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敬献“切玛”和“哈达”有着鲜明的尊敬、友谊、忠诚和厚道的民族特色。在藏区,每当过年、大型庆典、迎送宾客、操办婚事、搬迁新居等,都离不开“切玛”和“哈达”。 一、“切玛” “切玛”是用糌粑、酥油和白糖拌合而成。在西藏,使用“切玛”的习俗从什么时候开始、怎样形成及它所表达的内涵等,藏史资料中还没有这方面的记载,但从一些宗教典籍中却可以找出它的蛛丝蚂迹。  相似文献   

2.
唱春     
“正月里来是新春,家家户户过年忙,亲朋好友聚一堂,畅谈农村新风尚……”寒冬腊月.那一阵阵清脆圆润的唱春小调,又在江南的街头巷尾回荡。 在江、浙、沪一带农村,历史上就有唱春的习俗。所谓唱春,其实是民间艺人的一处卖唱谋生形式。  相似文献   

3.
声音     
《中华遗产》2014,(2):8-9
“过年是心理需要。”——面对近几年来“年味儿越来越淡”的抱怨声,辽宁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张思宁解读道:“其实,春节对于中国人来说,已经成为了一种心理需求。春节的各种文化元素之所以能够带给我们难以忘却的快乐,是因为我们能够遵守习俗中的规则,年复一年地强化这些规则,并在这些规则下相互认同,进而在相互认同中擒获安全感。”  相似文献   

4.
农历正月初一,是我国传统的新春佳节。辞旧岁,迎新春,是几千年来的习俗。一般平民过年时尚要放一串庆贺的爆竹,吃一顿较平时为丰盛的年饭,那么皇帝是怎样过年的呢?  相似文献   

5.
在金陵岁时中,自农历腊月初八开始,南京人就忙着过大年的各种活动了。南京地区广为流传着这样一首过年童谣:“娃娃娃娃你别急,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你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祭灶神;二十四,写对子;二十五,做豆腐;二十六,割年肉;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炒米花;二十九,贴“道友”;三十晚上,坐一宿;大年初一,挨家走。”蒸年糕、炒炒米、扫房子、爬城头等等,这些活动使南京人的过年习俗显得更加别具一格。  相似文献   

6.
“年”字,《说文解字》中的甲骨文写法,为一人肩扛禾木,好似辛苦一年,喜获丰收.过年,是中华民族传承千年的习俗,是华夏儿女难以割舍的情结.当13亿国人欢度春节之际,在遥远的大洋彼岸,在那些客居美国的游子心中,春节是融入了无限回味与懂憬的特殊符号,是凝聚在心底挥之不去的情感寄托.  相似文献   

7.
在我国很多地区都有已婚的女儿不回娘家过年的习俗,在这一习俗背后有严格的禁忌。现仍有很多人还严格地恪守这一禁忌,文章对这些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8.
作为习俗的“拔齿”在世界上不同地区的许多原始民族或一些现代居民中,常常有些奇特的风俗习惯引起人们的兴趣,其中有的是以损伤和改变身体正常器官的方式来表现的,“拔齿”便是典型的一例。“拔齿”也称“拔牙”,日语中有“缺齿”或“欠齿”,这种习俗在我国古代文献上也有记载,一般称之为“凿齿”或“打牙”。作为古老习俗的“拔齿”,它指的是当社会成员到一定年  相似文献   

9.
本世纪20年代,我出生在北京一个没落的世家。回忆起青少年时代的生活,印象最深的恐怕就是“过年”了。 “送信儿的腊八粥” “送信儿的腊八粥”,是当年老北京人的一种习惯说法,意思是“腊八”一过,过年的准备就要开始了。 从“腊八”以后,拆洗衣被,缝制新衣,这些过年准备,就全面铺开了。  相似文献   

10.
华人习俗澳门居民中96%是中国血统,外籍人士只占少数。四百年来他们虽然一直处于葡萄牙的统治之下,但仍保留了大量的中国传统。其中,最被人们重视,也最为隆重的应是农历春节。澳门人民在年三十晚上开始拜神,一家大小共叙天伦之乐,吃“团圆饭”。吃过“团圆饭”后,大家就相约来到一年一度的花市。这里有桃花、水仙、剑兰、银柳等一些名贵花种。人们照例要买一束花带回的,因为买花过年不仅可以点缀新年,在澳门它还意味着“生意发发”,希望一年顺景,万事如意。到了子夜,家家户户开始燃放爆竹,正是“爆竹一声除旧,桃符万户更新”…  相似文献   

