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在黄河博物馆内,现藏有一块汲县河堤烽堠碑,它是迄今为止仅见的古黄河堤防分段管理维修的一件界标实物. 1987年,河南汲县(今卫辉市)柳卫村村民候光安在村东黄河故堤上取土,挖掘出一块陶制的河堤分界碑.碑高52厘米,宽20厘米,厚10厘米,通体青色,上圆下方.碑的正面阴刻三行文字,竖行楷书.中间一行字形较大,刻"汲县河堤下界埄堠"8字;两边行字形略小,右边行刻"西至上界永"5字,左边行刻"福村八十里".(图一)碑的背面一侧有刻印花纹,中间竖向排列六组对顶三角形刻纹,两边各竖排六组"川"字形刻纹.该界碑出土后曾一度为汲县水利局刘仰洲老先生收藏,1996年11月刘仰洲先生将其捐赠给黄委会黄河博物馆,至今仍珍藏在黄河博物馆内.  相似文献   

2.
近读《东南文化》1990年第5期章采烈《上海浦东老宝山城非浦西宝山县城前身考》一文,文内提及拙作《考永乐烽堠御碑的一个新发现》(载《中国航海》,1988年第2期).章先生在未加辨析的情况下,将拙作囫囵阅之,便草就其文,匆下断论.章文谓:“特宝山烽堠说成是郑和下西洋时的‘舟师遗物’,则嫌其证据不足.”章在此段末又谓,“《碑记》只字不提下西洋事,这决非偶然的疏忽”.此实大谬矣!余为考证宝山烽堠系郑和舟师遗物,曾于文中列据有三,为了便于读者了解,兹复述如次:  相似文献   

3.
佛教造像碑     
古人借助类同碑揭形式的石质材料雕刻佛像,创造出适用于地面寺院的佛教造型艺术造像碑。在印度次大陆,中国中原北方与南方,以及朝鲜半岛均有造像碑遗存,印度次大陆造像碑产生与建筑造像构件有密切关系,中国造像碑自有渊源,朝鲜半岛则继承了中国模式。中国造像碑拥有众多个体、丰富内涵和鲜明地域特征,是世界佛教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一造像碑的产生与供养中国中原北方与南方广大地区,东汉、三国时期已出现了地面寺院,至迟东晋、十六国时期石窟寺院也发展起来。泥塑、壁画是最初地面寺院的主要艺术形式,石窟艺术在中原北方地区兴起…  相似文献   

4.
<正> 蔚县南百庄镇单堠村石表,树於本村关帝庙院内,当地人称石旗杆。关帝庙对面40米处建有一清代戏楼。寺庙对面建戏楼屡见不鲜,唯独单堠村关帝庙立有石表,这样就使庙、表、楼构成了一种特殊的建筑风格。 关帝庙、石表、戏楼建于何时,《蔚县志》和《蔚州志》都不曾有记载,村人说法不一。一九九一年八月在加固石表,维修庙院围墙时,发现了《关帝庙建立石表碑记》和乾隆二十五年(公元1760年)《修禅房并创建戏楼碑》两方石碑。其中《关帝庙建立石表碑记》最有参考价值。石碑青石质地,无底座。高1.74米,宽0.72米,厚0.24米。首体相连。  相似文献   

5.
佛教传入中国以后,受中国的立碑供奉纪念的影响,与中国古代的碑刻相结合,于是产生了佛教造像碑。佛教造像碑是一种具有特殊形制的宗教造像形式,是古代将佛像雕刻在石头上的碑刻,在其碑上开龛造像,并在碑上雕刻供养人、造像人姓名、官职、籍贯、造像缘由、祈福内容、造像时间、地点等。本文以张龙达造像碑为例,对其造像碑上所反映的问题进行分析,及碑上所体现的造像风格进行考释和分析,对其碑上体现的问题进行解读,得出张龙达造像碑的造像年代在西魏时期,造像碑上反映的是以张氏家族为主体的家族信仰,以及碑上所体现的造像风格是由于政治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在近期的总统府(南京中国近代史遗址博物馆)扩建工程中,有不少新的物发现,“关帝圣庙重修”碑就是其中之一。此碑发现地点是总统府内西花园西北一间破烂不堪木工房前的院落里,因为大院曾经是清两江总督署,结合大院其它历史资料推断,附近虽无明显庙宇建筑,出土此碑附近应为关帝庙旧址,木工房为关帝庙原址建筑。  相似文献   

