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五)水器:古人盛水的器具,种类也很多,约各分成:盘、(匚也)、鉴、盉、盆、(?)、皿、罐八类。盘古时盘和(匚也)是一套洗手用具,礼记内则篇上说:"进盥(洗手),少者奉盘,长者奉水(用(匚也)来盛水),请沃盥,盥卒授巾"。盘的形状多作平浅的圆形。商代的盘大半较深而无耳(图一),有边立六  相似文献   

2.
青铜器名辞解说(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瓿唐颜师古注汉书扬雄传说:"瓿,小罂也",它的形状是圆腹、敛口(口向内收)、圈足、有盖。也有方形的。现存多为商、周遗物,战国以后的极少见到。它的用途大约相当于后世的罈子,既可盛酒又可盛水。(图一)(缶詹) 这个字不见于古代字书,现存有"国差(缶詹)",  相似文献   

3.
何洪源  李晶 《收藏家》2008,(3):40-46
古时人们用水照面,铜器发明后,以铜盆盛水鉴形照影。《尚书》、《国语》、《庄子》等书中,提到过古人“鉴于水”,《说文·金部》释“鉴”为“盆”,因此,可以说盛水的盆(鉴),就是最早的镜子。由于合金技术的出现,开始了使用铜和锡或银铅等制作铜镜的历史,将铜镜制成圆形或方形,其背面铸铭文饰图案,并陪钮以穿系,正面以铅锡磨砺光亮,可清晰照面。  相似文献   

4.
壶说     
壶,从上古一种深腹、敛口的器物分化出来的,多用来盛水,也盛流质的汤泡饭之类。《韩非子·外储》中称“壶餐”的,据说就是一种用壶盛泡饭的大餐。但壶的主要功能是盛水,所以还是被归入水器。因为,水这种东西很难盛,古人发明了陶器以后,主要就是用来盛水。有汲水用的,大抵是种尖底的长形圆罐儿,甘肃马家窑出土的最精彩,如今就连假的都不难卖;有取水蓄水用的,腹部圆滚滚的,仰韶文  相似文献   

5.
秦欣欣 《收藏家》2020,(2):23-26
中国古代人民将铜镜的起源归于黄帝轩辕,南朝祖冲之所著《述异记》有载:“饶州俗传,轩辕氏铸镜于湖边,今有轩辕磨镜石,石上常洁,不生蔓草。”不过,这大多是古人对神话传说的崇拜所致。郭沫若认为“古人以水为鉴,即以盆盛水而照容,此种水盆既称为监,以铜为之则为鉴……铜镜背面有花纹,背心有钮乳,即是盛水铜器扁平化的遗痕,盛水铜器的花纹是在表面的,扁平化后则变成背面了。钮乳是器足的根蒂。”  相似文献   

6.
"盂蘭盆"一詞出自竺法護漢譯《盂蘭盆經》。一個世紀以來人們一直都在探討"盂蘭盆"究竟意味着甚麽。一般引用唐代玄應在《一切經音義》中對該詞的解釋,即"盂蘭盆"意爲"倒懸"。自釋迦牟尼時代一直至3世紀,佛經是用口語流傳的。直至3世紀末,口傳佛典纔逐漸用梵文改寫。唐代玄應缺乏對於印度口語的理解,因此他對"盂蘭盆"的解釋極其牽强,毫無根據。"盂蘭"很有可能是來自梵文odana(米飯)的口語詞形olan(a)的音寫,這樣"盂蘭盆"就意味着"盛着米飯的鉢",《盂蘭盆經》就意味着"飯鉢經"。筆者認爲《盂蘭盆經》不是僞經,而是3—4世紀竺法護或其他某個譯者自一部印度原典所作的漢譯。  相似文献   

7.
柳斗     
<正>柳斗是农村传统量器,用于计量粮食。斗身呈罐状,深腹圆底,口微收,口沿用破成两半的柳条或藤条编成,讲究的还用柳木薄板箍一圈,以保证口沿的干净利索。跟其他条编家什不同,因为要装盛颗粒比较小的麦子、谷子等粮食,所以柳条编织得很是紧密,没有空隙。编织方法是,先选些长短粗细接近的柳条,然后浸到水中泡软,去除外皮,最后将光滑洁白的柳条用"勒"的方法编织成形。这样编成的柳斗不但颗粒不漏,还可以盛水,当水桶用。传统农耕  相似文献   

