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马楚婕 《历史地理研究》2023,(3):31-41+155-156
元明清时期,朝廷曾以军民府制度对边疆民族地区进行管控。军民府广设于西南边地,实行军民共管的治理模式,时间跨越五百余年。明代是军民府制发展的重要时期,在沿袭元制基础上结合边地实际进行调整。至明中晚期,新设永昌、黎平、遵义、平越、贵阳、安顺六个军民府,以流官掌府事,上承兵备道,下辖卫所,一改此前以土官掌土民和府卫之间不相统属的治理传统。军民府制度在明代的变化是卫所、兵备道、土司等多重因素影响的结果,维护了西南边地的军政秩序,亦塑造了全新的政治格局。  相似文献   

2.
唐代东北羁縻府州职官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代东北地区设置各种形式的羁縻府州,既有设置于正州--营州内的羁縻州,亦有设于少数民族原居地的羁縻府州,诸羁縻府州的职官与正州职官不同,在保留少数民族本族首领世袭制的传统下,唐政府亦派任外族人(流官)担任州县长官.  相似文献   

3.
魏晋南朝地方军政官的频繁变乱是个值得研究的问题。其原因主要在于:军府长官在获得财富方面具有先天之利,名义上属于国家的地方财富常常会被越轨的军政长官挪作私用。当时以“节”为发兵符信,但是诏书与尚书符都很容易被伪造,朝廷无法防止地方军政官擅自募兵、兴兵。中央也曾对军府内部士兵、府僚、属州刺史与军府长官之间过于亲密的关系进行干预,并且加以种种规定。但这些规定具有矛盾性,而且这种矛盾性又总是向有利于军府长官的方向转化。中央一直向军府派驻有各种监察性质的官员,但这种官员在身份和地位上又从属于府主,有听命于府主的义务。  相似文献   

4.
北魏天兴元年,在"正封畿,制郊甸"的政策下,道武帝首先完成"正封畿"以及"八国"的设置。道武帝最初设置的"八国",延续了拓跋魏立国策略"离散部落""分土定居"的内在逻辑。至天兴二年初建司州,"正封畿,制郊甸"的政策设计方见轮廓。其后,八部政区与司州政区的变动皆以此为基础拓展、演化。至天赐年间,司州政治地理的一系列变动引发八部突破畿内与畿外的地理界限,形成以"八部五百里"为新界的政治地理格局。在八部政区之内,道武帝因地设置鲜卑官号,位亚牧守,与郡县分民而治。秉承八国制而改置的六部大人,通过进入爵制序列体系,将部制政区定格为与州等级的特别行政区。而道武帝所开创的部制政区与司州相互联结的政治地理进程,亦随之消沉。  相似文献   

5.
辽代地方监察体制,呈现出层级化特点,存在道、镇、州三级监察区,其中镇级监察区包括府、节镇与次级方镇。道、镇二级监察区,皆由长官兼掌监察,判官作为佐官负责具体监察事务。州级监察区,长官(主要是刺史)仅掌政务,不司监察,由录事参军监察州官和属县。各级监察佐官——判官和录事参军,作为监察事务的直接负责人,对长官也具有监察和制衡的作用,对中央有直达权。各级监察佐官的设置和权责,确保了地方监察职官虽附于行政系统,但仍展现出层级化、体制化的一面。此外,辽代存在临时遣使监察,是对地方三级监察体制的补充,强化了朝廷对镇、州的监控。  相似文献   

6.
广西省左右二江地区包括有清朝时的太平府、鎮安府的全部和泗城府、思恩府、南宁府的一部分地方,現在是桂西僮族自治州的有色地区和邕宁地区的大部分地方。它和越南人民共和国接壤,处于祖国的最南端,自古以来勤劳勇敢的僮族人民就劳动生息在这里。一、太平天国革命前的情况。自从清初“改土归流”后,广西左右江还保留有許多土州土县,僮族人民受尽土官的压迫和剝削。土地、山林、川澤都屬于土官所有,僮族人民耕种土官的田地要繳納繁重的租稅,一般是二五分租,但是其中还挾杂着許多超經济的剝削,連土官生小孩也要向土人(僮人)派錢,土官可以随时向土人勒索,这叫做陋規。土人到山林里去打獵和砍  相似文献   

