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近80年来研究孙中山先生的各种论著可谓灿若星河,硕果累累,惟有关孙中山先生照片研究的论著为数不多,屈指可数。其实照片是历史的记录,是无言的自传,是非常珍贵的历史资料,可以弥补文字资料的不足。孙中山先生一生奔走革命,为我们留下了不少珍贵的照片,对这些留影进行系统研究,也许是孙中山研究领域里可以有所作为的一件事。  相似文献   

2.
<正>昆山收藏家曹渭清先生在一次偶然的机会发现一批珍贵照片,并高价收买。总揽这些景照,片相完整,取景独特,图像清晰,每张照片都标有"Qu in sa n"的字母。经请教外语教师得知,这是﹃昆山﹄的早期英语译文。遗憾的是,每张照没有标记何地何桥何江的具体情况,而且其中有些景色早已荡然无存,即使一些上了年纪的老人,也难以确定照片拍摄的具体位置,所以降低了这些照片的历史含量。即使美中不足,但也能从这些老照片中感受出昆山曾经的美不胜收。  相似文献   

3.
<正>1999年9月的一天,我从朋友处偶然发现一张照片,虽然已经很陈旧,但影像依然清晰。细细欣赏,觉得中间坐者极像京剧大师梅兰芳先生,还有汉剧名家吴天保先生,于是我对这张照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问朋友照片从何处所得,朋友说是在周末地摊花两元人民币购得。再次品味照片,又发现衬托照片的底板有"显真楼"三字,就更加感觉此照片有故事,因为显真楼是武汉一家历史悠久的照相馆,位于武汉市的武昌。征得朋友同意,把这张照片带回家,决心解开照片背后的隐藏的故事及秘密。  相似文献   

4.
几年前,为祖父张肇铭编辑画册,在收集资料时,在东湖城管工作的朋友陈勇提供了一幅照片.照片上是一幅鹿形的梅花图和几乎占满画幅的题诗.尽管在此之前我便知道照片上梅花图的背景,有关张难先先生的这段轶事很多人都会津津乐道,得到这幅照片仍然异常兴奋.依稀记得在家里曾看到一套这样的照片,那套照片拍的是60年前东湖梅展的盆景和国画作品,盆景有鹿形的梅花,象形的梅花,而国画作品的照片一定就是这幅“梅花鹿”了.  相似文献   

5.
正不久前,有位老同事在家整理旧物,发现我的一张旧照片,我得悉后告诉他,该照片是金陵之声广播电台(对台湾广播的电台)建台15周年出专辑时,从我身边取走后就不知去向。我虽曾三次录音采访过民国第一位女外交官袁晓园,但这是唯一的合影照。今天失而复得,我很快取回,由此也引发了我对袁晓园先生的怀念。照片正中,袁晓园先生虽然满头银发,但面色红  相似文献   

6.
《武汉文史资料》2020,(8):52-55
<正>近日,原籍武汉的旅英华人范榕先生给我发来一张晚清时期大智门火车站近景照,据称,这张照片由对武汉很熟悉的意大利建筑师马方济提供。范榕先生同时还提供了一本晚清时期京汉铁路全线开通的照片册,其中有张火车开进大智门车站的远景照,与这张近景照为同一场景。近景照主体部分为一层西洋式小型站房建筑,坡屋顶前出,由斜衬支撑形成风雨廊,门窗及房顶缀有欧陆配饰,大门前放有称重地磅。照片中点处站有两位洋人和一位外国传教士打扮的人,其身后站牌下方为中文"汉口  相似文献   

7.
林小云 《福建史志》2006,(6):49-50,54
2006年9月下旬,《风雨如磐——五四运动前后的中国》大型历史图片展在福建博物院开展。这些由西德尼.戴维.甘博先生拍摄的黑白历史照片全方位记录了五四运动前后中国至为重要的一段历史时期的面貌.反映了中国近代史上一些重大的历史事件。其内容广泛深厚.主题客观深刻,作品的艺术成就令职业摄影家们折服。这些照片不仅为后人留下了珍贵的历史镜头.也为中外社会学家了解、研究中国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相似文献   

