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湖南文史》2012,(5):52-52
路透社(6月27日)北京电,紫禁城溥仪寓所,夜半起火,损失甚巨。溥仪最先发觉,虽经中外人扑救,也没能将古迹保全,现幸并无死伤。紫禁城内之有名三殿均被毁,失无价之美术品甚多,如历代御像等。  相似文献   

2.
御膳房     
瀛生 《北京文史》2000,(2):20-23
清代管理皇室生活事务的机构称为“内务府”,内务府旗人称为“包衣人”,内有众多“陈汉军旗人”,陈汉军旗人是后金时代和清初入关前编入八旗的辽东汉族人。宫廷厨房称为“膳房”,其管理员和厨师多为陈汉军旗人,厨师头目称为“膳长”(其满语名称用国际通用的拉丁化满字写成amsun janggiyen)或“膳正”(amsun da)。因此清代宫廷的炊事工作由辽东汉人掌管,其烹调而成的饭菜是辽东汉族风味。  相似文献   

3.
《清宫斗争内幕》序和前言王钟翰,姜相顺【编者按】《清宫斗争内幕》是沈阳故宫博物院研究员、辽宁大学满学研究中心特邀研究员姜相顺等即将出版的新作。该书对从努尔哈赤起兵创业至宣统皇帝退位期间的清宫廷斗争内幕作了全面细致的评述,在博采众家之长的基础上以多年功...  相似文献   

4.
清宫茶具     
茶具一般是指人们饮茶时的用具,有时也称做茶器、饮具等。从古至今,中国的茶具琳琅满目,美不胜收。广义上讲,茶具可以包括采茶、制茶、贮茶、饮茶等多种茶事活动中的用具,如陆羽《茶经》“四之器”中所列之二十四器,宋审安老人《茶具图赞》所绘十二种,以及明人屠隆在《考檠余事》中所列之二十七种茶具等。狭义上的茶具则主要是指  相似文献   

5.
清宫茶具     
栾晔 《收藏家》2010,(3):71-74
中国茶文化具有数千年悠久的历史,为无数古人所奉行和崇尚,而且中国茶风遗惠当代,泽披世界,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清代帝王承袭中原地区传统饮茶风俗,并融人满族、蒙古族等游猎民族的茶饮习惯,在其大力倡导下,宫中饮茶之风浓厚,推陈出新,形成了具有清代特色的清官饮茶文化。  相似文献   

6.
在清末时期,我亲身经历了清宫的有关逢年过节之类一些风俗习惯,这一切都为讨吉利。因此,都离不开封建迷信的小框框。(1)除夕说过节,首先讲一年之末的除夕。在当时,把这一天叫作“大晦日”或叫作“大年三十”。因为它是旧年之终和新年之始,一般家庭对于这个节是很重视的,当然清官中对此也不例外。在除夕这一天的下午,照例都要顶戴花翎、蟒袍补褂地装扮起来,先向天地四方、神佛祖宗上供烧香,还须各如其份地行“一跪三叩”或是“三跪九叩”之礼,然后就是对皇帝、太妃行“辞岁”之礼。皇帝在南府(掌管宫中演戏、行礼奏乐的内部单位)太监奏乐之下跪  相似文献   

7.
清宫做钟处     
一、清宫做钟处的产生历代封建统治者为了满足奢侈生活和政治上的需要,都设有皇家工厂。到清代这种皇家工厂已发展成为规模庞大的宫廷制造厂及一整套管理机构,这就是养心殿造办处。“养心殿造办处……掌制造器用。凡制器之作十有四:曰如意馆、曰  相似文献   

8.
雍正时期(1723-1735年)为时虽然短暂,但经济发展,社会安定,制瓷工艺突飞猛进,在继承康熙朝制瓷工艺的基础上,又有了许多创新、变化和提高,不仅品种多、题材广泛、造型多样,而且原料的选择和加工也比以前更讲究。从景德镇青花瓷器看,无论造型和装饰,都可以用一个“秀”字来概括,与康熙青花挺拔、遒劲的风格迥然不同,而是代之以柔媚、俊秀的风格。据清宫造办处档案记载,雍正皇帝本人曾多次规定瓷器的造型、花纹图案,不仅要求烧成的瓷器各部分尺寸适度,而且重视气势和神韵,讲究轮廓线的韵律美,  相似文献   

9.
清宫珐琅彩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健华 《收藏家》2000,(9):54-59
清宫珐琅彩瓷的正式名称应为瓷胎画珐琅,在故宫旧藏的档案和器物的原始标签上都是这样称谓的。中国古代彩瓷从广义而言,包括“釉下彩”、“釉中彩”、“釉上彩”以及釉下彩与釉上彩相结合的“斗彩”四大门类,具体地讲有青化、釉里红、素三彩、五彩、红绿彩、金彩、墨彩、珐琅彩等品种。最早用彩斑装饰瓷器釉面始于西晋的褐斑青瓷,此后经隋、唐,历宋、  相似文献   

