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父亲的手     
母亲为她撑伞,她满心感激。她却永远不知道,父亲默默在身后,为她撑起一片天。——题记父亲的手,似乎从来没有完好无损或者干干净净的时候。在她对父亲不多的记忆中,那双大手总是带着各种伤口。指甲又很长, 塞着黑垢,仿佛怎么也洗不干净。她一直不喜欢父亲黑黑的双手, 也很少和父亲亲近。和父亲相比,母亲的双手干净而白皙。虽然母亲操持家务,却总会把手洗得很干净。这双干净的手,会为她绑好看的辫子,做有趣的玩具和可口的饭菜。她的欢乐似乎都是由母亲编织的,所以她的童年回忆里,大都是母亲的样子,几乎没有父亲的影子。印象中父亲一直是忙忙碌碌的,起早贪黑,辛勤劳作,挣得微薄的收入,来养活一家人,还要支付病弱的母亲的医药费。不过现在家里的开支因为她的升学更加重了,父亲的那点收入几乎负担  相似文献   

2.
生于5月13日     
这个孩子现在并不知道,她出生时,面临怎样的灾难。但是,以后她会知道,她的降临源于母亲一个门槛的距离,并且,她一定会为自己的父亲感到自豪  相似文献   

3.
午赫 《文史天地》2024,(2):85-89
<正>我出生在上世纪60年代中期。那时我们家是典型的“半工半农”家庭,即我父亲是非农业户口,在当地一家大型央企工作,我母亲则带着我们兄弟姊妹,生活在距离县城五六里路一山之隔的农村,是农业户口。从记事起,就常听母亲私下抱怨父亲在户口这个问题上害了她和我们兄弟姊妹。那是“城乡二元化”和“计划经济”时代,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的区别是很大的。  相似文献   

4.
叶细细 《湖南文史》2014,(12):34-35
王莹(1913—1974,安徽芜湖人,原名喻志华)留下的资料不多,照片也少。有一张年轻时的照片,媚眼斜飞,露出一丝忧伤,乍看之下,仿佛另一个版本的林黛玉。在20世纪30年代,王莹大红过一阵,红得让江青也嫉恨。王莹身世悲凉,自幼失去母亲,父亲另娶后,王莹受尽继母的欺凌,又被父亲卖给薛姓人家做童养媳。王莹曾经两次吞食鸦片求死,薛家怕惹上官司,将她送回了家。但在那个家,王莹怎么能待下去呢?在亲戚的帮助下,王莹逃到武汉,从而开始她人生新的篇章。  相似文献   

5.
奔赴远方我的家在湖北省汉阳县蔡甸,在长江最大的支流汉江边。我从记事起就没有见过我的父亲,母亲独自一人带着我生活。母亲是一个农村妇女,又是小脚,没有生活自理能力,非常贫穷。我常常问母亲,我的父亲到哪里去了,她只是暗自垂泪。后来我才知道,我的父亲陈昌浩当时参加了革命,是红军中的一个高级指挥员。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国民党到处搜捕我们。当时在家乡实在危险,没有办法的情况下,母亲带着我的哥哥和我,躲在武汉一个亲戚家。1937年的一天,我父亲突然出现了,那一年我9岁,这是我第一次见到我的父亲。当时我呆呆地看着他,觉得很陌生,没有多…  相似文献   

6.
王莹(1913-1974,安徽芜湖人,原名喻志华)留下的资料不多,照片也少.有一张年轻时的照片,媚眼斜飞,露出一丝忧伤,乍看之下,仿佛另一个版本的林黛玉. 在20世纪30年代,王莹大红过一阵,红得让江青也嫉恨. 王莹身世悲凉,自幼失去母亲,父亲另娶后,王莹受尽继母的欺凌,又被父亲卖给薛姓人家做童养媳.王莹曾经两次吞食鸦片求死,薛家怕惹上官司,将她送回了家.但在那个家,王莹怎么能待下去呢?在亲戚的帮助下,王莹逃到武汉,从而开始她人生新的篇章.  相似文献   

