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通过对日本幕末维新时期精英阶层的言论分析,可以得出以下几个结论:近代日本对中国认识模式构筑于幕末维新时期;对西洋列强而言,清朝政府已病入膏肓,统治机构早已腐朽,而日本则视清朝为日本抵抗西洋列强威胁的天然屏障,急欲与清政府同盟合并;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根据国际形势的变化,日本形成了断然实行侵略中国的基本认识.  相似文献   

2.
日俄战争后,日本的国际地位和国内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战争获胜使日本在帝国主义竞争中增强了自信,国内出现了大国意识和帝国主义扩张思想,既希望西方能认同日本的国际地位,也希望成为亚洲的特权国,干涉中国的内政。在这种情况下,日本各界精英都希望能以文化输出的方式让世界了解日本的变化,以图塑造日本的积极形象。本文以大隈重信编纂的《开国五十年史》为例,分析日俄战争后日本对西方和中国进行文化输出的背景、内容、模式以及在欧美和中国的反响,考察明治末期日本精英阶层主导文化输出所采取的思路,及其对日本的国际形象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中国古代知识阶层的原型及其早期历史行程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中国古代知识阶层的原型是春秋战国时代的士。士的知识结构包括道术之学和器用之学。知识阶层的价值取向和精神追求从一开始就呈现多元化的趋势。所谓“道尊于势”是儒家精英的自恋情结。秦朝短祚而亡是各种社会矛盾汇集激化的结果,并非由于儒家与法家两种“吏道”观念尖锐对立的缘故。汉武帝“独尊儒术”不是“政治权威”对“文化力量”的“妥协”,而是封建皇权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需要。中国封建社会的知识阶层就其整体的社会地位来说,不能不依附于封建统治阶级。  相似文献   

4.
从美国军舰帕奈号在中国长江被炸到日本袭击美国珍珠港,美国对日本的态度逐渐转变着,同时也开始深入的关注了中国的抗战.在这一时期,中国人在美国人眼中的形象也在悄然的改变着.美国媒体和中国政府在美国的宣传活动,促进了中国人的抗战形象在美国民众眼中的变化.中国抗战得到了美国民众舆论的支持,从而获得了美国大批的物质援助.  相似文献   

5.
国防设计委员会是一个针对日本侵略而进行国防准备的秘密机构.它延揽了大批国内精英层的人才,在军事、国际关系、文化教育、经济与财政、边疆问题、资源与工业制造、交通与通信、土地与人口等方面做了大量的调查统计和研究工作.作为早期抗战准备的重要机构,国防设计委员会凭借其集中的专业人才,对当时的中国社会进行了首次比较全面系统的调查,经办了一些重要的工矿企业,为国防战备和战后中国的经济建设打下了基础.  相似文献   

6.
罪恶的“帝国之花”——日本间谍南造云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勇 《文史春秋》2002,(3):21-22
南造云子是抗战前后在中国颇有名气的日本女间谍,曾被日本侵略誉为“帝国之花”。抗战期间,她为日本军国丰义服务.在中国犯下了严重罪行。  相似文献   

7.
正甲午战争与《马关条约》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一提到抗战,多数媒体,甚至教课书中都是"经过八年抗战,打败了日本侵略者"。八年抗战是指从1937年7月7日算起,日本挑起卢沟桥事变,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中国军民奋起抵抗,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中国掀起了全民族抗战的高潮。而很多学者、历史学家则认为,抗战不止8年,因为东北军民抗战经历14年,是从日本关东军制造的1931年"九·一八"事变算起到1945年日本战败投降。这期间,也是日本全面统治东北14  相似文献   

8.
八一三淞沪抗战是日本侵华的必然结果。面对日军的挑衅,中国守军英勇抗敌,并在隐蔽战线上奋力捕杀汉奸。中国全面抗战应始于淞沪抗战。  相似文献   

9.
导读寸谚b     
《江淮文史》2012,(4):1-1
有人从批判的角度说,文化精英、经济精英,加上权力精英,形成一个铁三角,垄断大部分资源,造成社会的严重不公。这样的概括全面吗?回望百年中国的现代化进程,1949年以前,新生的知识分子和企业家阶层对权力精英构成制衡,双轮推动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其后,这两个阶层被连根拔除。经历30年的空白期,曾经被淘汰出局的他们又一次回到时代中心。这一次,他们将对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产生怎样的影响,国人拭目以待。  相似文献   

10.
杨燕  杨振 《文史精华》2008,(11):18-20
半个多世纪前的那场大规模的中日战争,是两国在政治、军事和经济上的全面较量.为了配合日军的侵华军事行动,实施对中国抗战经济的破坏,日本当局对中国发动了一场大规模的以假钞为重要手段的货币战,给中国的国民经济和抗战造成很大的危害.中国方面也被迫进行了反击.……  相似文献   

11.
张生 《民国档案》2006,51(4):76-82
南京大屠杀研究中,通常集中焦点于侵华日军的惨无人道和中国人民的巨大牺牲,这是事实。与此同时,当时关注南京局势、特别是身处南京的西方人士注意到,南京大屠杀激起了中国人民对日本军国主义的强烈仇恨,中国的民族主义、爱国主义在战争中得到强化,成为其坚持抗战的巨大精神动力。而日本国家和日军的形象遭到毁灭性的打击,世界日益同情中国抗战,认识到抗日战争的国际意义。他们甚至认为,以南京大屠杀为观察基点,可以判定中国抗战必胜,日本必将毁灭。  相似文献   

