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此次发掘清理的32座墓葬均为长方形竖穴土坑墓.其中最大的1座长4.6、宽1、04米.从保存有人骨的墓葬观察 ,葬式绝大多数为仰身直肢葬,只有极少量的屈肢葬.尸骨头向南或西南.在三座墓葬中发现有木棺痕迹,其中M28的木棺长约3米,宽约0.7米.在木棺下还发现铺垫有一层厚约0.02~0.03米的白膏泥. 从保存下来尸骨观察,死者年龄一般在30~40岁左右,老人和小孩则较少,从性别上看,以男性居多,也有一定数量的女性(其中1个为十几岁的未成年少女). 引人注目的是,在32座墓葬中有几座墓葬的人骨上可以明确看出被铜兵器所伤的现象:如箭镞嵌入股骨内、铜钺砍进髋骨内、铜剑插入身体等等.有的尸骨肢体不全,或骨骼位置异常,种种迹象表明,这些墓葬的墓主人是战死沙场的战士.而发掘出来的4座空墓则是预先为死难者挖好的多出来的墓穴.  相似文献   

2.
一、墓葬概况1 995年 4月 2 8日 ,南京市博物馆、江宁县文管会联合在东山镇腰二村将军山东坡 ,清理发掘了一座古墓。 (图一 )该墓保存完好 ,方向 1 85°,系以俗称的“三合土”浇筑而成的明代墓葬 ,十分坚固。墓葬平面呈长方形 ,拱顶 ,长 2 2 5米 ,宽 0 70米 ,内高 0 95米 ,底、顶及四壁浇浆厚 1 5厘米~ 3 0厘米不等 ,内壁修整光滑。墓室内部干燥 ,面积很小仅能容纳一具木棺。木棺基本朽腐 ,骨殖尚在。棺底铺设一层黑炭用以隔潮。除墓前发现的一合石质墓志外 ,墓内未出土其它文物。浇浆墓是指以石灰、细砂石等拌合胶结材料的所谓“三…  相似文献   

3.
1999年秋河北省文物研究所对本省沽源县俗传是辽代萧太后“梳妆楼”的古代建筑进行了考古勘察 ,在楼内中央地下发现一座古墓。墓穴土圹内东西排列 3个长方形砖室 ,以中室最长最宽 ,棺内盛装一具男性尸骨 ,西侧和东侧棺内为女性尸骨。盛装男性尸骨的棺木是《元史》上记载的独木棺样式。墓中还清理出具有元代蒙古族特色的衣物、金饰等珍贵文物。中室木棺出土的鎏金龙纹银带扣 ,表明墓主人地位较高。从而证明所谓萧太后“梳妆楼”实际上是一座罕见的蒙古贵族墓的墓上享堂。迄今为止 ,考古界发现的元墓极少 ,元蒙古贵族墓更是绝无仅有。这次发现…  相似文献   

4.
辽宁昭乌达地区发现的辽墓绘画资料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文物》1979,(6)
最近几年来我盟各地结合文物普查,配合各种基本建设,清理、发掘了近百座大小辽墓,出土了一批珍贵的随葬器物和契丹字、汉字碑刻。本文就墓中发现的有关壁画、石棺画资料,作一介绍,供研究者参考。一在这批辽墓中,发现有保存完整或局部壁画的墓共十座,其中石棺画墓两座,木棺画墓一座,壁画墓七座。 1、克旗热水二八地1、2号墓的石棺画这是两座早期的辽墓,相距仅5米。形制结构大体相同,均为砖砌圆形券顶单室墓,室内中部偏东以南北向置一长方形石  相似文献   

5.
1954年9月,江苏省文物管理委员会派员配合无锡基本建设工程进行古墓清理工作;四个月来,共清理了早自春秋、战国,晚到明、清的墓葬153座。其中有宋墓11座。无锡已发现的宋墓形制与结构,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石顶砖室墓,二、木棺墓。石顶砖室墓,大都是四周用长0.28米、宽0.08  相似文献   

