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1955年授衔时,中国人民解放军共有5名满族军人获得了将军军衔.其中,有三人为原东北军将领,都参加了东北解放战争.他们中间,万毅中将是我军高级指挥员中的优秀代表,郭维城少将是我军和新中国铁路运输事业的开拓者之一,而赵承金少将则为东北根据地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2.
抗战胜利后,东北地区成为国共两党争夺的首要目标。为了夺取东北,创造有利于我的战略态势,中共中央作出了“向南防御,向北发展”的战略决策和一系列的战略部署,指导我党我军先机进入东北创建根据地。在3年多的时间里,我军先后进行了四平保卫战、“三下江南”、“四保临江”等防御作战和一系列攻势作战。1948年秋,经过辽沈战略决战,解放了东北全境,极大地加速了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进程。在这一过程中,作为人民解放战争总策划人的毛泽东做出了巨大的历史性贡献。  相似文献   

3.
抗战胜利后,东北逐渐成为全国乃至世界注目的焦点。中共中央及毛泽东为实现独占东北采取了一系列重大措施,然而国民党军队顺利占领锦州及苏军态度的转变,决定了中共独占整个东北已绝无可能。和平民主新阶段的思想对建立巩固的东北根据地产生了一定的消极影响。四平保卫战期间,东北民主联军大量地歼灭国民党军队有生力量,有力配合了东北停战谈判,迫使国民政府承认中共及其军队在东北的一定地位。四平保卫战使中共对于和与战问题有了清醒认识,从而为重建巩固的东北根据地的战略方针奠定了重要的思想基础,同时锻炼了东北民主联军,取得阵地防御战的宝贵经验。  相似文献   

4.
贺春艳 《黑龙江史志》2013,(23):328-328
<正>抗日战争胜利后,国发党反动政府对内毫无停战诚意,集结优势兵力,大举进攻东北解放区。中国共产党根据当时的战争态势,向全国各解放区发出以人民的武装自卫战,粉碎国民党反动派武装进攻的指示。在东北建立巩固的根据地,迎接全国解放战争的  相似文献   

5.
解放战争时期的东北铁路是国共东北之争的重要资源,苏联对东北铁路的影响甚大,很大程度上帮助中共修复了东北铁路,虽然有为了自身利益的目的,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东北铁路的归属权。  相似文献   

6.
<正>1945年9月抗日战争胜利后,9月19日,中共中央发出电令:《关于向"北发展,向南防御"的战略方针部署的指示》,根据八路军总部的命令,山东军区5万余人、新四军三师3万余人、以及冀热辽、陕甘宁等解放区的10万部队、2万干部急速开赴东北。部队进入铁路发达的东北地区,由于铁路有着重要军事属性,八路军所到之地,首先着手接管铁路,并从军队派出一大批干部到铁路基层站段担任领导职务。当时,东北铁路陷入瘫痪状态,加上土  相似文献   

7.
王晖 《文史春秋》2013,(7):41-44
解放战争初期,东北地区的战略地位对我党我军来说极为重要。1945年4月至6月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毛泽东就提出了争取东北的战略任务。日本投降后,我党和我军加快了建立东北根据地的步伐。但是东北地区的匪患是制约根据地建设的一个重要因素。我国东北地区历来匪患猖獗,民国以来尤其是"九·一八"事变后东北沦陷  相似文献   

8.
东北解放区军工生产是随着我军挺进东北开始的,并随着东北解放战争的进程不断发展、壮大,它为东北乃至全国解放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9.
<正>1945年8月,中国人民取得了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在中国面临两种前途、两种命运的历史关头,党中央确立了"向北发展、向南防御"的战略方针,迅速派出包括四名政治委员在内的二十多名中央委员、候补委员进入东北,成立以彭真同志为书记的中共中央东北局。同时发出一封封电报,催促各解放区火速抽调两万干部、十万部队挺进东北,抢占城市。其中党中央先后派遣六批领导二百多名干部告别延安,跋山涉水,奔赴东北,来到佳木斯。并且很快建  相似文献   

10.
本文探讨了苏联出兵东北对中共建立东北根据地的历史影响,认为苏军进驻东北为中共在东北创建根据地提供了诸多有利因素,中共正是充分利用了这些有利因素,采取科学灵活的策略方针,建立并巩固了东北根据地,从而为解放战争的胜利奠定了重要的后方基地。  相似文献   

