命,1932年入党,任过苏维埃乡儿童大队长。不到15岁就给胡耀帮当警卫员,抢救过胡耀邦的生命,并曾任过苏维埃赤安县儿童书记。从1935年到1952年,长期在胡耀帮领导下工作。后任过西北农业机械制造厂工会主席、重庆新民机械厂厂长、四川石油管理局江津重晶石粉厂厂长等职,现离休在家。  相似文献   

15.
著名作家张天翼去世有 15年了。张天翼一生写过很多小说 ,是中国文坛久负盛名的老前辈。在他的众多作品中 ,以儿童为题材、写给儿童们看的作品占有相当的比例 ,因此也是一位深受孩子们爱戴的儿童文学家。当我还是一名儿童时 ,曾与张天翼有过一段“共患难”的生活 ,结了“忘年之交”。记得那是 1947年 ,解放战争炮火连天。作为国统区的四川成都 ,正处在一片白色恐怖之中。国民党特务大肆搜捕中共地下党员和民主进步人士。我父亲张漾兮和张天翼等一大批文化界的民主进步人士都被列入了黑名单。在地下党的及时通知下 ,父亲几经周折终于脱险 ,躲…  相似文献   

16.
我的父亲梁蔼然解放前长期从事地下工作,是我党派在冯玉祥、鹿钟麟总部的情报小组组长,给党提供过有重要价值的情报,特别是军事战略情报,受到过周恩来、董必武的多次表扬和毛泽东的接见。但我对父亲的经历,过去知道的甚少。“文革”结束后,特别是我离休后,在我的要求下父亲才详细地给我谈了他的过去。父亲在旧中国坐过国民党的牢房,解放后也曾长期受到不公正待遇,  相似文献   

17.
我是仲浦与校长 在北大饮剩的那壶江津老白干 我是鲁翁与学生 在上海饮剩的那坛绍兴雄黄酒 100年了 为了免遭日本鬼子的奸淫烧杀抢掠 我曾被战友窖藏后方在地下忍受寂寥 100年了 我曾被当作小资产阶级 接受过贫下中农再教育 我曾被当作牛鬼蛇神 羁押在牛棚和大山劳教过 我曾被当作资修被张牙舞爪的红卫兵查封过  相似文献   

18.
父亲的故事     
丁耘 《贵阳文史》2009,(4):62-64
我的父亲丁益智是贵阳市的一名小学教师.祖上是江西人,他出生在贵阳四川巷。他的父亲是一位在江西会馆为贫困孩子们上课的“先生”。由于经济的原因父亲和他的父母在一起的时间是少之又少.所以当父亲有了自己的小家时他是非常珍惜的。他十分热爱教师的工作。工作起来兢兢业业。  相似文献   

19.
(一) 1926年,我出生于湖北省浠水县农村。青少年时代,正是国家遭受外来侵略的动乱年月,先后辗转于湖北的稀水、武昌、宜昌和四川的江北、巴县、江津等地求学。曾几度辍学,直到抗战胜利后.才在四川巴县国立中央大学师范学院附属中学高中毕业,随后考入南京国立戏剧专科学校,1948年6月毕业。  相似文献   

20.
陈绍奎,曾在张爱萍率领的新四军第四纵队第二支队任教导员,也与曾在洪泽湖战斗过的刘少奇、邓子恢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接触过,因而,他积累了不少珍贵史料。1996年7月,陈绍奎同志叮嘱我(陈晓东)说:“我给你一些资料,你下功夫整理一下,让更多的人知道,在洪泽湖畔有许多老一辈战斗过。关于老一辈在洪泽湖畔战斗的史实作品几乎是空白。希望你们年轻人赶紧挖掘出来,以怀念先人,教育后人,也算是我们老战士为生养自己的洪泽湖留作一份永恒的回忆吧!”我立即遵从叮嘱,着手收集、整理,历时三个多月完成本稿,遗憾的是,陈绍奎同志不幸于1996年9月19日去世,谨以此文表示纪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