7.
明清时期的州制问题,可从体国经野和设官分职这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差异的角度分别加以探讨。清廷通过取消隶府而领县的属州,实现了地方行政区划层级的简化。《明史·职官志》“知州掌一州之政。凡州二,有属州,有直隶州。属州视县,直隶州视府,而品秩则同”的记载,藉州政之别反映了以两类知州为代表的官僚在权力运作上的内涵与空间差异。本文依靠雍正时期针对属州进行大规模调整留下的文献记录,为揭示上述志文真相提供新的解说。笔者认为,“属州视县,直隶州视府”指属州知州虽领有知县,但因尚隶于知府,故所掌州政主要面向本州亲领编户,从牧民之官的角度可视与知县相埒。而直隶州知州因径隶于布政使,故州政主要是对所领知县的巡查管辖,从牧官之官的角度当与知府相仿。这是志文详于府、县之政,却独略于州政的原因。《清史稿·职官志》所谓“属州视县,直隶州视府”,已与明代乃至清初州制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8.
清代督抚与地方官的选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有清一代.官吏的检选和除授例归中央,为吏部之责,然而,总督与巡抚作为地方一级的最高长官亦参予铨政。他们以保举和题补的形式,向朝廷荐举人才,升调属吏。因而,清代的地方官有相当一部分是由督抚选用的。这是清代文官制度发展过程中的产物,也是清代官僚制度的一个特征。督抚管辖的属吏,除落桌二司外,主要为道府以下的中下级官员,即从正四品至未入流,除道员而外,他们分别隶属府、州、县三级衙门中,由正印官、佐贰官和教职人员组成。有人作过统计,清代官员的总数,“京省大小之职,不啻二万有奇”,颂督抚所辖的地方官约占60%…  相似文献   

9.
(一) 清代沿袭明代的政区建制,但较之明代发展的更为完备。清代定地方政区为省、道、府、县四级行政机构;省、府、县为发展完备的地方行政建制,道为发展尚不完备的行政建制。清代,省的行政长官为总督和巡抚,领布政、按察二使;其驻地为一省首府(即省会)。总督一般辖两省,也有辖一省或三省者;有的省设总督兼巡抚,有的省只设巡抚,不再设总督管辖。省一般辖三四道,个别亦有辖六七道者;道设道员,通称道台。道一般辖两三府或直隶州、厅,亦有一府设一道者;府设知府,州设知州,厅设同知。府一般辖七八县,亦有多  相似文献   

10.
在柳州市图书馆历史文献部收藏的一批江苏锡金军政分府辛亥革命时期的文献资料中,有题为《锡金军政分府总机关各科职员总》一册,据此可了解辛亥革命时期锡金军政分府机构的设置及人事任命情况。今予辑录公布。  相似文献   

11.
《锡金军政分府总理处日记》,所记时间起自一九一一年十一月十日(农历九月二十日),止于一九一二年三月十日(农历一月二十二日)。《日记》较详实地记录了锡金军政分府成立初期的各种活动及当时国内发生的重大事件,现将其中锡金军政分府与各地辛亥革命政权机构、个人的来往活动及函电往来作一专题选录,以供研究辛亥革命史之用。  相似文献   

12.
广西省:省会邕宁县。清代,全省置桂平梧、右江、左江、太平思四道;1913年2月,改置邕南、(?)江、漓江、柳江、田南、镇南六道;1914年6月,按前六道原辖区置南宁、苍梧、桂林、柳江、田南、镇南六道。1926年,撤道设区。全省八十八县。九土州、三土县、六土司。本省不设县佐。南宁道:治邕宁县;辖邕宁(原名南宁,本南宁府附郭首县,1913年6月裁去南宁府名称,改用邕宁府,1914年6月改名邕宁)、扶南(原为新宁州,1912年1月改州为县,因与  相似文献   

13.
三、唐朝时期唐朝对天山南北各地的统一管辖,无论是地减范围.还是机构的完备程度上都超过魏晋,远近两汉。它根据各地不同情况大规模“立府置官”,建立了完备的军政管理机构和职官系统。这套行政机构有以下两个特点:一是它充合是一种军政合一他统治体系;二是就机构形式而言,依各地不同情况分为两种:一部分地区问中原地区一样实行州县乡巴的制约;一部分地区则与其他边疆一样实行都护府、都督府、州的羁康制度。唐朝在西域各地推行的这套管理体制._有力地保证了中央政府各项政令的贯彻实施,在维护唐朝对天山南北各地的管辖治理方面…  相似文献   

