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清嘉庆以降,尤其是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清王朝开始由乾嘉盛世走向晚清乱世。从道(光)咸(丰)到同(治)光(绪)的五六十年间,是中国经世实学思想的高涨时期,同时也是中国传统实学通向近代“新学”的转型时期。晚清时期的经世实学,虽然是围绕着“救亡图存”这一时代主题而展开,但是根据晚清实学发展的深度与广度,又可以大致划分为两个阶段:从十九世纪二十年代到六十年代的道、咸经世派的实学思潮与十九世纪六十年代到七八十年代的洋务派的实学思潮。道、咸经世派与洋务派的实学思想之间,既有历史的继承性,又有时代的变异性,使晚清经世实学呈现出五  相似文献   

2.
论《十七史商榷》的“经世”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初倡导的实学仍为多数乾嘉学者所继承,但其内涵以及分析视角则有所变化。由于所处的时代和环境不同,乾嘉学者已不可能像清初那样高扬"经世致用"旗帜,但其著作中不乏"经世"内容。王鸣盛代表作《十七史商榷》虽以考史为重点,但并未放弃史学的基本功用,其考据注重涉及国计民生方面的内容,评论历史人物、事件也从社会现实出发,折射出强烈的"经世"意识。  相似文献   

3.
论左宗棠的文化思想孙占元左宗棠向来以"一介寒儒"自称,表明他把自己纳入文化人的圈内。在其文化思想中,他既表示要"纳轨躬儒行",主张",洛以程朱为宗",又时常强调"穷经将以致用",大力提倡经世实学,同时他面对着西学东渐的新文化氛围,于中学与西学的关系方...  相似文献   

4.
魏源编纂《皇朝经世编》。远绍明末陈子龙等的《明经世编》,近承清乾隆年问陆耀的《切问斋钞》,是一部有关清朝前中期经世实学的论总集。本重点论述了它的编纂方法,并兼论其编纂之缘起、影响及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5.
沈艳 《史学月刊》2004,(3):108-115
自魏源代贺长龄编纂的《皇朝经世文编》问世以后,近代中国社会出现了一股赓续“经世文编”的潮流。这些经世文续编传播的“经世之学”构成了因时而变的有机序列,映射出强烈的现实性和工具性。各部经世文续编基本上保持着体例结构和求变趋向上的相对稳定性。这些经世文续编所载“经世之学”均未脱离传统经世实学的轨范,西学则被经世文续编借用来强化其“致用”性。因此,这种“经世之学”就无法与近代意义上的“新学”画上等号。经世文续编所代表的传统经世观含有“道德理性”成分,讲究价值和目的,同西方近代“工具理性”纯粹讲究手段的有效性颇有间隔。  相似文献   

6.
蔡智力 《清史研究》2020,118(2):61-72
中国古代的学术批评,往往以"虚""实"作为评价尺度,但是,何为虚,何为实,往往依批评者的主观认识而定。在《总目》的批评视野中,虚实概念存在不同层次,且呈现辩证结构关系。在学术内容层面,《总目》所谓之虚实,主要就内容状态充实与否,与内容性质切近人事与否而言;在学术方法层面,则主要就方法是否征实可据而言。内容与方法是一体两面关系,如二者均被认定为实,便可称为"实学"。但对《总目》而言,"实学"只是相对的实,其上仍有"致用"的进径。在学术致用层面,《总目》的虚实论仍存在三层辩证结构:就目的论,"实学"如无经世目的亦仅为"虚文";就效用论,有经世目的而无实效亦为"虚文";就实行论,有实效如不施诸实行,亦仍为"虚文"。由"虚实"这种变动不居的概念特征,以及《总目》虚实论的复杂性可见,近年兴起的"实学"研究,其"实学"概念的确当性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7.
张晨怡 《史学月刊》2006,1(3):54-57
罗泽南是晚清理学的重要代表人物。他不仅以经世实学相标榜,而且还着手解决现实社会政治为程朱理学所提出的新课题,与曾国藩、刘蓉、郭嵩焘、王錱、李续宾、蒋益澧、杨昌等一群有着共同学术旨趣的师友弟子一起投入到所谓的“湘军事业”中,残酷镇压了太平天国起义,为晚清的“同治中兴”、“理学复兴”创造了重要的条件。  相似文献   

