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占堂 《世界遗产》2011,(3):54-57
熊本城位于日本熊本县熊本市,是日本著名景点之一,与大坂城、姬路城合称为日本的三大古名城。1607年,丰臣秀吉的旗下大将——加藤清正为熊本城主,开始建造熊本城。加藤清正是日本战国末期数一数二的勇将,甚至在中国明朝的史书中有如此记载:"倭人清正,强悍、严厉,实乃酋中名将也。"事实上,在日本的筑城史上,清正流也是占了重要的一席的。清正的筑城才能,早在筑造大坂城时为丰臣秀吉所发现,当时只有二十四五岁的清  相似文献   

2.
付博 《黑龙江史志》2013,(23):16-17
17世纪初,辽东地区的后金,势力不断壮大,逐渐以明王朝的挑战者的姿态登上历史舞台。双方矛盾不断激化,终于在1619年爆发"萨尔浒之战"。这对在明与后金的夹缝中生存的朝鲜来说,的确是一个难题。最后,朝鲜不得不卷入这场较量——适时,朝鲜国王光海君遵照明的要求,派出了一支13000人的军队进行支援。但是,光海君却暗中将以"观其向背"为主旨的密诏传给了援军统帅。究竟是什么原因使朝鲜既"援明抗清"又"观其向背"呢?本文试图结合当时朝鲜的政治、经济、文化与外交等方面的因素对此进行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3.
1948年6月18日,吴晗带着一份拒领"美国救济粮"的声明找朱自清签字。此时,朱自清正胃病严重复发卧床不起,但他看完这份声明后,还是支撑着坐起来,毫不迟疑地拿起笔,在声明上工工整整写了"朱自清"三个字。当天晚上,朱自清在日记里  相似文献   

4.
这是1930年代在险恶环境中创建出来的一支新军。全面抗战前夕,这支严学苦练锤打出来的精兵编入中国空军第三大队,随后在桂南会战之南宁空战,徐州会战之台儿庄、滕县、归德等空战中,不畏强敌,先后击落日机22架,击毙号称"驱逐机之王"的日军王牌飞行员加藤大尉,用精诚团结、英勇无畏、生命与热血,谱写了一曲抗击外来侵略的激昂战歌。  相似文献   

5.
朝鲜后期,北伐论激起朝鲜士大夫小中华意识高度发展,因此有学者将其称为"朝鲜中华主义"。然而从事实来看,朝鲜士大夫虽然有很强的文化自尊意识,但是这种自尊意识是建立在春秋大一统之上的,小中华意识的发展反而使一元的天下观进一步强化,将中华秩序理想化。所以,朝鲜后期小中华意识的发展并不表示朝鲜士大夫以朝鲜为中华之正统或中国之正统,反而继续承认朝鲜为小中华,而在事实上更不证明朝鲜为当时东亚的文化中心国家,所以我们在使用"朝鲜中华主义"概念时尚需仔细斟酌。  相似文献   

6.
1903年初至1905年春夏之交,数千朝鲜移民陆续出现在夏威夷群岛。但移民活动不到三年便戛然而止,国际政治舞台上多边关系的发展变化起到了决定性作用。在朝鲜近代史上,日本以"特殊"角色对朝鲜行侵吞之实,由之引发的朝鲜人向夏威夷的移民活动必然在同期日朝关系框架内发展,此为问题关键所在;在夏威夷和朝鲜之间,美国亚太政策的天平明显倾向于前者,而日本则借机加强对后者的控制;20世纪初,日本在朝占据绝对优势地位,但围绕日朝移民问题的日美矛盾渐露端倪,而日本将其归因于夏威夷朝鲜移民的大量出现。日本为避免美国"排日法案"出笼恶化日美关系便迫使朝鲜中止向夏威夷的移民活动。  相似文献   

7.
日军对南京的空袭既是其实施"速战速决"战略的一部分,同时也是日本战争罪行不容忽视的重要内容。自1937年8月15日首次轰炸到12月13日南京沦陷,日军对南京的空袭主要经历了三个大的阶段。就日方的作战部署而言,1937年8月15日至9月上旬为第一阶段,日军对南京的空袭主要以配合淞沪陆战及消耗中方空中力量、获取制空权为目标;9月中旬至10月下旬为第二阶段,日军对南京的空袭侧重攻击军事设施、党政军机关驻地及重要的公用设施,妄图制造恐慌,以打击中国军民的抗战意志;11月下旬至12月13日为第三阶段,日军对南京的空袭主要以协同攻占南京为目的。日军对南京的空袭不仅起到配合日本地面侵华部队作战、加快日军侵华进程的战术效果,而且还对中国军民后续的抗战产生了深远的历史影响。日军通过空袭南京及周边的中方航空基地,一方面极大消耗了中方本来就比较有限的空中力量,最终日方掌握了制空权,使本来就不对等的中日两国军事力量之对比更加倾斜于日方;另一方面也在一定程度上动摇和打击了南京国民政府中部分具有投降倾向官员的抗战意志,进一步促进了投降主义的滋生和蔓延。  相似文献   

