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文物”的内涵在魏晋以前的古代典籍中,“文物”一词与“文”字有相同的含义,皆可指“礼乐典章制度”。如《韩非子·五蠹》有“儒以ZZ文乱法,侠以武犯禁”句,《后汉书·南匈奴传论》有“制衣裳,备文物句,两句中的“文”和“文物”同义。而从汉字“文”的本义是指线条交错华美的图形推知,“文物”同“文”代表礼乐典章制度已是转义。到唐朝时,该词在骚人墨客的诗文中已频频出现。骆宾王文集中的《夕次旧吴》篇有“文物俄迁谢,英灵有盛衰”句,杜牧的《樊川集》中“题宣州开元寺水阁阁下宛溪夹溪居人诗”有“六朝文物草连空,…  相似文献   

2.
“文物”概念关系到《文物保护法》文本内在的逻辑性和适用性,同时还牵涉到其他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文件的操作性。“文物”概念的研究,成为《文物保护法》研究的重要前提和基础。本文重点对日常语境与我国现有法律与政策层面的“文物”概念作了具体分析.同时还从法律文本的角度对“文物”及“文化遗产”概念进行辨析.认为“文物”一词具有深厚的法律渊源,符合我国现有法律规范.被国内外所接受,为相关法律所承认,对该概念进行适度调整和内涵扩充,能够满足目前文物保护与管理的需要,建议继续在我国法律条文中出现,继续发挥作用。同时就《文物保护法》修订中增加文物概念的具体表述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3.
"中国"一词和中国疆域形成再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对“中国”一词含义的发展、变化及中国疆域形成的途径进行了探讨。作者认为对“中国”一词的含义,历史上有过5次大的变动,即周以前、西周至战国、秦汉至唐、宋元明时期、清代到民国。到第五个阶段,“中国”一词始具有了现代中国的含义。中国疆域是历史上形成的,有一个发展过程,这个过程的复杂内容,可概括为一个中心、两种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4.
文物概述     
壹、文物的概念、范围与类别文物的概念,包括文物的定义、文物的特征和文物所包括的范围等等。文物,是指留存在社会上或埋藏在地下的历史文化遗物,它是人类在生产斗争、阶级斗争和科学实验活动中所遗留下来的具有革命意义、历史意义和科学、艺术价值的物质和精神文化遗存。在我国历史上,文物一词最早见于《左传·桓公二年》,“夫德,俭而有度,登降有数  相似文献   

5.
论“西安”的含义及历史渊源李之勤作为古代丝绸之路起点的西安,是我国也是世界著名的古都和历史文化名城,位居我国七大古都之首;又是我国西北地区最大的城市,陕西省的省会,陕西省的地市级政区之一。作为一个地理实体的名称,“西安”一词从明太祖洪武二年(1369...  相似文献   

6.
《文史博览》2007,(12):37
体育运动在各国虽然有悠久的历史,但“体育”一词却出现甚晚。 在古希腊,体育活动往往用“体操”来表示,其含义不同于现代的体操,它包括当时所有的身体操练。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学界对“藩属”、“宗藩”的认识和使用,“藩属”的含义和使用,“宗藩”的含义和使用等三个方面,对古今“藩属”、“宗藩”二词的用法进行了综合考察。认为“藩属”一词形成于明清时期,是用于指称清朝和边疆民族乃至周边邻国的政治隶属关系,但这种关系早在汉代就已经形成,称为“藩臣”、“外臣”与“属国”。“宗藩”一词则早在《史记》中就已经出现,是用于指称皇室宗族或宗族成员分封于地方者。现代学者用“宗藩”一词指称中国古代王朝尤其是明清和邻国关系的做法并不科学,其“宗藩”的含义和用法不仅与古人对该词的用法明显不同,而且容易形成更多的误解,故而应该改用“藩属”才准确。  相似文献   

8.
廉敏 《史学理论研究》2022,(6):112-123+159
“历史理论”一词在中国语境中的使用仍存在混乱情形,潜在地制约着中国历史理论研究的发展。从历史上看,宋明时期逐渐出现了双音节词“理论”与“历史”,尚无“历史理论”;“历史理论”一词在近代由西方传入中国,并在当时中国的社会形势下凸显出该词所具有的马克思主义内涵;新中国成立后至今,在建设马克思列宁主义历史科学、史学改革、继承我国史学优秀遗产、正确解读经典等问题意识的推动下,“历史理论”概念的内涵得到深度探讨。“历史理论”是在近代中国树立的一个以马克思主义为主要内涵而不断中国化的外来概念。  相似文献   