8.
<正>杨伯峻先生《春秋左传注》为注《左传》经典之著。然而宏篇伟帙,难免有疏漏、舛误,《注》中涉礼之文,尚有商榷之处。一桓公五年《传》:"凡祀,启蛰而郊。龙见而雩。"杨先生《注》云:"雩,祈雨之祭。"(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106页)《说文》云:"雩,以祈甘雨也。"(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版,第1012页)杨先生释雩为祈雨之祭,不误,但不确切。确切地讲,此雩为祈谷礼,亦是郊天之礼。"龙见而雩"者,杜注云:"龙见,建巳之月,苍龙宿之体,昏见东方。万物始盛,待雨而大,故祭天,远为百谷祈膏雨。"建巳之月为夏四月,即今农历四月,此时阳气上达于地,农作物正生长旺盛之时,需甘霖滋润。  相似文献   

9.
<正>铜匜是盥手的注水器物,也是两周时期的重要青铜礼器之一。《说文》载:"匜,似羹魁,柄中有道,可以注水酒。"容庚云:"匜,形似瓢,大概也是由半瓠演化而來的,只是加鋬或加足、加盖而成。其型制有三足、四足、无足、圈足之別,其时代皆在西周后期以后。"《礼记·內则》云:"少者奉盘,长者奉水。"这是古人奉水沃盥的方法。匜的用途是盛水的器皿,沃盥时,匜水从上向下浇手,由盘在下承接弃水,故  相似文献   

10.
大宁河古栈道,一般是指从巫山县的萝门峡到巫溪县大宁厂这一段的栈道。此栈的用途,是从大宁厂引盐水下巫山。据清光绪十一年的《大宁县志·盐茶部》所载:“汉永平七年,尝引此泉于巫山,以铁牢盆盛之。”《巫山县志》记载:“石孔沿宁河山峡俱有,唐刘晏所凿,以引盐泉。”  相似文献   

11.
伯(嗻)父瑚,又名簠.瑚与簠均为盛放食物的器具,郑玄注:"方曰簠,圆曰簋,盛黍、稷、梁器."据考古资料,[1]伯(嗻)父瑚是1981年5月中旬,发现于陕西省扶风县黄堆公社齐镇村附近的一个灰坑中,该器物应属西周晚期之物.伯(嗻)父瑚器高10.5厘米,口沿长28厘米,口沿宽22.5厘米,腹深6.5厘米,重3公斤.  相似文献   

12.
前人认为郑玄《尚书注》"兼采今古文",但是单凭存世文献,辨别郑注哪些属于今文经说、哪些属于古文经说是个难题。而近年新出的清华简《金縢》篇是战国中晚期的古文本,通过文本对读等方法,可以推断郑氏经说主要采用了古文,亦可确知《史记·鲁周公世家》述《尚书·金縢》兼采今古文经说,构成了《史记》采用古文的新证据。  相似文献   

13.
加藤 那时还没有想过创立新公司的事呢。 稻盛 我担心部下今后的出路。实际上,那时身兼董事的生产部部长青山政次为了试验烧制我设计的陶器部件的电气炉,去巴基斯坦了。他那边说要让我去做技术部长。青山先生也认为松风没救了,所以他向对方提出要求说:“如果和稻盛一起,我可以来”。他写信通知了我。我尽管觉得对不起周围的人,可是那边也好像人手不足,所以我说等我到了巴基斯坦争取把大家都叫过去。话是这么说,青山回来后知道了我要辞职,他说:“这还了得!”,后来他为我创建新公司到处奔波。(注:青山政次,出生于明治三十年,创建京瓷公司的策划者之一)  相似文献   

14.
彝族葫芦崇拜与生殖文化略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葫芦.又称壶、匏、瓠等。壶,小篆作《说文》:“壶,昆吾圜器也。像形,像其盖也。”“昆吾”即是“葫芦”的音转。葫芦的概念.又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葫芦,指部果上下部膨大,下部大于上部的缢腰状类,俗称“丫丫”葫芦儿”;广义的葫芦,则是指“成熟后果皮木质化”的葫芦家族,其主要成员有部、悬瓠、壶、蒲芦等。在古代祭献礼仪中,葫芦是必不可少的盛皿。《礼仪·郊特牲》说:“器用陶的.以象天地之性。”“陶匏”即陶制的葫芦状器皿.而葫芦作为盛皿,一直伴随着中华民族世世代代的实际生活,或盛水,或盛酒,或盛油.或盛药…  相似文献   