6.
江苏扬州凯运天地商业广场唐代墓葬计91座,其中竖穴土坑墓84座(木棺墓68座、丛葬墓16座),砖室墓7座。墓葬群整体分布不甚规则,局部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即墓向一致,分布集中,似为夫妇合葬墓或家族墓。出土器物种类有陶瓷器、铜器、银器、铁器、漆木器、石器等。以瓷器为大宗。从墓葬形制及随葬品特征来看,这批墓葬时代多为中晚唐,砖室墓等级最高,土坑木棺墓次之,丛葬墓最低,推测墓主人身份依次为中低级官吏或富商大贾、具有一定经济地位的平民及底层平民。  相似文献   

7.
1980年2月17日,南京市港务管理处起重队在幕府山南基建工地推土时发现夫妇分室合葬墓一座。墓位于幕府山南的一个向阳山坡上,两墓室并列,距地表深约2米。在两室隔墙上部约40厘米处还发现一近代墓。两墓室系长方形券顶砖室结构,东西排列,坐北向南,方向南偏东6度。两室前端相分,后端相接,间距8厘米(图一、二)。两室木棺和尸骨均腐朽无存。墓底无铺地砖,木棺系纵放在黄土之上,其间存有1厘米厚的灰沙。  相似文献   

8.
1978年4月,河北省蔚县代王城乡张南堡村东发现了一座被破坏的木棺彩漆墓,出土了一批铜器、玉器。根据出土资料分析,该墓应是一座级别较高的西汉墓葬。  相似文献   

9.
1979年4月,平泉县南五十家子乡杨杖子村农民在喇嘛坟后山取土时,发现铜盉、铜筒形器各1件,送交县文管所。文管所即派人前去调查,发现是一座汉墓。此墓为土坑竖穴木椁墓(图一),南部有斜坡式墓道,长3.5、宽2.1米。墓圹口大底小,南北长5.6、东西宽3.2、深2.7米,四壁稍内收。墓底有两条南北纵向排水沟,沟宽0.3—0.36、深0.16米。墓室南部并置两具木棺,相距30厘米。东侧一棺边缘清楚,长2.1、宽0.75米。骨架保存基本完好,头向北偏西4度。死者身上覆盖着五层织物,均粗平纹,疑为绢。西侧棺宽0.88米,长度  相似文献   

10.
陈丽华  黄健康  左树成  袁予  朱敏  谭杨吉 《文物》2013,(1):67-76,100,1
2005年,常州博物馆对市区内怀德南路的两座明墓进行了抢救性发掘。两座墓均为糯米浇浆石室墓,葬具为木椁木棺,墓中出土37件文物,种类有铜器、银器、木器、纺织品等。发掘者认为,这是明代中期墓葬,男性墓主人可能是当地的乡绅。M1出土了大量的纺织品,为研究明代服饰增添了实物资料。  相似文献   

11.
四川宝兴陇东东汉墓群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1982年春,宝兴县文化馆在县城西北20公里的陇东乡老场村发现东汉墓群,第一次清理了5座(编号:M1—M5),编写了清理简报。为配合乡镇规划,四川省文管会和宝兴县文化馆组成联合调查考古队,开展了全面调查和发掘工作。1985年3—5月,清理墓葬103座(编号:M6—M108)(图一)。其中101座在桥碑东侧,有尸骨113具,M97是唐代土坑墓;在距桥碑北面约100米的探点1处,清理土坑木棺墓1座(M67),瓮棺墓  相似文献   

12.
李洪甫  张步军 《文物》2011,(4):78-83
1974年春,江苏省灌南县硕湖乡(今新安镇)刘园村一组农民在平整田地时于村北50米处发现一座明代墓葬。墓葬封土高出地表约2米,位于北纬34°04′41.6″,东经119°21′15.1″。墓中距地表1米处发现木棺2具,头向北偏西  相似文献   

13.
甘肃玉门金鸡梁十六国墓葬发掘简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于2009年2~4月对西气东输二线工程管线经过的玉门市清泉乡金鸡梁及其附近的墓葬进行了清理发掘。墓群分布在茫茫戈壁上,3座、4座或5座墓葬组成一组,呈南北向一线分布,地面未发现茔圈。共清理墓葬24座,分为砖室墓、砾石洞室墓、砖石混合墓等几种类型。在个别木棺盖板内绘有伏羲女娲图像。随葬器物以陶器为主,另有少量铜器、铁器、竹木器、丝织品、刻画砖等。在木棺挡板及出土的木封检、文字砖上分别有"建兴"、"升平"纪年文字,可确定这批墓葬的年代为十六国前凉中晚期。  相似文献   