8.
姑苏五老     
王湜华 《纵横》2009,(8):50-52
1975年,当海棠盛开之际,北京东四八条叶圣陶先生家院内,留下了一张照片,照片上共有五个老头,前排藤椅上坐着的,右面是家父王伯祥先生,左面是顾颉刚先生,后排自左至右是叶圣陶先生、章元善先生、俞平伯先生。照片是叶老的孙子叶三午拍的。五位老人的神态十分融怡自然。这张照片竟成为他们五六十年交谊的生动写照,因此不胫而走,在不小的范围内流传颇广。有人称之为“五老图”;又因为其中四位都是苏州人,平伯仁丈虽是浙江德清人,但他出生在苏州,幼年很长一段时间也都生活在苏州,所以他一向自称是半个苏州人,所以也有人即把这五位老人戏称为“姑苏五老”。  相似文献   

9.
我从省政府参事刘铁轮学长那里得见一张“贵州留日学生时敏同志会”的照片,摄于清光绪32年(公元1906年),照中15人,有着西装的,有着中山服的,还有一位女士,据老一辈的人说这是约来的秋道女侠,个个神采奕奕,照片保存90年之久、犹见这些黔人先辈眉宇间的英飒之气。铁轮学长说,这15入中只识得有李公复、雷长卿、张协陆、陈幼苏和二排左起第四人铁轮的父亲刘应炫先生。这张照片应当是一件历史资料和珍贵文物,历经90年后,能见到前辈在海外读书和从事推翻满清封建王朝活动时的飒爽英姿,真可以教育和鼓舞今人的奋发上进之情。应煌先辈…  相似文献   

10.
一索阿俊塔美国克林富兰艺术博物馆,于1990年从美国J·H韦德基金会购得一件北凉石塔,藏品号为CMA90·84,曾在1991年的《克林富兰艺术博物馆简讯》中作了报道,1994年该馆对这件石塔又作了简要介绍,全面资料未公布。笔者承蒙美国达特茅斯学院艺术史系阿部贤次先生提供照片复印件,后又承蒙克林富兰艺术博物馆中国艺术副馆长J·K威尔逊先生提供石塔全面照片和介绍文章,现据二位先生提供的照片和资料介绍于下。  相似文献   

11.
孙锦章及其后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张旧得泛黄、经历了近70年辗转珍藏的照片,摆在我的面前。这是孙锦章先生的家庭照。照片中的8个人有4个在抗战前参加过国民党组织,另4个从抗日战争时期开始,先后加入了共产党。 山河兴废共搔首,风雨纵横  相似文献   

12.
郑板桥任山东潍县知县时的公堂案卷批示六十二条,为已故高象九老先生所收藏。1980年8月,高老生前友好王、陈二先生偕同笔者至济南拜访高老。高老和我们有同乡之谊(都是潍坊人),念及郑板桥在潍县(今属潍坊市)政绩,因出示所藏郑氏"堂批"墨迹,并慨允笔者拍摄照片,作为故乡历史文物,充实博物馆展览。原件每四条贴为一页,共订为两本。有题封三:"板桥先生墨迹";"板桥先生呈批";"板桥先生呈批二本共六十二纸光绪玄默摄提格且月重装"。 "堂批"墨迹经翻拍后印为放大照片,在潍坊市博物馆郑板桥作品专室展出,几年来深为观众所瞩目。为了便于各地书法界鉴  相似文献   

