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抗战兵役对于保障战时兵源、补充战场兵员损耗、维持长期抗战所需战力等方面具有决定性作用。本组史料辑自馆藏军政部兵役署档案,选取其中较系统完整的兰肃师管区、浙江省军管区、福闽师管区司令部兵役工作报告书予以刊布,冀以反映战时国统区地方役政实施之基本面貌。  相似文献   

2.
抗日战争是中国历史上一次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的反侵略战争.由于战争的残酷性,国民政府军队几乎在每次重大战役中都有大量的兵员损耗,为了满足战时兵员补充的需要,国民政府采用了征募并行的兵役制度,既尽力招募志愿兵,也大量征集义务兵.特别是在抗战中后期.国民政府在国统区大力推行以征额配赋为特征的义务兵役制度,使义务兵成为国民政府军队的主要兵员来源.虽然由于当时实行义务役制的基础尚不具备,制度本身亦不是很完善,特别是国民政府基层政权的黑暗,导致征兵过程中出现了严重的弊端,影响了国民政府兵员动员的成效,但总的来说,整个抗战时期,国民政府征集到的兵员数量还是比较大的,基本上满足了作战部队兵员补充的需求,支持了抗战.  相似文献   

3.
抗战时期,国民政府推行征兵制。福建省军政当局既严格奉行了中央的兵役政策,又因时因地采取措施,通过建立兵役行政机构,制定地方兵役法规,开展兵役宣传,优待征人征属,完善征集程序等方式,广泛地动员壮丁出征抗敌,使福建人民融入全民族的抗战大潮中,为保障抗战胜利所需的兵员做出了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4.
抗战时期国民政府僧人兵役政策的形成与演进,不仅牵涉僧团与国民政府之间的博弈,亦与战时役政和边政密切相关。全面抗战前,国民政府针对地方所反映的僧人兵役问题,由训练总监部出台相关政策。该政策强调僧人属于国民,理应承担兵役义务,其本意在于减小《兵役法》推行的阻力,却因未注意到僧人宗教生活方式的特殊性,引起僧团抗争。后在行政院协调之下,由内政、军政和训练总监三部会商修订,暂时与僧团达成妥协,允许僧人侧重救护训练,底定了僧人兵役政策的基本内容。国民政府迁渝后,边疆的重要性日渐突出,又因蒙藏边民佛教信仰根深蒂固,佛教的政治意义随之凸显。而地方不断有壮丁借出家逃避兵役,国民政府在役政和边政两端左右为难,僧人兵役政策随之摇摆不定。抗战时期国民政府僧人兵役政策形成与演进的历程,揭示了战争、边疆及僧团抗争对政教关系的型塑,也为重新思考佛教与抗战关系提供了可能。  相似文献   

5.
由崔国华主编的《抗日战争时期国民政府财政金融政策》近日已由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该书共计36万字,13章,内容涉及战时财政和战前国民政府财政概况,战时财政收支系统及一系列政策,田赋收归中央并改征实物政策及战时专卖、税制等多项政策演变、完善,稳定战时金融诸项办法等等,这些  相似文献   

6.
论战时教育思潮与战时教育的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熊贤君 《民国档案》2007,2(3):105-111
抗日战争爆发后,教育界为配合军事斗争,为教育适应抗战之需与夺取抗战胜利献计献策,形成了强劲的战时教育思潮。他们适时地提出了颇有历史意义的教育应当深刻反省,"战时需作平时看","平时需作战时看"和不宜以大学生作兵员等极富建设性的建议,保证了抗战时期各级各类教育的持续发展,而不是因为抗战而全面停辍,从而为抗战建国储备和培育了有生力量。  相似文献   

7.
召募卫所舍余是明代募集兵员的途径之一。明初舍余在卫所制的组织内拥有相对的自由空间,其中一些人为了获取世袭武职和报酬,具有从军的意愿,这是募兵制能够在具有身份强制性的卫所体系中得以发展的社会心理基础。召募卫所舍余随着土木之变后大规模募兵制的展开,九边、京师等地皆有施行,与抽选并行。召募舍余补充正军和顶种军屯起到缓解卫所制废弛的作用。然而随着政府加强对舍余的控制,该群体在卫所组织内的自由空间缩小,人身束缚趋于强化,不再具有应募的自由身份,其兵役在弘治以后逐渐以抽选为主。  相似文献   

8.
民生实业股份有限公司1942年度概况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民生实业股份有限公司是民国时期我国著名的民营企业之一。抗日战争爆发后,因受战事影响、航线局限于长江上游,营业状况起伏较大。本刊曾于1991年第四期公布过有关该公司战时营业状况报告一份,现公布该公司1942年度概况一纸以为补充。本件史料既反映了该公司1942年度概况,也粗略勾勒出它的整个发展历程,对研究民生公司发展史,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9.
抗战时期国民政府征兵的推行弊端丛生,广受社会诟病。在导致征兵制推行弊失的众多原因中。日寇的疯狂进攻造成中国大量兵员的需求、战时经济的贫困及社会组织的弥散使征兵制的推行困难重重;基层保甲的徇私舞弊、贪赃枉法严重制约着征兵制的顺利推行;而征兵、征工、征粮之间的冲突也使征兵制的推行捉襟见肘。  相似文献   