10.
清宫剧场考     
宫廷演剧的历史久远,还在戏曲处于雏型期就已经开始了。宫廷演剧的剧场不同于民间的商业化剧场或赛社祭庙式的演出场所,虽然与之有着密切的联系(宫廷剧场的建筑样式受到民间剧场的影响,反过来又促进民间剧场的演变),但其发展仍然是自成体系的。在很长的历史阶段里,宫廷里面虽然设立了专门的戏剧机构,却并未建立专门的剧场,中国戏曲表演对于场地需求的随意性和自由性,使宫廷里的戏剧演出可以一直停留在汉代厅堂庭院演出的  相似文献   

11.
自康熙后,历朝清帝都是鼻烟嗜好者兼鼻烟壶的收藏爱好者。初到中国的西洋人,以及文武大臣觐见皇帝时,也往往以鼻烟为见面礼。鼻烟壶由于具有艺术及经济价值,也成了行贿送礼的重点。不仅如此,甚至还成了敲诈的对象。  相似文献   

12.
1793年,英国马戛尔尼特使团访华,随员中有位叫威廉·亚利山大的画家助手,根据一路见闻,画了一组图并于1814年正式出版,叫《中国人的服饰和习俗图鉴》。该图鉴共50幅画,48幅为人物画。人  相似文献   

13.
现在我谈谈在清末时期我亲身看到的清宫的有关逢年过节之类风俗习惯的概况。总之一句话,就是一切都为讨吉利。也许现在的人们看了之后,会觉得好笑,会感到离奇或怪诞不经,不过当作酒后茶余的消遣来谈,倒是可以的罢。先从过节谈起。首先从一年之末的除夕谈起:在当时,把这一天叫作“大晦日”或叫作“大年三十”。因为它是旧年之终和新年之始,一般家庭对于这个节多是重视的,当然清宫对此也不例外。在除夕这一天的下午,照例都要戴花翎,蟒袍补褂地装扮起来,先向天地四方、神佛祖宗上供烧香,还须各如其分地行“一跪三叩”或是“三跪九叩”之  相似文献   

14.
清宫兵器,是指清代皇家使用、玩赏、制造。于紫禁城内收藏至今的兵器。其时代上自努尔哈赤,下至逊帝溥仪,为数众多,制作精良,集全国冷热兵器之精华,继承和发扬了我国传统的兵器制造技术,并带有强烈的时代特征,体现  相似文献   

15.
张丽 《收藏家》2002,(3):22-25
翻开乾隆年间精美绝伦的牙雕《月曼清游》册,其中正月“寒夜采梅”、十二月“踏雪巡诗”的画面上,那些雍容华贵、仪态优雅的宫女们,有的手持金光闪闪、形似荷包的小器物,细观之下,便知它是暖手用的手炉。由此使笔者不禁联想到清宫中遗存下来的手炉实物。它们品种多样、制作精美,却鲜为人知,所以在这里结合实物说明介绍,以飨读者。手炉是小件器物,专供冬季暖手之用。一般情况下,它通梁高不过18厘米、长15厘米、宽10厘米左右,以圆、椭圆形为基本形状,再加以装饰性的变化。其结构分外壳和内胆两层。外壳可根据需要,运用不同的工艺进行制作、装饰。内胆为铜制,架  相似文献   

16.
漫话清宫扇     
范丽 《收藏家》2012,(5):37-42
在源远流长的时光岁月中,扇子曾在古代社会发挥重要作用,除人们消暑纳晾日常使用外,各式扇子上还孕育着先人的智慧和传统文化内容,凝聚着古今工艺美术之精华,成为传承古代文明的艺术瑰宝。  相似文献   

17.
丐帮内幕     
锡朋 《文史天地》2007,(4):58-59
“丐帮”一词,武侠小说里屡见不鲜,但那大多数是艺术化了的。本文揭的这些内幕,让您认识一个真正的“丐帮”。  相似文献   

18.
孙召华 《故宫博物院院刊》2020,(4):16-33+107-108
编钟是清宫规制最高之礼乐——中和韶乐的重器,是天地尊神和帝后至尊身份的象征。没有编钟等乐器,则清宫典礼无所附丽而成其礼。为了谋求礼制完备和统治的合法性,满族入关建立的清朝,在承袭明朝宫廷礼乐及乐器的基础上,康熙和乾隆祖孙更不惜重金改制和添制了大量形制不一的编钟,最终做到各坛庙宫殿专属专用。本文通过细致爬梳清会典、实录以及造办处档案等,将文献与现存编钟实物相互印证,考察了有清一代宫廷编钟制作的过程及其背后的统治观念。  相似文献   

19.
北京函:清室此次遣散全体阉人出宫,本系溥仪一人所主持。当时瑾太妃颇持反对,以致溥仪陡然出宫,回至醇王府。后经各大员调停,宣统始回宫,遂将全体太监1030名全行逐出宫外。现在此事已然办理完善。  相似文献   

20.
陈润民 《收藏家》2000,(1):23-27
粉彩是我国瓷器釉上彩绘的一种独特装饰方法,也是景德镇传统彩绘瓷品种之一,因彩料中含有玻璃白粉而得名。这种“玻璃白”粉实际上是一种含氧化砷的玻璃白,由于砷的乳蚀作用,使所有颜色都“粉化”成不同深浅浓淡的色调。一个色可以分出多种色阶,描画纹饰可以更加细致入微。粉彩出现于清代康熙晚期,最初是受珐琅彩制作工艺影响而创造出来的。其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