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为纪念科举制创立1410年和停废110周年,反思其在人类文明中的作用与影响,促进科举学进一步发展,2015年11月23—25日,由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科举文化专业委员会、厦门大学考试研究中心主办,福建省教育考试院、江苏省教育考试院、天津市教育考试研究所协办的"第十二届科举制与科举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厦门大学召开。来自海内外的百余位专家学者出席会议,提交论文  相似文献   

2.
由中国社科院历史所和黑龙江大学历史文化旅游学院联合主办的全国第三届“科举制与科举学”研讨会于2007年6月30日一7月6日在哈尔滨召开,参加这次会议的有来自全国各高校、科研院所的80余位专家学者,共提交了55篇论文,反映了科举制与科举学研究的最新成果。本次研讨会中,各位代表集中关注的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兹缕述如下:  相似文献   

3.
2006年10月27—29日,第二届“科举制与科举学”学术研讨会(科举文化与科举学)在上海嘉定中国科举博物馆成功举办,来自全国各高校、科研院所的85位专家学者围绕科举文物与科举学、科举社会史、科举与教育、科举制的历史评价等诸多科举学的相关热点问题进行了探讨。科举文物与科举学。科举文物是科举文化的重要方面,也是科举博物馆展出的主要基础。刘海峰指出,科举文物主要存在三种形态,具有种类多、数量大,分布广、保护难,题材好、价值高等特点。从科举文物的角度,可以看出科举学的广博性和系统性。张亚群《论科举文化形态》认为,科举文化是…  相似文献   

4.
进入2l世纪以来,科举学已日益成为一门显学。自2005年9月2日科举制废除百年之际,在厦门大学举行首届科举学与科举制国际学术研讨会以来,在大陆或台湾地区,每年都举行一次科举学与科举制学术研讨会。历届参加学术研讨会的人员,一方面是跨国学者多,如日、韩、越、美、德、英等国学者;另一方面是跨学科学者多,历史、教育、文学、哲学、图书、出版、文物考古等多种学科学的。  相似文献   

5.
2011年5月26—29日,东亚的书院与科举国际学术研讨会暨第七届科举制与科举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新竹清华大学举行。此次盛会由新竹清华大学历史研究所主办,新竹清华大学人文社会研究中心、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科举文化专业委员会协办,新竹清华大学校长陈力俊和人文社会研究中心主任黄一农、历史研究所所长赖瑞和出席大会,并致辞。来自海峡两岸、美国、德国、日本等国家和地区的近40位专家学者出席会议,并发表论文。大会主要围绕以下几个议题展开。  相似文献   

6.
由日本北海道大学大学院文学研究科中国文化论讲座主办、东北大学大学院文学研究科中国文化学讲座等协办的第五届“科举制与科举学国际学术研讨会”,2009年8月27日至28日在札幌北海道大学百年纪念馆隆重举行。会议收到论文31篇,集中展示了最新研究成果。与会的中国大陆和台湾地区、韩国、日本学者34人,对科举制与科举学作多层面的深入探讨,体现科举学研究的跨学科、国际化、影响广等特点。现将会议论文的主要内容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7.
2013年11月20—23日,由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科举文化专业委员会和南京市秦淮区人民政府联合举办的“第十届科举制与科举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在秦淮河畔的江南贡院遗址隆重召开,近百名来自中国大陆、台湾、香港三地,以及美国、日本、韩国的科举学研究者与会。与会的专家学者围绕三个方面展开了研讨。  相似文献   

8.
<正>第六届科举制与科举学国际学术研究讨会暨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科举专业委员会第一次会员大会,三月底在杭州举行。来自中国大陆、台湾地区,美国、日本、韩国等海内外115名专  相似文献   

9.
正由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科举文化专业委员会、北京市东城区文化委员会、故宫博物院故宫学研究所、孔庙和国子监博物馆共同主办,北京市东城区第一图书馆承办的第13届科举制与科举学国际学术研讨会于2016年5月28—29日在北京召开。一、有关科举制度的探讨。本次会议对制度层面的研究有了新的进展,不仅涉及面广,而且特别关注制度推行的社会效果及影响。徐泓《明代向上社会流动再探》针对近些年有学者对何炳棣"明代平民出身进士约占总数50%"结论提出的质疑,  相似文献   

10.
正2020年12月11—13日,由江西省吉水县委县政府、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科举文化专业委员会、浙江大学科举学与考试研究中心、厦门大学考试研究中心等联合主办的"第十九届科举制与科举学学术研讨会"在位于江西吉水的"吉安中国进士博物馆"成功召开,近百位专家出席或以提交论文的方式参加了本次研讨会。该会议呈现出如下显著特点。一、在诸多方面取得突出进展。李世愉论述了科举制度具有育才、选才、稳定社会、传承文化等多重作用。  相似文献   

11.
《文史春秋》2008,(1):15-15
明王朝建立,科举制进入了它的鼎盛时期。时代统治者对科举高度重视,科举方法之严密也超过了以往历代。  相似文献   

12.
清廷立停科举后,保留了优拔考试作为善后之策。按照设计,浙江在提学使支恒荣主持下,先后于丙午年(1906)举办了优贡考试、己酉年(1909)举行了优拔考试。这两科考试吸引了大量具有新式身份的考生参加,造成很多弊病,更引发科举复归的争议,遭致时人与时论的诸多批评。当时认为续行的优拔考试实际是"不科举之科举",起到了强化时人的功名意识与科举崇拜的作用。因此,讨论废除科举制的社会效果与后续影响等问题,有必要从制度史与社会史结合的层面,将优拔考试等清廷采取的后续补救措施所起的作用考虑在内,并注意从历史记忆塑造的角度,结合其时与考优拔诸人的言行、学部和提学使的具体作为,来重新检视传媒、当事者及清亡后时人的后设反思,乃至后世研究者的研究于再现和重构清末科举停废一事中存在的差异与盲区。  相似文献   

