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武昌起义、辛亥革命爆发为袁世凯重新出山创造了良好的历史机遇,没有革命的爆发,袁世凯出山是极其困难的①。出山后的袁世凯,先是走向了与革命相反的道路——积极镇压革命,最终选择了与革命党合作的道路。袁世凯与革命党的合作,导致辛亥革命的迅速胜利和廉价胜利,基本实现了革命党人的既定目标——推翻清政府的统治,废除封建专制制度,建立民主共和的中华民国。袁世  相似文献   

2.
“窃国大盗”袁世凯的历史,不乏记载,近年中华书局所刊焦菊隐的《袁世凯演义》和李宗一的《袁世凯传》最称翔实。而其次女公子叔桢在台湾发表的《我的父亲袁世凯》一文,对于袁的家庭和生活内幕,作了很大部分的暴露。独其早年发迹,他的女儿当然不能知道,焦李两书也详略不一。兹据我浏览所及,写了下面的一些,作为焦、李两书的拾遗。 说项城袁家是官僚大地主的世家,实际是从袁世凯的叔祖袁甲三开始的。袁甲三中了道  相似文献   

3.
民初“中央学会”的筹设与夭折严昌洪,杨华山辛亥革命推翻了腐朽的封建专制王朝,建立了中华民国。尽管袁世凯窃夺了革命的果实,但在窃得国权之初,袁氏尚不敢即刻帝制自为,而不得不稍顺民心和潮流,改革政治,制定法规,发展经济,促进学术,以骗取国人的支持。因此,...  相似文献   

4.
王锡彤与袁世凯父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锡彤与袁克定为结拜弟兄,袁世凯与王锡彤也亲如家人.王锡彤参与袁家机要,出谋划策,深得袁氏父子的信任.王锡彤以他几十年连续不断的日记,为我们记录了很多历史细节,对于研究袁世凯及其家族,相当重要;对于研究辛亥革命前后的政治、经济与社会生活,也相当重要.  相似文献   

5.
散叶     
<正>袁世凯向妻弟借钱袁世凯在科举之路屡次受挫之后,想到了捐官。无奈经济条件不允许,他只好四处借钱,第一个借钱对象便是他的妻弟。袁世凯的原配夫人于氏是河南沈丘人,其父于鳌的土地超过两千顷,袁世凯觉得他家这么有钱,妻弟定会解囊相助。岂料,妻弟非但不借,反而讥讽他说:"我看你去北京也是白跑一趟,还是在家里待着好些。"倒是一位远方亲戚,借给袁世凯100两银子,令袁世凯十分感动。后来袁世凯官至直隶总督,妻弟竟然跑到天津,希望袁世凯能给他谋个一官半职,袁世凯断然回话说:"外边无事可做,还是在家里待着好些。"再后来袁世凯做了大总统,这位妻弟又到北京,再次找袁世凯谋官,袁世凯与他见了一面,给了些路费了事。而对借给他100两银子的远房亲戚,袁世凯还了他5000块大洋。  相似文献   

6.
白云涛 《炎黄春秋》2007,(12):67-72
关于戊戌维新时期的袁世凯,长期以来,人们都揪住其戊戌告密不放,似乎袁世凯告密导致变法失败。人们大都不去想:为什么维新派在做孤注一掷的最后一击的时候,不去求助别人,而去求助袁世凯?因为袁世凯也是力主变法维新和支持康、梁变法维新之人。  相似文献   

7.
袁世凯幕府晚清四大幕府之一。他的幕府无论是在袁世凯小站练兵,还是他巡抚山东,到后来担任直隶总督,编练新军,举行新政以及参与立宪等等。同时,袁世凯幕府对北洋集团的建立也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说起袁世凯,大家都知道是个乱世奸雄似的窃国大盗,但是知道他葬在安阳的人却不是很多。安阳不是袁世凯的老家,但他却选择在此韬光养晦,过了一段逍遥的“隐居”生活后再度出山,登上了中华民国大总统的宝座。不过他当皇帝之心不死,仅“登基”八十余天便众叛亲离,在全国人民的唾骂声中一命呜呼。有意思的是,袁世凯临终留下了“扶柩回籍,葬吾洹上”的遗言,表示死后还是要葬在安阳。袁世凯为什么对这个当时还被称为“彰德”的小城青眼相加?他和安阳到底有什么样的渊源呢?  相似文献   

9.
王标 《文史春秋》2009,(9):50-57
懂得民国历史的人都知道,“二次革命”失败之后,章太炎被袁世凯囚禁了。章太炎最初对袁世凯是抱有一定幻想的,后来袁世凯复辟的迹象越来越明显,章太炎开始发表文章针砭之。当黄兴等起兵讨袁的时候,他也发表文章表示支持。  相似文献   

10.
太平军思想教育得失任强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规模浩大的反抗剥削和压迫的革命运动,作为中国旧式农民运动的顶峰,它有着极其深远而伟大的历史意义。太平军以其势不可挡的气势,转战18省,坚持斗争10余年,沉重地打击了清政府的腐朽统治和外国侵略者的嚣张...  相似文献   

11.
正袁世凯是慈禧太后在李鸿章之后最为信赖的汉大臣,在慈禧太后最后几年掌握着相当的权力,对当时的一系列政治改革作出过重要贡献。当然他也得罪过不少人,多年来弹劾他的奏章一直不断。但慈禧太后和光绪帝对袁世凯信任有加,所以,袁世凯并没有因受到弹劾而受到任何处罚,反而步步高升。但是,1908年下半年,随着光绪皇帝和慈禧太后的相继去世,这种情况发生了改变。反对袁世凯的潜流一直不断,在慈禧太后活着的  相似文献   