8.
高攀龙是晚明历史上的一位重要人物。面对江河日下的社会现实,以高攀龙等为代表、以东林书院为阵地的一批正直官僚士大夫,致力于救世活动。其中高攀龙提倡实学、图谋革新、力行实事,在关注民生、救助贫困方面进行了不懈的努力。尤其是他与陈幼学等人创办的同善会,救助了大量的贫困无依之人,其道德教化活动对于提高人口素质、维护社会安定理应有所助益。更重要的是高攀龙提出的同善会理念和手订的运营方法,对江南地区乃至全国慈善事业的发展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高攀龙从倡实学、图革新到行实事,一以贯之,充分反映出他的救世理念及为之付出的努力,尽到了一个"以天下为己任"的学者官员的社会责任。  相似文献   

9.
明中后期的史学思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嘉靖、万历以来 ,时代的动荡 ,政治、经济、思想上的巨大变化 ,阳明心学和此后实学思潮的兴起都对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批判程朱理学成为一种思潮 ,传统的经史关系认识受到冲击 ,以史经世的思潮得到发展。  相似文献   

10.
方以智是明清之际的思想家。在历史观上,他从易道变化之理入手来论证社会人事,认为从自然界到人类社会都是一大物理,因而都是人们认知的对象,历史研究是一门"以实事求实理"的实学;历史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历史的发展有"常"有"变",有"理"有"则";人是天地万物的主宰,古今以"智"相积,因而今必胜于古。他的史学思想的显著特征是实证精神,主张"待证乃决"、"扩信决疑";同时提倡寻委溯源、通相为用的通变意识,并以推理与归约为通变基本方法。  相似文献   

11.
在无锡城区的西南部,尚留有一大片晚清风格的住宅建筑群。它占地1.2公顷,粉墙黛瓦,厅室幢幢;封火山墙高高迭起,东西备弄前后贯通。这就是薛福成故居建筑群。薛福成(1838-1894年),字叔耘,号庸庵,无锡北乡寺头人,幼时随父薛湘徙居城中前西溪外祖父顾氏家中。读书刻苦,且信奉魏源、林则徐等人观点,力治“经世实学”。曾先后在曾国藩、李鸿章幕府20余年,后出任宁绍台道,出使英、法、意、比四  相似文献   

12.
道成之际,经世致用之风重新兴起,西北史地研究渐成“显学”。龚自珍、魏源关于西北史地的研究以及开发西北、经营西北的思想体现了他们的经世意识,也具有一些近代意识。二人西北研究的经世目的、政策有很大的相似之处,也由于经历与时代的不完全相同而在经营西北、抵制侵略的策略上有明显差异。他们关于西北的历史、地理、风俗、制度、人17、文化的基础性研究,不仅对于历史、今天的西部开发有重要价值,而且为后世树立了榜样。  相似文献   

13.
有关《海国图志》的版本流变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有关《海国图志》的版本流变问题洪九来鸦片战争之后中国社会兴起了一股研究域外地志之学,"开眼看世界"的进步活动,进步的知识分子突破了传统"实学"的界限,把"经世"的眼光投射到"筹海"御夷这一新课题上。林则徐是这一活动的首倡者他组织人员翻译的《四洲志》为...  相似文献   

14.
丘濬经世理念是明中期社会变迁的一种反映,经济生活近代化的期待与传统社会范式的修正成为丘濬经世理念中颇具时代特征的两种价值倾向。丘濬经世理念也是15世纪后期儒学“治道”与“治法”有效整合的一种尝试,是儒学以现实社会经济生活内容为参照的一次自我充实与发展。丘濬强烈的“立功”意愿是其经世理念激励的结果与表现,而壮志难酬之命途使丘溶之经世理念幻化为以“救时”为主旨、以诗文为载体的浓郁的经世情怀。  相似文献   