11.
以前中国人过年,从腊月忙到正月,除旧布新的考量,一直贯彻其中.有一首《新春习俗歌》唱道:“腊月二十三,晒被洗衣衫;腊月二十四,清洁房边地;腊月二十五,扫房掉尘土;腊月二十六,洗净禽畜屋;腊月二十七,里外洗归一;腊月二十八,家什擦一擦;腊月二十九,脏物都搬走.” 到了除夕,“有形”的脏、旧都已经被清理完毕,就轮到打理“无形”“精神层次”的了,比如“送穷”.  相似文献   

12.
杨春 《世界》2005,(1):14-14
过年是鲁迅先生家乡上空送灶的爆竹和空气里幽微的火药香;过年是“在炮火中行了宪,在饥饿中民主,有人花一万块钱吃一碗阳春面,有人花几十亿争取一个国大或立委”的痛苦记忆;过年曾经是物质生活匮乏时的一席“盛宴”;过年曾经是孩子小小心中的一件新衣、一个红包……  相似文献   

13.
千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每个村有自己的过年习俗,这就是一个地方的文化,准确地说是地域文化。每年春节临近的时候,村庄里里外外到处都很干净,男女老少心情异常兴奋,鞭炮声噼噼啪啪响个不停,煮肉煮饭的香气飘溢在村里小巷,过年的味道越来越浓。白加村的过年习俗,是印在我心底的记忆。腊月十九,大扫除。全村每家每户不出门不迎客,将房屋的里里外外各个死角旮旯皆要全面细致地大扫除,并把所有家具擦干净、摆整齐。  相似文献   

14.
旧时,常州民间过春节的习俗丰富多样且具地方特色,主要是通过这些传统活动欢度节日,同时表达祈祥纳福的愿望。 “裹金裹银”除夕夜 从腊月下旬开始,已有过年气氛,家家户户做团子,蒸馒头,酿酒,做糕饼,因馒头与“满”谐音,糕饼与“高”谐音,也带有喜气。有的农户会杀一头猪。用作过年菜肴。在廿六或廿八日,一般人家要备香烛、糕团、果盘、三牲(猪头、鲤鱼、公鸡)、酒、菜等祭祀祖先、路头(财神)、宅神、田神(俗称“斋场头”)。坊前、寨桥等乡在田头燃火把,称之“烘田角”,横山桥、芙蓉等乡则称之“放田燧”即“招田财”。  相似文献   

15.
电影与过年     
我们传承、抛弃、固守也创新,过年和电影都一样,承载着情感,传递着情绪,有时它与形式无关,更多的是人对仁义礼智信这些崇高道德的向往。 传说在上古时期,有一神兽名日“年”,此兽每隔365天便下凡肆虐人民,勤劳智慧的华夏儿女用最原始的“炸弹”——鞭炮将其赶跑,之后便有了过年一说。  相似文献   

16.
在关中平原扶风县,过年的习俗有周、秦、汉代所流传至今的传统文化的厚重之感。 关中人说:“年年有个腊月二十三,打发灶君上青天。”因此,腊月二十三这天家家户户都要祭灶,祭灶也就成了关中百姓亘古不变的小年。  相似文献   

17.
王小婷 《民俗研究》2011,(4):95-103
避煞是我国民间传统的一种丧葬习俗,流传了有2000年,历代多有记载。由于煞日的推算确定的不同方法、避煞的方式迥异等原因,因此各地避煞习俗的实际执行情况迥异。因为它具有很强的迷信色彩,所以从古代就有许多学者撰文专门否定或者批评避煞这种丧葬习俗。不过因为它体现了中华民族“重生安死”、“趋吉避凶”的文化、生活信念,不可否认它在古人的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相似文献   

18.
李尚武 《文献》1998,(4):252
笔者见到过从Internet上下载下来的一篇用英语写的文章,作者虽是外国人,介绍的却是中国人过年的一些习俗和传统.  相似文献   

19.
春节民风民俗趣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春节是中国民间最盛大、最热闹的一个古老传统节日,它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现代民间习惯上把过春节叫做过年。除汉族外、还有满、蒙古、瑶、壮、白、高山、赫哲、哈尼、侗、黎壮、布依、侗、朝鲜、仡佬、瑶、畲等许多民族都过此节日。日本、朝鲜、韩国、越南等国也有过年的习俗(如今日本将元旦和春节合并,取消了春节)。一年伊始,万象更新,古人  相似文献   

20.
习俗作为特定人群的生活惯制,它具有极强的稳定性。即便是那些弊习陋俗,它一旦渗透到人们的生活当中,也很难在较短的时间内得到彻底的屏弃和剔除。这就是习俗本身惰性特征的反映。中国进入近代社会以前,人们在这个傲居强盛而几乎又无任何天敌威胁的国度中,按照圣人的观念,遵照祖宗安排好了的习俗原则生活着。这种习俗生活中无论包含着多少落后、野蛮的成分,也无论怎样“有损于世”、“无补于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