12.
摄政王载沣驱袁事件,既是清廷内部的一场权力斗争,同时也夹杂着复杂的国际因素,与当时中美日三国外交存在十分微妙的关系,尤其与袁世凯的联美制日外交的失败直接有关。在这场政治权力斗争中,载沣之所以没有处死袁世凯,固然由于载沣本人性格优柔寡断、缺乏政治斗争经验,以及慑于袁世凯的北洋势力,但同时与列强尤其是美国的强力干预有着密切关系。而就几个主要列强来说,它们对载沣驱袁的态度和反应并不一致。其中,因为袁世凯的联美制日外交妨碍了日本对中国东三省的侵略,日本方面对袁世凯遭罢黜实际上持欢迎和支持态度,极不愿意看到袁氏复出;而美国政府由于担心清末新政改革政策发生逆转,同时也为了抵制日本对清政府的控制及与日本争夺中国东三省的控制权,坚决反对载沣罢黜袁世凯,从一开始就期待袁氏尽快复出。在载沣驱袁权力斗争的历史背后,同时也浮现出日、美两国较量的影子。  相似文献   

13.
本文根据最近出版的《袁世凯家书》及其他第一手史料,对目前一些著述中颇为流行的关于袁世凯早期(1894年以前)史事的失实之处做了订误。考证的问题涉及袁世凯的家庭,袁本人投入庆军及以后、出国赴朝及在朝鲜乃至回国后一些重要活动的情况。本文不仅对推动袁世凯研究有一定意义,对于倡导严谨、规范的学风也有若干作用。  相似文献   

14.
辛亥革命使清帝退位、民国建立,孙中山被推选为民国临时大总统,但袁世凯很快取而代之。孙袁的政治博弈涉及到当时中国的政治、经济及民众心理等诸多方面,揭示出当时中国政局的极其复杂性,相关的分析能进一步深化辛亥革命史的研究。  相似文献   

15.
学界一般认为,1915年9月3日梁启超发表《异哉所谓国体问题者》一文标志着梁启超与袁世凯关系公开决裂。事实上,从1915年9月到12月,梁启超与袁世凯一直保持着书信往来和一定程度的工作联系。梁启超曾三度给袁世凯写信并向袁递交辞呈和病呈,还两度公开发表文章劝阻帝制运动。梁这样做,既有规劝袁世凯制止帝制运动、打探其对帝制运动真实态度之用意,又有麻痹袁以便于谋划讨袁斗争之效用。袁世凯对梁启超1915年9月1日来信未作回复,但也不便公开对梁施压。梁启超曾说,袁世凯贿赂他20万元,让他不要发表《异哉所谓国体问题者》一文,此说法不合逻辑。梁10月7日致信袁世凯表示对帝制问题不再"论列",袁复信委婉地表示了称帝的愿望。12月12日,梁启超第三次给袁写信劝阻帝制,同日袁世凯接受劝进称帝。  相似文献   

16.
1915年底,袁世凯公然冒天下之大不韪,复辟帝制,举国哗然。时为云南都督的蔡锷率先登高一呼,发起"护国战争",全国立刻应者云集,终致袁世凯在人们的唾骂声中死去。可以说,是蔡锷给了袁世凯致命的一击。然而,蔡锷和袁世凯并非一开始就水火不容;相反,两人刚开始很是英雄相惜。蔡锷最初甚至是袁世凯的"铁杆",而袁世凯也对蔡锷青睐有加。蔡锷是一个职业军人,而且是一个优秀的职业军人。在日本陆军士官学校毕业时,蔡锷与蒋方震、张孝准并称为"中国士官三杰"。还是在日本留学的时候,他就深受军国主义影响,  相似文献   

17.
辛亥革命使清帝退位、民国建立,孙中山被推选为民国临时大总统,但袁世凯很快取而代之。孙袁的政治博弈涉及到当时中国的政治、经济及民众心理等诸多方面,揭示出当时中国政局的极其复杂性,相关的分析能进一步深化辛亥革命史的研究。  相似文献   

18.
辛亥革命前,革命党几乎完全忽略了在国内对共和理论的宣传。袁世凯主张变法救国、君主立宪,但对西方文化政治理论知之甚少。辛亥革命爆发之后,共和的观念被大汉族主义和种族革命的膨胀性宣传所湮没。孙中山颁布的《临时约法》给袁世凯做了一个因人废法、因人修法的不良示范,袁世凯的智囊们设想的国家体制与治国方略仍然是"开明专制",袁世凯曾经试图了解共和制的意义,主张效法美法,但他更多地看到的是中国国民素质需要提高的一面,从而淡化了对共和理论和制度的探求。先天不足,后天失调,国体虽变,理念依旧,共和国的大总统袁世凯既不知道共和制国家是个什么样子,也不知道共和政体优越性在哪里。  相似文献   

19.
袁世凯是个窃国大盗,这是世人皆知;可有几个人知道袁世凯也是一位书法家呢?但对其书法的评价却有高低不同,甚至有人从其书法中看出了他的“反相”,而把他的书法称之为“反书”。本文附录了袁世凯的一篇书法作品,不知读者也能否从中看出些“反相”来?  相似文献   

20.
义和团运动时期,山东三任督抚基于不同的社会和心理基础对教案产生了不甚相同的认识和态度。对于教案起因,三位督抚都认为基督教的扩张是教案的直接原因;同时,毓贤和袁世凯又认为部分官员的不作为是诱发教案的重要原因。最后,袁世凯明确指出了列强和基督教的相互依存关系。对于教案的处理,张汝梅曲意弥缝,以和为主;毓贤和袁世凯皆主张持平办案。他们对义和团的剿抚之策,也影响了山东教案的产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