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文物》1951,(10)
一、沿革我馆前身,是长安著名的碑林,旧属学官管理。满清推翻后,改隸前陕西图书馆。一九三八年重建,并组织碑林管理委员会主持其事,把所有碑石的陈列位置,重新调整,以唐明皇隸书孝经为第一  相似文献   

2.
西安碑林藏有自汉代以来约五百件历代碑石,这些碑石时代序列完整,形制多样,内容丰富,对于研究古代碑石发展演变、考证碑林之形成以及了解古代书法艺术等方面均有很高的资料价值。  相似文献   

3.
密山碑林     
提到碑林很多人会想到我国著名的翰阳碑林和百泉碑林,但很少有人知道,我省新建成的一座颇具规模的密山碑林。 碑文有篆书、行书、草书、楷书……碑身形态各异,有扇形、船形、鱼形、……每一件作品都雅致而庄重。碑林占地860平方米,共有287块碑石,碑石原料均采自太行山。建碑林  相似文献   

4.
西安碑林自北宋元祐二年建立以米,经历代不断扩建修葺,方成今日规模。历代重要的整修,大都立碑记载,为研究碑林的历史变迁留下了珍贵资料。近代以米,规模最大的一次整修是在一九三七年至一九三八年。不论是在建筑布局上,还是在碑石的排列系统上,这次整修都为今日碑林奠定了基础。笔者有幸翻阅了大量有关这次整修的档案,对整修的始末,有了一个概要的了解。值西安碑林九百周年之际,撰写此文,追述碑林的这段历史,以纪念当时为保护祖国文化遗产作出过贡献的各方面人士。  相似文献   

5.
陕西耀县近两年来对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药王山石刻"进行了维修,并将其所属范围内的八十三通北魏以来造象碑石,于1972年8月从县城内搬迁到药王山石刻聚集处,与山上其它所有石刻集中在一起,加强保护管理。搬迁到药王山的造象碑石,有北魏、西魏、北周、隋、唐等朝代的作品。其中有年代可考的六十余通。这批碑石是耀县人民与文物爱好者从清朝光绪末年就开始搜集的。大家从县城周围的寺庙、村堡、河滩发现这些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古碑,便逐渐移置到县城内集存起来,曾命名为"耀县碑林"。在国民党反动统治时期,不断遭到破坏。解放后,在党和政府的重视和保护下,县文化馆建立碑廊二十四间,将原碑石移入廊内陈列。耀县造象碑石虽然其内容反映了浓厚的迷信思想,但它是有名的北朝佛教艺术品。如北魏始光元年"魏文朗造象碑",为魏太武帝灭佛前的遗物,是研究当时佛教艺术的重要资料。又如北魏太和二十年"姚伯多造象碑",由于雕法古朴浑厚,书法劲健有  相似文献   

6.
西安碑林博物馆研究馆员路远,常年研究碑林碑刻,著述颇丰,在这本<景教与(景教碑>>之前,已发表有关西安碑林历史和藏石研究的论文数十篇,并撰写了<西安碑林史>、<碑林史话>、<石版文章--历代碑刻琐谈>等专著,显示其在碑石学领域的扎实功力.  相似文献   

7.
“西安碑林”是收藏我国古代碑石最多和最早之处。碑林中保存了不少各代尤其是唐代书法名家的原作刻石,成为我国古代书法艺术的宝库,这久已闻名于中外。同时,西安碑林中的碑石、墓志,除在书法和艺术、史料文献方面具有价值外,在碑的两侧、座下两边,墓志的周边,又多刻有绚丽多彩的装饰图案,这些图案大多是北魏、隋、唐的作品,它们保存了我国六——十世纪间图案艺术的结构和风貌,是研究我国古  相似文献   

8.
碑林简史     
在我国历史文物宝库中、西安碑林具有特殊的重要地位。自北宋元祐年间建立一来,这里一直是专门搜集,整理和研究古代碑石的重要场所。现在已成为中外人士参观游览和学术研究的重要场所,为了便于参观和研究工作,本  相似文献   

9.
王翰章 《文博》2002,(5):77-80
陕西是我国保存历代碑石最多的一个省,清代人王昶所著《金石萃编》中所收陕西碑石,约占全国半数以上。据陕西社会科学院古籍研究所截至1989年10月初步统计全省现存各时代碑石约13840多座。碑石是有文字或图像的文物,有人说是会说话的文物,这是它不同其它文物之处,所以自宋元以来,便把金石学作为考古工作的一门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0.
西安碑林是我国保存碑石最早且数量最多的处所,以碑石精华荟萃而闻名中外。碑林不仅是经史的宝库,而且是书法的海洋。这里有许许多多镌刻了古人书法原作的碑石。颜真卿、柳公权、欧阳询、怀素、张旭……这些著名的书法大师,都在这里留下了代表性的作品。“颜氏家庙碑”、“玄秘塔碑”、“唐皇甫诞碑”更是公认的颜、柳、欧体的范本。宋徽宗赵佶是无才干的皇帝,但却是一位出众的书法家,他的“瘦金书”自成一派,可以在这里看到。宋代的黄庭  相似文献   

11.
西安碑林不仅是我国古代经典石刻藏存之处,亦为历朝书法名碑荟萃之地。然而与隋唐以后屡百盈千的碑石相比,所存汉碑较少,而汉代以前(包括具有文物价值的复制品)的碑刻则更是凤毛麟角。在碑林第五陈列室一个并不显眼的角落,  相似文献   