8.
近代以前日本的"朝鲜观",经由源自神功皇后征服三韩的传说,最终演变为"征韩论",将朝鲜视为其朝贡国、藩属甚至夷狄。从7世纪到战国时代,日本与朝鲜平等地处于东亚朝贡体系之内,但是日本对朝鲜以优越姿态相对待的情况日趋严重,其蔑视和敌视朝鲜的观念及心态进一步膨胀。特别是,在万历朝鲜之役后,随着近3个世纪的"锁国"时代,"丰臣伟业"被日本的一些思想家、战略家逐步发展为一整套的学说体系,日本统治者的向外扩张心态持续扩大。进入19世纪后,由于中国和朝鲜的积弱积贫状态以及东亚朝贡体系的瓦解崩溃,因此"征韩论"成为明治维新以后日本对朝鲜的最终认知。  相似文献   

9.
郭锐  王箫轲 《史学月刊》2014,(9):100-106
近代以前日本的"朝鲜观",经由源自神功皇后征服三韩的传说,最终演变为"征韩论",将朝鲜视为其朝贡国、藩属甚至夷狄。从7世纪到战国时代,日本与朝鲜平等地处于东亚朝贡体系之内,但是日本对朝鲜以优越姿态相对待的情况日趋严重,其蔑视和敌视朝鲜的观念及心态进一步膨胀。特别是,在万历朝鲜之役后,随着近3个世纪的"锁国"时代,"丰臣伟业"被日本的一些思想家、战略家逐步发展为一整套的学说体系,日本统治者的向外扩张心态持续扩大。进入19世纪后,由于中国和朝鲜的积弱积贫状态以及东亚朝贡体系的瓦解崩溃,因此"征韩论"成为明治维新以后日本对朝鲜的最终认知。  相似文献   

10.
南京利济巷“慰安所”是南京乃至亚洲地区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一处日军“慰安所”旧址,也是唯一一处被在世“慰安妇”指认过的“慰安所”建筑,其旧址目前有7幢房屋,约2000平方米.2003年11月20日,抗战时期曾被日军诱骗到这里充当了三年“慰安妇”的朝鲜老人朴永心,在其82岁高龄时,在中日学者的帮助下,回到南京利济巷,指认了当年日军“慰安所”旧址,指认了她遭受日军侮辱与摧残的伤心之地.这处浸透了“慰安妇”血泪历史的民国建筑,将会得到永远的保护,向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讲述日本军国主义的暴行.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30年代,日本军国主义对中国发动了全面侵略战争,犯下了种种罪行。日军强迫中国、朝鲜妇女作慰安妇,使中国、朝鲜妇女蒙受了深重灾难,对日本军国主义这一罪行,战后未能认真清算。这一历史遗案近年来由日本、韩国、菲律宾等国舆论重新提出。  相似文献   

12.
董兴华 《沧桑》2013,(4):82-84
1592年,日本发动侵略朝鲜的战争,对明朝主导的东亚朝贡体系公然发出挑战。明朝出于对朝鲜的"字小"之义和保护自身的现实考虑,出兵援朝抗倭。经过中朝两国的不懈努力,最终取得了战争的胜利。这场历时七年的国际战争对中朝日三国历史的发展和16世纪及其后的东亚国际格局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正>1950年6月25日,朝鲜内战爆发。10月19日中国人民志愿军开赴朝鲜战场。1951年6月,志愿军将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打退到"三八线"以南,双方于1951年7月10日在开城举行停战谈判,利益交织使中美双方历经了长达两年多的停战谈判之路。美方的蛮横不妥协使纯朝鲜军事问题的谈判  相似文献   

14.
中日甲午战争期间,日本侵略者对朝鲜实行了保护国政策。本文试图对其政策的制定和执行及其实质略加分析。日本占领朝鲜王宫的目的 1894年7月23日,两千名日本侵略军突然袭击了朝鲜王宫。朝鲜王宫守卫军虽然开枪进行抵抗,但寡不敌众。日军不仅占领了王宫,劫持国王和闵妃,还解除了驻在汉城的朝鲜军队武装。另一支日  相似文献   