9.
我国的书籍制度有一个历史的发展过程。无论是古代文献的记载,还是现在出土的文物都表明:我国最早编排成册的书是“策”。古籍中有关“策”的记载和论述甚多,我们试结合所出土的一些简策实物来探讨一下古人所谓的“策”的含义及其形制特点、性质用途,以期对古代的“策”有一个较为全面的了解。一、策,原义为马鞭策,原义是竹制的马鞭子。《说文》云:“策,马箠也。”“箠,所以击马也。”故“策”与“鞭”意义相近。今有“鞭策”一词,乃同义复合词。段玉裁认为,“策”与“鞭”的不同只在于:策用竹制,用以驱马;鞭用革制,用以殴人。  相似文献   

10.
“社会”一词最早出现在《旧唐书.玄宗本记》中,含义是人们为了祭神而集合到一起。祭祀的历史和神灵信仰一样长,两是一种表里关系,人们对神灵的信仰是通过祭祀的形式来表达的,古代就有“礼莫大于祭”的说法。因此祭祀是一种具体表现人和神交涉的仪式,祭祀的目的多在祈愿,答谢,慰灵  相似文献   

11.
“单位”一词在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家族式的国家治理模式是我国“单位”思想及相关制度的社会根源。艰苦的革命斗争及新中国建立初期的严峻形势催生了独具中国特色的“单位”制度,因而我国社会被中西方诸多学者称为“单位社会”,“单位”思想可谓根深蒂固。出于同样有序、有效管理的需要,全方位、整体保护不可移动文物也成为新中国最紧迫的重大任务,于是,基于长久的“单位”观念,“文物保护单位”随即应运而生。尽管这两者之间有诸多显著区别,但渊源关系依然存在,不可否认。  相似文献   

12.
谈到日本的文物与考古,首先要接触到“文化财”这个名词。许多人认为日本的“文化财”即中国的“文物”,这种看法是不全面的。正确地理解日本“文化财”的含义,是了解日本文物考古情况的基本前提,同时,对改善我国文物管理事业也极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3.
文物是博物馆陈列的最基本因素,只有对文物有了准确的理解,才能达到如实再现历史、真正教育观众的目的和效果。这就需要我们在对文物进行表面化的、技术性的鉴定和分析外,还要注重对文物的深层含义的探索。所谓深层含义,实际上是指绝大多数文物都具有象征、隐喻、表现等意识形态上的功能和内容。圆明园遗址中的每一处残垣断壁、废砖旧瓦都包含着“失败的耻辱”这一概念,而不仅仅是它们本身。当你观赏一幅古代舞蹈图的时候,你不只是在观看眼前的图像——画面上往四处奔跑的人,扭动的身体等,你看到的还有几  相似文献   

14.
第二篇修复第一节术语‘修复’底意义。基本原则。西欧及我国(指苏联——译註)修复工作历史简说如前面曾经说过的,要求对博物馆物品进行处理,以防止有历史价值的文物变成一堆金属的氧化物或细碎的灰尘是极常有的情况。对这种情况的处理通常称为修复工作。修复一词,发源于拉丁文的动词restauro,它的意思是‘我把某物复原’。由这个字而生Restauration一词,它的意思是‘恢复原状’。保存到博物馆内的物品,乃是历史文物。假如,在博物馆里有某一种具有一定历史意义的金属物品,那么这个物品就证明着它所从属的那一时期内居统治地位的生活习惯和嗜好,就证明着在一定发展阶段上该文化中金属的出现;如  相似文献   

