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清末地方自治新论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地方自治最早产生于西欧,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初期资产阶级为反对封建专制而提出的一种与中央集权政治相对立的地方分权思想与制度。这一政治主张在中国最早由黄遵宪在戊戌变法时期提出,但由于变法的迅速破产,未能引起人们的共鸣。清廷推行“新政”和“预备立宪”以后,在资产阶级立宪派的极力主张下,加之清政府出于维护自身利益的考虑,地方自治成了清廷仿行宪政的重要措施,并在开展的过程中出现了地方官府直接督导、资产阶级立宪派参与和资产阶级立宪派自发倡办、地方官府认可两种类型。清末地方自治的明显特征是内容上的完整性和实施上的冒进性。  相似文献   

2.
清末地方自治包括府厅州县和城镇乡地方自治两个层级,并建构了两个层级不同的官治与自治模式,即在城镇乡一级实行"以自治辅助官治",而府厅州县则实行"自治与官治合并"之制度。两种模式都借鉴了日本自治制度,但都有所不同。就清末城镇乡地方自治的运行来看,由于地方自治章程赋予官府监督自治之权,也由于自治团体为谋求地方利益,常常也会与官府对立,所以,官治与自治常常处于矛盾冲突之中。  相似文献   

3.
黄遵宪的地方自治理论是其进行地方自治实践的指导思想。黄遵宪的地方自治是一种由封建专制向君主立宪政体过渡的一种制度,是一次传统社会向现代国家转型的尝试。本文将从黄遵宪地方自治理论提出、内容、实践以及评价四个方面来论述,阐明利弊,以求全面、客观的认识其理论。  相似文献   

4.
日本地方自治的表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团体自治与居民自治两个方面对日本地方自治的现状进行了考察,发现了其地方自治现状与自治理念之间存在着很大的落差,并对产生落差的主要原因进行了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5.
地方自治是近代宪政的重要内容之一,地方自治思潮在中国的出现是在甲午战争之后。本文主要介绍黄遵宪的地方自治思想的内容、地方自治思想的理论来源和他的地方自治实践活动。黄遵宪的地方自治思想体现了中西文化相互碰撞和相互交融的时代特征,也反映了先进的中国人追求民主、探索宪政之路的不懈努力。  相似文献   

6.
清末民初地方社会整合格局的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晚清以降,在内忧外患交侵之下,乡族自治传统下的地方社会秩序陷入困境。随着国家扩张权力需要的增强和地方资产阶级化新兴士绅的倔起,一种以国家与新型地方精英的合作为基础的新的地方权力格局呼之欲出。当然,由于传统势力的牵制以及国家权力与地方精英权力之间的张力,清末民初的地方权力重建过程充满了复杂的纠葛与冲突。  相似文献   

7.
井上毅作为明治时期最著名的法制官僚,对明治国家的法制建设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不仅如此,对地方制度问题也不断提出建言,对明治地方制度的建设以很重要的影响。井上早年留学欧洲,倾向于日本学习法国的地方制度,主张在日本的町村一级实行地方自治制度,在府县一级实行行政制度,与主张完全照搬德国,在府县、郡和町村三级都实行地方自治的山县有朋形成了对立。最后井上虽然没有掌握制定地方自治制度的主导权,但对日本近代地方制度的影响还是不容忽视的。而且值得强调的是,二者的地方自治观虽不相同,但在维护天皇制这一目标上却殊途同归。  相似文献   

8.
孙中山地方自治思想之学理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马小泉 《史学月刊》2005,1(5):43-50
孙中山关于地方自治的思想理念,是其民权主义政治革命纲领的基本内容。在长期的民主革命实践中,孙中山的地方自治思想不断丰富和完善,尤其是在中华民国建立以后,孙中山始终坚持以地方自治为政治理想,并由此形成了系统而完整的地方自治思想体系,体现了孙中山卓越的政治智慧和坚定的理想信念。孙中山关于地方自治的思想理念,带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和民族属性,它是近代中国资产阶级政治文化的产物,也是近代政治思想发展史上的一个重大理论贡献。虽然这一地方自治思想体系带有不可避免的理论缺陷,在近代民主政治的实践过程中也遇到很多挫折和障碍,但其在学理上的意义是应当给予认真总结和充分肯定的。  相似文献   

9.
1888年市制町村制和1890年府县制郡制发布后,标志着日本近代地方自治制度的形成。关于这一制度的研究也不久即开始起步,并在战前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战后,在这些成果的基础上,日本学者从新的历史观念出发,继续从历史学、财政学、法学等多个角度对日本近代地方自治制度进行研究。本文即拟对这些成果进行综合性的概述。  相似文献   

10.
中世纪前期英国的地方自治形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早在中世纪前期,英国的地方统治就不同于封建时代中国式的“官治”,而呈现出一定的自治特性。这一自治特性分别表现为“官民合治”与“民官自治”。无论是哪一种情形,其自治形态都属于“国王监控的地方自治”。这种自治形态真实地反映了王权触角的向下延伸与地方集团对王权的制约,它对于英国地方自治的起步、宪政的发展、市民社会的孕育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是英国成为“地方自治之家”与“宪政之乡”的重要原因所在。  相似文献   

