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大公报创刊号1942年冬,中国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大公报》派遣年仅25岁的记者张高峰到中原地区采访。他从重庆经西安到达洛阳,看到处处流浪的灾民,鸠形鹄面,沿街乞讨,悲惨的号救之声,随处可以听到。随即他又到豫西、豫东、淮阳等地采访,目睹灾民流离失所、遍地饿殍的惨景,而国民党当局有意掩盖灾情,不使外泄。1943年1月17日,张高峰从河南省叶县向《大公报》重庆馆寄出一篇题为《饥饿的河南》的长篇通讯(6000字)。《大公报》总编辑王芸生看到这篇通讯后深感事关重大,改题为《豫灾实录》发表于2月1日的《大公报》重庆版上,通讯的内容只字…  相似文献   

2.
9月20日的英国《金融时报杂志》,主题是“中国2013”。除了该报的驻京记者、学者杨继绳,四月网总编胡亦南也撰写了一篇英文文章,《忘掉“崛起的中国”吧》。  相似文献   

3.
正魏巍在当代文学创作上最著名的作品是通讯《谁是最可爱的人》。当时原计划准备将《谁是最可爱的人》发表在作协刊物《文艺报》上,由于考虑到《文艺报》出版周期较长(半月刊),可能会影响文章发表的及时性,《人民日报》首次在头版头条刊发文艺通讯。1951年4月11日,《谁是最可爱的人》在《人民日报》头版头条位置发表,这篇只有3500余字的通讯特写性质的文章,迅速在全国传播开来。毛泽东阅读后做了批示"印发全军",朱德读后连声称赞"写得好!很好!"周恩来也称赞魏巍宣传了志愿军。据相关回忆,"1953年9月23日,周恩来在第二次文代  相似文献   

4.
“初夏,大坂山麓进入了一年中最美好的季节。逶迤起伏的岗峦绿草如茵,野花吐艳。成群的牛羊在绿草野花织就的彩毯上悠悠蠕动,一匹匹马儿在蓝天白云下徘徊觅食。”这是1989年7月18日刊登在《青海日报》二版头题位置的通讯《大坂山麓牛羊肥——访土族聚居的塘坊村》的开头一段。通讯的作者就是我。我在青海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广播站当记者整整六个年头。我不敢说我走遍了那里的每一个村庄,但可以肯定地说,那里的大部分乡村我都走过来了。或风雪迷漫,或沙尘满天,或骄阳似火,或阴雨连绵,我跋涉在采访的路途,坐在农牧民中间,那是一段激情燃烧的岁…  相似文献   

5.
庄月江 《古今谈》2010,(2):41-45
2003年春节,居住台北的钱南欣先生寄给我一本《北美蒲阳通讯》,上有他撰写于1942年的《美国空军B-25轰炸东京后回航迫降衢州机场纪实》一文。此文曾收录在钱先生1945年9月3日编于建瓯驻地的一本《抗战胜利纪念册》中。当时中央航空委员会空军第十三总站的466名官兵,人手一册。钱南欣先生珍藏的一册,“五十余年来流离迁徙,  相似文献   

6.
至今.我手边还保存着一篇60年前的军事通讯:《风驰电掣下贵阳——记进军贵州之前卫团》,原载1949年12月11日《新黔日报》第4版。当年的报纸纸质低劣,年深日久,早已破损不堪。今年贵州日报报业集团投资,已将本报60年全部合订本制成电子版,  相似文献   

7.
1990年,我在一篇题名《缘分》的散文中,有这样一段叙述:“1952年5月,我从二野军大五分校转业到息烽。开始是分在县委组织部。因为跟着喜欢写作的县委书记下乡蹲点,在他的鼓励下写了几篇新闻报道在报纸上发表,才三个月,又调县委宣传部,任通讯干事。”这段叙述过于简略。我转业到息烽的具体时间是1952年5月5日。5月6日分配工作,因为家庭成份是贫农、本人又是团员,土改运动中表现好,同时转业的12名军大同学中,只有我一个人分在县委组织部。到组织部上班才两天,5月8日,县委书记史可鉴同志就点名要我参加他领导的工作组下乡蹲点。…  相似文献   