7.
又是冬风起     
学校里有两种学生是最苦的:一是戴眼睛的,二是住校的。我是一名初三学生,家离学校较远,眼镜(?)已突破350度大关,我可算是学校最苦的学生了我的家在一个小山村里,可谓是空空如也,但就在这样一个环境中,我的两个堂哥先后考取了县中。我的父亲是一个残疾人,在为家庭的奋斗中,他付出了右手,如今还咬牙工作,先前有健壮的父亲在,母亲虽苦犹乐,而如今,里里外外全靠她一个人,她任劳任怨,一天要干好几份工作。我家的新房是在1995年盖的,到现在还未粉刷,红红的砖头露在外面,十分刺眼。我能来上学,来县中读书,还是大伯家将猪卖了,  相似文献   

8.
与一位师姐吃饭时听说了一件离奇事:有一南海师姐家里有钱,扣赘丁一个.她男人在她家里可以说是抬不起头的。可是由于父亲的故去,加上当地严重的重男轻女观念,她弟弟在分割家产后掌握了主要的财权,而她由于生了一个女儿,最后竟在男方那边抬不起头。为了挽回局面.她准备多生个儿子.想出了假离婚这招:签约离婚.等生了儿子后再复婚,逃避计生政策。  相似文献   

9.
这是一个浸透着心酸与悲愤的故事。当年18岁的叶小雯,在遭受了父亲不幸去世、母亲再嫁后,又险遭继父摧残。为了逃离“家”的虎口,她不得已离家出走,一次次被母亲追回。最终,继父的拳脚还是将她打出了家门,无奈与自暴自弃中,她走上了一条不该走的沉沦之路……青春是宝贵的。该怎样在风雨飘摇的生活中珍惜自己的青春花朵?作为重新组合的家庭的父母该怎样善待自己的孩子?这是下面这个叶小雯自述的故事提醒我们深思的课题。找也有一个幸福的童年。我  相似文献   

10.
自母亲因操劳过度而去世后,琳达一直很伤心。更让她伤心的是,没过几个月,父亲便又娶了一个叫菲莉的女人。让一个十四五岁的孩子对新过门的继母产生好感,并友好热情地对她,这无疑难于登天。看着菲莉整天在家里指手画脚,俨然一副女主人的样子,琳达对她更不满了,并将这种不满转移到父亲身上。  相似文献   

11.
黄启量 《铁军》2020,(2):33-34
陶和寿先生一岁多时,父亲陶家齐与母亲朱维珍同时被日军刀劈于南京江宁湖熟的城岗头上。长大后,看到当地的老百姓、机关人员,还有学生都去他父亲墓前扫墓祭奠,他才知道,父亲是个烈士。从此,父亲陶家齐就在他的心中树起了一个高大的形象。稍长一些他就有了一个愿望:重走父亲走过的路,了解父亲的战斗故事,理清母亲陪伴父亲被日本鬼子残害而死的史实。  相似文献   

12.
我给大家讲一个女孩的真实故事:她出生在偏远的林区,从小就被父母认定是克星,6岁和11岁两次被送人,在饱受磨难后想方设法逃回了家。她自学了初中的全部课程,在林区高中借考考了第一名。林区高中破格录取了她,可她没有户口,她是顶替堂姐的身份读的高中,当然,她现在的名字也是堂姐的。3年高中她是边打工边上学的,没有人给她拿那费用。 1995年,她考上了大学,她是那个林区有史以来第一个考上大学的学生,可仅在大学校园里生活一周就退学了,因为父亲病重等钱治病。1996年,她又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吉林工业大学。当然,…  相似文献   

13.
正一1915年,朱仲丽出生在湖南。她的父亲朱剑凡与杨开慧的父亲杨昌济同在日本东京弘文学院留学,两人很谈得来,结下了深厚的友谊。朱仲丽的祖父是清朝的兵部尚书,家有良田万亩,众多房屋。朱仲丽的祖母并非正室,在家中没有地位,常常受了欺负还要忍气吞声。朱剑凡眼见母亲受封建制度之苦,心中为母亲  相似文献   

14.
父亲     
Koa 《南方人物周刊》2014,(17):112-112
母亲出嫁那年,只有20岁,而父亲已经62岁。这段婚姻并非为了爱情,仅是我外婆想要一个大城市的女婿,在乡亲中有面子。据说那天,外婆把母亲领到索未谋面的父亲家就头也不回走了,一分钱和一句话也没留下。一年后,有了我。到05年父亲去世,他共陪伴我13个年头。  相似文献   