11.
近代日本地方自治的成立,传统的“自治因素”——村落共同体的存在是不可忽视的原因之一。但是这一同近代地方自治相矛盾的事物,并没有因完成其使命而退出历史舞台,而是仍然对近代日本的地方自治起到补充的作用。这种现象的出现反映了战前日本近代化的急速性和偏向性。由此也看到,日本传统的村落文化也是日本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  相似文献   

12.
中古英国地方自治研究综述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陈日华 《世界历史》2008,(5):111-117
英国是“地方自治之家”,近代英国独具一格的地方自治制度树立了良性的中央与地方关系。从历史的角度考察,这一制度可以追溯到中古时期。因此,对中古地方行政的研究可以为我们理解“地方自治之家”的由来与发展提供历史的背景。  相似文献   

13.
德国学者阿尔伯特·莫塞(Albert Mosse1846—1925)1886年至1890年受日、本聘请,担任阁法律顾问。在此期间,他为日本近代法制,特别是地方自治法制的建设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其地方自治理论对近代日本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通过读解其各个时期的有关地方自治的讲义及意见,我们发现,以法治国为目标,强调地方自治之于国家与社会的调和的重作用,是其地方自治理论的核心。  相似文献   

14.
唐凌 《广西文史》2004,(2):3-12
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了延续2000多年的封建统治,以皇权为核心的中央集权制分崩离析。在新的社会体制尚未建立之际,各地的封建军阀为了扩展自己的势力展开了激烈的争夺。1912年2月,袁世凯逼孙中山退位,掌握了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实权后,各地封建军阀之间的争夺依然在进行,袁世凯的统治地位很不稳固。以陆荣廷为首的桂系是清末民初迅速崛起的一个政治、军事集团,其发展速度之快,影响之大,为许多地方势力所不及。  相似文献   

15.
各省实施新县制推行地方自治成绩总检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39年9月,国民政府颁布了《县各级组织纲要》,在全国范围内推行新县制,要求重划县等、增强县政府职能、裁撤区署、建立乡镇公所、调整保甲、整理警卫、普及教育等等,以建立地方自治为名,达到加强对基层控制之目的。新县制以三年为限,1942年5月,内政部就各省实施情况进行分析,检讨新县制推行中存在的问题,对其成绩得失作了一个较为中肯的评价。  相似文献   

16.
论南京国民政府的县自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主要论述了南京国民政府推行县自治的实践及其失败原因。县自治是南京国民政府训政建设的重要内容,被视为由训政向宪政过渡的基础。为此,国民政府颁布了大量法规,投入了难以数计的人力、物力、财力,但结果以失败告终。本认为,国民党及其政府领导现代社会变革能力的低下、县自治具体制度和举措的失当、自治人才的匮乏、县自治推行过程中的内在矛盾是失败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7.
近代浙江省地方自治制度与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末民初,浙江省推行地方自治的广度几乎遍及各州县乡镇.虽然各地自治风潮涌动、军阀肆意扼杀,地方自治的精神却已影响和改变着基层社会.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地方自治走向由国民党政府引导推行的道路,在制度上和实践中都有了较大的发展.但此间鉴于抗日战争和内战的爆发,国民党加强保甲制度,日渐控制和干预地方自治.浙江省地方自治在短暂发展之后,愈益背离其本质.  相似文献   

18.
杨涛 《史学月刊》2007,(6):43-47
晚清江苏地方自治的推行在当时堪称典型。但由于统治者对自治本意的歪曲及对官办模式的偏重;由于严重的财政危机,国地税改革的功利性与不断加重的捐税;由于下层群众被排除在文化资源拥有者之外,民智民力水平的低下;由于官府与新、旧士绅对基层政治资源的争夺;加之统治者处理民变措施的失误,地方自治陷于困厄并引发江苏省反自治民变。其突出表现为抗捐抗税、反对户口调查、捣毁学校与自治公所等。反地方自治民变表现的社会动员的缺乏、国家—社会关系失序的教训十分深刻。  相似文献   

19.
实行近代地方自治的中心课题是地方公选议会的形成。明治维新初期日本地方民会的出现和发展,对推动政府转变地方政策,一定程度上承认地方的自治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并为将来的地方议会运营奠定了基础。这也说明近代日本地方自治的形成有着从上和从下的两方面因素。  相似文献   

20.
民国时期,山西在实行“地方自治”上曾有相当进展,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为此还获得了名闻全国的“自治”美名。那么,山西实行“地方自治”的大体经过和主要内容是些什么?是哪些因素促成了山西“地方自治”的实行,山西的“地方自治”是什么性质的,它又产生了怎样的作用和影响。研究这些问题,对于进一步了解这一时期山西乃至全国社会政治演变的历史,认识“地方自治”这一西方资本主义明在中国这块土地上发生发展的艰难曲折和变异的深层原因,都有着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