8.
1984年3月8日,《泽普县志》编辑室的景智民同志被癌症夺去了生命,他在垂危之际,倚着病榻赶写出来的《泽普县志·概述篇》初稿,放在县委书记的桌上,三万二千余字,字字闪耀着他对党的忠诚,对修志事业的献身精神。泽普县各族干部,无限感怀地传颂着他的事迹。 1983年6月,泽普县委决定编纂《泽普县志》,派了三位同志外出收集资料,其中就有  相似文献   

9.
30多年前,一篇著名的通讯《县委书记的好榜样——焦裕禄》曾轰动全国。焦裕禄,这位让兰考老百姓魂牵梦绕的人民公仆,从此发挥了超越时空的影响。《焦裕禄的名字是如何传遍神州大地的》将告诉您三位资深记者一段传奇般的经历。  相似文献   

10.
1966年春天,一篇题为《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的长篇人物通讯发表于《人民日报》,同时见报的还有一篇著名社论——《向毛泽东同志的好学生焦裕禄学习》。第二天,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出了这篇通讯,当时的著名播音员齐越数次泣不成声。  相似文献   

11.
1937年10月4日到1941年12月15日,美国《时代周刊》共刊载了4篇有关日军轰炸南京和日军南京大屠杀的报告。1937年10月4日题为“正如宣布的那样”(Asadvertised)的报道,是美国记者在日本海军第三舰队司令长谷川清中将在9月20日宣布要对南京进行大规模轰炸后星夜兼程赶往南京,亲历轰炸后所写的长篇报道,报道写道:“那些年纪太小、太老、太穷、病得太重或是什么都不懂而没有离开南京的中国人被大批屠杀”;第二篇报道(1937年10月11日)刊登了宋美龄的英文日记摘要,由于其地位特殊,日记读来耐人寻味;接下来的一篇1938年2月14日题为“证人”的报道,引述了当时在南京的《芝加哥日报》远东资深记者斯蒂尔的描述:“一位日本士兵站在不断增大的尸堆上,将步枪子弹倾注在任何还能动弹的尸体上。对日本人来说这也许是战争,对我来说却是谋杀”;最后一篇,时间为1941年12月15日,这时候外界对日本军在南京的暴行了解已经比较全面,报道明确指出:“日军占领并洗劫了南京,犯下了一些现代史上最可怕的暴行——大规模屠杀平民,并强奸了成千上万的中国妇女。”由于《时代周刊》是美国主流媒体,有很高的信誉,上述报道,特别是宋美龄的日记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  相似文献   

12.
抗战时期的记者与“青记”(“中国青年新闻记者协会”简称),共同铸成了抗战的史诗卷册.但长时间里,却没有一行文字记录新闻人在这场抗战中做了什么. 在抗战爆发75周年的纪念日将临之时,著名新闻人范长江之子范苏苏依旧在与他的同道们致力于挖掘和保存那些默默无闻、却是最早记录历史之人的资料. 《卢沟桥到漳河》收集战地通讯10篇,跨度从1937年7月7日至1937年10月28日,是中国记者们最早发出的一批来自最前线的对于卢沟桥事变过程及其后进展的报道.  相似文献   

13.
正1945年9月2日,停泊在日本东京湾美军密苏里号战舰上,大公报记者朱启平发回一篇现场报道,详细描述了日本签降的历史性一幕,最后写道,签字后"看表是9点18分。我猛然一震,‘九一八’!1931年9月18日日寇制造九一八事变,随即侵占东北。1933年日本强迫我们和伪满通车,从关外开往北平的列车到站时间是9点18分。14年过去了,侵略者竟然也在  相似文献   

14.
《泰晤士报》援引首相府一名高级顾问的话说,布莱尔愿意让任何人接任首相,只有布朗例外9月,对觊觎首相之位近10年的英国财政大臣戈登·布朗来说,充满了戏剧性的变数。在布莱尔明确表示会在一年内辞职的情况下,布朗的继任资格却受到了空前的质疑。  相似文献   