15.
不知起于何时,出现了一种标榜“贵族”的现象。不久前,我就曾接连看到这样两则显眼的广告。一则是某公司出售公寓的广告,词曰:“贵族身份绅士风范”。另一则是推销羊毛衫的广告,广告中赫然五个大字:“贵族的象征”。在广播中,也听到过“贵族沙龙”的广播词。前些时候,还出现过以贵族教育为宗旨的所谓“贵族学校”。在商店里,有以“贵族”命名的商品……令人困惑不解的是;在新中国,贵族早已不复存在;它的含义本来很清楚明白,在人民心目中并不是什么光荣的东西。《辞海》对“贵族”一词的解释较为详细:“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的统…  相似文献   

16.
对个人的文物收藏、鉴赏,一般称之为民间收藏。这在我国已有悠久的历史。我国在奴隶社会的商朝就已重视收藏,河南安阳殷墟发现的殷人收藏典册的“府库”,就是一个例证。到了封建经济高度发达的宋朝,收藏、研究文物成为朝野的风尚。收藏学同金石学、鉴定学等也逐渐发展起来。清朝是我国收藏发展史的一个重要时期。民间收藏的兴盛是这一时期的显著特点。从贵族官僚到殷实富户,都以收藏古物为时尚,并出现了一大批卓有成就的文物收藏家、研究者和一批具有很高学术水平的文物著述。  相似文献   

17.
一、考古学的历史简况“考古学”一词,公元前四世纪出现在欧洲,当时只是泛指古代的科学而言。到了近代才把考古学赋予了固定含义。中国的北宋时期,研究“金石学”的著述,可以说是我国“考古学”的前身。所谓“金石学”,主要是研究钟鼎彝器和碑刻文字。到了清代,除了“金石学”之外,新出现了“古文字学”。到了民国初年,罗振玉、王国维等人,利用新出土的甲骨文、铜器、简牍、石经和墓志进行了整理研究,使“金石学”和“古文字学”有了新的发展。另外,在清代还出现了“古钱币学”和“印章学”等。尽管有各种学科的出现,但基本上都没有摆脱“金石学”或者称为“古器物学”的圈子。  相似文献   

18.
<正> 在我国的综合类博物馆中,藏品首先依据时代划分为“历史文物”、“革命文物”两大部类。其下或按质地、或按用途再分为若干小类。所谓历史文物,实际所指的是1840年前我国的文物;所谓革命文物,则是指1840年至今这段时间的文物。“历史文物”、“革命文物”的提法至今已有几十年的历史,博物馆界也习以为常,不论是上级下发文件、布置工作,还是教育部门编写教材、开展教学,或是各馆征集文物、保护管理均沿用这种说法。但这种方法是否科学?是否能正确地反映文物收藏、保管的现状?又是否能正确地指导我们的文物工作?前几十年无人做过细地研究。近年来,一些人对此提出了疑问。笔者以为,要弄清这些问题,首先要明确几个概念,澄清了思想,问题的解决就容易了。  相似文献   

19.
李华瑞 《历史研究》2022,(2):178-188
<正>秦汉以降,“兼并”一词屡屡见诸历史文献记载。值得注意的是,此词在文献中有动词和名词两种用法,作动词时用来描述社会经济层面的兼并活动,作名词时则用来指代一种社会阶层。“不抑兼并”和“摧抑兼并”均是宋代的重要经济政策,但这两个政策中“兼并”一词的含义并不相同。前者作动词使用,指土地所有权转移;后者作名词使用,指在土地兼并过程中形成的新兴社会势力,亦即宋代文献中频繁出现的“兼并之家”。  相似文献   

20.
翻阅国内博物馆学界近年来发表的文章,会使人产生这样一个印象,即凡出自社会科学类博物馆学的论文,基本上用“文物”一词来表达“物”;凡出自自然科学类博物馆学的论文,基本上用“标本”一词来表达“物”。但谁都没有宣称自己的论文是属于社会科学类或自然科学类的博物馆学的。实际上,无论国内国外,都没有划分出社会科学博物馆学和自然科学博物馆学。博物馆学作为一门学科,其研究对象是所有博物馆的一般理论,不应该根据“物”的具体形态或馆的规模大小来划分不同类型。有些比较考究这个问题的研究者在使用“文物标本”一词时,显然比前面两种说法要周全些,但众所周知,博物馆的藏品并不仅仅是文物或标本,比如在历史博物馆,常伴随有发掘现场记录、照片(胶卷)、图书文献等;在革命纪念馆,常有当事人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