15.
正星云大师的俗名叫李国深,从小和母亲随经商的父亲生活于南京。1937年12月中旬,日军对南京进行了灭绝人性的大屠杀,星云大师年仅10岁,他清楚地记得,当时大雪飘飘,他扛了两个小被单,跟着人潮逃亡流浪。虽然不知道要逃亡到哪里,流浪到何方,心里只希望找到一个安全地带。但在那个腥风血雨的险境中,哪里还有安全可言?由于父亲在南京大屠杀中不见了踪影,星云大师就和母亲到处寻找。星云大师回忆说:"母亲和我,一个36岁,一个10岁,她  相似文献   

16.
1936年,我出生在林县(今林州市)姚村镇李家岗村。林县是个严重缺水的山区穷县,土薄石厚,老百姓只能靠天吃饭。 记得我六七岁时,父亲在山西当铁匠,母亲整天在地里辛勤劳作。有一次,母亲给人家纺了八天棉花,挣了半升谷子。她说:“千万别吃,留着当谷种吧。”谁知不久国民党军队就抢走了这半升谷子,还把母亲打得遍体鳞伤、卧床不起。  相似文献   

17.
有人说,人一生下来就开始透支母亲的生命,而我则是为了报复父亲。我永远也不会忘记他和母亲离婚时的情景。最终,在判决时我选择了父亲,我要让他难过一辈子。没过多久,他又结了婚,这更加深了我对他的恨。虽然继母总是竭力地讨好我,而我却从未对她笑过一次。每每父亲被我气得青筋暴起,我的心里就会燃起一丝可怕的喜悦。几年后他们有了自己的小孩,不过他只是个病秧子,没事就三天两头往医院送。每  相似文献   

18.
在批改学生的作文时,发现李文在《令我气愤的一件事情》中写了她把自己攒下来的零用钱塞给同桌张影,张影不但不要她的钱,反而和她不再那么亲密了。张影对其他同学的帮助也一样,并说不要别人的可怜和施舍,对这件事,李文感到很气愤,觉得张影太不识好歹了。在批改作文过程中,又读了几篇类似的“气愤”的作文。在灯光下,我掩卷遐思。张影是班上一位很安静的女孩。她的家庭生活困难,父亲出车祸后瘫痪在床上,母亲整天到处打零工来维持这个家。班上的同学知道张影的生活困难,总想帮助她,但她有着极强的自尊心,并且很敏感,对大家的帮助总是拒之门外…  相似文献   

19.
鲁汉 《民俗研究》2006,(3):267-271
书房的墙上,挂着一幅色彩斑斓的剪贴画,画中那个戴凤冠、着云肩的红衣女子,瞪着一双大大的眼睛定定地望着我,让我时时想起她的作者,那个极富传奇色彩的剪花娘子——库淑兰。旬邑县位于陕西西部黄土高原的一条罅隙之中,这里盛产烟叶与苹果,还孕育了一位著名的剪纸艺术大师库淑兰。库淑兰,1920年出生在旬邑县赤道乡王村(后更名为富村),从小她就聪明伶俐、争强好胜,是孩子中的娃娃头儿。11岁时,家境富庶的她被父亲送到旬邑县的一所新式学校上学,这是库淑兰一生中最开心的一段时光。后来,因为定了娃娃亲,公公催婚15岁时她无奈辍学回家,随母亲学…  相似文献   

20.
我生于1942年,从小就随父母生活在新四军和八路军的队伍中,经常听部队唱《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歌。建国后,在上小学时学唱过这支歌。记得当时歌篇上注明:毛泽东作词,李劫夫作曲。记得上初中时的一个晚上,我父母看完文艺演出一回到家,父亲程坦立即拿出久已不用的口琴,独自不停地长时间吹奏《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歌的曲子,显得有些激动。我用诧异的目光,看了母亲几眼。她对我说:在今天演出的节目中,有《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歌,是最初的原词原曲,让他想起了那个年代。父母均没有跟我说明这支歌跟父亲有什么关系。后来,父亲在家请他当年在红十五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