14.
阅马场五代吴国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6年8月,武汉市武昌区首义房管所,在武昌阅马场一民居危房改建工地上,开挖房基桩井,挖至6余米深时,发现了古代墓葬。经考古所现场勘查,在不到一千平方米的施工范围内,已发现土坑木棺墓四座。我们确认该处为一古代墓地。因客观条件有限,报经文物主管部门批准,武汉市博物馆对其中两座墓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对另两座进行了保护性封填。并对整个墓地实施保护,以免受到进一步的人为损坏。已发掘的两座墓编号96WYM1、M2。一、地望与地层墓地位于武昌区阅马场武吕路辎重营街4-6号,南距武昌蛇山约600米,两邻“辛亥革命首义纪念馆”…  相似文献   

15.
1986年1月,彭县致和乡明台村八组农民在烧砖取土中,发现一座汉墓。该墓位于县城东南约10公里,墓深1.5米。木棺底残长2.4、宽 0.54米、厚0.12米,尸体已腐,随葬器物放置在棺底四周,出土有13件青铜器和“半两”钱币32枚。(见图、照片) 出土器物 剑 一件。为柳叶形巴蜀剑,长32、宽3.3厘米。剑身饰水波纹,正中饰八方曲形图案,中心处一面为“十”字形,一面为飞鸟形,把上有一圆孔。  相似文献   

16.
去年十月底,常州市郊五星乡新农村饲养场挖沼气池时,发现一石椁墓。石椁长2.44、宽1.10米。上有三块方形石盖板,四周共有八块石墙板,分上下两层,上层高0.5米,下层高0.3米。石板厚约0.2米。椁内置一朱漆木棺,长2.04、头端宽0.54、脚端宽0.44、高0.61米。棺内随葬品少,仅在头部发现一银耳挖,一银葵花瓣形环饰,二把木梳,一残描金盒等。石椁头端外的土坑中有一黄绿釉陶罐,上盖二截断砖,罐内有一些未烧尽的木炭。棺内铜钱钱文为“嘉靖通宝”,故可确定此墓属明墓。  相似文献   

17.
1988年夏和1990年冬,南京市博物馆在高淳县固城镇东南古固城遗址的东面相继清理了五座木椁土坑墓和一座砖室墓(图一),现将发掘收获简报如下.一、墓葬形制1988年清理的5座木椁墓位于固城镇双岗砖瓦厂北端,距固城城址东城墙约680米,墓葬基本为南北向,呈一字行东西排列,间距从1.60米~5.50米米不等.(图二)5墓均为竖穴土坑墓,葬具为一棺一椁,有的墓底铺有底板,有三座墓底部铺黑色石英岩碎石层,起垫底及防潮作用.墓葬长度一般在3米、宽2米左右,残深0.10~0.55米不等.墓内均为北略  相似文献   

18.
甘肃武威磨嘴子汉墓发掘简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磨嘴子汉墓群位于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新华乡磨嘴子村,20世纪50~90年代,在此进行过数次大规模发掘,共发掘清理西汉至东汉时期墓葬近百座,出土王杖诏书令册简等重要文物。2005年11月,武威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在磨嘴子村清理了一座汉代墓葬。此墓为斜坡式墓道土洞墓,墓室平面呈长方形,中后部有一木棺,棺内墓主身上残留丝织品。随葬器物以木器为主,也有少量陶器、铜器、漆器等。这座墓葬的年代应为西汉末至东汉初期,墓内出土的丝织品,为研究汉代纺织技术提供了新资料。  相似文献   

19.
2004年4月北票市文物管理所抢救发掘了一座土圹石椁墓,木棺内仰身直肢葬一成年男性。随葬了3件陶器,均为泥质灰陶,分别为陶罐、陶壶、陶钵。陶壶和陶钵口沿都有残损,陶钵有锔孔。从墓葬形制及出土陶器看此墓的年代应不早于北燕。这是首次在北票市区内发现的三燕时期的墓葬。  相似文献   

20.
在金山村发现的两座西汉早期墓葬,皆属土坑石椁墓。椁室由较为规整的石板组成,木棺和墓主人的骨骼已朽,随葬品有陶器、原始瓷器、铜器、玉器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