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正>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省际人口迁移区域模式发生了重大转变,中、西部欠发达地区人口向相对发达的东部沿海地区迁移构成省际人口迁移的主流。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人口迁移向东部地区特别是珠江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地区集中。人口净迁出的省份主要集中在中部地区和西南地区,人口净迁入省份主要是东南部沿海省份和西部地区(新疆、西藏等)。1982~1990年,人口重心持续向西南方向(先偏西后偏南)移动,1990年以后人口重心持续向南移动,速度相对由快转缓,进入21世纪向东南方向位移。  相似文献   

2.
正据统计,抗日战争爆发前,中国共有高等院校108所,其中大学42所,其余为专科学校。这些学校大部分集中在东部中心城市及沿江沿海一带,北平、上海两地最为集中,约占总数三分之一。西部特别是西南、西北地区教育资源极端贫乏,贵州、陕西等省份,连一所像样的高等院校都没有。抗战爆发后,东部沿江沿海地区的高等院校遭到极大破坏。仅战争初期,108所高等院校中,就有91所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有10所受到完全破坏,25所停办,教职  相似文献   

3.
一、两广地区市场中心地分布的差异(一)明清时期岭南西部地区市场中心地分布特点明清时期岭南西部(本文简称为“岭西”)地区的市场中心地是属于外发型 ,即依靠外部力量而形成 ,其中主要是通过岭南东部(本文简称“岭东”)商人促成了岭西商品经济的发展。因此 ,岭西市场中心地的分布特点是“无市不趋东”的树状型。岭南西部大概相当于今天的广西境内,地理环境多以山地、丘陵为主 ,明清时期交通多依赖于西江干支流 ,所以圩镇的分布与河流有着密切联系。西江干支流沿江一带分布有大小不等的平原 ,地势平坦 ,土壤肥沃 ,商品经济发达。大宗…  相似文献   

4.
艾萍 《广西文史》2003,(4):44-49
社会意识,是指社会的精神生活过程,包括政治、法律、道德、哲学、艺术、宗教等意识形式和各种社会心理。20世纪30年代日本侵华战争爆发后,中国历史上发生了一次规模巨大的人口迁移运动,大批东部沿海沿江地区的人口被迫向西部后方内迁,对后方社会的变迁产  相似文献   

5.
东部是对外开放地区,西部是大开发地区,中国历来政策倾斜就是“黄金”,中部怎么办?武汉怎么办? 现在“西气东输”,经过十省,由西安、郑州、经合肥、南京到上海,把武汉撤了。重庆以西部首领自居,统领西南五省(云、贵、川、西藏、广西)以西南出海大通道为己任,直接与上海、香港联姻,撇开武汉。 西部大开发,是指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四川、重庆、云南、贵州、西藏10个省、市、自治区,不包括湖北。(见人民政协报2000年3月2日“关于《西部》的概念与数字”)。西安已喊出:营造中国第三个繁华城市,即继上海、…  相似文献   

6.
蒋耘 《民国档案》2003,(1):97-101
我国西部地区幅员辽阔 ,山川众多 ,民俗各异 ,地理条件十分复杂 ,气候条件十分恶劣 ,现代交通极不发达 ,所以邮路的开发较诸东部地区要复杂棘手得多。民国时期 ,在政府邮政部门的积极组织和参与下 ,西部地区的邮差邮路、汽车邮路和航空邮路得到了开发 ,并对西部地区的邮运乃至于经济都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拟对西部地区邮差邮路、汽车邮路和航空邮路的建设作一初探。一、邮差邮路自 1 878年海关试办邮政以来至 2 0世纪 2 0年代的近半个世纪中 ,邮差邮运线几乎担负起了维持内地各处及其与边远的蒙古、新疆、西藏等地的交通的全责。民国时…  相似文献   

7.
叶春红 《民国档案》2006,3(3):113-117
由于历史的原因,使得进入近代社会以后的中国西部地区的工业经济,远较东部沿海地区落后。而落后的西部地区在抗战爆发、东部沿海相对富庶的地区沦陷后,是不能承担抗击日本侵略的重任的。为此,国民党中央政府在抗战前后采取多种措施,以促进中国西部经济的开发和进步,其中西部地区的工业在抗战时期的发展最为明显,并成为国民政府支撑艰苦卓绝的八年抗战最为重要的支柱之一。  相似文献   

8.
抗日战争爆发后 ,随着日军的疯狂进攻 ,我国的政治与经济中心被迫西移。为保证后方货币资金的融通 ,支持战时财政 ,扶植战时经济 ,在建立战时金融管制体制的同时 ,大力发展西部地区金融业 ,已是国民政府实行战时财经政策的一个重要措施。研究抗战时期西部地区的金融业 ,对于了解战时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状况 ,评价国民政府战时金融政策有着重要的意义。一、抗战前西部地区金融业的发展状况抗战以前 ,我国金融机构因东南、东北经济交通事业发达 ,大多云集沿海地区。至于西南西北各省 ,除少数重要城市设有分支行处外 ,其较偏僻之地尚少设立。 1 9…  相似文献   

9.
如果没有当年的大规模建设,使西部的工业、交通和科技基础状况得到改善,今天中国东部与西部地区的差距将更加悬殊。  相似文献   

10.
豆海锋 《江汉考古》2012,(3):69-80,68
本文以安徽沿江平原地区的商时期遗存为考察对象,将该地区商时期遗存划分为两种,其中沿江西段为"薛家岗遗存",东段地区为商文化"大城墩类型"。通过与周边地区比较,对两类遗存的年代、性质及文化特征进行了分析。为了揭示沿江平原地区商文化的来源,本文将该地区所见商时期遗存与周边的江淮西部、宁镇及江汉东部地区进行比较,得出了商文化南下对安徽沿江平原的东、西两段地区的影响存在明显差异,其主要原因应与商王朝对铜矿资源追求及南下路线的不同有关。  相似文献   