15.
12.《安吴四种》包世臣手稿本包世臣,泾县人.在政治史、学术史、艺术史上,是安徽近世史上杰出的人物.他的最大成就,是在如下这些方面开辟了风气:清代的学者,康雍以来,都不敢谈政治,更不敢讨论现实问题.包世臣、周济起,开始议论时政,对礼、法、兵、农、刑政,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主张.龚自珍、魏源受了这个影响,从此后有所谓"经世"派的学者出现了.尽管包世臣的谈礼乐刑政是站在统治阶级立场,但是风气之开,对社会文化是起了进步作用的.在书法方面,由于清代帝王提倡馆阁体,书法家一般在"帖学"上打圈子,"董思翁"成为一时风气.那里能谈到汉、魏、六朝.包世臣开始提倡北碑、一扫一二  相似文献   

16.
一、近代教育思想在贵州的传播鸦片战争后,一些比较开明的,有爱国思想的知识分子开始向西方寻求改造中国的道路。以龚自珍,林则徐\魏原为代表的先进知识分子,首先提出学习西洋、改革社会的主张。在教育方面,他们撞击封建传统教育,批评八股取士制度,反对空疏无实的理学,主张“经世致从’,提倡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求,要求广开言路,选拔安邦治国的人才,腾陵地提出了以西方为榜样,建立新教育制度的设个接着在统治阶级内部,以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为代表的洋务派,主张在维护统治阶级根本利益的前提下,调整统治政策,学习…  相似文献   

17.
深厚的学术功底,尤其是强烈的现实精神,是萧一山违背"为学问而学问"的学界潮流,高扬"经世"旗帜的主要原因。在理论上,他赋予传统现代意义,使"经世学"变成一种可以涵盖政治、经济、历史、哲学等各种分支学科,并处于指导地位的学问。在实践上,他所涉及的各个领域——从文献考释、清史著述,到传统文化研究——经世精神都有清晰地体现。可以说,萧氏学术是一个在"经世"精神推动下,从故纸堆逐步走向现实的完整体系,以"经世之学"称之是恰如其分的。  相似文献   

18.
兰秋阳 《安徽史学》2018,(1):39-46,54
地方书局的兴起是19世纪中后期令人瞩目的政治文化现象,它是由太平天国农民战争和第二次鸦片战争后社会变迁、政治变局与学术衍变交织促成。地方书局的兴起,直接肇因于文化典籍遭兵燹损毁,但寻其根源,战后清廷欲复兴儒学、振兴文教以重建传统文化秩序,是地方书局兴起的根本原因,经世实学思潮和传统学术衍变,则是地方书局兴起的两个重要推动力量。这些因素,在19世纪中后期地方督抚权力扩张的背景下,最终演化为创办地方书局的文化实践。  相似文献   

19.
盛昱(1850—1899年),字伯熙,一作伯羲,别号意园。他是清宗室,籍属镶白旗,光绪二年(1876年)进士,官至祭酒。伯熙身为贵胄,而能潜心致力于学问,对经史、舆地及清朝掌故,皆能详其沿革。居官时,崇尚风雅,与张之洞、潘祖荫诸人领袖清流,以直谏敢言著称于时。其在国子监时,提倡实学,颇得时论好评,罗继祖先生称“其长司成六年最尽职”,国学有“赖意园一振之”,(见《枫窗脞语》)殆为公论。只因盛昱秉赋简贵清谧,性不谐俗,终于退出官场,以考订鉴赏金石书画,与及考藏古籍善本终其后半生。由于他博雅  相似文献   

20.
在思想史研究领域,明末清初的思想界从来不曾寂寞。学者们为它贴上了“实学”、“经世”、“启蒙”等各种标签。吴震先生的新著《明末清初劝善运动思想研究》(台湾大学出版中心,2009年9月)则为这一阶段的思想贴上了“劝善”的标签。全书除《导论》外,下分《明末清初劝善思想溯源》、《阳明心学与劝善运动》、《晚明心学与宗教趋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