15.
楼乘震 《世纪》2020,(3):50-55
逸飞先生驾鹤西去竟已15周年了,要不是朋友提醒,我几乎忘了,因为我的手机通信录上还保存着他的号码,好像他并没有走,还是那样不知疲倦地在忙着他的大视觉,他还会随时打电话给我……我在网上搜索自己写过的有关他的文章,没想到居然搜索到一篇1998年发表在《焦点》杂志上的文章,题目竟然是《陈逸飞的活法》。记得那时我给某报采写了一篇《陈逸飞:寻找曾逃亡上海的犹太人》的长篇通讯,说的是陈逸飞拍《逃亡上海》和《上海方舟》这两部电影中的动人故事。  相似文献   

16.
两年前,我写过一篇题为《谈谈编制年鉴索引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刊《年鉴通讯》1988年一、二期合刊)的文章,那只是个设想,没有经过实践检验。现至旧话重提,仍然是个想法。 我参与编纂的年鉴就没有编制索引,似有点以已之昏昏,使人昭昭的味道。  相似文献   

17.
正【本刊讯】美《洛杉矶时报》9月22日刊登了该报记者唐纳德·布雷默发自香港的一篇评论,标题是《红色中国很可能成为联合国里一支悄悄的力量》,摘要如下:自从原先的51个国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时创立联合国以来,已有几十个国家参加了这个世界组织。但是没有一个国家受到过北京的代表们  相似文献   

18.
一百年前——1894年11月21日,日本侵略军攻占江东半岛旅顺口后,挥舞屠刀,滥杀无辜,制造了灭绝人性的旅顺大屠杀惨案。大屠杀持续了四天,先后屠杀无辜群众两万余人。许多目击者都记述了这次大屠杀的真相。如美国《纽约与世界》记者哈里曼于11月24日从旅顺发回国内的一篇通讯说:“我亲眼看见旅顺难民并无抗拒犯军。……我见一人跪在兵前,叩头求命,兵一手以抢尾刀插入其头于地上.一手以剑斩断其身首。有一人缩身于角头,日兵一队放枪弹碎其身。有一老人跪于街中,日兵斩之,几成两段。有一难民在屋脊上,亦被弹死。有一入由屋脊跌厂街…  相似文献   

19.
日本首相小泉纯一郎参拜靖国神社后,不仅激起了中国、韩国等曾遭受日本发动的侵略战争伤害的国家与人民的激愤和抗议,在日本社会也引起了强烈的反响,支持首相参拜与反对参拜的意见都通过媒体表达出来,产生了几乎势均力敌的对峙的局面。值得注意的是,在日本报纸发行量中居第一位,原来一直对小泉首相参拜靖国神社表示理解与支持,被认为是日本保守主张代表的《读卖新闻》,通过2005年6月4日的社论呼吁建立国家追悼设施,并认为首相不应参拜合祀有A级战犯的靖国神社。《读卖新闻》的社论在日本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也引起了许多人的思考。针对这一情况,今年1月,属于《朝日新闻》的月刊《论座》约请《读卖新闻》的社论主笔渡边恒雄和一直对首相参拜靖国神社表示反对的《朝日新闻》的社论主笔若宫文进行了对谈,讨论首相参拜靖国神社及与此相关的日本对亚洲的外交政策。由于渡边恒雄与若宫文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了日本国民对首相参拜靖国神社的看法,因此发表两人谈话记录的《论座》2006年2月号出版后即被抢购一空,《论座》编辑部立即出版了单行本。这里发表的就是渡边恒雄与若宫文两人对谈的摘要。本刊一直主张:我们在批判否认侵略战争责任的日本右翼主张的同时,还应促进与日本广大民众在历史认识问题上的相互理解,共同反对侵略战争,共同维护和平与发展,包括共同反对日本首相参拜靖国神社。促进相互理解的重要一步是应了解对方的主张,这篇对谈将有助于我们了解日本社会对首相参拜靖国神社问题的基本态度,也有助于我们思考正确的决策。  相似文献   

20.
2003年8月,河北省物研究所郑绍宗先生交给我一篇稿子,名日《洞穴的知识》。经郑先生初步查核,乃裴中先生于1959年为配合河北岳城水库考古调查、发掘所办的考古培训班上的讲稿。郑先生嘱我附一小一同发表,以示对裴先生100周年诞辰的纪念。裴先生的讲稿笔流畅,简明扼要,对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