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今天,在大陆古典文学界,有两个名字特别引人瞩目,凡治近代小说者没有不知魏绍昌先生名字的,因为清季出现的几部著名小说(后又延伸至民国“鸳鸯蝴蝶派”小说)都有他编著的资料汇编。考订详实,搜罗完备,更有一点值得惊叹的是,先生似乎有某种预感,在“文革”风暴到...  相似文献   

2.
“中国共产党”这个名称,据我所知,最早出现于一九一二年。当时,民国刚刚成立,民主气氛浓郁,各种政党、社团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上海同盟会“激烈派”主办的《民权报》上曾刊登一则广告,全文如下:  相似文献   

3.
“浙东学派”的概念产生于20世纪初,迄今已有一百多年历史,关于其命名、性质、内涵及定义的研讨从未中断。清末,梁启超最早揭橥了近代学术意义上的“浙东学派”概念。((1))民国时期,又有章太炎、傅斯年、陈训慈、姚名达、周予同、张其昀、刘咸炘、何炳松、邓广铭、蒙文通、宋念慈、张寿镛、钱穆、李源澄、金毓黻等著名学人先后论及“浙东学派”。((2))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诸多学者从不同角度持续深化了对“浙东学派”的研究。纵观“浙东学派”百年学术研究,一方面成果斐然,粲然可观;另一方面,“浙东学派”研究史本身的积淀也殊为丰厚,作为学术史与史学史研究的对象,具备了多维的学术意义与价值。中国近代史学呈现复杂多样化的状态,中西史学碰撞、新旧学问争锋,彼此相互渗透、磨合,在缤纷融合中完成了近代化。“浙东学派”是梁启超提出新史学以后建构的一个概念,同时,因为“浙东学派”承载了诸多传统史学的学理与内涵,抱持不同治学取向的民国学者通过对“浙东学派”的研究来表达各自的学术主张——新文化的拥趸者希望以“浙东学派”为理,沟通中西,改造文明;文化保守主义者则试图以“浙东学派”为名,钩沉绝学,寻求传统学术的近代出路。无论贬斥抑或表彰、谬误抑或精准,各派学者的尝试与努力在客观上都促进了中国史学近代化的转型。  相似文献   

4.
杨茜 《文史天地》2005,(10):31-35
蒋百里,有“中国军事奇才”、“民国时期的军事学家”、“民国军界元老”等诸多耀眼的头衔,是中国近现代史上一位风口浪湖面上的人物,遗憾的是,他虽深受蒋介石的器重,却从未被蒋介石授予过兵权。  相似文献   

5.
辛亥革命期间,在“南北谈判”中,有一个起了重要作用的人。他既不是官吏也不是革命党人,但与双方重要人物都有密切往来。他就是赵凤昌,有人称之为“民国产婆”。赵凤昌是杨杏佛的岳父,杨杏佛于1913年与他的女儿赵志道结为夫妇。  相似文献   

6.
崔锦 《世纪》2023,(3):54-56
<正>韩慎先先生是无人不晓的一代名票,他师承陈彦衡,学谭派卓然成家。但从他的别号夏山楼主到其归宿却都和文物结下了不解之缘。这些事还是让我慢慢道来。一、韩慎先先生显赫的家世韩慎先先生名德寿,字慎先,1897年2月10日生于北京,民国年间他仍留一条辫子,人们往往称他为“韩小辫”,他是清末文士韩麟阁的独子,在家族中大排行被呼为“韩十一”。两个姐姐均未嫁,由先生奉养。  相似文献   

7.
寻找陈铨     
“学衡派”的新文学作家陈铨是现代文学史、现代学术思想史上一位具有多方面建树的作家、学者。作为作家, 他有诗集、小说、剧本;作为学者,他有中德文学比较的论著、有专门的戏剧理论著作和研究德国现代哲学家的传记、专著。把陈铨视为“学衡派”成员是出于两方面的原因。一是他作为《学衡》的作者,在这个杂志上发表过不少文章,属于吴宓所说的“凡为《学衡》杂志做  相似文献   

8.
张尔田作为民国初期"传统派"史家代表之一,与当时史学研究中的"新史学"派存在着分歧,在本中,张尔田主要从考据学与疑古思潮这两个方面进行批评,尽管他游离于史学发展主潮之外,史学观念未免保守,但他对新史学的弊端与批评是值得我们重视的。  相似文献   

9.
正阎毓善早年考取举人,步入仕途,效力清廷,钦派黑龙江为官,后在北洋政府任参议院议员,民国六年受命远赴新疆就任实业厅长一职。至此,开始了他17年新疆政治生涯,直至逝世。在新疆他先后供职杨增新、金树仁两任政府实业厅长、建设厅长要职,曾扶持盛世才坐上新疆第一把交椅,成为新疆在任时间最长的三朝元老。他还亲历了民国史上新疆血腥的"七七政变",在杨增新遭枪击毙命的现场,他也身中数枪,在血泊中九死一生,而最终大难不死。  相似文献   

10.
“海派”是指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至民国初近百年内在上海兴起的绘画流派。在以往诸多“海派”专题研究中,由于对“海派”含义理解的不同,在“海派”一词的解释上也产生了歧义,并由此引出对该派画家成员、创作活动、艺术风格的不同诠释和介绍。有的将“海派”视为地域性的画家群体而非风格相近的绘画流派,如劳继雄、徐伟达在《近代上海地区的绘画流派》一文中论述:“统称近代上海地区的绘画为一个‘海派’,这只是指作者的流寓与同乡关系,并不能指各种画派,即使各种画派中有某些相似的地方,也只能是时  相似文献   