14.
唐代中央派员出任蕃州官员有品官与流外两类。虽然唐代羁縻州原则上都督、刺史由部落首领世袭,但是部分蕃州都督、刺史,乃至县令也可由中朝官员担任。中朝官员任佐官的现象,不仅见于在部落本土设置的南北羁縻州,也见于以内迁唐经制州境内部落设置的羁縻州。佐官的层级从羁縻府州上佐长史、司马,至其他僚属录事参军事、诸曹参军事等,羁縻县则有县丞、县尉。其中有固定居所的羁縻州,或以游牧部落在经制州内设置的羁縻州,中朝官员为佐官的层级较多,比较完备。流外吏员在羁縻州使用程度不一。定居、有固定治所的羁縻州使用不同名目的流外人员,具体到参与羁縻州诸曹事务;在游牧部落本土设置的羁縻州,流外人员主要负责起草、接受文书,确保羁縻州与各级政府之间的沟通。  相似文献   

15.
<正>行政区划,即行政区域划分。一个国家为实行行政管理,按照地理条件、历史传统、经济联系、民族分布等实际情况,划分为各级行政区域,每个行政区域又被赋予一个行政区划单位名称。道、府、厅、州、县即为清末民初黑龙江省的行政区划单位名称。清末,道、府、厅、州、县曾一度共存,黑龙江省共分3道、7府、6厅、1州、7县。  相似文献   

16.
有清一朝,皖北行政区划调整分直隶州与府的调整、裁并与析增州县、佐贰官的移驻外署几种情况。雍正时,针对皖北凤阳一府辖域过大、人口众多和距统治中心遥远而难以进行有效行政等因,析凤阳府而设泗州直隶州和颍州府,并又以周围至广、民风刁顽和命案多发而分寿州增设凤台县;乾隆时期,由于水灾毁城等因,又分别并临淮县归凤阳、裁虹县入泗州,迁泗州于虹城;同治年间,鉴于淮北壤阔民悍和捻军之乱等情,作为善后举措,清廷分蒙城等4州县设涡阳。同时,为加强控制,在区划不变的情况下,清廷又将各级佐贰官移驻外派。  相似文献   

17.
佐贰官是相对正官而言,其意在于辅助。清代州县佐贰官主要包括州同、州判、县丞和主簿。自秦汉设官以来,在地方权力结构中刻意构建交错和制约的关系是统治者强化政府内部监督的重要途径。正佐之间相互监督机制的推行在历史上确实也曾发挥过相当的效能。明清以降,随着主官负责制的不断强化,  相似文献   

18.
杨军 《史学集刊》2013,(3):3-19
碑刻资料证明,辽朝南面官的结衔总计包括10个方面的内容,依次为:功臣号、职、阶、官、散官、宪、勋、爵、邑(封)、赐。职是实职,官代表品级,其他皆为虚衔。官员在职、阶、官、勋四个方面的升迁并不同步,但官与职大致存在对应关系。根据碑刻复原的辽代南面官的散官系统,既不同于唐代的实职官,也不同于北宋前期的寄禄官。从门下省、尚书省及六部等机构的属官多作为官称而非职名来看,辽朝并未实行三省六部制,南面朝官的主要权力机构为枢密院和中书省。  相似文献   

19.
西夏文献中的"城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综合考察了存世的西夏文献,发现《类林》和《贞观政要》等夏译汉籍使用“ ”(城主)直译汉文“太守”和“刺史”,而西夏原创作品《天盛律令》中汉语借词之“ ”(刺史),一般用以指称“府”、“州”、“郡”的首长,“ ”(城主)则沿袭西夏本语词,用以指称西夏境内各边地“郡”、“县”、“城”、“寨”的长官。由此可以联系到敦煌、吐鲁番文献里的“节儿”,这个吐蕃职官的品级和职掌范围与西夏的“城主”颇为一致。正如王尧先生所考证,“节儿”是藏文rtse—rje一词的音译,其本义是“一寨之主、一城一地的守官”。而西夏文献说明,敦煌、吐鲁番汉文文献中的“城主”实为吐蕃官名rise—rje“节儿”的意译。  相似文献   

20.
陕西省神木县曾出土《宋故秉义郎徐府君墓志铭》志石一方。墓主徐德是麟府路的一名下级武官,曾参与北宋几次较大的军事行动,如熙宁九年讨伐安南、元丰四年攻陷宥州的战役,以及麟府路军与西夏军在接壤地区发生的青岗岭、厮罗川、龙横川、青鱼河四次战斗;徐德担任都虞候的府州威远军,是由府州厢军升格的禁军;而他担任巡检的保德军沙谷渡,则是麟府路与河东路之间在黄河上的主要军政、商贸渡口,地位极为重要。徐德墓志文还部分反映了麟州的文风、宗教等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