15.
七、抗击日本侵略的十四年(一)人民奋起抗日1931年6月,日军大尉中村震太郎等4人偷入我禁区,查获间谍罪证后被处决,即“中村事件”.7月,长春万宝山中朝农民发生水利纠纷.日军警察干预,打伤中国农民多人,反诬中国打死朝鲜农民,即“万宝山事件”.日本在朝鲜煽动排华,并鼓吹“满蒙危急”,挑动战争.蒋介石电令不抵抗7月12日,蒋介石电张学良对日军之挑衅,须极力忍让,勿生事端.  相似文献   

16.
甲午战争爆发前一个月,日本在逼迫朝鲜否定与中国宗藩关系的同时,以中国阻碍其实行朝鲜内政改革为辞,开始秘密向奉行中立政策的美国托付撤使后代为保护其在华利益事宜。日本撤使准备虽早,但甲午战争爆发后,日本却等到中国驻日使馆发出撤使照会之后才下达撤使命令,且只准备撤离长江以北的北方各大使领馆,试图以局外中立之名保留上海总领事馆及所辖长江以南广大地区的日本势力。后因清政府强烈要求,加上中国民众群情激愤,在顾虑重重的美国驻华使领馆的敦促之下,才不得不撤离所有在华使领人员及重要通商口岸的日本人,但仍用巧妙的办法在京津、烟台和上海等地布留情报人员,深入探查威海卫、天津、牛庄、山海关、鸭绿江等地军情政情,为日军作战提供便利。随着三大间谍案告破,美国方面不得不明确其代为保护的权限及性质,潜伏的日本情报人员陆续回国,回国后继续为战争推波助澜。日本撤使实质上是其备战的一个环节。在日本撤使过程中,中国方面大体本着国际法原则处置,有理有据。  相似文献   

17.
甲午前夕朝鲜对外贸易发生重大转型,进出口商品结构次第翻新,海上对日贸易取代陆上边境对华贸易成为其对外贸易的新主流。受不同贸易主导因素的影响,仁川、釜山、元山三口岸的具体贸易情形同中有异,支配朝鲜贸易活动的中日两国商人也各有优劣势。虽然有诸多不利因素制约着贸易的扩大,但对外贸易仍使朝鲜体验到外向型经济发展带来的好处。朝日贸易的互补性急剧增强是促使日本决心发动甲午战争进而吞并朝鲜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8.
万历二十七年,壬辰倭乱中的朝鲜战俘鲁认在明人援助下从日本逃至中国福建,并与当地士子和官员进行文化交流,其《锦溪日记》和《锦溪集》生动地记录了这段传奇经历。鲁认选择迂道中国,他对忠孝节义的诗文表达、对《朱子家礼》的恪遵、对"止修"学说的接受、对佛教的排斥,皆表现出朝鲜士人强烈的朱子学背景。以此为基础形成的"小华"观念,使鲁认的中国之行,成为"以小华观中华"的文化之旅,藉此可以考察朝鲜和明朝两国文化的同中之异。  相似文献   

19.
1890年6月4日,朝鲜赵太妃薨逝。按照成例,朝鲜必须向礼部派遣告讣使,清朝派遣敕使,赐奠弔丧,但因朝鲜屡思自主,企图改变事大礼仪,遂引发"郊迎礼"的礼仪之争。从中朝两国处理赵太妃丧礼的案例,可见朝鲜国王追求自主的企图,欲改动事大礼仪,模糊化宗藩体制的等差位阶,因而请求敕使队伍改由马山浦上岸,并免除向皇帝诏书三跪九叩的"郊迎礼",保护朝鲜的体面。但清政府却欲藉"郊迎礼"的举行,向各国驻朝公使彰明中朝两国的君臣名分,所以坚持按成例处理,稳固清政府的宗主权。中朝两国礼仪之争的结果,最后还是清政府略胜一筹,成功让各国驻朝公使了解"名分"控制朝鲜君臣的有效性,却让朝鲜君臣更加强了反华意识,埋下日后中朝宗藩关系破裂的导火线。  相似文献   

20.
经盛鸿 《百年潮》2009,(5):62-67
1937年12月13日,日军占领南京后,立即对手无寸铁的民众与放下武器的战俘进行疯狂的血腥屠杀,伴之以抢劫、强奸、焚烧.日军的恐怖暴行持续了6周,南京城成了一座人间的"活地狱".日军为了掩盖其惨无人道的屠戮,避免引起国际国内民众的抗议,用大量的图片精心"制造"南京"祥和"景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