10.
本文利用张家山汉简和里耶秦简等新出简牍材料,尝试重新解构秦汉时期的徭役兵役体系。秦汉时期的徭役兵役制度以丁中制为基础,制定了两种起役年龄标准——十五岁和"傅"年。十五岁以上未傅者和皖老,相当于后代的次丁,只须服"更"的劳役和部分正役——"徭",不须服"屯戍"兵役。"傅"指著籍成为国家正式兵役和徭役的负担者,时称为"正"、"正卒"或"卒",相当于后代的"丁"。正卒除每年服一个月的更的劳役外,还有两项基本义务,即一岁屯戍兵役(无论是戍边、戍卫京师或戍卫郡县),一岁"徭"的力役。秦及汉初两者均是以每年一个月、傅籍期间完成一年的方式服役,高后五年始实行戍卒岁更之制。材官骑士是从正卒中选拔出来的职业军人,平时居家,战时征调,每年集中训练一个月,可以冲抵"徭"。  相似文献   

11.
吴元康 《安徽史学》2016,(5):156-160
1945年抗战胜利前夕,安徽省政府编辑出版《安徽省战时损失概况》一书。该书认为,战时安徽存在宿县等15个完全沦陷县份。种种史料表明,此说不能成立。  相似文献   

12.
新中国成立后,为适应军队建设的需要,国家及时提出实行义务兵役制。它的主要特征是实行定期征集、定期退役,既可以使现役部队得到充足的兵员补充,同时可以有计划地积蓄强大的、训练有素的后备兵员。1955年7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兵役法》颁布实施,这是新中国的第一部兵役法,它标志着长期实行的志愿兵役制度的结束,这是国家军事制度的一项重大改革。虽然义务兵役制是一种比较合理的兵役制度,但在实践过程中由于缺乏经验等原因出现了一些问题。新中国成立初期,围绕预备役制度、民兵工作以及是否恢复志愿兵制等问题,经过了较长时间的探索和实践,义务兵役制得到修正和改进,符合中国实际的兵役制度逐步确立,并不断发展完善。  相似文献   

13.
1942年9月21日,蒋介石在总理纪念周训话中讲述其视察西北之感想,并作出注意西北开发、奖励移民、党政一元化及改进兵役与粮政等指示,反映了抗战期间,国民党中央在重视加强西北经济开发的同时,在政治上极力扩张、控制西北之情。  相似文献   

14.
何德廷 《史学月刊》2004,(6):126-128
抗战时期,国民党不愿完全放弃削除异己的做法,未平等地对待杂牌军。杂牌军和中央军在武器装备、后勤供给、兵员补充、将领处分等诸多方面存有差别,造成杂牌军在抗战中处境极为艰难,个别杂牌军将领伪化以图存。  相似文献   

15.
抗日战争时期,国民政府为补充兵员,制定了《非常时期监犯调服军役条例》,实施监犯调服军役措施,监犯在服役期间,成效显著,为打败穷凶极恶的日本帝国主义作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16.
抗战时期国民政府对军事优抚给予了高度重视,尤其在军事优抚的制度化建设方面取得了相当成绩,不仅成立了专门的优抚行政机构,制定了系统化的优抚法规条例及实施细则,还动员社会各阶层赞助优抚支持长期抗战,使军队旧有优抚的落后面貌得到改观.在激励军队士气,提高部队战斗力,保障大后方战时兵役的开展等方面都起到积极作用.然而,由于社会条件的制约,当时的军队优抚在根上未脱旧有优抚模式的窠臼.  相似文献   

17.
许虹 《黑龙江史志》2014,(3):309-310
清中晚期,战事频发,东北作为重要的军事基地,征调不断,兵员不足,为了补充兵丁,西丹兵得到重用,本文从西丹兵的数量、训练、作用等方面对其进行分析,对于西丹兵对清末战事的影响以及它带给我们的启示进行了叙述。  相似文献   

18.
"八一三"时期的上海银行公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八一三”沪战爆发,上海银行公会先制订同业暂行办法4条,供国民政府财政部参酌制订战时安定金融法规;随后组织上海银行业遵行《非常时期安定金融办法》及补充办法,并对社会各界的反应做出应对。为上海转入战时金融体制做出诸多积极努力。同时,上海银行公会还为限制外汇供应采取一些措施。为支援抗战,曾组织会员行、下属组织及银行业同人认购救国公债,为抗敌筹措经费。另外,还为会员行8月份公债交割与上海华商证券交易所及国民政府财政部屡次进行交涉,并最终获得解决。上海银行公会为“八一三”时期沪市转入战时金融体制及稳定金融做出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19.
由于史籍缺载,或语焉不详,有关五凉时期徭役问题的研究,目前基本上仍是空白。近年整理出版的《吐鲁番出土文书》第一册,所收五凉文书虽然大多残缺不全,但对此问题已提供了确实可据的材料,使我们对五凉时期的徭役有了较清晰的了解。特别是五凉时期的兵役,更为如此。本文试加考察,以求教于专家学者。一、五凉时期的终身兵役根据出土文书,五凉时期的徭役以兵役或兵役形式的其他杂役为主。兵役又以终身兵役  相似文献   

20.
张春兰 《文物春秋》2005,(2):65-68,78
本文考释了出自《俄藏黑水城文献》中的一件宋代军事文书,对其内容、年代及撰拟主体进行了分析考证,认为该文书所提供的资料可印证、补充史籍所载北宋末年宋将范致虚战败西京、兵溃潼关的历史事实,同时还提供了史籍所鲜见的统兵机构--"御前会合军马入援所",并对宋王朝处理溃散兵员问题的"收管"制度有所反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