7.
1987年5月,文物普查小组在山西闻喜县侯村乡元家村宋氏宗祠院内,发现一通明代《涑水渠图说》线刻碑(以下简称《涑水图》(见附图)。 碑系青石质,圆额,长方体,长1.4、宽 0.6、厚0.1米。碑面图文分三部分组成:上部楷书题额“涑水渠图说”;中部刻涑水自发源地流经闻喜县境的实况图,四侧标示东南西北方位,流经之地标明山川名胜、城池村庄名称;下部为楷书文字说明,竖29行,满行15字。全文如下: 洪武二十一年五月二十一日。晋宁里宋得昭置到义宁里乔寺村,乔顺村□庵北涑水河南青口渠地一亩,东西轸,东至道,东北至渠口,南至业主,西至祖渠,北至业主。过粮一斗七合,用价丝绵四十尺,印过文契存照。  相似文献   

8.
雒惊璟 《丝绸之路》2014,(10):31-32
嘉峪关“天下雄关”碑由肃州总兵李廷臣1809年视察防务至嘉峪关时书写而成,后来镌刻成碑,立于嘉峪关东坊一里道左,即现在东闸门东南处。1842年,林则徐一行出关外,见西面楼上有额日“天下第一雄关”,又路旁一碑亦然。说明此时的“天下雄关”碑已移至西门外。本文依据文献资料论证了嘉峪关“天下雄关”碑位置的历史变迁。  相似文献   

9.
金元时期在北方出现的"先茔碑"的迅速普及,与蒙元征服和它所引起的社会、文化变动有很密切的关系。在金代,建立先茔碑的主体,都是平民或者中下级官员家族,建立先茔碑不一定被承认为"与礼符合"的修谱方式。不过,经过了金元之际的社会变动,在蒙古统治下兴起的新兴官员家族广泛认为,先茔碑是一种正式墓葬、修谱方式。而一段时间之后,蒙古皇家也开始把先茔碑赐给功臣家族。新的碑刻形式的普及,揭示了社会变动引起的不同社会阶层之间的文化融合。同时,先茔碑的普及表明,在12到14世纪的中国社会中,文献族谱不是唯一的修谱和纪念家族历史的方式。这有助于重新思考中国家族组织发展的历史过程和地方差异。  相似文献   

10.
洱源县江尾镇漏邑村原来的小学校里,在北耳房的西山墙内侧,嵌有一《乡规碑》。碑为石质,阴刻,字迹工整。全碑分上下两块,每块长720厘米,宽460厘米.各列乡规五条,总计700多字,《乡规碑》的全文如下:  相似文献   

11.
金代汉文石刻中的《杨瀛神道碑》、《法门寺天眷元年碑》、《完颜娄室神道碑》、《香林寺屯兵洞题记》、《完颜希尹神道碑》、《金、西夏界堠碑》及《韩景□神道碑》、《石宗璧墓志铭》为研究12至13世纪初金夏关系的重要文物资料,涉及到金夏外交制度、天德之战、金夏于陕西沿边的军事冲突及边界交涉。通过对这些材料的考释,可以看到金朝对边界战略要地的重视和金夏沿边军事状态的持续紧张状态。  相似文献   

12.
马生祥 《文物春秋》2000,(3):21-27,,20,
河北省定州市内有一坊古老的清真寺,寺内有一幢元至正八年(1348年)立的《重建礼拜寺记》碑。该碑在中国回族史、乃至中国伊斯兰教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但国内对该碑的史学价值了解的人甚少,故该寺仅被定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实有凤食鸡禄之误。余今欲对《重建礼拜寺记》碑进行释义,以阐述其在中国伊斯兰教史上的重要地位,并就教于方家。  《重建礼拜寺记》碑确实是元代的原碑关于《重建礼拜寺记》碑,国内学术界有两次失误的报道:其一是孙贯文先生于1961年在《文物》杂志上发表的《重建礼拜寺记碑跋》,其中云:“重建礼拜寺记拓本,北京大…  相似文献   