11.
我国的西部,包括川、渝、云、贵、藏、陕、甘、宁、青、新10个省、市、自治区。西部地区是我国的一个资源大宝库,西部是中华文化的发祥地之一。无论是长江上游还是黄河上游,都具有悠久的开发历史和辉煌灿烂的古代文明。有学者指出:唐宋以前,堪称中国的“西部时代”,特别是西北的关中平原和西南的成都平原,在此前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成为我国南北两个交相辉映的经济文化最发达区域。  相似文献   

12.
中国丹霞     
核心价值概述 中国丹霞系列遗产地由六个位于中国西南部亚热带的片区组成,分别为贵州赤水、湖南良山、广东丹霞山、江西龙虎山—龟峰、福建泰宁、浙江江郎山,分布于六个省,从西部的赤水到东部的江郎山构成一个半月形,地理跨度1700千米.遗产地总面积821.51平方千米,缓冲区总面积1362.06平方千米.  相似文献   

13.
近代中原外向型经济的发展及其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长期以国内区域市场为主要贸易范围的中原地区,在进入近代以后,借助于传统水路和现代铁路,与沿海、沿江各通商口岸实施对接,从而逐步发展起了以沿海和国际市场的进出口贸易为导向的近代外向型经济。它不仅改变了中原经济发展的面貌,而且在中、西部地区近代经济的外向化过程中,也起到了不可或缺的桥梁作用。  相似文献   

14.
中国西部地区自然条件较差,环境闭塞,与外界交通极其困难,自古以来,其经济和社会发展与东部地区就有很大差距。鸦片战争以后,这一地区受国际资本主义冲击的时间比东部沿海地区晚得多,也微弱得多,西部地区的近代化进程也因此处于滞后状态。1978年以来,随着中国对外开放力度逐步加大,东部地区因政策优惠和地利因素的双重作用,与西部地区的发展差距越来越大,这个问题已成为阻碍中国现代化进程的重大问题,引起决策部门和国内外理论界的极大关注。  相似文献   

15.
抗战初期,我国沿海沿江地区民族工业大举内迁,起于1937年八一三抗战,到1940年夏基本结束,在后方形成八个新工业区。沿海沿江地区的民族工业大举内迁,建设后方工业基地,写下了抗战史上悲壮而光辉的一页。  相似文献   

16.
正在规划中的西南与华南部分地区(简称大西南)是全国七大重点发展区域之一。包括川、滇、黔、佳、琼五省区、成都与重庆两个计划单列市以及粤西湛江、茂名、肇庆三市,陆地面积141.9万平方公里,总人口2.4亿人,是一个集沿海、沿江、沿边和战略腹地多功能的特殊地域系统。  相似文献   

17.
交通贸易与明代山东土地开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成淑君 《史学月刊》2005,(8):37-41,65
交通与贸易是影响土地开发的两个重要因素。明代山东各地虽然都不同程度地开展了一些贸易活动,并且也或多或少地促进了当地土地的开发,但总体来看,多数地区仍面临着因交通贸易相对欠发达而造成的土地开发受阻的事实。具体而言,各地又有所差别,地处东部沿海的青州、莱州、登州三府因在交通与贸易方面皆远远落后于地处西部运河沿岸的济南、兖州、东昌三府,因此交通贸易对土地开发的限制较西三府表现得更为突出。有鉴于东三府交通贸易严重阻碍土地开发的现状,任职于当地的一些官员提出了实行海上自由贸易及开通胶莱河等主张。  相似文献   

18.
世纪之交 ,国家提出了西部大开发的宏伟战略 ,相对于我国东部各方面发展已较为领先和发达的态势而言 ,西部大开发的提出对处于相对落后状态的西部的政治、经济、教育等各方面 ,都是一次绝好的发展机会。西部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与考验。新疆 ,作为西部大开发的省区之一 ,是重要的能源资源省区 ,有丰富的水利及能源资源、矿产资源和旅游资源 ,面积 160多万平方千米 ,有 5 0 0 0多千米的边界线 ,与周边 8个国家接壤 ,分布着 15个对外开放口岸 ,是我国特别是西部地区向西挺进开发的桥头堡。作为连接东部和西部主要经济命脉的新疆铁路 ,…  相似文献   

19.
1937年7月7日,日本对我国发动了全面的侵略战争;中华大地在八年之间,燃遍了漫天烽火。面对强敌凶猛残暴的进攻,我国为求坚持长期抗战,自东部沿江沿海经济、文化发达地区,作举国的西迁。在这次西迁行动中,国立中央大学成了率先的前奏。  相似文献   

20.
李香菊  祝丹枫 《人文地理》2016,31(3):109-115
本文从人文地理学的社会空间公正理念出发,以经济学的"蓝色红利"视角为切入点,探讨了中国区域环境税负空间差异问题。研究表明我国环境税负空间累进性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经济区域中,北部沿海、东部沿海、东北、黄河中游以及南部沿海地区的环境税负空间累进性指数较大,长江中游、西南及西北地区则表现出负的空间溢出效应,环境税加大了区域间的收入差距;传统三大区域中,东部地区和中部地区的环境税负具有空间累进特性。此外,西部地区的资源税起到了更好的税收调节作用。资源成本的增加促使使用者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抑制需求,有助于将资源消费控制在一个合理的水平,实现收入的合理分配和不可再生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排污费则扭曲了税收分配机制,降低了生产要素的配置效率。鉴于此,从新区域主义的"统筹理念"出发,提出了构建区域环境税负空间公正性的设计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