15.
《三都赋》唐前旧注被李善收入《文选》之中,关于旧注的注者,历史上存在以下几种说法:张载注《魏都赋》而刘逵注《吴都赋》《蜀都赋》说,臧荣绪和李善等持此说;张载注《蜀都赋》而刘逵注《吴》《魏》二赋说,綦毋邃等持此说;左思自注说,见于《左思别传》;张载、刘逵并注《三都赋》完篇说,主要见于近代学者。左思自注说及并注三篇说于情理皆有不通处,应非史实。余下两种说法虽各有所据,然通过文本细读,可知臧荣绪和李善的说法更为可信,即张载注《魏都赋》而刘逵注《吴》《蜀》二赋。  相似文献   

16.
人工染色是玉器制造的重要工艺,早在一、二千年前,我国的玉器制造就采用了染色工艺。成书于战国时期的《山海经》中记述:“又东三百七十里日侖者之山,其上多金玉,其下多青英(艹丹隻),有木焉,其状如谷而赤理,其汁如漆,其味如饴,食者不饥,可以释劳,其名日白(艹处口),可以血玉。”郭朴注曰:“血,谓可染玉作光彩。”(《山海经·南山经第一》)这是对染玉工艺的明确表  相似文献   

17.
新发现的卌三年逨鼎中有"讯庶又粦"一语,李学勤先生将"粦"隶定为"(炎口)",认为"‘(炎口)’字从‘炎’声,应读为古音同在匣母谈部的‘嫌’,即嫌疑"。"‘讯’是讯问,‘庶’义为众,‘又’读为‘有’。""‘讯庶有嫌’,即审讯嫌疑人。"李零先生认为"‘讯’,指司法审讯"。并将"(炎口)"释作"戾",说其"同‘吝’,古书用为通假字,如《礼记.大学》‘一人贪戾’,郑玄注:‘戾,或为吝。’古人多以‘罪’训‘戾’(《尔雅.释诂上》),这里是指触犯刑律者"。  相似文献   

18.
流散美国的晋式青铜器(续)──礼器篇(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蟠螭纹鉴(图一),芝加哥艺术博物馆藏(1930.704),高29.5、宽59.6厘米,周身饰浅浮雕蟠螭纹,并以两道晋国铜器特有的辫形綯索纹作界带,肩腹部设耳一对,造型为长有花冠和弯角的兽面(图二)时代约当春秋末期。鉴的用途为盛水、藏冰或盥洗。《周礼·大官·凌人》“凡外内饔之膳羞,鉴焉;凡酒浆之酒亦如之,”郑玄注曰:“鉴……以盛冰、置食物于中以御温气”,意思是把膳羞和酒桨放在盛冰的鉴里以保鲜。《庄子·杂篇·则阳》:“卫灵公有妻三人,同鉴而浴”,可见它也用作盥洗。鉴是东周时代新出现的器种,也时常成双…  相似文献   

19.
徽州雕版印刷术的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印刷术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伟大发明,是对世界文化发展的重要贡献之一.根据古书上的纪载,我国雕版印刷术发展的情况,从时代上说,始于唐代,扩于五代,精于宋人,元明以后趋于鼎盛.从地区上说,先从吴(扬州)蜀(成都)越(绍兴)开始,到宋代,两浙地区刻书最盛,其中又以杭州为最发达;福建地区也盛,以建安为中心,如朱熹所说"建阳麻沙版本书籍行四方者,无远不至".又如叶德辉所说"宋代刻书之盛,首推闽中".四川地区,由成都南移,以眉山  相似文献   

20.
<正>今本《周易·兑·彖》:"说以先民,民忘其劳"中的"先民",汉晋典籍征引均作"使民"。如《诗·豳风·东山》诗序:"说以使民,民忘其死。"《论语·子路》何晏注引孔安国曰:"《易》曰:‘说以使民,民忘其劳。’"《左传》昭公六年:"教之以务,使之以和。"杜预注:"说以使民。"《文选·陆机·五等论》:"故《易》曰:‘说以使民,民忘其劳。’"《尚书·旅獒》:"狎侮君子,罔以尽人心。"伪孔传:"以悦使民,民忘其劳,则力尽矣。"(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