11.
12.
汪朝光 《民国档案》2005,(1):97-105
国民党在战后国共内战中的失利.有诸多政治、经济、外交与社会层面之因素,但直接的原因仍应为其军事失利。本文以全面内战初期国民党之军事战略战术为中心,从战争爆发时的国共力量对比、战争爆发后国民党的军事战略和战术等方面,对国民党军事失利之原因作初步之考查与辨析,期使我们对国民党在内战中失利之缘由有更进一步之体认。在战争的实际进程中,谁胜谁负并不在于谁不犯错误,而往往在于谁的错误犯得更少,谁改正自己的错误更迅捷。当我们论及国民党军从战略到战术,从指挥到作战,从前方到后方,屡屡犯着同样的错误而不知或不能改正时,我们实际上已经可以判断这场战争最后的胜利者究属何方。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初至1930年,中国东北地区的对外贸易规模不断扩大。伪满洲国成立后,伪满政府倚仗日本关东军,强行侵占了我国东北各地海关。中国东北地区长期出超的局面在1933年反转,并且入超额出现扩大趋势。伪满政权极力促进所谓的“日满一体化”,使得东北地区的对外贸易更加向对日贸易集中。随着列强的经济利益争夺日趋白热化,伪满洲国逐渐步入统制贸易之途。  相似文献   

14.
1948年2月成立的哈佛大学俄国研究中心,寻求通过社会心理学、文化人类学和社会学提供有关苏联的见解,军方及政府与之合作所主导的美国苏联学的冷战化在这一时期初露端倪。1950到1954年间的"哈佛苏联社会制度项目"是空军与俄国研究中心合作的重要产物。该项目源于对苏联流亡者进行采访以搜集信息并进行研究的设想,尽管在运作过程中曾面临种种问题,但基于大量采访信息取得的一系列成果,推动了学术与政治围绕国家安全机制的结合并充分体现了苏联学的冷战化。  相似文献   

15.
战后中苏东北经济合作交涉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东北是战后中国诸多矛盾的交汇点,中苏、中关、国共所谓三国四方关系在此交织,极大地影响着战后中国的历史发展进程。战后中苏东北经济合作交涉,明为经济问题,但由于当时的特殊情况,暗又不可避免地与中苏、中关、国共关系以及国际国内政治的发展变化等纠缠一体,表现为政治、外交与国际关系问题。苏联强占所谓“战利品”,并要求经济合作,既无法理依据,又乏道德立场,且事关中国国家利益与民族感情,国民政府的拒绝应为正当。但实际上,国民党在战后东北所处为两难处境,如何既不失国家与民族利益,又维持其党派利益,需要高度平衡的政治与外交战略战术。而国民党对东北的政策基本上是被动应付,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要求。在此问题上,国民党徘徊在谈与不谈之间,前方与后方的看法有较为明显的差异,又不能恰如其分地协调一致,更因苏联对东北“过度之安全感”,使得国民党无论做出何等让步,苏联总是“猜忌不安”,从而不断制造麻烦。这又使国民党内对苏联的看法分歧不一,中苏东北经济合作交涉最后的失败结局也就事出必然。  相似文献   

16.
17.
18.
在明清战争史的诸多战役中,发生在天聪三年十月至天聪四年五月的一场战役(史称己巳之役),以往的研究均未给予应有的重视和评价。从军事角度观察,其重要性可能并不突出,但从文化角度予以审视,此役却有极其深刻之内涵。笔者认为,己巳之役重要性,并不在于满、明之间军事冲突的胜败得失,而是此役诸多事件,反映出满洲贵族内部,以皇太极为首的新贵族与传统和保守的旧贵族之间,在战争理念上的碰撞和冲突,终使己巳之役成为满洲社会新、旧战争理念之分水岭和转折点,并对入关前后的满洲贵族整体之文化嬗变,起了重要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9.
崔艳明 《民国档案》1998,(1):102-106,109
1906年,日本侵略者在我国大连设置了一个叫做“南满洲铁道株式会社”(以下简称“满铁”)的组织。它虽对外宣称是一个民营企业,但实际上它与关东军司令部过从甚密,而且“肩负着政府所赋予的使命”,它不仅是日本对中国实行经济掠夺的重要工具,同时也是一个为日军收集我国政治经济情报的特务组织。日本侵略者凭借它在我国东北地区各方面搜集到的情报,发动了“九·一八”事变,成立了伪“满洲国”;随后,关东军又委派它到华北地区刺探情报、建立公司,为日军发动“七·七”事变和全面侵华创造条件。大量事实可以证明,满铁特务组织是日本全面侵华的急先锋和智囊团。  相似文献   

20.
张赛群 《民国档案》2005,18(3):75-81
太平洋战争爆发以前,托庇于上海两租界特殊的政治、经济环境,上海本埠贸易在经历短暂萧条后得以迅速恢复和发展,并呈现出了市面供不应求、物价上涨、贸易管制加强、外货充斥、投机盛行等特征,体现了战争环境下的一种非正常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