12.
吴仰湘 《安徽史学》2006,3(5):75-80
蒋百里很早就把日本视作中国国防的首要敌人,预料日本会发动大规模的侵华战争,拟出持久抵抗、攻守结合的国防战略,并从军事布置、物质准备、工业布局和实施国家总动员等方面,积极筹划抵御日本侵略的国防建设.他的"机动作战"论和组建大规模机械化部队开展运动战抗击日军的建议,为中国抗战军事理论做出了一定的贡献.他的"抗战必胜"论,更激励了士心民气,坚定了全国军民抗战到底的决心,为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奠下一份心理基础.  相似文献   

13.
寻求富强和争取民主是近现代中国知识阶层政治思想的两个重要面相,但是为寻求快速富强所需要的集权专制与民主追求、必然的分权之紧张与冲突,撕裂了整个知识阶层。作为缓解这种紧张和冲突之设计,用专制实现现代化的开明专制思想持续地影响着数代知识分子。开明专制思想虽然受到批驳,在实践上也遭遇过失败,但在清末至抗战前几十年间仍被不少知识分子视做一种合理的过渡政体和发展模式,被赋予了救亡和启蒙的双重任务。作为西方政治思想中国化的大胆尝试和众多知识分子的希望寄托,开明专制思想不仅具有重要的思想价值,也是了解近现代中国知识分子的一把钥匙。  相似文献   

14.
王美平 《历史研究》2012,(1):143-161,192
近代日本的对华观与侵华战争密切相关,挖掘和梳理当时的日本各大报刊、从军日志、政论意见书等相关资料为充实此项研究提供了充分证据。甲午战争前夕精英阶层产生的对华优越感,是日本敢于开战的精神驱动;战争的结局及舆论界的侮蔑性报道,致使民众的主流对华观完成了从"仰慕"中国到"蔑视"中国的逆转,从而为日本继续制定侵华政策提供了社会基础;日本对中国战败原因的分析促使其"蔑华观"定型固化,并演化为长期实施侵华政策的认识诱因;"蔑华观"在政界则升级、病变为"侵略客体观",并被嵌入对华决策的制度框架,进而衍生为不断推行侵华政策的思想根源。  相似文献   

15.
郭奇林 《安徽史学》2021,(5):94-103
全面抗战初期,美英媒体及其观察人士对中国将取得抗战胜利的前途做出强烈的预判.其时,正值中国在反抗日本侵略的斗争中,于政治、经济、军事、社会结构乃至社会思想上发生重大转变的时期.考察这一与其时中日战况相反的舆情及其深层原因,不仅有助于客观地了解抗战中国自身的重大变化,亦可通过第三方视角深入认识其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内在关联.  相似文献   

16.
上世纪中叶的抗日战争,使原本如一盘散沙的中华民族出现了空前团结,各党派、民族、阶层,几乎无不排除私见而戳力卫国。然而战后研究却因党派之争使中国抗战的重要性被削弱。为全面了解抗战,本期刊登了《国共之外党派抗战纪略》一文,介绍了除国共两党之外其他党派的抗战活动与贡献。  相似文献   

17.
八一三全面抗战展开后,引起世界的关注,各国舆论无不同情支持中国抗战,认为中国人觉醒了,开始奋起改变自己国家之命运,以血肉之躯抵抗敌人之坚船利炮,创造了奇迹,为世界反侵略事业作出了贡献.日本军国主义残暴成性,祸害中国,已成人类公敌.但多行不义必自毙,这是必然的规律 外报客观公正地论述了八一三淞沪抗战的全过程,为历史留下了珍贵的记录.  相似文献   

18.
晚明清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动荡时代,尤其在思想上探求真知的科学思想逐渐兴起,入华传教士带来的西方先进的科技知识与中国知识阶层的传统观念产生了直接的正面冲突,清初关于改订历法的论争是中西文化冲突的集中表现,在这一论争中守旧派以捍卫“礼法圣教”为借口制造了中国天文历算史上少有的酷烈冤狱。虽然康熙平反冤狱,可保守派却依然占据着道德上的制高点,知识精英没有能够真正冲破礼教的桎梏,最终中西文化上的尖锐冲突使中国丧失了汲取西方有益文明成果的机会。  相似文献   

19.
晚明清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动荡时代,尤其在思想上探求真知的科学思想逐渐兴起,入华传教士带来的西方先进的科技知识与中国知识阶层的传统观念产生了直接的正面冲突,清初关于改订历法的论争是中西文化冲突的集中表现,在这一论争中守旧派以捍卫"礼法圣教"为借口制造了中国天文历算史上少有的酷烈冤狱。虽然康熙平反冤狱,可保守派却依然占据着道德上的制高点,知识精英没有能够真正冲破礼教的桎梏,最终中西文化上的尖锐冲突使中国丧失了汲取西方有益文明成果的机会。  相似文献   

20.
正楼劲研究员所著《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的知识阶层》(兰州大学出版社,2017年10月)一书出版已有些时日,笔者有幸,通读全书,获益良多。故不揣浅陋,撰此书评,以供学界同仁参考。首先要说明的是,本书是作者协助聂大江教授主编的多卷本《中国古代的知识阶层》中的一卷。就方法而言,与此前的知识分子史著相较,本书有两个鲜明的特色。其一,以往研究强调知识分子承载的思想传统与人文关怀,关注少数上层精英,而本书则以更为宽泛的"具有较高的文化知识水平"来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