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王伟 《文史春秋》2008,(4):10-12
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裕仁正式宣布日本无条件投降。8月17日,美国总统杜鲁门任命远东盟军统帅麦克阿瑟为盟国接受日军投降的最高统帅,并同时下达了“第一号总命令”,  相似文献   

2.
佚名 《文史月刊》2011,(2):33-33
1945年8月,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并于9月3日在东京湾美国主力舰"密苏里"号签订投降书。盟军占领日本最高统帅麦克阿瑟将军发布命令,共逮捕五批日本战犯,其中第三批战犯59人,多为侵华罪魁。  相似文献   

3.
《沧桑》1993,(1)
日本军国主义投降以后,在太原这块黄土地上,曾先后两次组织审讯“日本战争犯罪分子”的军事法庭。由于审讯的目的不一样,采取的方法不一样,结果也大不一样。这两次审判分别是:中国共产党代表全民族利益的正义审判和阎锡山代表国民党反动派保护“战争狂魔”的假审判。 (一) 1946年7月29日。盟军驻日最高统帅麦克阿瑟,根据1945年7月26日,中、美、英三国政府签署的《波茨坦公告》颁布了设置远东国际军事法庭的通告和远东军事法庭宪章,并决定将远东军事法庭  相似文献   

4.
1945年8月14日,日本天皇裕仁正式宣布无条件投降。同日,美国总统杜鲁门任命麦克阿瑟为接受日本投降的盟军最高司令,并代表联合国主持受降签字仪式。中国国民党政府为会同盟国接受日本降书,也很快指派军令部部长徐永昌为团长,率领中国代表团前往东京湾代表中国政府受降。 徐永昌生于1887年12月15日,山西崞县(今原平)人。他14岁时,父母兄姐相继病故,后投身毅军,凭着勤奋好学的精神,先后进入随营学堂讲习所与北京陆军大学,曾任国民革命军  相似文献   

5.
1945年“八一五”光复后,蒋介石作为中国战区的最高长官,他已在日本投降的翌日即接到盟军统帅部发出的第一号命令:“蒋介石总司令阁下:鉴于日本已决定无条件投降之事实,盟军统帅部命令,台湾及北纬度16度以北法属  相似文献   

6.
一晓 《文史月刊》2011,(10):3-M0002
1945年9月2日,日本投降仪式在停泊于日本东京湾的美国军舰“密苏里号”甲板上举行。甲板只放一张长桌和一把椅子。盟国驻日占领军总司令麦克阿瑟立于长桌后,面前放着话筒;他的后侧站着中、美、英、苏等盟国代表及十几住美国二星级至四星级的陆海空将领。日本投降代表由外务大臣重光葵、日军总参谋长梅津美治郎率领,携带日本天皇的《降书》登上甲板,站在长桌前面约三米处。  相似文献   

7.
1945年8月15日,日本接受《波茨坦公告》,宣布无条件投降,同年9月2日,在美国密苏里号战舰上正式举行了日本投降签字仪式,中国记者曾安波荣幸地成为全世界第一个报道日本正式签字投降消息的人。上午9时,停泊在日本东京湾的美国战舰“密苏里号”上,美国代表尼米兹海军上将、中国代表徐永昌上将、英国代表弗莱塞海军上将、苏联代表捷列维亚克中将以及澳、加、法、荷、新西兰等国的代表依次端坐在甲板上两张桌子周围,日本投降书将由日本全权代表外务大臣重光葵和参谋总长梅津美治郎在这里正式签署。为报道这一具有历史意义的伟大时刻,有关各国和…  相似文献   

8.
一九四六年中国军队进驻南沙群岛始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位于南中国海的南沙群岛,历来就是中国的领土。抗日战争爆发后,日本为推行南进战略,对南沙群岛这块战略要地实行了武装占领。1945年8月日本战败,根据《开罗宣言》的有关精神,盟军总司令麦克阿瑟将军命令中国战区的所有日军向中国军队投降,南沙群岛上的日本驻军先后撤离。然而,驻扎在越南的法国军队竟利用地利之便,侵占了南沙群岛,填补了由日本人留下的“真空”。这样,刚刚赢得抗日战争胜利的中国政府,能否顺利收复与进驻南沙群岛,实现祖国领土的统一和完整,遂成为国人普遍关注的问题。欣然受命 收复南沙1946年10月…  相似文献   

9.
一般认为,美国向广岛和长崎投掷原子弹,是为结束二战,并拯救美国人和日本人的生命.但美国总统杜鲁门指派的美国战略轰炸调查小组1946年7月撰写的关于空袭日本的调查报告指出:即使不使用原子弹,或苏联没有参战,美国也没有或打算制定进攻日本本土的计划,日本也肯定会在1945年12月31日前、很可能在11月1日前投降.实际上,包括艾森豪威尔、麦克阿瑟等在内的盟军高级将领都认为,使用原子弹不是结束战争或拯救生命的必要措施.那么为什么决定使用?  相似文献   

10.
<正>1945年9月2日,在东京湾的美国"‘密苏里’’号巡洋舰上举行了日本政府向同盟国投降签字仪式,日本外相重光葵和日军参谋总长梅津美治郎分别代表日本天皇、日本政府和曰本帝国大本营在投降书上签字。1945年8月21日,侵华日军中国派遣军最高司令官冈村宁次的代表今井武夫一行,飞赴湖南芷江洽降。中国陆军总  相似文献   