13.
郭春梅 《沧桑》2009,(6):54-55
乡约对地方民风的形成具有非同一般的导向作用,高平乡约以碑刻的形式从社会生产、生活以及社会关系等方面对当地人进行了约束和规范。其内容有禁约碑、禁凿窑碑、禁赌博碑、禁樵牧碑、禁堆柴草碑、禁娼妓碑、议工价碑等。这些乡约碑刻的内容和类型反映了民间自治的程度和乡约在当地民风形成过程中的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4.
造像碑是一种具有特殊形制的宗教造像形式,出现于北朝早期,盛行于北朝中晚期。山西博物院藏东魏兴和四年(542)常光庆造像碑纪年明确,采用减地高浮雕与线刻两种技法雕成,制碑各环节的人员姓名在碑文中均有记载,本文对其碑体原有内容、造像记内容及后期二次刊刻特征等进行了分析研究,为宗教学、史学、语言文字学等研究提供了重要资料。  相似文献   

15.
《等慈寺碑》是唐初刻立的一通名碑,碑文记载了隋末唐初中国之割据局面,记载了李世民大败窦建德的武牢之战的全过程。从宋代开始,历代金石著作对此碑都有记载,《等慈寺碑》在中国书法史占有重要的地位,既有北魏碑刻和墓志的严谨法度,又有潇洒飘逸的情致,在唐碑中颇为独特,代表了楷书从魏碑向唐楷的过渡。  相似文献   

16.
金代的金石学虽然没有北宋那样繁盛,但是也涌现出了一批金石收藏家,不仅有汉族士大夫,也有女真权贵。金代对于前代的碑刻能够加以保护,并翻刻了一些名碑。金代还出现了以蔡珪为代表的杰出金石学家。所有这些,都为中国早期金石学的发展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相似文献   

17.
试论北朝佛教造像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造像碑是北朝盛行的一种民间佛教造像形式。本文以大量的实物资料为例,从碑体形制的演变、雕刻题材及造像组合、艺术风格及表现手法、造像题记及书法艺术等方面入手,探讨了北朝造像碑的发展与演变过程。  相似文献   

18.
正罗堠堡位于甘肃省庆阳地区宁县盘克原,地处子午岭林区的边沿地带,是"老东山"地区一个很有特色的村堡。史料表明,这里曾经是一个极不平凡的地方。在近代风云变幻的严酷岁月里,这个小小的村堡一度支撑了庆阳的一段苦难历史,成为数千年地方历史演进的紧要时刻难得一见、不得不为之一述的支点。  相似文献   

19.
《神州》2005,(3)
在河南殷墟旧址右前百米,有一座女将军碑。毛泽东视察黄河时,曾专门到这里凭吊。碑主叫妇好,是有文字记载的中华民族的第一位女将军。女子而成将军,这在五千年前是个神话,但神话不断走进中国的历史。花木兰从军,几乎家喻户晓:穆桂英上阵,几乎人人皆知。然而,真正女杰辈出,仗剑扬威,不让须眉的还是20世纪至今。这个世纪的中国,"革命"是最辉煌的字眼,"变化"是最嘹亮的号角,日新月异无法形容发展,百年胜过千年。1988年,恢复军衔制,人民解放军的行列里又诞生了五位女将军。此后,女将军的人数已增加到二十多位,而且还诞生了一位女中将聂力。每位女将军,都是军中亮丽的风景:每位女将军,都有不凡的人生经历。在"三八"妇女节到来之际,我们特从刘锡林、于越主编的《共和国女将军》中选发了三篇以飨读者。--编者  相似文献   

20.
尹湾汉墓简牍释文选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集簿(1号) 正面县邑侯国卅八县十八侯国十八邑二其廿四有城(堠)郡官二(1)乡百七十口百六里二千五百卅四正二千五百卅二人(2)亭六百八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