12.
西安碑林已在1961年3月,由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西安地区的文物考古工作人员对此感到板大的欢欣鼓舞。这是文物保护工作历史上从来没有过的事情。现将碑林的历史扼要介绍如下。西安碑林在西安城内三学街陕西省博物馆内,是博物馆的一个特别组成部分。最初大概由于经常墨拓,碑石发黑,房屋也窄狭,故有墨洞或碑洞之称。碑林的名称,约是从清代中叶后才固定下来的。  相似文献   

13.
西安碑林始建于北宋哲宗元祜二年(1087年),经历代征集,扩大收藏,精心保护,入藏碑石近三千方,另外还有近四百件宗教石刻。[第一段]  相似文献   

14.
陕西户县重阳宫是全真教祖师王重阳修炼成道之地。元初全真教被奉为国教,风行于中围北方,重阳宫更是被尊为“祖庭”,地位显赫。在其极盛时有道上达万人,建筑规模极其宏大,众多高道在此修炼、传道,以至仙逝,因此也就留存下来大量宝贵的道教石刻艺术资料。提起重阳宫的石刻艺术,人们首先想到的是祖庵碑林所安放的那些具有珍贵文献史料价值和书法艺术价值的道教碑石。  相似文献   

15.
西安碑林集中保存了上自汉魏下迄明清的许多重要碑石。而这些碑石中,又以楷书碑刻居多。面对列祖先贤空前的艺术成就,给人的启迪和联想之一是,在数千年中国书法以及文字发展历史上,楷书究竟起源于何时,它的历史地位如何认识?此类以及与其相关的一些问题,虽在某些学术论文及专著中偶有提及,然而论述尚嫌不足。笔者谨以浅陋之质,权陈一管之见,借以就教于方家。  相似文献   

16.
西安碑林     
西安碑林是我国历史上保存文物较早的场所,以碑石精华荟萃而闻名中外。这里经常接待来自各地的工农兵群众和国际友人,同时也为一些书法爱好者和艺术工作者提供了方便的学习条件(图见封底)。  相似文献   

17.
武天合 《文博》2007,(1):42-49
西安碑林已有近千年的历史,以其三千多件珍贵的藏石和东方传统文化深远的影响力而蜚声海内外。它历经千年沧桑,在历朝历代志士仁人的关心和爱护下发展壮大起来,特别是原民国政府监察院院长于右任先生(图1,图2见封3)为故乡捐碑石墓志的善举,常被人们传为佳话,这件事诸多的史料都有记载。要知道,始建于宋哲宗赵煦元佑二年(公元1087年)的西安碑林之中,有十分之一还要多的藏石,都是这位爱国爱乡的老先生捐献而来,但不少资料对于先生捐碑石墓志的时间、数量及经过都有误差。而今,笔者在三原县  相似文献   

18.
陈志谦 《文博》2002,(2):70-74
阿史那忠是陪葬昭陵的少数民族将领之一,墓在礼泉县烟霞乡西周村西约三百米的地方,西北距昭陵——九峻山主峰约七华里,墓地至今尚存封土。墓前原有碑石两通:一为原立神道碑,碑文见《金石萃编》、《昭陵碑考》、《昭陵碑录》等;一为清毕沅所立记墓碑。两通碑石今存“昭陵碑林”。  相似文献   

19.
举世闻名的“西安碑林博物馆”,是东方文化的宝库,收藏并陈列着我国大量的碑石瑰宝.作为伟大爱国者的于右任,对古代碑刻十分珍爱,曾呕心沥血二十余年,耗资十余万银元,搜购碑版四百余方,无偿捐献给碑林,对西安碑林的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为了对于先生的这一贡献永志不忘,特整理分述于后.多方搜寻佚碑1918年,于右任奉孙中山之命回陕策划反军阀活动,目睹“如毛群盗满关中,天荒地老文物烬”,“石马失群超海去,宝鼎出现为贼讹”,珍贵文物大量散失,感到痛心疾首.从1919年至1922年,他担任靖国军总司令,指挥数万革命军与陕西军阀武装浴血奋战.但在戎马倥偬的时刻,仍不忘按毕沅《关中金石记》提供的线索,去查找散失的碑石.如他当时的寻碑的诗句:“曳杖寻碑去,城南日往还”.“扶杖寻碑往所之”.“载酒三阳寺,寻碑兴倍增”.他苦心搜求《广武将军碑》即其一例.  相似文献   

20.
陕西、山西、浙江各有一座历史悠久的吴山,在古代享有盛名。陕西的吴山在陇县和宝鸡交界处,古称西镇,又叫吴岳,为我国“五镇”之一,与东镇沂山、南镇会稽山、北镇医巫闾山、中镇霍山齐名。山之东有吴岳庙建筑群,始建于隋开皇十六年(公元五九六年),历代屡毁屡建,现存殿宇多为明代重建。庙内有宋、明、清代巨型碑碣.明代吴山全景图碑刻和一些古代名人的题词碑石,被称作“小碑林”。山有十七峰,以镇西峰、会仙峰、灵应峰等最为著名,还有餐霞洞、真人洞、元鹤巢及凤凰石等胜景。 山西省南部的安邑县,有一座跨越夏县、平陆县界的吴山,是中条山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