11.
“999”日军在南京签字投降文/@@陆仰渊,胡菊蓉图/伟强吴雪晴何应钦(左)代表中国政府接受侵华日军总司令冈村宁次的投降书1945年8月15日上午7时,中国政府通过广播向全世界宣布,日本无条件投降了!中国人民经过八年抗战,赢得了最后胜利。在重庆、在延...  相似文献   

12.
1945年8月14日,日本帝国主义在中华民族全国军民奋勇抗战及盟军协力夹击下(美海空军在太平洋消灭日寇的主力军,再加上苏联于1945年9月8日对日宣战出兵东三省,和美国同年8月6日、9日向日本本上广岛和长崎投掷两颗威力无穷的原子弹),日皇被迫宣布接受无条件投降;同年9月2日正式鉴署了投降书;中国政府明令规定9月3日为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  相似文献   

13.
日本战败投降前夕,盟国政府、军方频繁酝酿磋商处置日本方案,文件《军令部制订日本投降预定占领计划》是此一过程的重要记录。文件拟定中国战区受降权的预想,由于战局急剧变化,这个预想与后来盟军最高统帅部《第1号命令》关于受降权分割有几处差异。该文件对日军投降前夕兵力态势的判断有若干错误,与中国战区对各个战场关注度不同有关.  相似文献   

14.
日本投降序幕:中日芷江洽降文/(江苏南京)庄淑玉(湖南芷江)张剑图/鲁平张剑1945年8月15日,日本政府宣布无条件投降。同一天蒋介石以中国战区盟军最高统帅名义电告侵华日军最高指挥官冈村宁次,指示日军6项投降原则,并电令中国陆军总司令何应钦处理中国战...  相似文献   

15.
廖兵  张根福 《世界历史》2023,(1):124-143+163-164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驻日盟军总司令部设置了规制日本渔区的“麦克阿瑟线”,后来美国不断调整该线,致使日本渔区日趋扩大,日本颇受其益。然而,随着局势的发展,尤其在《旧金山和约》签署前后,日本朝野在对中国和苏联充满“疑虑”的情况下,发起了声势浩大的撤废麦克阿瑟线活动。其间,民间通过频频请愿阐述废线的合理性与紧迫性,力图推动政府尽快废线。政府方面则通过“吉田—杜勒斯换文”,积极促成日美加三国渔业谈判等,在一定程度上赢得了美国的支持。不过,后者出于尽快批准《旧金山和约》的考量,仍然坚持暂停废线。尽管麦克阿瑟线最终在和约生效前夕被提前废除,但也产生了很多遗留问题。麦克阿瑟线撤废问题与《旧金山和约》有深刻的内在关联,展现了战后日本为尽快恢复主权国家地位的能动性与策略性。同时,尽管美国在该线撤废问题上居于关键地位,但中苏两国的态度也对日本废线活动产生了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16.
一、东京审判 1945年8月,日本无条件投降。为清算日本侵略者的罪行,1945年9月11日,远东盟军最高司令部下令逮捕以东条英机为首的39名战犯。  相似文献   

17.
二战后期,美日在投降问题上似乎达成了一种“不好说太细”的默契.对于这段历史,日本史学家井上清在《天皇的战争责任》一书中说:“日本投降,实际上是以天皇为首的上层在人民不知情的情况下,同美国进行的一场交易.”原来,在战争即将结束的时间里,美日双方一直保持着频繁的接触.当时,日美驻瑞士的代表经常在酒店角落或无人的树林间交谈媾和条件.德国投降次日,日本天皇就得到了驻瑞士秘密使团的报告,说美方应允在“无条件投降”的名义下,可为日本提供包括“保留天皇制”在内的“照顾”.  相似文献   

18.
坐B24轰炸机进驻日本 1945年9月2日,日本代表在东京湾美国“密苏里”号战列舰上签署投降书,至此,法西斯轴心国中最后一个国家日本正式投降.根据《波茨坦公告》,日本投降后应由盟国派遣占领军,在日本要地实行占领,以监督其解除武装(只保留警察武装)和降书的具体实施.美国以盟国总司令官名义,多次要求中国向日本派驻占领军.  相似文献   

19.
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裕仁宣布无条件投降,9月2日,在东京湾“密苏里”号军舰上正式签字投降,第二次世界大战宣告结束。《中国战区接受日军投降始末》一文介绍了中国各受降点的受降情况及国共两党在接受日军投降中的斗争。  相似文献   

20.
1947年5月,国民党著名将领、曾担任蒋介石总统府参军长的商震被派往日本接任“同盟国对日本管理委员会”中国代表兼驻日本代表团团长。他虽身在日本,但注视着蒋介石在他挑起的内战中,军事上惨败,经济处于崩溃状态,政治上孤立;并且亲身感受到,自己虽是“同盟国对日本管理委员会”中国代表,但“弱国无外交”,一切都得听任美国的麦克阿瑟将军颐指气使,屈辱得很。在这种情况下,商震认为蒋介石政权大势已去,对它不再抱有幻想,毅然于1949年3月辞去“同盟国对日本管理委员会”中国代表兼驻日代表团团长职务,留住日本,转而从事房地产和进出口商务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