13.
科举是中国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设科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科举制保存遗留下来的具有历史价值、科学价值、艺术价值以及教育价值的遗迹遗物,是科举教育文化遗产。贡院作为古代科举的考场,是科举文化遗产的宝库,凝聚着许多人的智慧结晶,关系到我们的民族历史和人文血脉。  相似文献   

14.
<正>21世纪以来,科举学俨然已成为一门国际显学,吸引着众多学者孜孜研求,从隋唐到明清,各断代的研究成果蔚为大观。与其他朝代科举制度研究如火如荼的大好形势产生强烈对比的是,辽代科举制度的研究却尤显冷寂、薄弱,究其原因,主要还是史料匮乏所致。(1)但辽代科举研究又是不可或缺的。辽朝主导的选官形式是世选制与科举制,世选制以选契丹  相似文献   

15.
汪维真 《史学集刊》2006,1(2):22-28
自隋、唐以降,伴随着科举制的创立、发展与完善,科举入仕成为社会普遍追求的理想人生模式, 以科举制度、科举人物、科举故事为核心内容的科举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独特的构成部分。观照明人关于科举人物、科举故事的诸多记载和议论,基本上可以认为,命定、风水、报应等传统思想,因其理论上的包容性和阐释中的灵活性,是明人解释科举功名现象的主要理论依据。这种现象的生成,既是科场激烈竞争所引发的焦虑与无奈的结果,也是明人对社会、自然整体认知局限的自白。  相似文献   

16.
陈尚敏 《上海地方志》2023,(3):39-46+94-95
在中国历史上,一些家族对其生活的地方社会有着重要的影响,他们往往被冠以“望族”。值得注意的是,自隋唐科举制产生之后,“望族”的建构途径逐渐由原来的世袭或军功变为科举。至少在明清时期,“望族”基本是由科举建构起来的。尝试用“科举家族”的概念代替传统的“望族”,其意义在于凸显科举制对传统社会的型塑,赋予“望族”以新的社会学和历史学意涵。清代甘肃修志156种,其中可以考知的由科举家族编纂的有11种,涉及的科举家族有7家。虽说科举家族编纂志书在清代甘肃并不普遍,但这些志书多为上乘之作,其中四种被民国史志学者张维誉为陇上名志。另外,科举家族编纂志书也是其参与地方社会治理的一种手段。  相似文献   

17.
清代宾兴礼考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宾兴礼是盛行于清代全国各地的一种科举典礼,主要是指府州县级别的地方官举行宴会送别科举生员。目前尚未发现明代曾举行宾兴礼的记载。宾兴礼的最早源头是周代乡饮酒礼。唐宋以来州军地方官举行的乡饮酒礼逐渐与科举典礼混行。明代初年乡饮酒礼被割断了与科举制的关联,导致在清代宾兴礼演化成一种成熟的地方性科举典礼。  相似文献   

18.
皇帝在科举考试之外特赐进士及第,这一现象在唐后期开始出现,但它只是作为一种偶见性举措,属于皇帝在科举制外的"文柄自决"。经过五代宋初的发展,特赐进士及第逐渐制度化。与此同时,宋初还将"赐进士"普遍化,通过进士科考试者都被"赐进士",进士以外诸科亦以"赐"的形式给予出身,这标志着所有科举出身者都成为皇帝"文柄自决"的产物。唐后期五代统治者针对科举制存在的问题采取过诸多举措,但直到宋初"赐进士"的普遍化与殿试制度相结合,特赐进士及第所代表的皇帝"文柄自决"权威被引入科举体制中,这些问题才得到一定程度的解决。  相似文献   

19.
科举制是古代中国之抡才制度,而新式学堂体制则是近代育才制度,两者在性质及功能上存在很大差异。清季科举制废除前后实行的学堂奖励出身制,将传统科举制之抡才制度与近代学堂之育才制度简单地作了错位嫁接。它实际上是传统的“学而优则仕”观念之延续,滋生并助长了“以学干禄”风气,强化了“官学一体化”格局,故受到有识之士的猛烈抨击。本文在考察清季学堂奖励出身之制度设计与具体实施情况的基础上,分析科举与学堂在性质及功能上的差异,揭示“学堂与仕进混合”、“抡才与育才并一”之制度设计的内在冲突,进而说明从传统科名奖励制经过学堂奖励出身制之过渡,而转向现代学术奖励制度的复杂性与必然性。  相似文献   

20.
清朝建立后,为了笼络汉族地主知识分子,开始实行科举考试。为了照顾宗室成员的利益,促进宗室文化水平的提高,清初也间歇举行宗室科举。到了嘉庆帝统治期间,不断完善宗室科举相关制度,不仅为宗室成员提供了一条仕进之路,照顾了其利益与地位,还使科举制更显公平,促进了当时的社会公平,对古代科举的发展与完善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