13.
小引:1998年4月,我借往杭州开会的机会,途经上海,目的是调查上海古籍出版社拍摄回来的俄罗斯圣彼得堡所藏敦煌文献照片。承蒙赵昌平、府宪展、蒋维崧、刘景云诸位先生的关照,得以饱览《俄藏敦煌文献》第九册以下未刊残卷的照片,唐人诗集、开元戒牒、王梵志诗、舞谱、唐令等,一件件激动人心的文献映入眼帘,有如1991年在圣彼得堡的那段时间。在这些文献中,Дx.3558号写本是仅存十行文字下半的一件残片,前后均残,但楷体书写,笔法严整,有丝栏。揆其内容,实为唐令残卷,后两条当为祠令无疑。回京后,因无法复核残卷照片,迟迟没有动笔考释,只是时而…  相似文献   

14.
王德安 《铁军》2024,(3):29-30
<正>舒海安先生收藏了许多抗日战争的老照片,收集和研究日本侵略者拍摄的照片是他研究的主要课题之一。其中一组照片是1939年侵华日军拍的南京“表忠塔”和日军强迫中国军队俘虏修建表忠塔的照片。表忠塔是日本侵略者祭奠阵亡官兵并向天皇表忠的建筑,沈阳有,南京也有。所谓“表忠塔”就是日本侵略军在异国土地上修建的“靖国神社”。  相似文献   

15.
在我的厚厚三大本留美相册里,有几张照片格外珍贵,它们就是我一年多前在纽约世贸中心拍摄的照片。由于去年9月11日世贸中心被恐怖主义分子用飞机撞毁,这些照片已成为具有特殊纪念意义的绝版。  相似文献   

16.
刘锡诚 《民俗研究》2001,(4):183-186
不久前,旅英华人油画家薛美辰先生来访,说他接受了已立项、正在着手兴建的辽宁省锦州市民俗博物馆大厅里一幅大型油画的创作任务,这次来京是为了到北影观摩有关旧时东北民族的服饰影片资料的。刚巧几天前我收到了宋兆麟先生见赠的新著《最后的捕猎者》(山东画报出版社2001年7月),便顺手向他推荐,并告诉他,作者在书里采用了许多上世纪60年代初在鄂伦春族做田野考察时拍摄的民俗照片,尽管当时拍的是黑白片,而且效果也不见得张张都很令人满意,但无可置疑的是,这些照片如今已成了鄂伦春民族文化的难得视觉资料。他如饥似渴地翻阅了书中的那些旧照片,掩饰不住心中的高兴,说其中有些照片他完全可以用油画的语言再现出来。这可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呵!  相似文献   

17.
《沧桑》1994,(5)
展现在我们面前的这张照片是清同治十一年(1872)二月二十五日由山西灵石县张家庄人杨昉为清翰林检讨董文涣所拍小像,是杨昉用塔博特湿板摄影法拍摄的现唯一存世的一张人像作品.122年来,这张照片一直由董文涣嫡孙当今国画大师董寿平先生收藏.今年年内,董寿平先生欲将这张照片赠送给中国历史博物馆收藏.  相似文献   

18.
历史的见证──介绍几幅留法勤工俭学运动珍贵照片纪浩留法勤工俭学运动纪念馆展出的几百件展品中,有一批珍贵的历史照片,这些照片大部分是纪念馆筹备人员,在全国各地从当年运动的亲历者手中收集而来。照片内容有的是勤工俭学生在法国学校求学,或在工厂、矿场作工时的...  相似文献   

19.
<正>在一次评选会上,我惊异地看到了肖吉地先生关于"海"的摄影作品,映入眼球的那些照片让我不知所云,随后脑海里闪现出伟大诗人屈原《天问》中的许多诗句……顿时,我恍然大悟,啊,这不是"海问"吗?这些作品,有典型的现代美学意义,如诗如歌,画内画外全是故事,让人思考,让人百思不解。不管您用什么方式解读这些作品,都会有作者生活时代的影子,包括作者人生道路、经历和思想、情感,时而童趣,时而暮  相似文献   

20.
在《风景名胜》成立25周年之际,上海读者杨宣培先生感慨系之,发来一封热情洋溢的邮件和寓意深刻的照片,表达了对杂志的钟爱之情,现将邮件原文内容和照片刊登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