11.
马涛 《文史春秋》2009,(6):48-53
晚清至民国的大人物中,徐世昌算是地位很高的要角,晚清做到军机大臣、太傅衔太保,民国后做过袁世凯的“国务卿”(内阁总理),最后居然成了民国大总统。徐世昌号称“水晶狐狸”,手下没有一个兵,但他却位极人臣,身为“文人”的他,是如何把官场“太极”打得风生水起,如何从容周旋于各大势力,最终平步青云的呢?  相似文献   

12.
没有他就没有辛亥革命的早日成功;没有他就没有蒋介石在国民党内的迅速崛起;他是20世纪初江浙财团的四大亨之一;孙中山称他为“二兄”、“中华第一奇人”;毛泽东称他是“有经济眼光”的人——他就是“民国奇人”张静江。  相似文献   

13.
全国唯一的海归师范学校校长今天人们乐意拿“民国”说事,有个词叫“民国范”,要是真较起真来,可能很多人不知道民国最有名的师范教育家是谁。这个人叫齐国棵。齐国棵(1883~1968),字璧亭,直隶宁津县(今属山东省)人。他是我国近代著名教育家、女子师范教育奠基人之一。  相似文献   

14.
刘皓 《中国钱币》2003,(4):43-46
孙中山像开国纪念壹元银币 ,大家耳熟能详 ,目前存世者有“上五星”、“下五星”及“六角星”三种 ,关于其制造年份 ,时下所见书籍均记载“下五星”制于民国元年 ,“六角星”自民国 16年大量生产 ;但对“上五星”时间 ,则有不同说法。在中文书籍 ,上五星大都载为“民国17年制” ,此说依笔者所搜集资料 ,首见于蒋仲川著 ,民国 2 8年 6月上海出版之《中国金银镍币图说》。蒋文描述如下 :“民国 16年 ( 192 7年 )北伐军到达南京 ,4月 18日 ,国民政府成立 ,由南京造币厂铸造孙总理像新币 ,正面与孙总理开国纪念币相同 ,但背面之英文 ,则为Birth…  相似文献   

15.
随着对“海派”研究的开展和深入,原为“海派”开创者的赵之谦属不属该派却成了问题。有人认为,赵之谦不是寓沪画家,极少到过上海,与“海派”名家直接交往也不多,其画风主要融入书法、篆刻之法,与典型“海派”画家的师承、画风、格调亦大相径庭。因此,他不属“海派”,而是另创了“金石派”。本文从“海派”属于地域文化类型的流派概念出发,对上述三方面疑点进行论析,最终认为赵之谦还应属于“海派”,只是他为“派中之派”的“金石派”之代表画家。  相似文献   

16.
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民族资产阶级革命派力图用资本主义社会制度取替腐败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制度,以达到外御列强,内建民国目标的一场伟大革命运动。作为一场规模空前的革命运动,其革命纲领是它的行动指南和奋斗目标。众所周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是辛亥革命的纲领,但也有学者在其著述中将这十六字纲领中的第三句“创立民国”改为“建立民国”。那么,这两句中一字之差因何而成,其间孰是孰非,有什么内在关联,笔者拟对此进行一番探究,以求教于诸位同仁。 持“创立民国”观点的主要见诸于胡绳:…  相似文献   

17.
小引前民国中央社记者、有新闻界“四大金刚”之一称谓的徐恕宇先生,自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一直担任湖北省政协文史专员13笔者乃文史学徒,对民国史中多有不解处,便就近请教于这“本一活辞典”。徐先生讲“文史”掌故.多讲他的亲身经历.故听者极感亲切,笔者听他讲得最多的就是陈诚,他与陈在抗战中过从甚密。有次徐专员讲道——蒋介石在抗日战争进人到最艰苦的lop年,于重庆缓云山美龄别墅召见他的3名重臣:何应钦、陈诚、顾祝同,蒋说:尽管日本狮子大张口,从鄂西、湘西……佯攻,又从我们的背面大西南打来,目的在于侵占重庆,动摇我抗…  相似文献   

18.
陈远 《百年潮》2012,(6):78-79
知道胡适的人大都知道胡博士有“宽容比自由更重要”的名言,但是宽容的胡博士也有不宽容的一面。在民国十年(1921)五月十九日的日记中,胡适记载了“一件略动感情的事”,反映了他不讲情面的一面。  相似文献   

19.
他远没有办过的案件有名:重庆“打黑”的恐惧;北海案的轰轰烈烈;贵州小河案,震慑中央督导组的辩护;张氏叔侄最后的自由……他是淹没在“死磕派”律师网络喧嚣里的“技术派”,像佐罗一样打捞生命和自由,划下“Z”,继续隐逸劳作  相似文献   

20.
薛应是明代重要的史家,撰有大量史著,同时他又是重要的理学家,是南中王学的健者。薛氏理学特点是出入于朱、陆之间,在师承上属王学中的“工夫派”,这些都对他的史学思想产生影响:在经史关系上,从王学的立场出发,反对朱熹“经精史粗”的观点,认为“经史一也”;受王学“工夫派”和朱学观点影响,强调躬身与经世结合,于史学则在肯定史学的借鉴意义,努力探讨历史过程的同时,又强调史学“所以维持人心之不坏”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